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在明嘉靖三十四年任咸陽縣令的潘應科(山東人)派人將此碑又打成數塊,運往渭河填修堤岸。清乾隆年間,渭河發大水沖毀河堤,三塊順陵碑殘塊現出。道光年間任咸陽縣令的姚國令得知此事,便將這幾塊碑石運在縣署內,嵌之縣署的東牆壁上,故此才保存了這三塊殘碑石。

清同治年間咸陽縣令馬鏡華重修咸陽文廟時,又發現殘碑一塊。1962年咸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時,在大門木牌樓外修水道時從地下意外地又發現了三塊殘碑,至此順陵殘碑先後共發現七塊,其中又有兩塊斷為兩截,故順陵殘碑共有九塊。

殘碑中有文字二百八十三個。1955年由原咸陽市文管會在國民教育館(設於鳳凰臺上)移交給咸陽文化館(當時為陝西省中心文化館)收藏,現收藏於咸陽博物館。1979年,順陵殘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之一。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在明嘉靖三十四年任咸陽縣令的潘應科(山東人)派人將此碑又打成數塊,運往渭河填修堤岸。清乾隆年間,渭河發大水沖毀河堤,三塊順陵碑殘塊現出。道光年間任咸陽縣令的姚國令得知此事,便將這幾塊碑石運在縣署內,嵌之縣署的東牆壁上,故此才保存了這三塊殘碑石。

清同治年間咸陽縣令馬鏡華重修咸陽文廟時,又發現殘碑一塊。1962年咸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時,在大門木牌樓外修水道時從地下意外地又發現了三塊殘碑,至此順陵殘碑先後共發現七塊,其中又有兩塊斷為兩截,故順陵殘碑共有九塊。

殘碑中有文字二百八十三個。1955年由原咸陽市文管會在國民教育館(設於鳳凰臺上)移交給咸陽文化館(當時為陝西省中心文化館)收藏,現收藏於咸陽博物館。1979年,順陵殘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之一。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在明嘉靖三十四年任咸陽縣令的潘應科(山東人)派人將此碑又打成數塊,運往渭河填修堤岸。清乾隆年間,渭河發大水沖毀河堤,三塊順陵碑殘塊現出。道光年間任咸陽縣令的姚國令得知此事,便將這幾塊碑石運在縣署內,嵌之縣署的東牆壁上,故此才保存了這三塊殘碑石。

清同治年間咸陽縣令馬鏡華重修咸陽文廟時,又發現殘碑一塊。1962年咸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時,在大門木牌樓外修水道時從地下意外地又發現了三塊殘碑,至此順陵殘碑先後共發現七塊,其中又有兩塊斷為兩截,故順陵殘碑共有九塊。

殘碑中有文字二百八十三個。1955年由原咸陽市文管會在國民教育館(設於鳳凰臺上)移交給咸陽文化館(當時為陝西省中心文化館)收藏,現收藏於咸陽博物館。1979年,順陵殘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之一。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

順陵是唐代女皇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於咸陽市北塬上,在今陝西西鹹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辦龍棗村東。楊氏死於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以王禮埋葬在咸陽塬上。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陵園有內外兩城,城內有大小石刻三十多件,是唐陵石刻中的藝術精品。外城中部發現有碑塔寺遺址,原有武則天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為其母楊氏所立的一通石基碑。碑名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文由特進太子賓客兼修國史上柱國樑王武三思撰寫,太子左奉裕率檢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李旦書。此碑原高大豐偉,是唐陵立碑之首創。

據明末顧亭林著《金石文字記》雲・“順陵之有碑,武后創為之,而乾陵之有碑,則中宗為之乎”。順陵石碑全文四千四百四十九字,其中有武則天新造字十六個。該石碑字體方正,每字一寸五分大。碑上文字書法方整秀挺,兼以篆隸兩體,與西安碑林景雲鍾銘相同,健壯有力,古雅拙樸,是一通十分珍貴的唐代基碑。可惜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關中大地震中,此碑倒塌後斷為數截,成為殘塊。自此後,人稱順陵碑為“順陵殘碑”。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在明嘉靖三十四年任咸陽縣令的潘應科(山東人)派人將此碑又打成數塊,運往渭河填修堤岸。清乾隆年間,渭河發大水沖毀河堤,三塊順陵碑殘塊現出。道光年間任咸陽縣令的姚國令得知此事,便將這幾塊碑石運在縣署內,嵌之縣署的東牆壁上,故此才保存了這三塊殘碑石。

清同治年間咸陽縣令馬鏡華重修咸陽文廟時,又發現殘碑一塊。1962年咸陽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時,在大門木牌樓外修水道時從地下意外地又發現了三塊殘碑,至此順陵殘碑先後共發現七塊,其中又有兩塊斷為兩截,故順陵殘碑共有九塊。

殘碑中有文字二百八十三個。1955年由原咸陽市文管會在國民教育館(設於鳳凰臺上)移交給咸陽文化館(當時為陝西省中心文化館)收藏,現收藏於咸陽博物館。1979年,順陵殘碑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之一。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順陵殘碑的發現與收藏】

專家們依據現存的順陵殘碑的字體大小、行距、間距、邊寬及碑石的厚度,參照現存的唐碑進行了推算和考證,認為原順陵碑《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並序》,碑首高為2.4米,碑身高約6米,碑身寬約3.2米,碑座高1.8米,求得順陵碑通高10米。順陵墓碑可謂“豐大之甚”。

圖片拍攝:陝西虎牙

原文出處:《渭城文史》第四輯

作。 者:馬先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