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老家的小麥地,沒有地裡的白髮親孃,哪裡還能安放我們的鄉愁?!

小麥 農民 農村 朋友圈 平視大中原 2017-06-07
沒有老家的小麥地,沒有地裡的白髮親孃,哪裡還能安放我們的鄉愁?!

2017年5月30日,端午假期,用淘寶上淘來的二手膠片相機尼康F5配70-200鏡頭拍攝,膠片是伊爾福PAN100。

當時河南省鹿邑縣觀堂鎮韓趙莊村東一片麥田裡,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把割下的小麥紮成捆後,站起身,拿起編織袋,她要把掉下來的麥頭拾起來裝進編織袋。我沒有驚擾她,就站在離她五十米的地方抓拍她。當時的陽光很好,光源恰恰是正逆光,強化了老人佝僂身影和花白凌亂頭髮的光影效果。

一對夫妻騎摩托車路過,停下來觀看,男的告訴我有關老人的一些情況,根據他說的和我的觀察,我知道:老人的勞動不是無奈、不是貧窮,而是對莊稼地割不斷的情感、是一種生存的習慣。

著名攝影家張惠賓老師建議進行重新構圖:“橫幅人小,且太居中,被符號化。豎幅人成主題,強烈。供參考。”他建議調整為這樣的構圖:

沒有老家的小麥地,沒有地裡的白髮親孃,哪裡還能安放我們的鄉愁?!

我把這幅圖片發到朋友圈後,河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攝影家楊峰在後面連續跟了三條留言:“好照片,如詩如畫!”“這是一幅難得的好照片,耐人尋味,感人至深!”“知道什麼叫一圖勝千言嗎?一看便知。”

微信公眾號裡的留言:

Aeiour:

看到這些照片,想起了家中的爺奶,現如今,對他們來說,收麥子確實方便了很多,不需要再汗流浹背的忙半月了,他們會念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好。可是對我來說,還是挺懷念小時候的麥忙季,雖然回不去了,但是回憶起來還是滿滿的人情味……

豫通股份~李紅兵:

記憶深刻,點燃了多少青春,也許年輕人看到是感覺編故事,但我身有體會,閆老師你太棒了,當初的拍攝作品給大家分享,給你點99個贊。

🔱:

提前半個月打場 就是地頭麥子割掉 用石磙壓出一片空地 用來晾晒麥子 記憶中割麥子 摔麥個子 只記得這麼多了 以前人力收麥要半個月多才能收完 現在機收只要幾天 變化太快了。

微信朋友圈裡的留言:

藍色大海:

這幅畫包含——圖片灰白色,彎曲的身影,遠處模糊。有成熟的小麥,又有日暮西山的老人,手提口袋的收穫,彰顯:新生與幕落。

夏金華:

花白凌亂的頭髮,因辛勞而弓起的脊背,與我操勞一生的母親何其相似!

人間四月:

逆光之下老婆婆飄散的白髮,佝僂的背,彎曲的手臂,每一處都有滄桑的感覺,但畫面卻反過來呈現一種祥和之美!讓人安靜,沉澱,摒去輕浮,從而更加珍惜生活!

李彬:

反映了麥收時節的鄉土氣息,麥田、老人、布袋等,畫面真實、自然,引人遐想、深思,珍惜每一粒糧食,是農村麥收的典型畫面,表達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真實場景。題名:麥田與老人 。

丁香女:

這幅作品很是欣賞,圖中所表達的攝影語言甚是厚重。大中原麥收的場景自然不需太多介紹,單從老人佝僂的脊背和凌亂的白髮給我們展現了當下豫東平原留守老人,空置村莊的現實。

段祥臣:

圖片中老人收麥與現代化的今天嚴重不符。老人的兒女那去了?現實生活中也有些固執的老年人堅持自力更生,保留了好的優良傳統。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前幾年我在老家見到的一個老年人和你拍的圖片中一樣在割麥,但是她的兒子富甲一方,有多少億的資金。當時我不解?就問她還這麼幹為什麼?她回答說,官府的錢不是錢,紡花織線的錢萬萬年。

溫柔了時光:

又是一年麥收季,老嫗耕作在田間,日暮西山餘熱在,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換來豐收太平年!

劉國彬:

抑或是閆君的悲憫情懷——關注下層,關注總被忽視,甚至被歧視的農民!正是自強不息的農民,正是悲天憫人者的關注,才是大中華真正的脊樑,才使泱泱中華綿延數千年而屹立不倒!向他們脫冒致敬!

史煜:

面朝黃土背朝天,滿頭白髮被微風吹起,短袖衣衫被汗水粘在脊背,彎下微駝的脊樑,希望用雙手去收穫每一顆麥穗~~勞動人民應該得到的!在當今機械化收割這麼普及的年代,能撲捉到如此經典的畫面,贊一個!

張明星:

均衡式的構圖使整個畫面顯得中正平和,而逆光的運用使得畫面的焦點——田間勞作的老人那佝僂的身軀凸顯出來,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黑白兩色和虛化背景又突出了白髮和麥穗這些細節。林下低頭穗,田間白髮人,守望的是永恆的收穫,流逝的是悄然而過的時光。

wsh070806:

老百姓幸福才是國家興旺的標誌。轉軌時期各種的不正常在短期可以接受,長此以往就不行。這幅圖片我讀到了鄉村在某種程度上的衰落和無奈,在文化傳承上可能出現斷崖的擔憂。祈願安好!

陽光定格美麗:

這是老人一生最幸福的收穫,就這樣她愛著土地,愛著這份豐碩,堅守著一生的心靈依託!

丁香女:

在這個拼器材、講技巧,動輒衝擊力、光影效果首選的全民攝影時代,閆廣君還能在攝影的道路上不忘初心,逆流前行,精神著實可嘆可嘉。

星辰:

儘管日子好了,孩子們也想讓老人享福。可是那種樸實,勤儉,勤勞,早已深入骨子裡了。

韓金鵬:

圖中老人佝僂著身軀,凌亂的頭髮,孤獨的身影,顯示了勞動人民的不容易。

閆少華:

父母都沒什麼文化,沒說過什麼有哲理的話,但他們用行動教會了我善良、樸實和勤勞。讓我受用終身。不求生活得光鮮亮麗,只願賺錢不低聲下氣。

李小偉:

歲月染白了黑髮,生活壓彎了腰桿。烈日下,阿婆拎起破舊的口袋,俯身撿起凌亂的麥穗,用蒼老的雙手在簸萁裡揉一揉,便可換來了收穫的喜悅和生活的來源。

宋偉濤:

樸實的場景,感人的畫面,圖中的老人佝僂著瘦弱的身子,辛勤地勞作,她孤獨的身影令人心酸。

段祥臣:

看過大家的精彩絕論的評論,大有見識,受益非淺。今天分享的這幅圖片,在15年前我敢說我們鹿邑任何一個村莊都能撲捉到。在這一點上說實話我們都是農村走出來的,有些還沒有脫離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應該還記憶猶新。這幅圖片代表時代縮影。因為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人經歷過疾苦捱餓,受的教育不同,受時代的影響大都樸實,勤儉,勤勞,以深入骨子裡了。根本改變不了初衷。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有些人己改變了看法和做法。但在今天有些老人根本沒有改變不了。我在上午舉的實例大家也看到了。她兒子在帝都繁華區住四合院有上市公司資產過億他照樣改變不了他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