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越好?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心理學 心理 525心理網 2018-12-02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越好?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01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僅有一位讀者的時候,實驗者便進去坐在他(她)旁邊,來測試他(她)的反應。

結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遠離實驗者到別處坐下,還有人非常乾脆地說:“你想幹什麼?”

這個試驗一共測試了80個人,結果都相同:任何一個被測試者都無法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

一個主辦人在安排外交會談座位的時候,由於疏忽,在兩個並列的單人沙發中間,沒有放上一個茶几隔開。

結果坐在這兩張沙發上面的客人一直儘可能靠在沙發的外側扶手上,而且身體也經常後仰,顯得侷促不安。

02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

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自己劃分了一定的“領域”,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越近越好的,就是心理學所謂的“刺蝟原則”。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經過研究,認為人們彼此的自我空間範圍是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與他們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的。

他劃分了四種距離。

第一是親密距離,是人際中最小的距離,也可以稱作零距離。

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感受對方的氣息體溫,耳鬢廝磨,挽臂執手或者促膝談心,一般是愛侶或者最親密朋友之間的距離。

第二是個人距離,能夠握手及友好交談,是熟人的空間。

第三是社交距離,體現的是社交性或禮節性的距離,體現在工作場合與社交聚會上。

第四是公眾距離,一般是公開演說者與眾的距離,這個空間基本完全開放,人們可以相互之間不發生任何聯繫。

03

我剛認識一個男同學的時候,他就是很難搞清楚和別人的界限。

聊天的時候對我們幾個剛認識的女生,他也表現的好似很熟稔一樣“動手動腳”的,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因為那時候他還只是社交距離範圍,卻進入我的私人範圍,激起了我的反感。

這一點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我對他都有偏見,直到後來因為做課題接觸多了,關係逐漸接近,進入熟人朋友圈子,我才消除了以前對他的看法。

如果你希望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首先就要注意距離問題。具有紳士風度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徵:尊重他人隱私,不經允許從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並且不會交淺言深。

如果是戀人,在二人世界之外也需要適當地給自己一個角落,留點空隙,如果兩個人完全親密無間,就會逐漸失去自我,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問題。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