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常見修辭手法類型歸納

小草 不完美媽媽 滑浪風帆 喜馬拉雅山 寧夏教育資訊 2019-05-19
九種常見修辭手法類型歸納

一、比喻

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化冗長為簡潔,化深奧為淺顯,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組成。

(一)比喻的種類

(1)明喻: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聯結,有時後面還有“似的”、“一樣”等詞語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雲奇形怪狀,有的像奔馬,有的像獅子。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結,有時暗喻不用比喻詞。暗喻的典型形式為:甲是乙。

例如:這是花的海洋。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

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淨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二)運用比喻應注意的問題

(1)、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是兩個具有相似點的不同類別的事物,而且喻體必須常見、易懂,能使人清楚地瞭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比喻和被比喻的關係。

(2)、比喻要貼切,緊緊抓住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應當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運用不恰當常常表現為本體和喻體之間沒有相似點,或者喻體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恰當,在運用時應當特別注意避免。

(三)運用比喻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不同類的事物。下面幾種情況不是比喻:

①同類相比。如:她長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如:這本書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如:我彷彿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時代。

④表示舉例。如:許多花都開放了,像桃花、梨花、杏花。

⑤比喻義不是比喻。比喻是臨時的,比喻義是通過比喻形成的固定的義項。

(2)甲和乙要有相似點。

例①:列車在飛馳,車廂兩旁的樹木像排山倒海似的一閃而過。(“排山倒海”形容聲勢浩大,跟速度沒有相似之處,不能用來比喻樹木“一閃而過”)

例②:我們的意志像喜馬拉雅山一樣高。(“意志”與“喜馬拉雅山”之間沒有相似點,也不構成比喻)

(3)甲和乙感情色彩要一致。下列比喻不夠貼切:

例①:敵機逃竄了,我們的飛機緊緊追在後面,像狼追兔子一樣,一前一後。

例②:“五四”青年聯歡晚會,全校同學像螞蟻一樣擠成一團。

(4)喻體要淺顯,易懂,讓人一看就明白。下列比喻不夠貼切:

例①:他的長相很威武,鬍鬚像平頭戟。(“平頭戟”是什麼,一般人不知道,此處用來比喻“鬍鬚”,令人費解)

(四)比喻與比擬區別

比擬和比喻的相似之處在於均涉及甲、乙兩事物相比,甲、乙兩事物有可“比”性。

比擬和比喻的不同在於:

(1)從意義上看,比喻的重點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兩事物的相似點;比擬的重點則在“擬”,即以此擬彼,就是“比作、當作”,它直接把甲當乙來描述。

(2)從形式上看,比喻的喻體往往以名詞性詞語的形式出現,表示一種實體。比擬中起比擬作用的部分則是描述性的,其表現形式為動詞性詞語或形容性詞語。

例①:一輪圓月像玉盤一樣嵌在藍色天幕之中。

用晶瑩、圓潤、澄明的“玉盤”比喻“圓月”,使人感到聖潔,令人神往。用“藍色天幕”比喻“夜空”,描繪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背景。

例②:小草偷偷地從土地裡鑽出來,嫩嫩地,綠綠的。

運用“偷偷地”、“鑽”兩個擬人化的詞語形象地寫出了小草的生機和活力。

例③:我矗立在原地,久久不動。

矗立是描寫碑石用的詞語,這裡將我仿擬做碑石描寫,藉此襯托出我死守崗位的精神

二、比擬

把某事物賦予了人的動作神態、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或把某事物的……特點寫得生動形象,色彩鮮明,意蘊豐厚,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

(一)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或者用表現人的特性的詞語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變成人。

例如:

(1)湖水愈發溫柔,愈發安詳了--它靜靜地平躺著,安然地享受著晨霧徐徐的、輕柔的愛撫,那神態,真好像母親懷中含乳酣睡的嬰兒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老舍《濟南的冬天》)

(3)那花瓶中的花耷拉著腦袋,無精打采的,似乎已斷絕了求生的希望。

(4)(帆板)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5)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

(二)擬物:就是把“人”當作“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表達作者某種強烈的愛憎感情。例如: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

(2)坦克後面,“老虎團”的士兵嗷叫著衝了過來。(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

(3)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公理”之所在》)

(4)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體、更鮮明,更生動;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富有幽默感。

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結果)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髮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借代與借喻的異同:

相同處:借代與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體代本體,借喻是用喻體代本體,本體都不出現。

不同處:

1、借代的借體是客觀實際中的事物,這個事物與本體有關聯;借喻中的喻體與客觀現實無關聯。例如:

①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蒼蠅”借喻“反動的傢伙”,“蒼蠅”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與客觀現實無關聯。)

②百年積弱嘆華歲,八載干戈仗延安。(“干戈”“延安”借代“抗日戰爭”和“中國共產黨”,“干戈”是戰爭中的武器之一,“延安”是中國共產黨抗日的根據地,都是與現實有關的事物。)

2、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體與本體必須有相似性。例如:

①紅領巾給老大娘讓了座。(“紅領巾”借代小學生,但與小學生無相似性,不能說“小學生像紅領巾”。)

②離開這個閻王殿!就是餓死也比在這裡強。(地主的家和“閻王殿”之間有相似點,所以屬於比喻中的借喻。)

3、借代不能改為明喻或暗喻,借喻則可以改為明喻和暗喻。

例如2中的兩個句子。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現了“××像××”地比喻句,後文直接使用喻體,這就成了借代了。

四、誇張:用言過其實的方法,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給人以啟迪;或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某種情感和態度,烘托某種氣氛,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徵,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這種修辭手法叫做誇張。誇張可分為兩類、三種形式,即“普通”類和“超前”類,普通類又可分為“誇大”和“縮小”兩種形式。

誇張的三種形式

(1)擴大誇張。例如:

①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②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縮小誇張。例如:

①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②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例如:

①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麵饃饃的香味來了。

②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對偶:形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具有音律美,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吟誦和記憶;語句凝鍊概括,抒情酣暢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現力和概括力;能把相關事物間的關係表現得集中鮮明,也使對立事物間的對比更加強烈,褒貶分明。

(一)概念: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二)對偶的幾種形式

1、按內容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例如: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2、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寬鬆一點。

3、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泛銅弊常取類型,而後者尤與時宜不合。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

1、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

2、對偶主要是從結構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3、對偶裡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六、排比:不但內容集中,節奏鮮明,增強氣勢,還能表達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在議論文中,運用排比條分縷析,可以把道理闡述得更加嚴密、更加透徹,從而起到強調觀點的作用;在記敘文中,運用排比敘事透闢,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

(二)排比的種類:

1、成分排比: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如:

①延安的歌聲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2、分句排比:一個複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如:

①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清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②八路軍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趕下海;解放軍穿草鞋,把蔣家王朝踢下臺;八連穿草鞋,把香風毒霧腳下踩。

③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了。

3、複句排比。例如:

①如果我們能夠研製出一種類似鷹眼的搜索、觀測技術系統,就能夠擴大飛行員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視敏度。如果能研製出具有鷹眼視覺原理的“電子鷹眼”,就有可能用於控制遠程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射。如果能給導彈裝上小巧的“鷹眼系統”,那麼它就可以象雄鷹一樣,自動尋找、識別、追蹤目標,做到百發百中。

對偶與排比的區別

①形式上,對偶限於兩項,排比必須三項以上。對偶是對稱組織,排比是成串組織。對偶要求字數相等,排比不拘泥於字數;對偶要儘量避免字面相同,排比常常出現相同的詞語。

②內容上,對偶可以表示相近、相反或相對的意思,排比只能表示相近或相關的意思。

③作用上,對偶使語句更加整齊美觀,和諧悅耳;排比除了上述作用外,還能進一步增強語氣,加重感情。

七、反覆:在詩文中,起到反覆詠歎,表達強烈感情、突出思想觀點的作用;同時還使詩文格式整齊有序,迴環起伏,充滿語言美和節奏感。

如: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反覆定義

是有意的重複同一詞語或句子以強調某個意思或抒發某個感情的修辭格。

反覆的種類

1、連續反覆:接連重複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間隔。

2、間隔反覆:重複運用詞語或句子,中間間隔其他詞語或句子。

3、連續反覆和間隔反覆也可以交錯使用。

運用反覆要注意的問題

運用反覆的時候需要注意:反覆和重複不同,重複是語言的羅嗦,是一種語病;運用反覆切忌為反覆而反覆,必須具有充實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感情,要從表達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是否運用。

排比與反覆的區別

排比,只有部分詞語重複,著重於結構的相同或相似,語句可以不同;排列的幾項是連續的。反覆,一般是全部詞語重複,著重於語句和結構的相同;反覆的幾項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

例①: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佔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祕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句①採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三次出現“他們不驚詫”,再加上末尾的“他們就驚詫了”,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政府的強烈的憤慨之情。

八、設問: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緊湊的作用;用在議論文中,還能使論證更加深入,脈絡更加清晰。

①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③啊,是誰,這麼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誰,這麼早就用他那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九、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語氣堅定有力,發人深思;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①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歷史嗎?

②我心裡在想著,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黃蒙田《竹林深處人家》)

③池水漣漪,鶯花亂飛,誰能說它不美呢?(郭沫若《習習穀風》)

④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①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②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有呢?(豐子愷《山中避雨》)

③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哪裡還能有什麼言語?

設問和反問的區別

①設問是自問自答,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且必須用問號。

②反問不必作答,問中已有明確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段尾,目的是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時可用歎號。

例①: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句①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提示朋友思考生活是否美滿幸福。

例②:人們怎能不熱愛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國城市,怎能不從這個盛大的花市中享受生活的溫暖呢?

句②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表達人們對南國花城的深深的喜愛之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