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政策落地之前|“減負”不是讓你“減努力”,更不是讓你“減智商”'

""寫在政策落地之前|“減負”不是讓你“減努力”,更不是讓你“減智商”

“學霸們的暑假”才剛開始兩週,政策就跟著湊熱鬧來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政策,級別高,覆蓋廣,變化大!(到文末點擊閱讀原文直達官方鏈接)

新政可謂是“十萬火急”,以至於上海相關的實施細則還要數週才能真正落地。

只是比政策落地更快的往往是謠言,在各地入學搖號政策被扒了個遍之後,一些“老法師”開始把未來的搖號政策說得像真的一樣,彷彿他(或者他爹)就是那個起草政策的人。

不信謠,不傳謠。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淡定,靜待政策落地。

相信作為改革排頭兵,一向在政策制定上更具前瞻性的上海一定可以出臺一套相對合理的正式方案。

再說了,不就是等到八月麼,用上海話說就是:急則疲,慌則亂啊!

(注:今天的文章沒有任何所謂的“內部消息”,只希望藉著這個機會來幫大家理理思路,驅散不必要的焦慮。)

所謂公平

沒有趕上群情激憤的頭幾天發文,倒也是好事。今天,我們不妨平心靜氣地來分析一下這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變革。

變革的核心就是民辦學校(小學和初中)對於生源的選擇權,這對於魔都雞血界而言影響甚為深遠。而一旦小升初擇校偃旗息鼓,那麼幼升小也就成了雞肋。

這樣,我們先把周圍的家庭分一下類,便於看清問題的本質。

A.主動雞血型

之前數年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套路對於主動雞血的家庭來說應該是“最公平的”。

在這類圈子裡,有日新月異的雞血內容,有水漲船高的雞血標準,有五湖四海的名師團課。這些孩子甚至在多個機構的頂級班型裡跨級佔坑,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裡,他們從一開始就開足了馬力往前跑。

他們有清一色的專業團隊+專業裝備,目標就是拿到名次或者跑出自己的最佳成績。所謂的金剛牛,奧牛,英牛,基本都生活在這個圈子裡。

B.被動陪跑型

雖然現有升學渠道(不論明暗)大都也是所謂的擇優錄取,但卻無法掩蓋大量孩子被迫陪跑的事實。一些慢熱的孩子或者原本不認同超前大劑量雞血的家長在這個陪跑過程中苦不堪言。

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她們希望給孩子更豐富的童年,至少讓這些赤裸裸的刷題晚幾年到來。換句話說,就是把戰線拉長。

這也是很多家長青睞九年制學校的原因,至少小升初的壓力可以小很多。

很明顯,削弱中考前的升學壓力會更符合這類家長的理念。

C.靜待花開型

這就是傳說中的佛系家庭。按部就班完成學校的任務,然後適當補充興趣培養,完全遵從孩子的天性。

那些單純依靠雞血就能逆襲的例子在這些家長看來並不現實,與其痛苦陪跑,不如靜待花開,至少孩子開心,家長舒心。孩子喜歡體育,那就去玩體育,孩子喜歡藝術,那就去學藝術,總之淡化功利心,一切歸於佛系。

對這類家長而言,升學政策的改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再怎麼改不還是要中考和高考麼?一切隨緣,如果真的是天才,那擋也擋不住啊!

D.遠離紛爭型

還有一些條件不錯的家庭在幼升小甚至早在入園之時就選擇了逃離體制內,痛苦陪跑那是要了老命了,而靜待花開又明顯心有不甘,於是體制外就成了她們的選擇!

除了那些很早就鐵了心走體制外的家庭,還有一些家庭其實並沒有想好出國的路線,她們只希望暫時逃避體制內的瘋狂雞血,待到孩子心智成熟之後再作選擇。

按照原先的升學套路,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基本是“痴心妄想”,因為準備小升初完全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然而,未來可能的搖號,倒是真的給了重回體制內多了幾分可能。

現實中,很多家長搖擺在A類和B類之間,或者搖擺在B類和C類之間,或者一開始在BC之間最後跳出去成了D。每個家庭都在不斷權衡自己手上的選擇,以期能讓孩子的現在或者將來過得更好。

有人說:“這不公平,為啥上個學不看成績看搖號?”其實,任何事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對一部分人而言的公平,很可能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選擇作為代價的。

之前的小升初路線犧牲的不就是上述B類家庭的選擇麼?他們被迫跟著雞血,怨聲載道。而將來的變革,不論是被迫對口還是何種形式的搖號,也必將影響另一部分人的選擇。

如何減負

說完公平,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高頻詞語,那就是“減負”。

01

能減什麼“負”?

對魔都學子而言,一旦民辦學校的生源選擇權旁落,那麼因為幼升小和小升初這兩次選拔而投入的各項學習負擔將成為減負的重點。

具體來說,比如幼升小的應試培訓班,小升初的刷題班,以及為了準備升學而花在自雞刷題上的時間和精力。

有個很火的名詞叫“劇場效應”,這便是當前義務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不論天賦高低,不論家庭情況如何,只是因為前排站起來了,我也必須站起來,不然我就妥妥地輸了。

而如今,這個局面可能真的要到頭了。

儘管中考依然還在,但那時孩子們已經15歲了,相比幼升小和小升初的選拔,雞血的高峰期被大大地延後了。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學習興趣的保持都有很大的益處。

02

減負了就不用努力了?

當然不是!(直接把某些人的幻想給滅了~~)

假設30%是那些“不必要的負擔”,那麼減掉了30%,不還剩70%麼?我就問你,這剩下的70%要不要努力面對?

再來,這30%的時間空出來了,難道是讓你放羊麼?文件裡的“綜合素質”,“五育並舉”,不就是從這個30%裡去擠時間麼?

有時間的話,我真的建議大家把那份中央文件再讀幾遍(點擊這裡直達官方鏈接)。然後你可能會和我一樣驚訝地發現國家對於下一代的培養要求比你我想象的要高得多,也細得多!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摘自“1.指導思想”】

“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摘自“2.基本要求”】

“強化對網絡遊戲、微視頻等的價值引領和管控,創造綠色健康網上空間”【摘自“3.突出德育實效”】

“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摘自“4.提升智育水平”】

“科學安排體育課運動負荷,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摘自“5.強化體育鍛煉”】

“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優秀藝術,增強文化理解”【摘自“6.增強美育薰陶”】

“積極開展校外勞動實踐和社區志願服務”【摘自“7.加強勞動教育”】

“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 【摘自“8.優化教學方式”】

未來的比拼將更加多元化,如果依然只把目光盯著書本知識,那遲早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減負”不是讓你“減努力”,更不是讓你“減智商”啊!

03

03

減負不減中高考

由於“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淡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而正是由於選拔的推遲和學校間差距的縮小,眾多的牛娃依舊處於相似的水平線上,屆時中考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往年少數名校大包大攬重點高中的局面恐怕再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會是百家爭鳴。

中考和高考,作為升學路上的兩道關將繼續存在。無論你的興趣愛好多麼廣泛,也無論你如何天賦異稟,在這一刻,你必須用你的學科知識為自己的將來開路。

順勢而為

前文其實談了兩件事:1)沒有絕對的“公平”,2)如何理解“減負”。

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或者準確地說,如何順勢而為呢?

1. 把眼光放遠

把眼光放到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這樣你才不會因為眼前將要發生的變革而患得患失。

未來真正需要的是孩子在不同環境中快速學習的能力,利用自身特長不斷鑽研、永不放棄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這些能力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從傳統的刷題中習得,更多的卻是從下面這些活動中領悟到的:

比如每次都有新收穫、新知識的科創活動;

比如講究配合的團隊運動項目(足球,籃球,橄欖球);

比如考驗孩子持久力、專注力的樂器訓練;

比如和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甚至不同國籍的孩子混在一起的夏令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給孩子施什麼肥,那麼若干年後,你才有可能收穫那些期待中的果實。當然,我們所做的一切嘗試都只是外因,最終外因要結合內因才能落到實處,發揚光大。

2. 夯實基礎

就像如今的小學一二年級不能舉行期末考試,然而不考試就能自欺欺人以為自己學得滴水不漏了麼?不考試就沒有其他手段驗收學習情況了嗎?學科類知識作為未來考核的基礎必須牢固掌握,而且是所有學科。

哪怕小升初直接對口直升,那麼也必須確認所有的知識點是否已經掌握牢固,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

拿高考舉例,不但語數外要強,還必須在三門副課中拿到足夠優秀的等地,不然一個等地就是3分,你應該明白這3分意味著什麼。在分數更為接近的中考,哪怕1分都可能是天壤之別。

所以,該怎麼學還是怎麼學,有些事情還真的沒有什麼捷徑。

3. 積極應對

對那些原本準備衝擊民辦初中的孩子而言,推遲分層並沒有剝奪他們的立身之本。學到的東西也不會白費,比如嚴密的邏輯思維,刻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些都將是下一階段學習的優勢。

而另一方面,如果小學五年都只是為了這孤注一擲的考試,而忽略了綜合素質的培養,那麼四年的初中生涯恐怕也足以讓這些缺點一一暴露。若是踩著之前的節奏有幸擠進了高手如雲的民辦初中,那麼缺點無疑將被無限放大,給孩子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早把弱項補上才是正道。

別人多了四年準備,你不也一樣麼?

END

"寫在政策落地之前|“減負”不是讓你“減努力”,更不是讓你“減智商”

“學霸們的暑假”才剛開始兩週,政策就跟著湊熱鬧來了。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政策,級別高,覆蓋廣,變化大!(到文末點擊閱讀原文直達官方鏈接)

新政可謂是“十萬火急”,以至於上海相關的實施細則還要數週才能真正落地。

只是比政策落地更快的往往是謠言,在各地入學搖號政策被扒了個遍之後,一些“老法師”開始把未來的搖號政策說得像真的一樣,彷彿他(或者他爹)就是那個起草政策的人。

不信謠,不傳謠。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淡定,靜待政策落地。

相信作為改革排頭兵,一向在政策制定上更具前瞻性的上海一定可以出臺一套相對合理的正式方案。

再說了,不就是等到八月麼,用上海話說就是:急則疲,慌則亂啊!

(注:今天的文章沒有任何所謂的“內部消息”,只希望藉著這個機會來幫大家理理思路,驅散不必要的焦慮。)

所謂公平

沒有趕上群情激憤的頭幾天發文,倒也是好事。今天,我們不妨平心靜氣地來分析一下這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變革。

變革的核心就是民辦學校(小學和初中)對於生源的選擇權,這對於魔都雞血界而言影響甚為深遠。而一旦小升初擇校偃旗息鼓,那麼幼升小也就成了雞肋。

這樣,我們先把周圍的家庭分一下類,便於看清問題的本質。

A.主動雞血型

之前數年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套路對於主動雞血的家庭來說應該是“最公平的”。

在這類圈子裡,有日新月異的雞血內容,有水漲船高的雞血標準,有五湖四海的名師團課。這些孩子甚至在多個機構的頂級班型裡跨級佔坑,在這場人生的馬拉松裡,他們從一開始就開足了馬力往前跑。

他們有清一色的專業團隊+專業裝備,目標就是拿到名次或者跑出自己的最佳成績。所謂的金剛牛,奧牛,英牛,基本都生活在這個圈子裡。

B.被動陪跑型

雖然現有升學渠道(不論明暗)大都也是所謂的擇優錄取,但卻無法掩蓋大量孩子被迫陪跑的事實。一些慢熱的孩子或者原本不認同超前大劑量雞血的家長在這個陪跑過程中苦不堪言。

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她們希望給孩子更豐富的童年,至少讓這些赤裸裸的刷題晚幾年到來。換句話說,就是把戰線拉長。

這也是很多家長青睞九年制學校的原因,至少小升初的壓力可以小很多。

很明顯,削弱中考前的升學壓力會更符合這類家長的理念。

C.靜待花開型

這就是傳說中的佛系家庭。按部就班完成學校的任務,然後適當補充興趣培養,完全遵從孩子的天性。

那些單純依靠雞血就能逆襲的例子在這些家長看來並不現實,與其痛苦陪跑,不如靜待花開,至少孩子開心,家長舒心。孩子喜歡體育,那就去玩體育,孩子喜歡藝術,那就去學藝術,總之淡化功利心,一切歸於佛系。

對這類家長而言,升學政策的改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再怎麼改不還是要中考和高考麼?一切隨緣,如果真的是天才,那擋也擋不住啊!

D.遠離紛爭型

還有一些條件不錯的家庭在幼升小甚至早在入園之時就選擇了逃離體制內,痛苦陪跑那是要了老命了,而靜待花開又明顯心有不甘,於是體制外就成了她們的選擇!

除了那些很早就鐵了心走體制外的家庭,還有一些家庭其實並沒有想好出國的路線,她們只希望暫時逃避體制內的瘋狂雞血,待到孩子心智成熟之後再作選擇。

按照原先的升學套路,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基本是“痴心妄想”,因為準備小升初完全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然而,未來可能的搖號,倒是真的給了重回體制內多了幾分可能。

現實中,很多家長搖擺在A類和B類之間,或者搖擺在B類和C類之間,或者一開始在BC之間最後跳出去成了D。每個家庭都在不斷權衡自己手上的選擇,以期能讓孩子的現在或者將來過得更好。

有人說:“這不公平,為啥上個學不看成績看搖號?”其實,任何事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對一部分人而言的公平,很可能是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選擇作為代價的。

之前的小升初路線犧牲的不就是上述B類家庭的選擇麼?他們被迫跟著雞血,怨聲載道。而將來的變革,不論是被迫對口還是何種形式的搖號,也必將影響另一部分人的選擇。

如何減負

說完公平,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高頻詞語,那就是“減負”。

01

能減什麼“負”?

對魔都學子而言,一旦民辦學校的生源選擇權旁落,那麼因為幼升小和小升初這兩次選拔而投入的各項學習負擔將成為減負的重點。

具體來說,比如幼升小的應試培訓班,小升初的刷題班,以及為了準備升學而花在自雞刷題上的時間和精力。

有個很火的名詞叫“劇場效應”,這便是當前義務教育現狀的真實寫照。不論天賦高低,不論家庭情況如何,只是因為前排站起來了,我也必須站起來,不然我就妥妥地輸了。

而如今,這個局面可能真的要到頭了。

儘管中考依然還在,但那時孩子們已經15歲了,相比幼升小和小升初的選拔,雞血的高峰期被大大地延後了。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學習興趣的保持都有很大的益處。

02

減負了就不用努力了?

當然不是!(直接把某些人的幻想給滅了~~)

假設30%是那些“不必要的負擔”,那麼減掉了30%,不還剩70%麼?我就問你,這剩下的70%要不要努力面對?

再來,這30%的時間空出來了,難道是讓你放羊麼?文件裡的“綜合素質”,“五育並舉”,不就是從這個30%裡去擠時間麼?

有時間的話,我真的建議大家把那份中央文件再讀幾遍(點擊這裡直達官方鏈接)。然後你可能會和我一樣驚訝地發現國家對於下一代的培養要求比你我想象的要高得多,也細得多!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摘自“1.指導思想”】

“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摘自“2.基本要求”】

“強化對網絡遊戲、微視頻等的價值引領和管控,創造綠色健康網上空間”【摘自“3.突出德育實效”】

“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摘自“4.提升智育水平”】

“科學安排體育課運動負荷,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摘自“5.強化體育鍛煉”】

“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優秀藝術,增強文化理解”【摘自“6.增強美育薰陶”】

“積極開展校外勞動實踐和社區志願服務”【摘自“7.加強勞動教育”】

“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 【摘自“8.優化教學方式”】

未來的比拼將更加多元化,如果依然只把目光盯著書本知識,那遲早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減負”不是讓你“減努力”,更不是讓你“減智商”啊!

03

03

減負不減中高考

由於“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淡化,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而正是由於選拔的推遲和學校間差距的縮小,眾多的牛娃依舊處於相似的水平線上,屆時中考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往年少數名校大包大攬重點高中的局面恐怕再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會是百家爭鳴。

中考和高考,作為升學路上的兩道關將繼續存在。無論你的興趣愛好多麼廣泛,也無論你如何天賦異稟,在這一刻,你必須用你的學科知識為自己的將來開路。

順勢而為

前文其實談了兩件事:1)沒有絕對的“公平”,2)如何理解“減負”。

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或者準確地說,如何順勢而為呢?

1. 把眼光放遠

把眼光放到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這樣你才不會因為眼前將要發生的變革而患得患失。

未來真正需要的是孩子在不同環境中快速學習的能力,利用自身特長不斷鑽研、永不放棄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這些能力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從傳統的刷題中習得,更多的卻是從下面這些活動中領悟到的:

比如每次都有新收穫、新知識的科創活動;

比如講究配合的團隊運動項目(足球,籃球,橄欖球);

比如考驗孩子持久力、專注力的樂器訓練;

比如和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甚至不同國籍的孩子混在一起的夏令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給孩子施什麼肥,那麼若干年後,你才有可能收穫那些期待中的果實。當然,我們所做的一切嘗試都只是外因,最終外因要結合內因才能落到實處,發揚光大。

2. 夯實基礎

就像如今的小學一二年級不能舉行期末考試,然而不考試就能自欺欺人以為自己學得滴水不漏了麼?不考試就沒有其他手段驗收學習情況了嗎?學科類知識作為未來考核的基礎必須牢固掌握,而且是所有學科。

哪怕小升初直接對口直升,那麼也必須確認所有的知識點是否已經掌握牢固,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

拿高考舉例,不但語數外要強,還必須在三門副課中拿到足夠優秀的等地,不然一個等地就是3分,你應該明白這3分意味著什麼。在分數更為接近的中考,哪怕1分都可能是天壤之別。

所以,該怎麼學還是怎麼學,有些事情還真的沒有什麼捷徑。

3. 積極應對

對那些原本準備衝擊民辦初中的孩子而言,推遲分層並沒有剝奪他們的立身之本。學到的東西也不會白費,比如嚴密的邏輯思維,刻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些都將是下一階段學習的優勢。

而另一方面,如果小學五年都只是為了這孤注一擲的考試,而忽略了綜合素質的培養,那麼四年的初中生涯恐怕也足以讓這些缺點一一暴露。若是踩著之前的節奏有幸擠進了高手如雲的民辦初中,那麼缺點無疑將被無限放大,給孩子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及早把弱項補上才是正道。

別人多了四年準備,你不也一樣麼?

END

寫在政策落地之前|“減負”不是讓你“減努力”,更不是讓你“減智商”

"童年館館主"伊森媽

上海交大學士、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

滬上主流媒體編輯、記者

為孩子寫童話、畫英文手繪筆記,專注親子教育話題,探討素質教育新方法,提倡家長與孩子共成長。

歡迎關注【伊森媽媽童年館】(ID: easonmama98)。

伊森媽讀者Club持續招募中,因為讀者群已滿百人,進群需要加管理員,別忘記加群口號“申請入群”哦~

| 您可能還想看的熱文

搖號還沒搖,有些家長的心態咋就提早崩了呢?

【最新出爐】2019魔都“幼升小”的面談真題~民辦花樣再翻滾,公辦也會問問題?

買錯演出服,卻要老師讓娃站中間…“奇葩媽”的鬼畜操作,讓我瞬間石化

上實“120字問答”網篩過審出結果~~牛娃從不需要去吹牛

怒問:怎會有爹媽為了造“牛娃”,給孩子喂“聰明藥”?!

| 您可能還想看的乾貨文

【乾貨】暑假“自雞”學習計劃:立足校內,適當拓展

【乾貨】從“看圖寫話”到“口述作文”,低年級小作文,爹媽如何引導?

【超強幹貨| 書單】哪幾本科普書,被我兒子翻爛了還在看?

從2019超難的高考作文題中,“雞娃”的我們都能get啥考試技巧?

【乾貨】期末考試來臨前,快給娃整理一個“錯題集”

【乾貨】做好“閱讀反饋”,自主閱讀才能真正走向高效

【乾貨】小學語文的“難”,在於它必須花時間紮紮實實“打基礎”

【乾貨】小學數學的“難”,就在於牢牢保住小孩的“興趣與自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