'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心理學 日本 文化 體育 睡眠 有趣的心理學菌 2019-08-23
"

開頭嘮嘮嗑:

天啊,心理學菌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假期,之前計劃週末出去玩玩,果然第二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很適合約個會......嗯,醒來摸了摸手機,發呆了幾分鐘,我還是果斷選擇宅在家裡吧。

一覺睡到下午,玩玩手機,點個外賣刷個劇,一天也就過去了。好在打開微信運動,發現大多數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數也都停留在十位數,或者個位數。於是心安理得地寬慰自己:你並不是一個人。

到了晚上,忍不住抱怨下自己,怎麼這麼懶,明明說好的這個週末出去玩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出門了,難道我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

開頭嘮嘮嗑:

天啊,心理學菌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假期,之前計劃週末出去玩玩,果然第二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很適合約個會......嗯,醒來摸了摸手機,發呆了幾分鐘,我還是果斷選擇宅在家裡吧。

一覺睡到下午,玩玩手機,點個外賣刷個劇,一天也就過去了。好在打開微信運動,發現大多數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數也都停留在十位數,或者個位數。於是心安理得地寬慰自己:你並不是一個人。

到了晚上,忍不住抱怨下自己,怎麼這麼懶,明明說好的這個週末出去玩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出門了,難道我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就想家裡蹲,朋友只在微信裡,家人許久不聯繫,娛樂主要靠手機

——這逐漸成為了我的全部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主動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外出、與人交往似乎變成了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01、什麼是自我孤立

自我孤立是一種自己選擇地、主動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之間隔絕起來的狀態。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必須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寧願選擇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而且這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人的自我孤立歸根結蒂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時候,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使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修護好盔甲,避免源自外界的傷害。

這種狀態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因為其實質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藏匿,包含著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

"

開頭嘮嘮嗑:

天啊,心理學菌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假期,之前計劃週末出去玩玩,果然第二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很適合約個會......嗯,醒來摸了摸手機,發呆了幾分鐘,我還是果斷選擇宅在家裡吧。

一覺睡到下午,玩玩手機,點個外賣刷個劇,一天也就過去了。好在打開微信運動,發現大多數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數也都停留在十位數,或者個位數。於是心安理得地寬慰自己:你並不是一個人。

到了晚上,忍不住抱怨下自己,怎麼這麼懶,明明說好的這個週末出去玩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出門了,難道我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就想家裡蹲,朋友只在微信裡,家人許久不聯繫,娛樂主要靠手機

——這逐漸成為了我的全部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主動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外出、與人交往似乎變成了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01、什麼是自我孤立

自我孤立是一種自己選擇地、主動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之間隔絕起來的狀態。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必須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寧願選擇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而且這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人的自我孤立歸根結蒂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時候,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使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修護好盔甲,避免源自外界的傷害。

這種狀態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因為其實質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藏匿,包含著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造成這種狀態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普遍的焦慮感和更大的生存壓力以及我們普遍更強的“自我”意識。權衡之下,就是“覺得自己一個人呆著很爽”。

02、自我孤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在日本,極端的自我孤立可以達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足不出戶的程度。這群把自己與社會完全隔離開來的人被稱為“繭居族”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數據顯示,這樣的繭居族在日本已超過了一百萬人。

他們經常這樣對自己說:

“我沒有朋友。”

“我就喜歡一個人呆著。”

“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認識人。”

“我害怕被拒絕。”

“出門見人好麻煩,我懶得出門。”

“我太累了,只想一個人躺在家。”

“我得在家工作/學習。”

……

"

開頭嘮嘮嗑:

天啊,心理學菌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假期,之前計劃週末出去玩玩,果然第二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很適合約個會......嗯,醒來摸了摸手機,發呆了幾分鐘,我還是果斷選擇宅在家裡吧。

一覺睡到下午,玩玩手機,點個外賣刷個劇,一天也就過去了。好在打開微信運動,發現大多數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數也都停留在十位數,或者個位數。於是心安理得地寬慰自己:你並不是一個人。

到了晚上,忍不住抱怨下自己,怎麼這麼懶,明明說好的這個週末出去玩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出門了,難道我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就想家裡蹲,朋友只在微信裡,家人許久不聯繫,娛樂主要靠手機

——這逐漸成為了我的全部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主動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外出、與人交往似乎變成了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01、什麼是自我孤立

自我孤立是一種自己選擇地、主動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之間隔絕起來的狀態。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必須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寧願選擇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而且這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人的自我孤立歸根結蒂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時候,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使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修護好盔甲,避免源自外界的傷害。

這種狀態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因為其實質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藏匿,包含著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造成這種狀態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普遍的焦慮感和更大的生存壓力以及我們普遍更強的“自我”意識。權衡之下,就是“覺得自己一個人呆著很爽”。

02、自我孤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在日本,極端的自我孤立可以達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足不出戶的程度。這群把自己與社會完全隔離開來的人被稱為“繭居族”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數據顯示,這樣的繭居族在日本已超過了一百萬人。

他們經常這樣對自己說:

“我沒有朋友。”

“我就喜歡一個人呆著。”

“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認識人。”

“我害怕被拒絕。”

“出門見人好麻煩,我懶得出門。”

“我太累了,只想一個人躺在家。”

“我得在家工作/學習。”

……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03、產生自我孤立的原因

-互聯網服務業的發展,讓足不出戶的生活成為現實。此外,線上社交還能讓自我孤立的人產生出一種"我並不是一個人"的錯覺。

-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和高強度的工作,讓人們幾乎每天都處於飽和且疲憊的狀態,社交對很多人而言就更加像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了。

-"宅文化"和"喪文化"的文化潮流也讓現代的人們更加認同"自我孤立"的生活態度。

-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是很"自我"的,在社交中面對一些需要妥協的,甚至是有點違心的,他們會更不情願去妥協、去讓步,也不願承擔社交中可能產生的一些責任和義務。所以權衡之下人們就會得出:"還是我一個人呆著比較爽"的結論。

"

開頭嘮嘮嗑:

天啊,心理學菌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假期,之前計劃週末出去玩玩,果然第二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很適合約個會......嗯,醒來摸了摸手機,發呆了幾分鐘,我還是果斷選擇宅在家裡吧。

一覺睡到下午,玩玩手機,點個外賣刷個劇,一天也就過去了。好在打開微信運動,發現大多數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數也都停留在十位數,或者個位數。於是心安理得地寬慰自己:你並不是一個人。

到了晚上,忍不住抱怨下自己,怎麼這麼懶,明明說好的這個週末出去玩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出門了,難道我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就想家裡蹲,朋友只在微信裡,家人許久不聯繫,娛樂主要靠手機

——這逐漸成為了我的全部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主動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外出、與人交往似乎變成了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01、什麼是自我孤立

自我孤立是一種自己選擇地、主動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之間隔絕起來的狀態。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必須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寧願選擇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而且這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人的自我孤立歸根結蒂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時候,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使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修護好盔甲,避免源自外界的傷害。

這種狀態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因為其實質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藏匿,包含著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造成這種狀態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普遍的焦慮感和更大的生存壓力以及我們普遍更強的“自我”意識。權衡之下,就是“覺得自己一個人呆著很爽”。

02、自我孤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在日本,極端的自我孤立可以達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足不出戶的程度。這群把自己與社會完全隔離開來的人被稱為“繭居族”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數據顯示,這樣的繭居族在日本已超過了一百萬人。

他們經常這樣對自己說:

“我沒有朋友。”

“我就喜歡一個人呆著。”

“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認識人。”

“我害怕被拒絕。”

“出門見人好麻煩,我懶得出門。”

“我太累了,只想一個人躺在家。”

“我得在家工作/學習。”

……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03、產生自我孤立的原因

-互聯網服務業的發展,讓足不出戶的生活成為現實。此外,線上社交還能讓自我孤立的人產生出一種"我並不是一個人"的錯覺。

-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和高強度的工作,讓人們幾乎每天都處於飽和且疲憊的狀態,社交對很多人而言就更加像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了。

-"宅文化"和"喪文化"的文化潮流也讓現代的人們更加認同"自我孤立"的生活態度。

-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是很"自我"的,在社交中面對一些需要妥協的,甚至是有點違心的,他們會更不情願去妥協、去讓步,也不願承擔社交中可能產生的一些責任和義務。所以權衡之下人們就會得出:"還是我一個人呆著比較爽"的結論。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04、自我孤立的負面影響

  • 自我孤立會破壞我們的身心健康

在身體層面上自我孤立,長時間的將自己與外界隔離,會加重人的社交焦慮和抑鬱情緒,雖然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有更多的時間休息,但實際上,自我孤立者的睡眠質量,反而會更差,因為他們的作息往往是紊亂的,白天睡到下午,夜裡輾轉反側的情況比比皆是。

自我孤立不但讓身體變得虛弱,而且增加了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風險。

  • 自我孤立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

在心理層面上自我孤立,我們對自己是怎樣的人的認知,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在社會交往中,他人給我們的反饋,當一個人,長期自我孤立,失去了這部分來,自外界對自我認知的補充以後,對自己的認知,就難以保持完整和客觀了。

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更加容易選擇自我孤立,而長時間的選擇遠離社交,又會進一步降低人的自我價值感。

還會逐漸削弱我們的社會關係和情感聯結,那些約了一次又一次,但你每回都會說下次的人,久而久之,不會再有人主動靠近了,想來想去,這麼多年,我果然是靠實力單身。

"

開頭嘮嘮嗑:

天啊,心理學菌好不容易熬到週末假期,之前計劃週末出去玩玩,果然第二天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很適合約個會......嗯,醒來摸了摸手機,發呆了幾分鐘,我還是果斷選擇宅在家裡吧。

一覺睡到下午,玩玩手機,點個外賣刷個劇,一天也就過去了。好在打開微信運動,發現大多數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數也都停留在十位數,或者個位數。於是心安理得地寬慰自己:你並不是一個人。

到了晚上,忍不住抱怨下自己,怎麼這麼懶,明明說好的這個週末出去玩玩,發現自己越來越不願意出門了,難道我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放假就想家裡蹲,朋友只在微信裡,家人許久不聯繫,娛樂主要靠手機

——這逐漸成為了我的全部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主動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外出、與人交往似乎變成了一件門檻很高的事。

01、什麼是自我孤立

自我孤立是一種自己選擇地、主動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之間隔絕起來的狀態。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必須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寧願選擇自己一個人呆在家裡,而且這是一種長期的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人的自我孤立歸根結蒂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時候,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使自己封閉和孤立起來,修護好盔甲,避免源自外界的傷害。

這種狀態被認為是不健康的,因為其實質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藏匿,包含著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造成這種狀態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普遍的焦慮感和更大的生存壓力以及我們普遍更強的“自我”意識。權衡之下,就是“覺得自己一個人呆著很爽”。

02、自我孤立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在日本,極端的自我孤立可以達到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足不出戶的程度。這群把自己與社會完全隔離開來的人被稱為“繭居族”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數據顯示,這樣的繭居族在日本已超過了一百萬人。

他們經常這樣對自己說:

“我沒有朋友。”

“我就喜歡一個人呆著。”

“我不知道哪裡可以認識人。”

“我害怕被拒絕。”

“出門見人好麻煩,我懶得出門。”

“我太累了,只想一個人躺在家。”

“我得在家工作/學習。”

……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03、產生自我孤立的原因

-互聯網服務業的發展,讓足不出戶的生活成為現實。此外,線上社交還能讓自我孤立的人產生出一種"我並不是一個人"的錯覺。

-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和高強度的工作,讓人們幾乎每天都處於飽和且疲憊的狀態,社交對很多人而言就更加像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了。

-"宅文化"和"喪文化"的文化潮流也讓現代的人們更加認同"自我孤立"的生活態度。

-新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是很"自我"的,在社交中面對一些需要妥協的,甚至是有點違心的,他們會更不情願去妥協、去讓步,也不願承擔社交中可能產生的一些責任和義務。所以權衡之下人們就會得出:"還是我一個人呆著比較爽"的結論。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04、自我孤立的負面影響

  • 自我孤立會破壞我們的身心健康

在身體層面上自我孤立,長時間的將自己與外界隔離,會加重人的社交焦慮和抑鬱情緒,雖然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有更多的時間休息,但實際上,自我孤立者的睡眠質量,反而會更差,因為他們的作息往往是紊亂的,白天睡到下午,夜裡輾轉反側的情況比比皆是。

自我孤立不但讓身體變得虛弱,而且增加了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風險。

  • 自我孤立會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

在心理層面上自我孤立,我們對自己是怎樣的人的認知,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在社會交往中,他人給我們的反饋,當一個人,長期自我孤立,失去了這部分來,自外界對自我認知的補充以後,對自己的認知,就難以保持完整和客觀了。

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更加容易選擇自我孤立,而長時間的選擇遠離社交,又會進一步降低人的自我價值感。

還會逐漸削弱我們的社會關係和情感聯結,那些約了一次又一次,但你每回都會說下次的人,久而久之,不會再有人主動靠近了,想來想去,這麼多年,我果然是靠實力單身。

放假不願意出門?你有沒有自我孤立的傾向?

05、如何結束自我孤立

找到至少一個可以線下保持聯結的人,固定見面,這個人通常是你最親密、最信賴的人之一,比如說你的家人,或者是你的好閨蜜、兄弟,你們可以約好,每週見1到2次面,做一些有意義的溝通,見面自己玩手機就是沒太多幫助的,可惜我的同學們都是這樣的。

計劃休息日的行程時間表,增加一些促進自己的真正有意義的活動的時間。休息,不代表在家昏睡一天。外出遊玩的時間,都應該在你的休息日中佔有一定的比例。

參加一個固定的線下小組或社群,一個人做起來沒有動力的事情,一群人一起就會讓堅持變得更容易。你可以參加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興趣班。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這就意味著我們有強烈的願望成為一個群體的一部分,並被這個群體所接受。我們需要被同伴喜愛——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社交焦慮就是對“我們無法被接受”這一後果的恐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