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清朝——對外妥協之代名詞,卑躬屈膝換取生存

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大清享國268年,共10帝(入關後算起),是僅次於唐朝、明朝的第三長壽王朝。268年中,大清無論處在巔峰狀態還是衰落期,一旦外來壓力過大,往往採取妥協方式,以此延續國祚。康熙、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布連斯奇條約》等,中國均讓出部分領土。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是逢戰必敗,逢敗必出賣權益,甚至割讓領土。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對外戰鬥,清朝一見到列強就得嚇得腿軟;只要列強持強硬政策,或揚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時,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在列強擬好的條約上簽字。可以這麼說,清朝不敢惹列強,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便是證明。

"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清朝——對外妥協之代名詞,卑躬屈膝換取生存

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大清享國268年,共10帝(入關後算起),是僅次於唐朝、明朝的第三長壽王朝。268年中,大清無論處在巔峰狀態還是衰落期,一旦外來壓力過大,往往採取妥協方式,以此延續國祚。康熙、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布連斯奇條約》等,中國均讓出部分領土。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是逢戰必敗,逢敗必出賣權益,甚至割讓領土。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對外戰鬥,清朝一見到列強就得嚇得腿軟;只要列強持強硬政策,或揚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時,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在列強擬好的條約上簽字。可以這麼說,清朝不敢惹列強,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便是證明。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太平天國——願意平等往來,但絕不妥協,否則戰鬥

從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湘軍攻破城池,太平天國在天京呆了11年。以1856年9月“天京事變”為標誌,太平天國可分為前期、後期兩階段;無論處在哪一階段,相對清朝而言弱小很多的太平天國卻堅持中外平等往來,絕不向其妥協求和,更別談出賣主權了。吳如孝守鎮江時,美國艦隊不聽勸告,強硬闖入軍事重地,吳如孝下令開炮,將其擊傷,“江防重地,不準擅入,否則必開炮轟擊。至於國事會商,不論水陸前來,準止邊關傳奏,候旨宣奪。”李秀成東征時,列強偏袒滿清,太平軍直接將其吊打,“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李秀成自述)黃呈忠守衛寧波時,無視列強“不設防”之威脅,並武力抗衡。劉官芳守金壇、黃文金守湖州時,雖然兵力弱小,可依然與列強死戰到底,還贏得勝利。

"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清朝——對外妥協之代名詞,卑躬屈膝換取生存

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大清享國268年,共10帝(入關後算起),是僅次於唐朝、明朝的第三長壽王朝。268年中,大清無論處在巔峰狀態還是衰落期,一旦外來壓力過大,往往採取妥協方式,以此延續國祚。康熙、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布連斯奇條約》等,中國均讓出部分領土。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是逢戰必敗,逢敗必出賣權益,甚至割讓領土。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對外戰鬥,清朝一見到列強就得嚇得腿軟;只要列強持強硬政策,或揚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時,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在列強擬好的條約上簽字。可以這麼說,清朝不敢惹列強,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便是證明。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太平天國——願意平等往來,但絕不妥協,否則戰鬥

從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湘軍攻破城池,太平天國在天京呆了11年。以1856年9月“天京事變”為標誌,太平天國可分為前期、後期兩階段;無論處在哪一階段,相對清朝而言弱小很多的太平天國卻堅持中外平等往來,絕不向其妥協求和,更別談出賣主權了。吳如孝守鎮江時,美國艦隊不聽勸告,強硬闖入軍事重地,吳如孝下令開炮,將其擊傷,“江防重地,不準擅入,否則必開炮轟擊。至於國事會商,不論水陸前來,準止邊關傳奏,候旨宣奪。”李秀成東征時,列強偏袒滿清,太平軍直接將其吊打,“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李秀成自述)黃呈忠守衛寧波時,無視列強“不設防”之威脅,並武力抗衡。劉官芳守金壇、黃文金守湖州時,雖然兵力弱小,可依然與列強死戰到底,還贏得勝利。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清朝與太平天國外交政策迥然有別

太平天國對外態度強硬,清朝則妥協求和,這與兩者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密切相關。太平天國,縱使它有數不清之缺點,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在對外關係上確實做到了維護主權、捍衛尊嚴,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之精神。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教時,秉承著“天下男子均為兄弟之輩,天下女子均為姐妹之群”之信念,主張天下各國應該平等往來,彼此相互尊重。對於西方,洪秀全認為它們也是“天父”之子女,是我們的“洋兄弟”,有著共同的“祖宗”。既然是兄弟,就得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哪能仗勢欺人呢?當然了,在洪秀全心目中,他還是認為中國之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不容外部勢力插手。正如李秀成《自述書》中所言:“天王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定,天下大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可見洪秀全不但主張平等往來,還不容許外部勢力插手內政。

"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清朝——對外妥協之代名詞,卑躬屈膝換取生存

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大清享國268年,共10帝(入關後算起),是僅次於唐朝、明朝的第三長壽王朝。268年中,大清無論處在巔峰狀態還是衰落期,一旦外來壓力過大,往往採取妥協方式,以此延續國祚。康熙、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布連斯奇條約》等,中國均讓出部分領土。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是逢戰必敗,逢敗必出賣權益,甚至割讓領土。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對外戰鬥,清朝一見到列強就得嚇得腿軟;只要列強持強硬政策,或揚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時,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在列強擬好的條約上簽字。可以這麼說,清朝不敢惹列強,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便是證明。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太平天國——願意平等往來,但絕不妥協,否則戰鬥

從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湘軍攻破城池,太平天國在天京呆了11年。以1856年9月“天京事變”為標誌,太平天國可分為前期、後期兩階段;無論處在哪一階段,相對清朝而言弱小很多的太平天國卻堅持中外平等往來,絕不向其妥協求和,更別談出賣主權了。吳如孝守鎮江時,美國艦隊不聽勸告,強硬闖入軍事重地,吳如孝下令開炮,將其擊傷,“江防重地,不準擅入,否則必開炮轟擊。至於國事會商,不論水陸前來,準止邊關傳奏,候旨宣奪。”李秀成東征時,列強偏袒滿清,太平軍直接將其吊打,“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李秀成自述)黃呈忠守衛寧波時,無視列強“不設防”之威脅,並武力抗衡。劉官芳守金壇、黃文金守湖州時,雖然兵力弱小,可依然與列強死戰到底,還贏得勝利。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清朝與太平天國外交政策迥然有別

太平天國對外態度強硬,清朝則妥協求和,這與兩者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密切相關。太平天國,縱使它有數不清之缺點,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在對外關係上確實做到了維護主權、捍衛尊嚴,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之精神。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教時,秉承著“天下男子均為兄弟之輩,天下女子均為姐妹之群”之信念,主張天下各國應該平等往來,彼此相互尊重。對於西方,洪秀全認為它們也是“天父”之子女,是我們的“洋兄弟”,有著共同的“祖宗”。既然是兄弟,就得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哪能仗勢欺人呢?當然了,在洪秀全心目中,他還是認為中國之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不容外部勢力插手。正如李秀成《自述書》中所言:“天王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定,天下大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可見洪秀全不但主張平等往來,還不容許外部勢力插手內政。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洪秀全建國時主張平等之理念,自然是太平天國反擊列強,維護民族尊嚴之主要原因。不過,還有一個非常現實之因素,即是太平天國控制區域正好是清政府同意向列強開放通商之處,兩者必然會因此問題而衝突。安慶陷落,皖省地盤基本落入湘軍之手,江蘇、浙江、上海等富庶之地成為太平天國繼續戰鬥之資本,而列強又想在此搞特權,踐行《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所許諾之條款。如此,衝突難以避免,太平軍勢必要強力回擊。《太平天國史卷六十二》記載戴王黃呈忠在寧波復英法公使之一封信:“本主將等北剿南征,無非欲得疆土,如鎮海濱海小邑,棄之無妨,寧郡何能擅棄!本主將為臣下者,有一分力,自要盡其一分,如其與清妖爭鬥不勝,即棄之再為緩圖,斷不能擅自棄之也。”可知,太平天國與列強爭奪富庶地區,持強硬態度,以捍衛權益。

"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清朝——對外妥協之代名詞,卑躬屈膝換取生存

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大清享國268年,共10帝(入關後算起),是僅次於唐朝、明朝的第三長壽王朝。268年中,大清無論處在巔峰狀態還是衰落期,一旦外來壓力過大,往往採取妥協方式,以此延續國祚。康熙、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布連斯奇條約》等,中國均讓出部分領土。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是逢戰必敗,逢敗必出賣權益,甚至割讓領土。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對外戰鬥,清朝一見到列強就得嚇得腿軟;只要列強持強硬政策,或揚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時,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在列強擬好的條約上簽字。可以這麼說,清朝不敢惹列強,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便是證明。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太平天國——願意平等往來,但絕不妥協,否則戰鬥

從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湘軍攻破城池,太平天國在天京呆了11年。以1856年9月“天京事變”為標誌,太平天國可分為前期、後期兩階段;無論處在哪一階段,相對清朝而言弱小很多的太平天國卻堅持中外平等往來,絕不向其妥協求和,更別談出賣主權了。吳如孝守鎮江時,美國艦隊不聽勸告,強硬闖入軍事重地,吳如孝下令開炮,將其擊傷,“江防重地,不準擅入,否則必開炮轟擊。至於國事會商,不論水陸前來,準止邊關傳奏,候旨宣奪。”李秀成東征時,列強偏袒滿清,太平軍直接將其吊打,“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李秀成自述)黃呈忠守衛寧波時,無視列強“不設防”之威脅,並武力抗衡。劉官芳守金壇、黃文金守湖州時,雖然兵力弱小,可依然與列強死戰到底,還贏得勝利。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清朝與太平天國外交政策迥然有別

太平天國對外態度強硬,清朝則妥協求和,這與兩者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密切相關。太平天國,縱使它有數不清之缺點,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在對外關係上確實做到了維護主權、捍衛尊嚴,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之精神。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教時,秉承著“天下男子均為兄弟之輩,天下女子均為姐妹之群”之信念,主張天下各國應該平等往來,彼此相互尊重。對於西方,洪秀全認為它們也是“天父”之子女,是我們的“洋兄弟”,有著共同的“祖宗”。既然是兄弟,就得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哪能仗勢欺人呢?當然了,在洪秀全心目中,他還是認為中國之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不容外部勢力插手。正如李秀成《自述書》中所言:“天王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定,天下大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可見洪秀全不但主張平等往來,還不容許外部勢力插手內政。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洪秀全建國時主張平等之理念,自然是太平天國反擊列強,維護民族尊嚴之主要原因。不過,還有一個非常現實之因素,即是太平天國控制區域正好是清政府同意向列強開放通商之處,兩者必然會因此問題而衝突。安慶陷落,皖省地盤基本落入湘軍之手,江蘇、浙江、上海等富庶之地成為太平天國繼續戰鬥之資本,而列強又想在此搞特權,踐行《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所許諾之條款。如此,衝突難以避免,太平軍勢必要強力回擊。《太平天國史卷六十二》記載戴王黃呈忠在寧波復英法公使之一封信:“本主將等北剿南征,無非欲得疆土,如鎮海濱海小邑,棄之無妨,寧郡何能擅棄!本主將為臣下者,有一分力,自要盡其一分,如其與清妖爭鬥不勝,即棄之再為緩圖,斷不能擅自棄之也。”可知,太平天國與列強爭奪富庶地區,持強硬態度,以捍衛權益。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與太平天國相比,清王朝之立國理念、戰略處境決定了它不可能對列強持強硬政策。清朝入關以來,雖然屢屢強調“滿漢平等”,可實際並未做到,滿漢矛盾一直都存在且十分尖銳,只是有時被某種盛世景象所掩蓋而已,但終有一天會爆發。所以,清朝從未放鬆對漢人之警惕,漢人不能遷往東北、西北等關外龍興之地便是最有力證明,因為這是清朝一旦戰敗,最後保命生存之資本。鴉片戰爭慘敗之後,國內矛盾尖銳,各類起義運動風起雲湧,而西方列強又虎視眈眈,清朝戰略處境相當被動。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英法聯軍入侵、沙俄南下同時出現,清朝可謂是焦頭爛額,疲於應對,差點被滅國。從威脅程度上講,列強只是想攫取權益,為肘腋之患;太平天國則是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滅掉滿清,是為心腹之患。所以,清朝權衡利弊,對外妥協,對內強力鎮壓。正如恭親王奕訢所言:“發捻為心腹之患,俄國是肘腋之患,英國是肢體之患,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

清朝,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太平天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農民革命運動,兩者可謂是一對“冤家”,一斗就是14年,並深深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對於這兩“冤家”,許多人都不抱好感,既不滿清朝腐朽沒落,對外妥協,更討厭太平天國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破壞,說“長毛”乃中華之罪人。因此,若非要在兩者中選其一,許多人都會選擇支持清朝,而排斥太平天國。對此,筆者表示不選邊站,而是要說說兩者一有趣現象:清朝強大,卻屢屢對列強妥協,為何弱小的太平天國卻常對列強說“不”,並與之死戰到底,決不妥協?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清朝——對外妥協之代名詞,卑躬屈膝換取生存

從清軍入關到宣統帝遜位,大清享國268年,共10帝(入關後算起),是僅次於唐朝、明朝的第三長壽王朝。268年中,大清無論處在巔峰狀態還是衰落期,一旦外來壓力過大,往往採取妥協方式,以此延續國祚。康熙、雍正時期,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布連斯奇條約》等,中國均讓出部分領土。鴉片戰爭以來,清朝是逢戰必敗,逢敗必出賣權益,甚至割讓領土。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一系列對外戰鬥,清朝一見到列強就得嚇得腿軟;只要列強持強硬政策,或揚言使用武力乃至使用武力時,清朝就得乖乖地回到談判桌前,在列強擬好的條約上簽字。可以這麼說,清朝不敢惹列強,慈禧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便是證明。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太平天國——願意平等往來,但絕不妥協,否則戰鬥

從1853年定都天京到1864年湘軍攻破城池,太平天國在天京呆了11年。以1856年9月“天京事變”為標誌,太平天國可分為前期、後期兩階段;無論處在哪一階段,相對清朝而言弱小很多的太平天國卻堅持中外平等往來,絕不向其妥協求和,更別談出賣主權了。吳如孝守鎮江時,美國艦隊不聽勸告,強硬闖入軍事重地,吳如孝下令開炮,將其擊傷,“江防重地,不準擅入,否則必開炮轟擊。至於國事會商,不論水陸前來,準止邊關傳奏,候旨宣奪。”李秀成東征時,列強偏袒滿清,太平軍直接將其吊打,“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李秀成自述)黃呈忠守衛寧波時,無視列強“不設防”之威脅,並武力抗衡。劉官芳守金壇、黃文金守湖州時,雖然兵力弱小,可依然與列強死戰到底,還贏得勝利。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清朝與太平天國外交政策迥然有別

太平天國對外態度強硬,清朝則妥協求和,這與兩者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差異密切相關。太平天國,縱使它有數不清之缺點,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它在對外關係上確實做到了維護主權、捍衛尊嚴,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之精神。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教時,秉承著“天下男子均為兄弟之輩,天下女子均為姐妹之群”之信念,主張天下各國應該平等往來,彼此相互尊重。對於西方,洪秀全認為它們也是“天父”之子女,是我們的“洋兄弟”,有著共同的“祖宗”。既然是兄弟,就得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哪能仗勢欺人呢?當然了,在洪秀全心目中,他還是認為中國之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管,不容外部勢力插手。正如李秀成《自述書》中所言:“天王爭中國,欲想全圖,事成平定,天下大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可見洪秀全不但主張平等往來,還不容許外部勢力插手內政。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洪秀全建國時主張平等之理念,自然是太平天國反擊列強,維護民族尊嚴之主要原因。不過,還有一個非常現實之因素,即是太平天國控制區域正好是清政府同意向列強開放通商之處,兩者必然會因此問題而衝突。安慶陷落,皖省地盤基本落入湘軍之手,江蘇、浙江、上海等富庶之地成為太平天國繼續戰鬥之資本,而列強又想在此搞特權,踐行《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所許諾之條款。如此,衝突難以避免,太平軍勢必要強力回擊。《太平天國史卷六十二》記載戴王黃呈忠在寧波復英法公使之一封信:“本主將等北剿南征,無非欲得疆土,如鎮海濱海小邑,棄之無妨,寧郡何能擅棄!本主將為臣下者,有一分力,自要盡其一分,如其與清妖爭鬥不勝,即棄之再為緩圖,斷不能擅自棄之也。”可知,太平天國與列強爭奪富庶地區,持強硬態度,以捍衛權益。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與太平天國相比,清王朝之立國理念、戰略處境決定了它不可能對列強持強硬政策。清朝入關以來,雖然屢屢強調“滿漢平等”,可實際並未做到,滿漢矛盾一直都存在且十分尖銳,只是有時被某種盛世景象所掩蓋而已,但終有一天會爆發。所以,清朝從未放鬆對漢人之警惕,漢人不能遷往東北、西北等關外龍興之地便是最有力證明,因為這是清朝一旦戰敗,最後保命生存之資本。鴉片戰爭慘敗之後,國內矛盾尖銳,各類起義運動風起雲湧,而西方列強又虎視眈眈,清朝戰略處境相當被動。19世紀6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英法聯軍入侵、沙俄南下同時出現,清朝可謂是焦頭爛額,疲於應對,差點被滅國。從威脅程度上講,列強只是想攫取權益,為肘腋之患;太平天國則是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滅掉滿清,是為心腹之患。所以,清朝權衡利弊,對外妥協,對內強力鎮壓。正如恭親王奕訢所言:“發捻為心腹之患,俄國是肘腋之患,英國是肢體之患,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清朝不敢惹列強,為何太平天國卻常對他們說“不”?

綜上所述,由於立國理念、戰略處境之迥異,洪秀全領導下的太平天國強力回擊西方列強入侵,死戰到底;清朝則不斷對外妥協,甚至不惜出賣主權,以此延續國祚。就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之角度看,太平天國要強於清朝,這是事實,應當承認。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歡迎留言。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清史稿》、《李秀成自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