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簡述

仙桃,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亞洲體操之鄉。

仙桃原名沔陽,擁有1500多年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東臨武漢。318國道、漢宜高速鐵路、滬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隨嶽高速公路和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武漢六環線)縱穿南北。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截止2016年,仙桃市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下轄3街道15鎮,戶籍人口156.35萬人。

仙桃是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7年,仙桃市國民生產總值718.66億元,比2016年增長8.59%。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0月8日,仙桃市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1月,仙桃市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簡述

仙桃,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亞洲體操之鄉。

仙桃原名沔陽,擁有1500多年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東臨武漢。318國道、漢宜高速鐵路、滬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隨嶽高速公路和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武漢六環線)縱穿南北。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截止2016年,仙桃市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下轄3街道15鎮,戶籍人口156.35萬人。

仙桃是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7年,仙桃市國民生產總值718.66億元,比2016年增長8.59%。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0月8日,仙桃市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1月,仙桃市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歷史沿革

沔陽屬古“雲夢澤”。據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傳說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沔陽在九州之一的荊州域內;夏、商時為荊州域。

西周建立後,周成王封鬻熊之後於荊山子男之田稱荊楚,春秋時為鄖國、州國地,東周桓王十一年(前701年),鄖、州、隋、絞、廖等國伐楚,為楚國所滅,遂屬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於江上而不返;楚平王遊雲夢,駐蹕排湖,屈原遇漁父,歌滄浪之水。

秦滅六國後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南郡;漢承秦制,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東境為竟陵、雲杜兩縣。沔陽西北為江夏郡雲杜縣地、東南為南郡州陵縣地;漢高祖詐遊雲夢擒韓信;漢武帝時在郡之上覆設州,分天下為十三州,仍隸屬荊州南郡。

三國時雲杜、州陵屬吳地,魏蜀吳共爭荊州,赤壁之戰即發生於沔陽南部(今洪湖)附近,後荊州大部為吳所有,南郡亦屬之。

晉滅吳後不久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戰事頻繁,荊州成為南朝北方軍事重鎮;南朝地少民多,遂將地劃分為較小的郡縣便於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始於本地置郡設縣,因地處沔水以北而稱沔陽郡——是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設沔陽郡,領雲杜、沔陽二縣,沔陽縣由雲杜(縣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領州陵縣,縣治今新灘口;置營陽郡,領惠懷縣,縣治今張溝附近。

西魏大統十七年(550年),廢州陵、惠懷二縣,並雲杜、沔陽二縣置建興縣。北周置復州,州治建興縣,旋為沔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沔陽郡為復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復州為沔州,改建興縣為沔陽縣,改沔州為沔陽郡,郡縣治所均設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陽郡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沔陽屬復州。貞觀七年(633年),州治遷回沔陽。天寶元年(742年),改復州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廢竟陵郡,重置復州,州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陽為屬縣。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分沔陽南境設白沙徵科院。屬江陵府。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升復州為直隸防禦州,領竟陵、沔陽二縣。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為玉沙縣,屬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縣改屬復州。寶元二年(1039年),降沔陽縣為鎮,屬玉沙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復州,降玉沙縣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右元年(1086年),置復州和玉沙縣,沔陽鎮仍屬玉沙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復州為復州路,以玉沙為附郭縣。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復州路為沔陽府,屬河南行省荊湖北路宣慰司,轄景陵、玉沙二縣,府治和玉沙縣治沔陽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陽府改屬湖廣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陽府為州,州治沔陽城。廢玉沙縣,並玉沙縣地入州,沔陽為直隸州,直屬湖廣政司,領景陵縣(今天門)。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無領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屬漢陽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北境沔陽州,州治沔陽城。三十年(1765年),廢文泉縣,併入沔陽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制,直屬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場鎮建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

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

2000年3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將29個鄉、鎮、辦事處合併為15個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10個市屬農林牧漁場。

截至2015年底,仙桃市共轄18個鄉級行政區,包括3個街道、15個鎮,分別是幹河街道、龍華山街道、沙嘴街道,鄭場鎮、毛嘴鎮、剅河鎮、三伏潭鎮、胡場鎮、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彭場鎮、沙湖鎮、楊林尾鎮、張溝鎮、郭河鎮、沔城回族鎮、通海口鎮、陳場鎮。仙桃市人民政府駐幹河街道沔州大道特1號。

地理環境

仙桃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55′~113°49′,北緯30°04′~30°32′之間,東鄰武漢市之漢南、蔡甸區和漢川市,西與潛江市毗鄰,南濱東荊河,與洪湖市、監利縣隔河相望,北臨漢江與天門、漢川市一衣帶水。市域東西端長約78千米,南北寬約35千米,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

仙桃市地質結構絕大部分地區為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僅在沙湖以南地區有第四紀晚更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市境為沖積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地勢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鄭場八屋臺為最高處,海拔34.50米(吳淞基面,下同);東南角之五湖為最低處,海拔21.50米。全境地勢約呈1/7000的坡度傾斜。境內平原、水域大致構成“八地半灘份半水”的格局。

"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簡述

仙桃,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亞洲體操之鄉。

仙桃原名沔陽,擁有1500多年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東臨武漢。318國道、漢宜高速鐵路、滬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隨嶽高速公路和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武漢六環線)縱穿南北。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截止2016年,仙桃市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下轄3街道15鎮,戶籍人口156.35萬人。

仙桃是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7年,仙桃市國民生產總值718.66億元,比2016年增長8.59%。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0月8日,仙桃市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1月,仙桃市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歷史沿革

沔陽屬古“雲夢澤”。據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傳說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沔陽在九州之一的荊州域內;夏、商時為荊州域。

西周建立後,周成王封鬻熊之後於荊山子男之田稱荊楚,春秋時為鄖國、州國地,東周桓王十一年(前701年),鄖、州、隋、絞、廖等國伐楚,為楚國所滅,遂屬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於江上而不返;楚平王遊雲夢,駐蹕排湖,屈原遇漁父,歌滄浪之水。

秦滅六國後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南郡;漢承秦制,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東境為竟陵、雲杜兩縣。沔陽西北為江夏郡雲杜縣地、東南為南郡州陵縣地;漢高祖詐遊雲夢擒韓信;漢武帝時在郡之上覆設州,分天下為十三州,仍隸屬荊州南郡。

三國時雲杜、州陵屬吳地,魏蜀吳共爭荊州,赤壁之戰即發生於沔陽南部(今洪湖)附近,後荊州大部為吳所有,南郡亦屬之。

晉滅吳後不久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戰事頻繁,荊州成為南朝北方軍事重鎮;南朝地少民多,遂將地劃分為較小的郡縣便於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始於本地置郡設縣,因地處沔水以北而稱沔陽郡——是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設沔陽郡,領雲杜、沔陽二縣,沔陽縣由雲杜(縣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領州陵縣,縣治今新灘口;置營陽郡,領惠懷縣,縣治今張溝附近。

西魏大統十七年(550年),廢州陵、惠懷二縣,並雲杜、沔陽二縣置建興縣。北周置復州,州治建興縣,旋為沔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沔陽郡為復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復州為沔州,改建興縣為沔陽縣,改沔州為沔陽郡,郡縣治所均設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陽郡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沔陽屬復州。貞觀七年(633年),州治遷回沔陽。天寶元年(742年),改復州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廢竟陵郡,重置復州,州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陽為屬縣。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分沔陽南境設白沙徵科院。屬江陵府。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升復州為直隸防禦州,領竟陵、沔陽二縣。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為玉沙縣,屬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縣改屬復州。寶元二年(1039年),降沔陽縣為鎮,屬玉沙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復州,降玉沙縣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右元年(1086年),置復州和玉沙縣,沔陽鎮仍屬玉沙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復州為復州路,以玉沙為附郭縣。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復州路為沔陽府,屬河南行省荊湖北路宣慰司,轄景陵、玉沙二縣,府治和玉沙縣治沔陽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陽府改屬湖廣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陽府為州,州治沔陽城。廢玉沙縣,並玉沙縣地入州,沔陽為直隸州,直屬湖廣政司,領景陵縣(今天門)。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無領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屬漢陽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北境沔陽州,州治沔陽城。三十年(1765年),廢文泉縣,併入沔陽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制,直屬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場鎮建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

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

2000年3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將29個鄉、鎮、辦事處合併為15個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10個市屬農林牧漁場。

截至2015年底,仙桃市共轄18個鄉級行政區,包括3個街道、15個鎮,分別是幹河街道、龍華山街道、沙嘴街道,鄭場鎮、毛嘴鎮、剅河鎮、三伏潭鎮、胡場鎮、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彭場鎮、沙湖鎮、楊林尾鎮、張溝鎮、郭河鎮、沔城回族鎮、通海口鎮、陳場鎮。仙桃市人民政府駐幹河街道沔州大道特1號。

地理環境

仙桃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55′~113°49′,北緯30°04′~30°32′之間,東鄰武漢市之漢南、蔡甸區和漢川市,西與潛江市毗鄰,南濱東荊河,與洪湖市、監利縣隔河相望,北臨漢江與天門、漢川市一衣帶水。市域東西端長約78千米,南北寬約35千米,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

仙桃市地質結構絕大部分地區為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僅在沙湖以南地區有第四紀晚更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市境為沖積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地勢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鄭場八屋臺為最高處,海拔34.50米(吳淞基面,下同);東南角之五湖為最低處,海拔21.50米。全境地勢約呈1/7000的坡度傾斜。境內平原、水域大致構成“八地半灘份半水”的格局。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地方文化

仙桃市有明清兩代文武進士93人,辛亥革命志士177人,革命烈士2000餘人。歷史著名人物有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國史修編、嘉慶皇帝老師童承敘,兩江總督、咸豐皇帝老師陸建瀛,中山艦艦長李之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難先,周恩來總理辦公室主任祕書楊剛等。仙桃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僑鄉,現有歸僑16人,海外華僑華人及留學人員5200多人,歸僑僑眷3萬多人。

仙桃市被國家授予“中國體操之鄉”和“世界冠軍搖籃”稱號,有李小雙、李大雙、楊威、鄭李輝、廖輝等五位世界冠軍,奪取了7枚奧運金牌。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仙桃市創造了“一座小城、兩位冠軍、三枚金牌、四塊獎牌”的世界體壇神話。從這裡走出了王利明、張明楷、李希慧等100多位法學博士,傅全章、劉山等4位駐外大使。

在法學理論領域,廣西大學魏敦友教授首創新道統論法哲學;在法律史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國平教授對明代法律制度有研究;在憲法學領域,武漢大學秦前紅教授學術有貢獻;在行政法學領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解君教授學術有成果;在刑法學領域,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倡導的法益論、客觀主義和客觀解釋說等一系列學術見解,推動了中國刑法學理論的發展;在民商法學領域,王利明教授是具有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民法學家;在訴訟法學領域,最高人民檢察院監察局局長王洪祥圍繞建立科學嚴密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展開論說,引起訴訟法學界特別是審判實務界同仁的關注。

還有一批海外歸來的人才脫穎而出。如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陳緒剛,留學歸來,不斷通過譯、著,介紹國際法學、法律。

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條支流,名曰“錦瑞河”。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佈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曰“仙鎮公署”,形成統一鎮區。後命名為“仙桃市鎮”,一直沿襲。1952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市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簡述

仙桃,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亞洲體操之鄉。

仙桃原名沔陽,擁有1500多年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東臨武漢。318國道、漢宜高速鐵路、滬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隨嶽高速公路和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武漢六環線)縱穿南北。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截止2016年,仙桃市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下轄3街道15鎮,戶籍人口156.35萬人。

仙桃是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7年,仙桃市國民生產總值718.66億元,比2016年增長8.59%。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0月8日,仙桃市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1月,仙桃市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歷史沿革

沔陽屬古“雲夢澤”。據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傳說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沔陽在九州之一的荊州域內;夏、商時為荊州域。

西周建立後,周成王封鬻熊之後於荊山子男之田稱荊楚,春秋時為鄖國、州國地,東周桓王十一年(前701年),鄖、州、隋、絞、廖等國伐楚,為楚國所滅,遂屬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於江上而不返;楚平王遊雲夢,駐蹕排湖,屈原遇漁父,歌滄浪之水。

秦滅六國後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南郡;漢承秦制,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東境為竟陵、雲杜兩縣。沔陽西北為江夏郡雲杜縣地、東南為南郡州陵縣地;漢高祖詐遊雲夢擒韓信;漢武帝時在郡之上覆設州,分天下為十三州,仍隸屬荊州南郡。

三國時雲杜、州陵屬吳地,魏蜀吳共爭荊州,赤壁之戰即發生於沔陽南部(今洪湖)附近,後荊州大部為吳所有,南郡亦屬之。

晉滅吳後不久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戰事頻繁,荊州成為南朝北方軍事重鎮;南朝地少民多,遂將地劃分為較小的郡縣便於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始於本地置郡設縣,因地處沔水以北而稱沔陽郡——是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設沔陽郡,領雲杜、沔陽二縣,沔陽縣由雲杜(縣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領州陵縣,縣治今新灘口;置營陽郡,領惠懷縣,縣治今張溝附近。

西魏大統十七年(550年),廢州陵、惠懷二縣,並雲杜、沔陽二縣置建興縣。北周置復州,州治建興縣,旋為沔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沔陽郡為復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復州為沔州,改建興縣為沔陽縣,改沔州為沔陽郡,郡縣治所均設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陽郡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沔陽屬復州。貞觀七年(633年),州治遷回沔陽。天寶元年(742年),改復州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廢竟陵郡,重置復州,州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陽為屬縣。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分沔陽南境設白沙徵科院。屬江陵府。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升復州為直隸防禦州,領竟陵、沔陽二縣。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為玉沙縣,屬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縣改屬復州。寶元二年(1039年),降沔陽縣為鎮,屬玉沙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復州,降玉沙縣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右元年(1086年),置復州和玉沙縣,沔陽鎮仍屬玉沙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復州為復州路,以玉沙為附郭縣。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復州路為沔陽府,屬河南行省荊湖北路宣慰司,轄景陵、玉沙二縣,府治和玉沙縣治沔陽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陽府改屬湖廣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陽府為州,州治沔陽城。廢玉沙縣,並玉沙縣地入州,沔陽為直隸州,直屬湖廣政司,領景陵縣(今天門)。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無領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屬漢陽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北境沔陽州,州治沔陽城。三十年(1765年),廢文泉縣,併入沔陽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制,直屬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場鎮建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

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

2000年3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將29個鄉、鎮、辦事處合併為15個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10個市屬農林牧漁場。

截至2015年底,仙桃市共轄18個鄉級行政區,包括3個街道、15個鎮,分別是幹河街道、龍華山街道、沙嘴街道,鄭場鎮、毛嘴鎮、剅河鎮、三伏潭鎮、胡場鎮、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彭場鎮、沙湖鎮、楊林尾鎮、張溝鎮、郭河鎮、沔城回族鎮、通海口鎮、陳場鎮。仙桃市人民政府駐幹河街道沔州大道特1號。

地理環境

仙桃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55′~113°49′,北緯30°04′~30°32′之間,東鄰武漢市之漢南、蔡甸區和漢川市,西與潛江市毗鄰,南濱東荊河,與洪湖市、監利縣隔河相望,北臨漢江與天門、漢川市一衣帶水。市域東西端長約78千米,南北寬約35千米,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

仙桃市地質結構絕大部分地區為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僅在沙湖以南地區有第四紀晚更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市境為沖積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地勢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鄭場八屋臺為最高處,海拔34.50米(吳淞基面,下同);東南角之五湖為最低處,海拔21.50米。全境地勢約呈1/7000的坡度傾斜。境內平原、水域大致構成“八地半灘份半水”的格局。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地方文化

仙桃市有明清兩代文武進士93人,辛亥革命志士177人,革命烈士2000餘人。歷史著名人物有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國史修編、嘉慶皇帝老師童承敘,兩江總督、咸豐皇帝老師陸建瀛,中山艦艦長李之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難先,周恩來總理辦公室主任祕書楊剛等。仙桃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僑鄉,現有歸僑16人,海外華僑華人及留學人員5200多人,歸僑僑眷3萬多人。

仙桃市被國家授予“中國體操之鄉”和“世界冠軍搖籃”稱號,有李小雙、李大雙、楊威、鄭李輝、廖輝等五位世界冠軍,奪取了7枚奧運金牌。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仙桃市創造了“一座小城、兩位冠軍、三枚金牌、四塊獎牌”的世界體壇神話。從這裡走出了王利明、張明楷、李希慧等100多位法學博士,傅全章、劉山等4位駐外大使。

在法學理論領域,廣西大學魏敦友教授首創新道統論法哲學;在法律史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國平教授對明代法律制度有研究;在憲法學領域,武漢大學秦前紅教授學術有貢獻;在行政法學領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解君教授學術有成果;在刑法學領域,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倡導的法益論、客觀主義和客觀解釋說等一系列學術見解,推動了中國刑法學理論的發展;在民商法學領域,王利明教授是具有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民法學家;在訴訟法學領域,最高人民檢察院監察局局長王洪祥圍繞建立科學嚴密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展開論說,引起訴訟法學界特別是審判實務界同仁的關注。

還有一批海外歸來的人才脫穎而出。如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陳緒剛,留學歸來,不斷通過譯、著,介紹國際法學、法律。

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條支流,名曰“錦瑞河”。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佈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曰“仙鎮公署”,形成統一鎮區。後命名為“仙桃市鎮”,一直沿襲。1952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市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戲曲文化

沔陽花鼓戲

湖北地方劇種,又稱沔陽花鼓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於清嘉慶年間。鬧年的花鼓、採蓮船、蓮花落、敲碟子等民間歌舞與“一人唱,眾人和”的薅草歌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沔陽花鼓戲的源頭。沔陽花鼓戲的聲腔由高腔、圻水、打鑼、四平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調組歌”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具有江漢平原鮮明的地域特點。傳統劇目有《十三款》、《站花牆》等。

沔陽皮影戲

俗稱“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的種類、武打招勢及現代皮影人物操作。藝人們使它們的每個關節都能活動,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細布做成的銀幕後面,由藝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種類型的道具、佈景,通過燈光將影像在銀幕上顯映出來,色彩絢麗,如同電影一般。沔陽皮影戲有傳統劇目三百多個,創作的現代劇目二十多個,多以盤朝劇為主要劇目,偶爾穿插新編劇。其中《皇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請樊梨花》、《薜丁山徵西》等劇目受歡迎。

沔陽漁鼓

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傳統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現代曲目多數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伴奏外,新中國成立後,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沔陽道情

又稱湖北道情,是在沔陽打硪號子、沔陽花鼓戲、沔陽漁鼓的唱腔、曲牌基礎上,經過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積累演變而成的一種曲唱藝術。沔陽道情音樂性較強,板腔豐富。是湖北影響較大的地方曲藝之一。

沔陽歌腔

為“漁鼓道情”的一種,約於清道光、咸豐年間形成,初為獨立的曲藝形式,後與“皮影戲”合流。沔陽歌腔說唱相間,既可單獨演唱,亦可為沔陽皮影戲伴奏配腔。沔陽歌腔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沔陽歌腔的唱詞多為七字句式與十字句式。唱腔高亢、粗獷,地方色彩濃郁。說唱時有打擊樂有鼓、雲板、鑼、鈸、小鑼、馬鑼等伴奏。說表時有時也用“驚堂木”(即“醒木”)。

沔陽善書

是一種以宣講帝王詔會、勸人行善為內容,以韻白相間、講唱結合為特點的曲藝形式,又稱“講聖渝”、“說賢書”等,民間稱之為“太平書”、“化春福”和“哭善書”等。說唱結合。曲詞分為“說詞”、“宣詞”、“答詞”三種。

沔陽三棒鼓

是一種技藝性的歌舞,曲藝的一種。沔陽三棒鼓詞有十多種唱法,多為沔陽小曲、沔陽民歌,曲調簡練樸實,敘事性強、靈活多變;鼓詞格式為“五五七五”,通稱“五七韻”,也稱“純七韻”,它的內容常因對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異,即興變換,但不論如何變換,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類的內容,最終達到給錢給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沔陽小曲

又叫“碟子小曲”,或稱“內河小曲”。漢水流域的一種“俚歌俗曲”,曲調高亢、優美、動聽、是以唱為主的曲唱藝術它的音樂風格是根據沔陽方言四聲語調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較為突出的曲種之一。它歷史悠久,與明清時期沔陽地區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連,並吸收了鄰近省份的曲唱,成為湖北地方曲藝中音樂性最強的曲唱藝術。沔陽小曲演唱的形式簡便靈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絲絃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陽民歌

據新修《沔陽志》載,大致可分為八種,即:號子、田歌、小調、燈歌、風俗歌、兒歌、革命歷史民謠、新民歌等。沔陽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為主,間雜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大都採用賦、比、興的手法。這些民歌大都產生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表達了他們悲喜的情緒和憎愛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代表作有《襄河瑤》、《哪有閒空回孃家》、《月望郎》、《雙撇筍》、《薅黃瓜》、《十枝梅》等。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傳統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現代曲目多數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伴奏外,新中國成立後,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工藝美術

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組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 。

仙桃貝雕:仙桃市淡水貝雕,選用淡水貝類的貝殼,運用裝飾手法,吸收中國繪畫及玉、牙、木、石雕等傳統藝術表現技巧,運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仙桃市淡水貝雕以貝雕船的製作最具特色。《玉龍黃鶴舟》作為貝雕工藝一絕已被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收藏。2007年貝雕大師路光榮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鄧氏麥稈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麥秸畫等,可上溯至隋朝,歸田後回祖籍,開始在仙桃市流傳,並逐步形成與仙桃市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稈畫。2013年鄧氏麥稈畫第六代傳人鄧友譜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沔陽糖塑:又稱糖人模。糖塑的製作技巧以“吹”、“扯”為要。

沔陽高蹺龍燈

沔陽高蹺龍燈是湖北仙桃市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就龍身而言,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舞龍燈。

沔陽採蓮船

沔陽採蓮船在仙桃市春節文藝活動中,是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採蓮船與仙桃市所處的地域有關,這裡湖水茫茫,蓮花飄香,乃魚米之鄉。歷來盛產蓮藕,因而採蓮船這一藝術形式在仙桃市廣為流傳。

沔陽舞獅

沔陽舞獅(俗稱“玩獅子”),有地獅子、臺獅子兩大類。地獅子由一人手持繡球舞弄逗引,兩人披頂獅身表演抖毛、抓癢、跳躍、跌撲、睡覺、翻滾、踩球等動作。舞獅者除表演與地獅子相同的動作外,還有在壘起的方桌間穿繞攀爬,間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錢吊葫蘆等絕技表演。

蓮湘舞

蓮湘舞是仙桃市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時,表演者穿著民族彩色服裝,一人領先,眾人列隊在後,執精美竹節(蓮湘),竹節上有小孔,小孔中串著若干有孔的銅錢,舞起來發出銀鈴般響聲。打蓮湘有很強的節奏感,表演時,右手執節,左手配合,先擊左肩,再擊右肩,轉拍正反左手,再擊左膝右膝,然後轉身左右腳踢節,其舞蹈動作優美、整齊、統一。

五蝦鬧鯰燈

五蝦鬧鯰燈是用竹篾紮成蝦子燈和鯰魚燈,頭部、中軀、尾部均能活動,糊上透明的白紙或白布,蝦子燈長八尺,鯰魚燈長九尺,不僅形狀相似,而且神態逼真,活動自如。玩“五蝦鬧年”燈,由十個蝦子燈手和一個鯰魚燈手操作,五個蝦子燈圍繞一個鯰魚燈模仿蝦子和鯰魚遊弋、戲水、打弓、蹦跳玩出各種招式以取悅觀眾。

沔陽龍燈

沔陽龍燈是仙桃市人民倍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分地龍燈和高蹺龍燈兩種表演形式。沔陽龍燈以九節布龍為代表。龍身長18米,由10人(龍珠1人,舞龍手9人)。舞龍者在行進動態中完成"龍"的遊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

"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簡述

仙桃,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亞洲體操之鄉。

仙桃原名沔陽,擁有1500多年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東臨武漢。318國道、漢宜高速鐵路、滬渝高速公路橫貫東西,隨嶽高速公路和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武漢六環線)縱穿南北。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截止2016年,仙桃市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下轄3街道15鎮,戶籍人口156.35萬人。

仙桃是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7年,仙桃市國民生產總值718.66億元,比2016年增長8.59%。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0月8日,仙桃市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1月,仙桃市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歷史沿革

沔陽屬古“雲夢澤”。據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傳說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沔陽在九州之一的荊州域內;夏、商時為荊州域。

西周建立後,周成王封鬻熊之後於荊山子男之田稱荊楚,春秋時為鄖國、州國地,東周桓王十一年(前701年),鄖、州、隋、絞、廖等國伐楚,為楚國所滅,遂屬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於江上而不返;楚平王遊雲夢,駐蹕排湖,屈原遇漁父,歌滄浪之水。

秦滅六國後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南郡;漢承秦制,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東境為竟陵、雲杜兩縣。沔陽西北為江夏郡雲杜縣地、東南為南郡州陵縣地;漢高祖詐遊雲夢擒韓信;漢武帝時在郡之上覆設州,分天下為十三州,仍隸屬荊州南郡。

三國時雲杜、州陵屬吳地,魏蜀吳共爭荊州,赤壁之戰即發生於沔陽南部(今洪湖)附近,後荊州大部為吳所有,南郡亦屬之。

晉滅吳後不久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戰事頻繁,荊州成為南朝北方軍事重鎮;南朝地少民多,遂將地劃分為較小的郡縣便於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始於本地置郡設縣,因地處沔水以北而稱沔陽郡——是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設沔陽郡,領雲杜、沔陽二縣,沔陽縣由雲杜(縣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領州陵縣,縣治今新灘口;置營陽郡,領惠懷縣,縣治今張溝附近。

西魏大統十七年(550年),廢州陵、惠懷二縣,並雲杜、沔陽二縣置建興縣。北周置復州,州治建興縣,旋為沔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沔陽郡為復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復州為沔州,改建興縣為沔陽縣,改沔州為沔陽郡,郡縣治所均設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陽郡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沔陽屬復州。貞觀七年(633年),州治遷回沔陽。天寶元年(742年),改復州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廢竟陵郡,重置復州,州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陽為屬縣。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分沔陽南境設白沙徵科院。屬江陵府。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升復州為直隸防禦州,領竟陵、沔陽二縣。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為玉沙縣,屬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縣改屬復州。寶元二年(1039年),降沔陽縣為鎮,屬玉沙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復州,降玉沙縣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右元年(1086年),置復州和玉沙縣,沔陽鎮仍屬玉沙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復州為復州路,以玉沙為附郭縣。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復州路為沔陽府,屬河南行省荊湖北路宣慰司,轄景陵、玉沙二縣,府治和玉沙縣治沔陽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陽府改屬湖廣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陽府為州,州治沔陽城。廢玉沙縣,並玉沙縣地入州,沔陽為直隸州,直屬湖廣政司,領景陵縣(今天門)。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無領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屬漢陽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北境沔陽州,州治沔陽城。三十年(1765年),廢文泉縣,併入沔陽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制,直屬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場鎮建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

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

2000年3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將29個鄉、鎮、辦事處合併為15個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10個市屬農林牧漁場。

截至2015年底,仙桃市共轄18個鄉級行政區,包括3個街道、15個鎮,分別是幹河街道、龍華山街道、沙嘴街道,鄭場鎮、毛嘴鎮、剅河鎮、三伏潭鎮、胡場鎮、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彭場鎮、沙湖鎮、楊林尾鎮、張溝鎮、郭河鎮、沔城回族鎮、通海口鎮、陳場鎮。仙桃市人民政府駐幹河街道沔州大道特1號。

地理環境

仙桃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55′~113°49′,北緯30°04′~30°32′之間,東鄰武漢市之漢南、蔡甸區和漢川市,西與潛江市毗鄰,南濱東荊河,與洪湖市、監利縣隔河相望,北臨漢江與天門、漢川市一衣帶水。市域東西端長約78千米,南北寬約35千米,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

仙桃市地質結構絕大部分地區為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僅在沙湖以南地區有第四紀晚更新世的鬆散堆積層。市境為沖積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地勢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鄭場八屋臺為最高處,海拔34.50米(吳淞基面,下同);東南角之五湖為最低處,海拔21.50米。全境地勢約呈1/7000的坡度傾斜。境內平原、水域大致構成“八地半灘份半水”的格局。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地方文化

仙桃市有明清兩代文武進士93人,辛亥革命志士177人,革命烈士2000餘人。歷史著名人物有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友諒,國史修編、嘉慶皇帝老師童承敘,兩江總督、咸豐皇帝老師陸建瀛,中山艦艦長李之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難先,周恩來總理辦公室主任祕書楊剛等。仙桃市是湖北省第二大僑鄉,現有歸僑16人,海外華僑華人及留學人員5200多人,歸僑僑眷3萬多人。

仙桃市被國家授予“中國體操之鄉”和“世界冠軍搖籃”稱號,有李小雙、李大雙、楊威、鄭李輝、廖輝等五位世界冠軍,奪取了7枚奧運金牌。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仙桃市創造了“一座小城、兩位冠軍、三枚金牌、四塊獎牌”的世界體壇神話。從這裡走出了王利明、張明楷、李希慧等100多位法學博士,傅全章、劉山等4位駐外大使。

在法學理論領域,廣西大學魏敦友教授首創新道統論法哲學;在法律史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國平教授對明代法律制度有研究;在憲法學領域,武漢大學秦前紅教授學術有貢獻;在行政法學領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解君教授學術有成果;在刑法學領域,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倡導的法益論、客觀主義和客觀解釋說等一系列學術見解,推動了中國刑法學理論的發展;在民商法學領域,王利明教授是具有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民法學家;在訴訟法學領域,最高人民檢察院監察局局長王洪祥圍繞建立科學嚴密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展開論說,引起訴訟法學界特別是審判實務界同仁的關注。

還有一批海外歸來的人才脫穎而出。如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陳緒剛,留學歸來,不斷通過譯、著,介紹國際法學、法律。

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條支流,名曰“錦瑞河”。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佈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曰“仙鎮公署”,形成統一鎮區。後命名為“仙桃市鎮”,一直沿襲。1952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市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戲曲文化

沔陽花鼓戲

湖北地方劇種,又稱沔陽花鼓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於清嘉慶年間。鬧年的花鼓、採蓮船、蓮花落、敲碟子等民間歌舞與“一人唱,眾人和”的薅草歌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沔陽花鼓戲的源頭。沔陽花鼓戲的聲腔由高腔、圻水、打鑼、四平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調組歌”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具有江漢平原鮮明的地域特點。傳統劇目有《十三款》、《站花牆》等。

沔陽皮影戲

俗稱“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的種類、武打招勢及現代皮影人物操作。藝人們使它們的每個關節都能活動,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細布做成的銀幕後面,由藝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種類型的道具、佈景,通過燈光將影像在銀幕上顯映出來,色彩絢麗,如同電影一般。沔陽皮影戲有傳統劇目三百多個,創作的現代劇目二十多個,多以盤朝劇為主要劇目,偶爾穿插新編劇。其中《皇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請樊梨花》、《薜丁山徵西》等劇目受歡迎。

沔陽漁鼓

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傳統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現代曲目多數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伴奏外,新中國成立後,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沔陽道情

又稱湖北道情,是在沔陽打硪號子、沔陽花鼓戲、沔陽漁鼓的唱腔、曲牌基礎上,經過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積累演變而成的一種曲唱藝術。沔陽道情音樂性較強,板腔豐富。是湖北影響較大的地方曲藝之一。

沔陽歌腔

為“漁鼓道情”的一種,約於清道光、咸豐年間形成,初為獨立的曲藝形式,後與“皮影戲”合流。沔陽歌腔說唱相間,既可單獨演唱,亦可為沔陽皮影戲伴奏配腔。沔陽歌腔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沔陽歌腔的唱詞多為七字句式與十字句式。唱腔高亢、粗獷,地方色彩濃郁。說唱時有打擊樂有鼓、雲板、鑼、鈸、小鑼、馬鑼等伴奏。說表時有時也用“驚堂木”(即“醒木”)。

沔陽善書

是一種以宣講帝王詔會、勸人行善為內容,以韻白相間、講唱結合為特點的曲藝形式,又稱“講聖渝”、“說賢書”等,民間稱之為“太平書”、“化春福”和“哭善書”等。說唱結合。曲詞分為“說詞”、“宣詞”、“答詞”三種。

沔陽三棒鼓

是一種技藝性的歌舞,曲藝的一種。沔陽三棒鼓詞有十多種唱法,多為沔陽小曲、沔陽民歌,曲調簡練樸實,敘事性強、靈活多變;鼓詞格式為“五五七五”,通稱“五七韻”,也稱“純七韻”,它的內容常因對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異,即興變換,但不論如何變換,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類的內容,最終達到給錢給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沔陽小曲

又叫“碟子小曲”,或稱“內河小曲”。漢水流域的一種“俚歌俗曲”,曲調高亢、優美、動聽、是以唱為主的曲唱藝術它的音樂風格是根據沔陽方言四聲語調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較為突出的曲種之一。它歷史悠久,與明清時期沔陽地區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連,並吸收了鄰近省份的曲唱,成為湖北地方曲藝中音樂性最強的曲唱藝術。沔陽小曲演唱的形式簡便靈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絲絃二人或多人演唱。

沔陽民歌

據新修《沔陽志》載,大致可分為八種,即:號子、田歌、小調、燈歌、風俗歌、兒歌、革命歷史民謠、新民歌等。沔陽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為主,間雜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大都採用賦、比、興的手法。這些民歌大都產生於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表達了他們悲喜的情緒和憎愛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代表作有《襄河瑤》、《哪有閒空回孃家》、《月望郎》、《雙撇筍》、《薅黃瓜》、《十枝梅》等。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傳統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現代曲目多數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伴奏外,新中國成立後,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工藝美術

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組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 。

仙桃貝雕:仙桃市淡水貝雕,選用淡水貝類的貝殼,運用裝飾手法,吸收中國繪畫及玉、牙、木、石雕等傳統藝術表現技巧,運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仙桃市淡水貝雕以貝雕船的製作最具特色。《玉龍黃鶴舟》作為貝雕工藝一絕已被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收藏。2007年貝雕大師路光榮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鄧氏麥稈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麥秸畫等,可上溯至隋朝,歸田後回祖籍,開始在仙桃市流傳,並逐步形成與仙桃市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稈畫。2013年鄧氏麥稈畫第六代傳人鄧友譜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沔陽糖塑:又稱糖人模。糖塑的製作技巧以“吹”、“扯”為要。

沔陽高蹺龍燈

沔陽高蹺龍燈是湖北仙桃市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就龍身而言,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舞龍燈。

沔陽採蓮船

沔陽採蓮船在仙桃市春節文藝活動中,是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採蓮船與仙桃市所處的地域有關,這裡湖水茫茫,蓮花飄香,乃魚米之鄉。歷來盛產蓮藕,因而採蓮船這一藝術形式在仙桃市廣為流傳。

沔陽舞獅

沔陽舞獅(俗稱“玩獅子”),有地獅子、臺獅子兩大類。地獅子由一人手持繡球舞弄逗引,兩人披頂獅身表演抖毛、抓癢、跳躍、跌撲、睡覺、翻滾、踩球等動作。舞獅者除表演與地獅子相同的動作外,還有在壘起的方桌間穿繞攀爬,間插望江喝水、四爪踏雪、金錢吊葫蘆等絕技表演。

蓮湘舞

蓮湘舞是仙桃市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時,表演者穿著民族彩色服裝,一人領先,眾人列隊在後,執精美竹節(蓮湘),竹節上有小孔,小孔中串著若干有孔的銅錢,舞起來發出銀鈴般響聲。打蓮湘有很強的節奏感,表演時,右手執節,左手配合,先擊左肩,再擊右肩,轉拍正反左手,再擊左膝右膝,然後轉身左右腳踢節,其舞蹈動作優美、整齊、統一。

五蝦鬧鯰燈

五蝦鬧鯰燈是用竹篾紮成蝦子燈和鯰魚燈,頭部、中軀、尾部均能活動,糊上透明的白紙或白布,蝦子燈長八尺,鯰魚燈長九尺,不僅形狀相似,而且神態逼真,活動自如。玩“五蝦鬧年”燈,由十個蝦子燈手和一個鯰魚燈手操作,五個蝦子燈圍繞一個鯰魚燈模仿蝦子和鯰魚遊弋、戲水、打弓、蹦跳玩出各種招式以取悅觀眾。

沔陽龍燈

沔陽龍燈是仙桃市人民倍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分地龍燈和高蹺龍燈兩種表演形式。沔陽龍燈以九節布龍為代表。龍身長18米,由10人(龍珠1人,舞龍手9人)。舞龍者在行進動態中完成"龍"的遊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

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

風景名勝

仙桃市有1500多年的建制史,有著燦爛的古老文化。有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古代先哲們留下的文字資料和大量的古蹟,如沙湖、越州湖出土的新石時器時代的石斧、石錛、石墜、石紡輪、亞洲象齒板化石、鹿角化石等。戰國時期的青銅七字戈、南朝時期的瓷瓶、漢、唐時期的銅鏡等。

仙桃市名勝古蹟遍佈,如:屈原滄浪遇漁父、郭河楚王五樂臺、狄仁傑沔城問政、緬伯高洗鵝沔陽湖、李白遊沙湖、沔城禹公祠、沙湖魁星閣、沙湖娘娘廟、沔城司馬橋等等。

沙湖國家溼地公園

沙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地處仙桃市沙湖鎮境內,西距仙桃市中心34千米,東與武漢市漢南區接壤,距漢洪高速公路入口9千米,距武漢市中心城區60千米,擁有10萬畝灘塗、沼澤、水域、蘆華蕩多種原生態溼地風光,被譽為"天然氧吧"。東與長江相接,西與漢水相連,古老的東荊河貫穿全境。園內棲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二級保護動物30多種、省級保護動物80多種。

2009年9月,沙湖省級溼地公園被省電影家協會確定為江漢平原首家湖北影視創作拍攝基地。

夢裡水鄉旅遊區

夢裡水鄉旅遊區位於仙桃國營趙西垸林場,與湖北武漢、湖南嶽陽分別相距2小時車程,東、西前往動車線仙桃市西站、潛江站30分鐘車程,中間對接隨嶽高速、漢宜高速15分鐘車程。

滄浪遇漁父

唐代中期,為紀念屈原在張溝建了滄浪館,滄浪館位於張溝鎮通州河北面,現張溝影劇院旁。曾為宗教活動場所。陳友諒曾在此設過武館,張難先曾在此教學。大革命時期,鄧赤中在此設平民夜校。賀龍率領紅二軍團攻打仙桃市時曾在這裡駐紮。

楚王五樂臺

郭河楚王五樂臺據《沔陽州志》有記載,原為楚平王遊獵雲夢澤時休息地,位於排湖南岸。後稱陳友諒夫人梳妝檯。20世紀80年代,此處出土過戰國時期銅矛、銅簇、銅斧等歷史文物。

沔街

沔街是以美食文化為核心,兼具商業、商務、居住功能的文化旅遊項目。2013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北旅遊名街稱號,2014年首屆“荊楚最美鄉村”評選中獲“最佳傳承獎”。沔街全長3000米,現建有仿古城樓、明清建築風格門棟、仿古牌坊等,除此之外還有非物質文化創新基地、大漢王陳友諒紀念館、沔陽名人館、孝雅書院。

沔城風景名勝區

沔城風景名勝區位於仙桃市西南沔城回族鎮境內,景區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獨特,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古廟”之稱,著名的景點有大漢陳友諒故居、諸葛亮讀書檯、狄仁傑問政處、唐朝復州城垣等。

名優特產

1、仙桃香米,外觀長粒型、米粒飽滿、晶瑩半透明、表面光亮;米飯綿軟略粘,食味清淡略甜。

2、黃鱔,仙桃市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黃鱔產量佔全國的四成以上。

3、沔陽三蒸,有粉蒸、清蒸、扣蒸、泡蒸、花樣造型蒸等多種蒸菜技法。

4、沔陽三臘,臘魚、臘肉、臘雞鴨,與沔陽三蒸齊名,風味獨特,享譽荊楚。每逢春節前夕選料、醃製。

5、沔陽麻鴨,是原產於仙桃市的體型較大、生長較快、適應性強、產蛋較多的蛋肉兼用型育成鴨種。

6、雙黃蛋,一蛋雙黃,蛋白如壁玉,蛋黃似瑪瑙,紅白相間,壁合珠連。

7、沔城蓮藕,粗壯肥大,肉質鬆脆,紋理細膩。

8、藕帶,獲得“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農業部授予“全國一村一品品牌”稱號,“湖北十大名菜”。

9、紅廟蘿蔔,表皮薄而光滑,色澤鮮紅醒目,肉白色,肉質嫩而清脆。

10、毛嘴滷雞,榮獲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湖北省展銷會金獎。

11、鍋塊,主料是和好的面,面裡有大蒜苗,表面撒有芝麻,是仙桃市特有的早點小吃。

12、沙湖鹹蛋,曾為清朝皇室貢品。蛋黃為硃砂紅,呈沙糖顆粒狀,剖開後油質四溢,色彩鮮豔。

13、鄭場豆豉,其色紅潤,其味香醇,其質富含獨特營養。

14、九珠皮蛋,榮獲北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前身為沔陽松花皮蛋。

15、米糰子,又稱粘米糰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美食。人們取其團團圓圓之意,把它叫做"糰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