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消費主義之中,被影響,也影響著彼此。在消費至上的年代,眾神遠去、信仰消失,能夠剩下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物質享受這個根基之上的。

其實細細研究各種輿論販賣的焦慮,核心都是你賺的永遠跟不上消費的節奏,不管是你要買房買車、還是豪華的婚禮、優質的下一代的教育,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商品化,可以金錢化、可以物質化,你能買得起多少東西,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消費主義之中,被影響,也影響著彼此。在消費至上的年代,眾神遠去、信仰消失,能夠剩下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物質享受這個根基之上的。

其實細細研究各種輿論販賣的焦慮,核心都是你賺的永遠跟不上消費的節奏,不管是你要買房買車、還是豪華的婚禮、優質的下一代的教育,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商品化,可以金錢化、可以物質化,你能買得起多少東西,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在這樣的浪潮下,我們無法拒絕,我們只能平衡,商業的本質就是刺激人的需求,實現消費和利潤,但是在這種博弈的過程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不過在這篇文章當中,科普君想說的是,商業給我們帶來的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在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質的提升,只是藉助傳媒的力量,商業有些不太好的東西被放大了,如果對於媒體沒有辨別能力,輕信,只會讓商業不好的一面,傷害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和生活質量。以網貸為例,科普君也看到了,面向C端的這些企業,需要持續傳遞正向信息,促進信任,最終達成交易。但是在這種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有些東西被掩蓋了,如果缺乏辨別能力,盲目相信網上的一些觀點,只會是跳到別人挖好的坑裡面,把自己給埋了。

科普君從事傳媒也有一段時間了,談談自己的看法吧,希望能夠起一點點的幫助。

你看到的,不是你看到的

今天微博推送了一條消息過來,是說吸電子煙1年,肺如70歲老人,18歲青年起訴生產廠商。

這就是商業傳播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電子煙前幾年在國外賣的非常的火,初入社會,科普君曾經面試了一些跨境電商的廠家,基本都是做電子煙的,這幾年電子煙也在國內風靡起來。

為何會選擇電子煙,大家的理由無非是,沒有尼古丁,焦油含量低;而在廠家的宣傳過程中,則是宣稱電子煙是香菸的替代品,降低傳統香菸對人體的危害,在不戒菸的情況下,減少對於人體健康的損害。不管是產品宣傳還是周圍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煙的這些人,跟科普君聊的時候,基本都是這些理由。為了更好的銷售產品,廠家會與媒介聯手起來進行宣傳,從廣告等各種形式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最後產生了電子煙比傳統香菸健康的認知。

其實這些宣傳,都只是讓你去購買的一些理由而已,就好像啤酒當中加維生素,就感覺是在攝取維生素而不是攝入酒精一樣的。除了呼吸新鮮空氣、為了治病的醫療噴霧等氣體以外,吸入其他氣體,對肺部都是危害,就好像那個焦油,誰知道用什麼生產的?科普君聞到過一次,香精味非常濃,這些香精積累在肺部,不可能沒有損害。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消費主義之中,被影響,也影響著彼此。在消費至上的年代,眾神遠去、信仰消失,能夠剩下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物質享受這個根基之上的。

其實細細研究各種輿論販賣的焦慮,核心都是你賺的永遠跟不上消費的節奏,不管是你要買房買車、還是豪華的婚禮、優質的下一代的教育,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商品化,可以金錢化、可以物質化,你能買得起多少東西,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在這樣的浪潮下,我們無法拒絕,我們只能平衡,商業的本質就是刺激人的需求,實現消費和利潤,但是在這種博弈的過程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不過在這篇文章當中,科普君想說的是,商業給我們帶來的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在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質的提升,只是藉助傳媒的力量,商業有些不太好的東西被放大了,如果對於媒體沒有辨別能力,輕信,只會讓商業不好的一面,傷害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和生活質量。以網貸為例,科普君也看到了,面向C端的這些企業,需要持續傳遞正向信息,促進信任,最終達成交易。但是在這種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有些東西被掩蓋了,如果缺乏辨別能力,盲目相信網上的一些觀點,只會是跳到別人挖好的坑裡面,把自己給埋了。

科普君從事傳媒也有一段時間了,談談自己的看法吧,希望能夠起一點點的幫助。

你看到的,不是你看到的

今天微博推送了一條消息過來,是說吸電子煙1年,肺如70歲老人,18歲青年起訴生產廠商。

這就是商業傳播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電子煙前幾年在國外賣的非常的火,初入社會,科普君曾經面試了一些跨境電商的廠家,基本都是做電子煙的,這幾年電子煙也在國內風靡起來。

為何會選擇電子煙,大家的理由無非是,沒有尼古丁,焦油含量低;而在廠家的宣傳過程中,則是宣稱電子煙是香菸的替代品,降低傳統香菸對人體的危害,在不戒菸的情況下,減少對於人體健康的損害。不管是產品宣傳還是周圍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煙的這些人,跟科普君聊的時候,基本都是這些理由。為了更好的銷售產品,廠家會與媒介聯手起來進行宣傳,從廣告等各種形式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最後產生了電子煙比傳統香菸健康的認知。

其實這些宣傳,都只是讓你去購買的一些理由而已,就好像啤酒當中加維生素,就感覺是在攝取維生素而不是攝入酒精一樣的。除了呼吸新鮮空氣、為了治病的醫療噴霧等氣體以外,吸入其他氣體,對肺部都是危害,就好像那個焦油,誰知道用什麼生產的?科普君聞到過一次,香精味非常濃,這些香精積累在肺部,不可能沒有損害。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稍微有點跑題了,這只是為了說明,你看到的只是想讓你看到的而已,危害,是看不到的,只有損害發生了,才能知曉。

回到金融方面,這幾年,有些出借人或者其他行業投資人曾經通過發郵件等方式給科普君爆料,能夠報道出來的內容,可能,只有三成吧,還有很多是你們看不到的,比如說,這些出借人在郵件中控訴一些主流媒體發了軟文,他們看到了這些媒體報道了軟文,所以才去出借或者說投資吧,結果沒想到平臺跑路了。還有一些出借人控訴某些單位不作為,如果不媒體發聲,就不受理,因為某些單位說“網上我們都沒有看到報道呀,我們沒法受理”,科普君也見過。

還有,在一些比較私密的會議或者宴會上,一些行業老闆小聲討論,這個平臺快要不行了,那個平臺資金流向完全看不清等等,這些都是大家看不到的。看不到,但是不等於不存在。

多看看不同的“聲音”

這麼說,是不是會覺得,“哇”,簡直沒法玩了,無所適從。

按照科普君的觀點,這要分為2個方面來看,第一種是系統性風險,最極端的就是戰爭,炮彈打下來了,什麼都沒用,只能自求多福。

但是在和平年代,特別極端系統性風險,一般不會出現,更多的時候,還是要合理利用規則和信息,最大程度的規避風險,將可能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消費主義之中,被影響,也影響著彼此。在消費至上的年代,眾神遠去、信仰消失,能夠剩下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物質享受這個根基之上的。

其實細細研究各種輿論販賣的焦慮,核心都是你賺的永遠跟不上消費的節奏,不管是你要買房買車、還是豪華的婚禮、優質的下一代的教育,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商品化,可以金錢化、可以物質化,你能買得起多少東西,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在這樣的浪潮下,我們無法拒絕,我們只能平衡,商業的本質就是刺激人的需求,實現消費和利潤,但是在這種博弈的過程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不過在這篇文章當中,科普君想說的是,商業給我們帶來的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在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質的提升,只是藉助傳媒的力量,商業有些不太好的東西被放大了,如果對於媒體沒有辨別能力,輕信,只會讓商業不好的一面,傷害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和生活質量。以網貸為例,科普君也看到了,面向C端的這些企業,需要持續傳遞正向信息,促進信任,最終達成交易。但是在這種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有些東西被掩蓋了,如果缺乏辨別能力,盲目相信網上的一些觀點,只會是跳到別人挖好的坑裡面,把自己給埋了。

科普君從事傳媒也有一段時間了,談談自己的看法吧,希望能夠起一點點的幫助。

你看到的,不是你看到的

今天微博推送了一條消息過來,是說吸電子煙1年,肺如70歲老人,18歲青年起訴生產廠商。

這就是商業傳播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電子煙前幾年在國外賣的非常的火,初入社會,科普君曾經面試了一些跨境電商的廠家,基本都是做電子煙的,這幾年電子煙也在國內風靡起來。

為何會選擇電子煙,大家的理由無非是,沒有尼古丁,焦油含量低;而在廠家的宣傳過程中,則是宣稱電子煙是香菸的替代品,降低傳統香菸對人體的危害,在不戒菸的情況下,減少對於人體健康的損害。不管是產品宣傳還是周圍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煙的這些人,跟科普君聊的時候,基本都是這些理由。為了更好的銷售產品,廠家會與媒介聯手起來進行宣傳,從廣告等各種形式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最後產生了電子煙比傳統香菸健康的認知。

其實這些宣傳,都只是讓你去購買的一些理由而已,就好像啤酒當中加維生素,就感覺是在攝取維生素而不是攝入酒精一樣的。除了呼吸新鮮空氣、為了治病的醫療噴霧等氣體以外,吸入其他氣體,對肺部都是危害,就好像那個焦油,誰知道用什麼生產的?科普君聞到過一次,香精味非常濃,這些香精積累在肺部,不可能沒有損害。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稍微有點跑題了,這只是為了說明,你看到的只是想讓你看到的而已,危害,是看不到的,只有損害發生了,才能知曉。

回到金融方面,這幾年,有些出借人或者其他行業投資人曾經通過發郵件等方式給科普君爆料,能夠報道出來的內容,可能,只有三成吧,還有很多是你們看不到的,比如說,這些出借人在郵件中控訴一些主流媒體發了軟文,他們看到了這些媒體報道了軟文,所以才去出借或者說投資吧,結果沒想到平臺跑路了。還有一些出借人控訴某些單位不作為,如果不媒體發聲,就不受理,因為某些單位說“網上我們都沒有看到報道呀,我們沒法受理”,科普君也見過。

還有,在一些比較私密的會議或者宴會上,一些行業老闆小聲討論,這個平臺快要不行了,那個平臺資金流向完全看不清等等,這些都是大家看不到的。看不到,但是不等於不存在。

多看看不同的“聲音”

這麼說,是不是會覺得,“哇”,簡直沒法玩了,無所適從。

按照科普君的觀點,這要分為2個方面來看,第一種是系統性風險,最極端的就是戰爭,炮彈打下來了,什麼都沒用,只能自求多福。

但是在和平年代,特別極端系統性風險,一般不會出現,更多的時候,還是要合理利用規則和信息,最大程度的規避風險,將可能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從傳媒的角度上來看,希望大家能夠多看看不同的“聲音”,看看與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再加上多問一些為什麼,蔡元培說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例如,科普君非常反對純軟文,是的,媒體是要賺錢,媒體要賺錢主要還是靠B端的廣告投放,這是商業的部分,大家都要恰飯的嘛。另一方面,就算是軟文,也要傳遞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你可以推薦產品,是不是要進行產品的比較,讓消費者看到好處以及一些可能不太適合的部分,讓消費者或者說投資者自主選擇,而不是純粹的去說一款產品絕對很好,那麼在傳播的過程中,未免會有失偏頗。

從消費者、投資者的角度上來說,純廣告軟文是無法完全杜絕的,那麼在看到這種具有煽動性的內容的時候,也請冷靜下來,想想看其中的風險。再舉個例子,有個廣告語很有煽動性,“你在休息,可你的錢還在工作”,科普君剛看到這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再想想,感覺不對,這句話說的太絕對了,因為這種金融理財的產品,很有可能是,“你在休息,你的錢還在虧損”。

因為誰能保證,投資理財,一定100%沒有風險,一定能賺錢的,沒人敢做這個兜底的。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消費主義之中,被影響,也影響著彼此。在消費至上的年代,眾神遠去、信仰消失,能夠剩下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物質享受這個根基之上的。

其實細細研究各種輿論販賣的焦慮,核心都是你賺的永遠跟不上消費的節奏,不管是你要買房買車、還是豪華的婚禮、優質的下一代的教育,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商品化,可以金錢化、可以物質化,你能買得起多少東西,決定了你的成功與否。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在這樣的浪潮下,我們無法拒絕,我們只能平衡,商業的本質就是刺激人的需求,實現消費和利潤,但是在這種博弈的過程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不過在這篇文章當中,科普君想說的是,商業給我們帶來的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在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質的提升,只是藉助傳媒的力量,商業有些不太好的東西被放大了,如果對於媒體沒有辨別能力,輕信,只會讓商業不好的一面,傷害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和生活質量。以網貸為例,科普君也看到了,面向C端的這些企業,需要持續傳遞正向信息,促進信任,最終達成交易。但是在這種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有些東西被掩蓋了,如果缺乏辨別能力,盲目相信網上的一些觀點,只會是跳到別人挖好的坑裡面,把自己給埋了。

科普君從事傳媒也有一段時間了,談談自己的看法吧,希望能夠起一點點的幫助。

你看到的,不是你看到的

今天微博推送了一條消息過來,是說吸電子煙1年,肺如70歲老人,18歲青年起訴生產廠商。

這就是商業傳播過程中的一個典型案例。電子煙前幾年在國外賣的非常的火,初入社會,科普君曾經面試了一些跨境電商的廠家,基本都是做電子煙的,這幾年電子煙也在國內風靡起來。

為何會選擇電子煙,大家的理由無非是,沒有尼古丁,焦油含量低;而在廠家的宣傳過程中,則是宣稱電子煙是香菸的替代品,降低傳統香菸對人體的危害,在不戒菸的情況下,減少對於人體健康的損害。不管是產品宣傳還是周圍已經開始使用電子煙的這些人,跟科普君聊的時候,基本都是這些理由。為了更好的銷售產品,廠家會與媒介聯手起來進行宣傳,從廣告等各種形式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最後產生了電子煙比傳統香菸健康的認知。

其實這些宣傳,都只是讓你去購買的一些理由而已,就好像啤酒當中加維生素,就感覺是在攝取維生素而不是攝入酒精一樣的。除了呼吸新鮮空氣、為了治病的醫療噴霧等氣體以外,吸入其他氣體,對肺部都是危害,就好像那個焦油,誰知道用什麼生產的?科普君聞到過一次,香精味非常濃,這些香精積累在肺部,不可能沒有損害。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稍微有點跑題了,這只是為了說明,你看到的只是想讓你看到的而已,危害,是看不到的,只有損害發生了,才能知曉。

回到金融方面,這幾年,有些出借人或者其他行業投資人曾經通過發郵件等方式給科普君爆料,能夠報道出來的內容,可能,只有三成吧,還有很多是你們看不到的,比如說,這些出借人在郵件中控訴一些主流媒體發了軟文,他們看到了這些媒體報道了軟文,所以才去出借或者說投資吧,結果沒想到平臺跑路了。還有一些出借人控訴某些單位不作為,如果不媒體發聲,就不受理,因為某些單位說“網上我們都沒有看到報道呀,我們沒法受理”,科普君也見過。

還有,在一些比較私密的會議或者宴會上,一些行業老闆小聲討論,這個平臺快要不行了,那個平臺資金流向完全看不清等等,這些都是大家看不到的。看不到,但是不等於不存在。

多看看不同的“聲音”

這麼說,是不是會覺得,“哇”,簡直沒法玩了,無所適從。

按照科普君的觀點,這要分為2個方面來看,第一種是系統性風險,最極端的就是戰爭,炮彈打下來了,什麼都沒用,只能自求多福。

但是在和平年代,特別極端系統性風險,一般不會出現,更多的時候,還是要合理利用規則和信息,最大程度的規避風險,將可能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從傳媒的角度上來看,希望大家能夠多看看不同的“聲音”,看看與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再加上多問一些為什麼,蔡元培說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例如,科普君非常反對純軟文,是的,媒體是要賺錢,媒體要賺錢主要還是靠B端的廣告投放,這是商業的部分,大家都要恰飯的嘛。另一方面,就算是軟文,也要傳遞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你可以推薦產品,是不是要進行產品的比較,讓消費者看到好處以及一些可能不太適合的部分,讓消費者或者說投資者自主選擇,而不是純粹的去說一款產品絕對很好,那麼在傳播的過程中,未免會有失偏頗。

從消費者、投資者的角度上來說,純廣告軟文是無法完全杜絕的,那麼在看到這種具有煽動性的內容的時候,也請冷靜下來,想想看其中的風險。再舉個例子,有個廣告語很有煽動性,“你在休息,可你的錢還在工作”,科普君剛看到這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再想想,感覺不對,這句話說的太絕對了,因為這種金融理財的產品,很有可能是,“你在休息,你的錢還在虧損”。

因為誰能保證,投資理財,一定100%沒有風險,一定能賺錢的,沒人敢做這個兜底的。

在商業和道德間進行平衡 我們該如何相信媒體?

當然,這種多看看不同的“聲音”,是表揚的聲音要看,批評的觀點也要看,在多看看不同的“聲音”的時候,還要加上一個“多問為什麼”。尤其是在一些負面信息中,不排除有黑稿的可能。

不管是某個企業一直在釋放積極信息,還是說某個企業一直被黑,都有可能是相關團隊想要引導大家的視線和思維方式,以達到某種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投資者就只能挑其中的乾貨看,如果沒有有價值的信息,那就可以丟到一邊去了。畢竟任何一篇文章所釋放的信息,都會有相關的事實依據(不然就是杜撰,就是造謠),不管是說好話的還是批評的,那麼大家去看下這個立論基礎對自己有沒有用就好了。

信息很重要,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判斷有價值的信息更為重要,只能是多閱讀,不輕信,根據自己的實力做出合理的選擇,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賺到錢。

(關於圖片版權聲明:所有圖片出自於pixabay等免費商用圖片網站,大家喜歡的話,可以到這些網站上面搜圖,並註明來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