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為二的北國明珠——興凱湖

興凱湖(亦作Hsing-k'ai hu或Xingkai Hu)史書記載,唐代稱為湄沱湖,以盛產“湄沱之鯽”馳譽;又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有“北琴海”之稱;清代後改為興凱湖,興凱湖是中俄邊界上的淺水湖。

興凱為滿語,興凱湖,原為中國內湖,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定後,變成了中俄界湖。在黑龍江省東南部,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下屬縣級市密山市。距密山市35公里,北三分之一的面積為中國,南部屬俄羅斯。大興凱湖南北長達100多公里,東西寬達60多公里,面積43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9米,最深處10米,總儲水量約240~260億立方米;小興凱湖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4.5公里,面積176平方公里,最深處4~5米。北緯45°20′東經132°40′。12月開始封凍,10~15天內湖面全部凍結。2月底到3月初冰層厚達0.9公尺。4月中、下旬解凍。

環湖多沼澤,湖底多淤泥和腐殖質。湖水混濁,透明度僅60公分。湖水從東北部龍王廟附近流出為鬆阿察河,注入烏蘇里江。

歷史沿革

大興凱湖由650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造成地殼陷落而形成。小興凱湖在大湖20萬年以後變遷過程中湖水退縮形成。

興凱湖

史書記載,興凱湖在唐代稱為湄沱湖,以盛產“湄沱之鯽”馳譽。又因湖形如“月琴”,故遼金代有“北琴海”之稱,清代改為興凱湖。又稱興開湖,是當地赫哲語肯卡的偕音,意為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興凱”是滿語,“興凱”的意思為“水耗子”,說明當時興凱湖中水鼠很多。興凱湖北面有小興凱湖,又名達巴庫湖,滿語意為“水從高處往低處流”。

歷史事件

背景

清朝末年,大清王朝風雨飄搖。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令大清王朝元氣大傷,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清王室倉皇出逃至承德。安插在今北京東城區的以俄國傳教士為掩護的俄國間諜迅速將中國國內的資訊通報給俄軍方。俄羅斯人是利用危機的高手,這兩次危機被沙皇俄國充分利用和經營,不費一槍一彈,分別逼籤和騙簽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兩個歷史條約的簽訂,一個是乘人之危,一個是趁火打劫。第二個歷史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給中國造成的損失尤其嚴重,興凱湖就是於本約簽訂後被強割的。

衛星地圖

一分為二的北國明珠——興凱湖

騙籤始末

咸豐十年十月初二(公元1860年11月14日)與清政府恭親王奕訢簽訂中俄《北京續增條約》,其中就規定“自烏蘇裡河口而南,上至興凱湖,兩國以烏蘇裡及鬆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二,河東之地,屬俄羅斯國;二河西屬中國。自鬆阿察河之源,兩國交界逾興凱湖直至白稜河;自白稜河口,順山嶺至瑚布圖河口,再由瑚布圖河口,順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至圖們江口。其東皆屬俄羅斯國,其西皆屬中國。”

《中俄北京條約》笫三條規定:“東界查勘,在烏蘇裡河口會齊,於咸豐十一年三月內辦理。”中俄雙方根據這個規定,議決在1861年(咸豐十一年)派遣代表到烏蘇里江口會齊,共同勘定興凱湖至圖們江口之間的兩國交界。1861年初,中俄兩國代表團組成。清政府特派倉場侍郎成琦和吉林將軍景淳為欽差大臣,沙俄派遣濱海省總督卡札凱維奇和東西伯利亞部隊總參謀部上校布多戈斯基為全權代表。

按條約規定,兩國代表本應在烏蘇里江口會齊,但後來考慮到在這裡會齊必須等到解凍之後,時間要拖延;另外,這次勘界的地段,主要是興凱湖到圖們江口之間的陸界,而烏蘇里江到鬆阿察河之間是以河為界,“界限分明”,只是樹立界牌的問題。由於這個原因,兩國代表把會齊地點改在興凱湖畔西部。興凱湖畔西部,據《中俄北京條約·附圖》的紅線境界標識劃定,是中俄兩國交界地區,中俄代表的會齊地點設在這裡是比較適合的。可是沙俄卻違反這個規定。派軍隊搶先跑到非交界區的興凱湖西北岸奎屯必拉(即快當必拉、快當別,亦名圖裡羅格)一帶安炮紮營,伐木蓋房,搶佔土地。(俄使卡札凱維奇是晚於清政府代表成琦四天到達興凱湖,可是俄使卡扎凱維奇到達興凱湖以前,卻派大批軍隊搶先跑到奎屯必拉強佔上地。)這種蠻憨的強盜行動是沙俄預謀擴大侵佔中國領土的部署。當時沙俄侵華干將巴布科夫就毫不掩飾地承認:“他們在國界上,即住白稜河(土爾)上,成功地選定了談判的地點。這種情況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在於我國委員停止在白稜河,這就立即表明所佔據的地點是在舊界線內,我們認為不容懷疑是俄國的領土。”成琦、景淳于六月七日到達興凱湖西部烏薩奇河後,當地的清政府官員立即將“探聽到的俄使消息”,向他們作了報告。成琦、景淳在給咸豐帝的奏報中說:寧古塔副都統委派佐領倭和在興凱湖一帶探聽消息,“四月二十六日陽曆六月四日)接據該佐領呈稱,探距興凱湖五六裡許,有俄國人三十餘名,在彼砍伐樹木。”“五月初一日(陽曆六月八日)子刻,接到據該佐領稟稱,相距十一臺二十餘里,地名快蕩必拉,有俄國人搭蓋房子三所。”“詳加詢問,諗悉所蓋房屋,系在興凱湖西北岸。查此次照依和約分界,興凱湖迤北,系以烏蘇裡、鬆阿察河東西兩岸為界,若如該佐領所言,即與和約不符”。《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由兩國派出信任大員秉公查勘”,沙俄駐華公使伊格納切夫也一再喊出,勘界要“公平合理”,可是,這些僅是一句騙人的空話。中國在這次勘界中,完全處於不平等地位,清政府被迫按照沙俄侵略分子繪製的地圖上的紅線標識來劃界。不僅如此,在勘界時,沙俄還想借機擴大侵佔中國的領土。中俄雙方代表在談判時,沙俄代表公然提出“‘和約’、‘地圖’(《北京條約》及其附圖——引者),均可不必照依行事”。就是說,可以突破《北京條約》擴大侵佔!

指鹿為馬

《中俄北京條約》的規定,興凱湖一帶的國界是:“自鬆阿察河之源,兩國交界逾興凱湖直至白稜河,自白稜河口順山嶺至瑚布圖河口。”這裡提到的白稜河在何處?確定白稜河的地理位置對兩國劃界十分重要,它關係到興凱湖西部的土地應劃歸誰的問題。沙俄代表牽強附會,“強以奎屯必拉迤北之分支小河,指為白稜河”。就是說,興凱湖西北方向今名快當必拉之分支小河為兩國交界。可是興凱湖西北部並沒有白稜河這個地方,中俄勘界前,吉林將軍景淳曾飭令寧古塔付都統揀遊官員“前詣興凱湖一帶,悉心訪查有無白稜河名目”,調查結果,並未發現有此河流。另外,中外輿地圖也沒有白稜河這個地方,正如成琦、景淳駁斥沙俄代表所說:“遍查吉林所繪各圖,暨早年所存之通省全圖”,以及“上年俄使伊格納切夫在京所進地圖(即《北京條約·附圖》——引者)”皆“無白稜河字樣”,這怎能確定白稜河就是“奎屯必拉以北之分支小河”呢?沙俄代表理屈詞窮,又胡謅“土爾必拉即系白稜河”,並宣你“上年和約,俄羅斯字實寫土爾必拉”。在《中俄北京條約》俄文本中,確實記有“白稜河(土爾)”字樣,但是在中文本中,卻沒有這種註明,同樣一個條約,都出自沙俄之手,為何中俄文本的規定竟有如此大的出入呢?最值得注意的是,沙俄殖民強盜布多戈斯基一手炮製的《中俄北京條約·附圖》也沒有這類記載。

淪入敵手

一個地圖上不曾存在過的虛假地名被俄國人玩弄到了極致,俄國人此番“渾水”可謂摸到了大魚,“白稜河”於是誕生了。俄國人強行在興凱湖西北角佔地和曲解地圖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清政府尊重了俄國人的“佔地”行為,興凱湖西界由西南部變為西北角,而我們那條可憐的快當別河(土爾河)也就被俄國人指定為“白稜河”從此睡在中國的地圖上。白稜河從此不再是一條子虛烏有的河。

由於白稜河位置的“確定”,不但使興凱湖易手,而且由於白稜河的基點大幅北移,使興凱湖西部至瑚布圖河之間的大片土地也被割去。那麼興凱湖地區有多少土地因俄國人的惡意曲解被割走呢?大約為7200平方公里。

一分為二的北國明珠——興凱湖
一分為二的北國明珠——興凱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