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什麼才算好文筆?怎樣提升自己的語言表現力?

小說:什麼才算好文筆?怎樣提升自己的語言表現力?

你好,我是康慨,這一講,我們講講語言,什麼才算好文筆?

提到文筆,也許有些人就想到飽讀詩書,張口就有典故的那種才華橫溢,如果你想往這個方向發展,那請加油,出門左轉就有全唐詩,你去背吧,我們這裡想講的,還是普通人可學可用的方法。

那麼什麼叫文筆好?我們之前講過,故事創作的本質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與讀者共情,語言作為我們與作者共情的工具,起的作用應該是方便溝通。

從這個意義來說,那種一肚子墨水,落筆就是千古佳句的寫法,也許恰恰阻礙了讀者對內容的理解。

王小波曾經說,他的文學訓練,主要來自於閱讀好的翻譯作品,因為那些作品的語言簡單、朗朗上口、有畫面感,沒有中國傳統文人那種掉書袋的習慣。事實上王小波自己的語言也是這樣的,我們讀一段《黃金時代》,你們隨便體會下:“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好,我們就從這一段話開始,分三個部分講述今天的主題,第一,文筆的首要條件是準確,我管這個叫劉姥姥不是賈寶玉原則;第二,儘量多的口語,儘量少的書面語,我管這條叫白居易給老太太讀詩原則;第三,儘量多的形象,儘量少的抽象,我管這條叫別做睜眼瞎原則

我們先來說說準確原則。

這一條看起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很難。

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能收到這樣的反饋,一個女作者寫的男性角色都像女的;一個男作者寫的女性角色也都像男人的YY,這就是典型的不準確。

曹雪芹是貴族公子哥,他寫農村來的劉姥姥,如果一張口就是像老學究那樣之乎者也,或者像少女那樣含蓄羞澀,就都是不對的,你看曹雪芹怎麼寫,在大觀園聚餐的時候,劉姥姥即興做了首打油詩:“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薛蟠在飯局上做的打油詩是這個風格:女兒悲,嫁了個男人是烏龜;女兒愁,繡房攛出個大馬猴;後兩句太汙了,簡直不可描述,感興趣你們自己去搜搜看。

那多情公子賈寶玉是怎麼做打油詩的?女兒悲,青春已大守空閨。 女兒愁,悔教夫婿覓封侯。

你看,每個人說的話都符合他們的人設,他們說出的話反過來又在塑造人設。

需要說明的是,語言的準確,不是指數學的那種精確,每個人該說什麼,沒有標準答案。賈寶玉能不能說話像劉姥姥那樣?如果賈寶玉要故意搞笑,那當然可以。

但是每個人的基礎狀態下,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語言空間,換句話說,如果賈寶玉平時就像劉姥姥那麼講話,那他肯定就不是賈寶玉了。

那有人可能要問了,我就是不會寫某種類型的人,怎麼辦呢?

很簡單,那就不要寫。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一個作者筆下的故事,反應的是作者個人對生活的理解。

如果你想寫的人物超出了你的理解範圍,那你應該先放下筆,去想辦法做些調查研究。

如果你想寫一個21歲的處男,但你不知道這樣的人平時是個什麼狀態,很簡單,去問啊,根據六度分隔理論,你最多問六個人,就可以找到最適合的答案。

同理,王小波寫26歲的女主陳清揚,他也要去做調查研究,否則他也會把人寫崩。

寫作這個行當的樂趣和痛苦都在這裡,你要具備把自己分裂成不同人格的能力,設身處地地想象他們的一舉一動,這樣才能寫出誰看都能代入進去的故事。

再來講講口語化原則。

有些讀了太多書的書呆子可能覺得書面語更高級,其實不對。胡適說,語言的本質是我手寫我口。

故事的起源,就是人類祖先在篝火旁的口頭講述,人類文明早期的宗教故事,荷馬史詩,甚至三國演義這種民間畫本,最早都是用極其生動的口語來表達的。佛陀也是不立文字的,後來的佛經都是弟子根據口頭講課整理而成。

口語是活生生的語言,能準確、低成本地表達一個人的意思;文字是把口語固化下來的結果

當然,我們不是要褒口語貶文字,而是想讓大家意識到,口語化表達能降低讀者的認知成本。

大文人白居易就很懂這一點,他寫詩一定先讓市井老太太看看,如果哪個地方很難理解,那他就會改。

你可能會說,可是我們現在讀白居易的詩感覺也不都是大白話啊,有些句子依然很難理解啊!

因為時代變了嘛,語言也是有生命的,彼時簡潔通暢的口語,就成了此時深奧難懂的書面語。

另外呢,強調儘可能口語化表達的意思,不是指通篇都是菜市場大白話,更不是鼓勵你去寫沒營養的口水文,口語化的本質是朗朗上口,要簡潔,有音律感。

什麼意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