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經過了漫長乾冷的冬季,這座城市對綠色的渴望已經達到了頂峰。

研究植物種類的周建雲老師告訴我,西安的冬季之所以給人一種顏色單調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本地以落葉植物為主,到了冬天,街道上的樹木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但也正因為如此,西安的四季格外容易辨識,就和陝西人的脾性一樣稜角分明。

一年之中,3、4月是這座城市氣溫最和煦的時節,也是交遊的好時機。

見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周建雲老師的時候,才下完幾場半大不大的雨,早晨的天空是灰藍的,陽光透過雲層灑向大地,空氣裡有春天的泥土氣息。我提議讓他帶著我從大慶路開始,一路向東,穿過西安城的東西方向,然後順著解放路向南行,直到大雁塔南廣場,完成我們全長16.6公里的西安春日之行。

我很好奇植物學家眼中的西安是什麼樣子的。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西五路上的街道。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早上10點半,我們在大慶路集合。周建雲穿著一雙舒適的運動鞋,做好了隨時暴走的準備。他從1994年開始教書,研究樹木分類學,我們在路上經過的所有植物他都認得。

大慶路很開闊,六車道,路中間是綠化林帶。兩旁樹木成蔭,樹幹是青綠色的,到了一定的高度,自然分成了五六個支幹,像一個向上半攤開的巨掌,在頭頂交織成整片的樹蔭,周建雲告訴我,這些都是梧桐。

“梧桐學名懸鈴木。國內有美國梧桐、英國梧桐和法國梧桐三個樹種,學名分別是一球懸鈴木、二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你可以簡單地根據球果的數量來確定到底是哪一種。”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大慶路上的懸鈴木。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懸鈴木上的球果,這棵是三球懸鈴木。

最為人們熟知的法桐,其實是三球懸鈴木,上世紀一二十年代裡,主要由法國人種植在法租界中。最早的傳說中,懸鈴木是印度高僧鳩摩羅什來中國宣揚佛法時帶來的,戶縣曾有一棵存活了1600多年的古懸鈴木。

走在這條被法國梧桐樹陰遮蔽的街道上,周建雲忍不住感慨:“多好看啊。”

高大的法國梧桐外側兩旁,可以看見修剪得很規整的行道樹,層層疊疊、深深淺淺的綠治癒了我的春困。後來,我在《蘇聯在西安首輪總規劃》中,找到了大慶路綠化林帶的痕跡——“佈置綠地的原則,是如何使市民能方便的享受到公園,街心花園主要是美化街道”。小小的綠化帶裡,也藏著過往的記憶。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一路向西,到了蓮湖路,街道中間的綠化帶已經完全消失。在剛剛經過的綠化帶植物裡,我最喜歡雪松和油松,這兩種樹冠的形狀都是塔狀的,擁有綠色的尖頂。第一眼看過去像是沒有裝飾過的聖誕樹,有節日的喜慶感。

周建雲向我解釋了它倆的不同,“雪松又稱為香柏,原產地是喜馬拉雅山脈和地中海沿岸地帶,屬於常綠樹木,針形葉。咱們興慶宮公園南門口就有雪松,還是上世紀60年代南京市提供給西安的。油松雖然也是針葉,但形態和雪松其實相差很多,它的大枝幹平向上伸展著。油松其實不適合作為行道樹,因為樹冠比較窄沒辦法遮陰,但確是很好的造林樹種,不嬌氣。”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能存活於西安的植物,確實需要不嬌氣,像西安的市樹國槐和雲杉、毛白楊等鄉土植物,最是常見。西安位於中國大陸腹地的關中盆地,春季乾旱、夏季炎熱,秋季潮溼多雨,冬季寒冷,降雨年際雖然變化大,但都不算多。因此,長在西安的植物需要耐寒耐旱。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槐樹和梧桐樹。

西安的市樹國槐,生長緩慢,木質堅硬,最早在隋唐時,就常常被當時的人種在自家宅院裡,詩中寫過“俯十二兮通街,呂懷參差兮車馬”。國槐和其它三種樹連起來,是關中四大金剛樹——“椿榆楸槐”,都是本地用途廣泛,木材硬挺的樹種,被叫作鄉土樹。

站在蓮湖路上,我仰頭看向了一旁的槐樹,此時沒有風,樹葉安靜。槐樹的枝幹像是墨水畫出來般的桀驁,肆意而彎曲的長著,沒有固定形態。枝幹伸到哪裡,葉子就密集地長在哪裡,隨意投下一片蔭涼。

前幾日路過蓮湖路時,滿天飄著惱人的白絮。周建雲告訴我,白絮就是路兩旁毛白楊雌花絮上的種子,這樣的場景可以解釋為“植物為了繁殖,對環境的響應”。毛白楊的形態和槐樹完全不同,它們的樹幹筆直地伸向天空,樹皮上是排列整齊的菱形皮孔。我仔細辨了辨,小的時候我們常說長了眼睛的樹,原來它的名字是毛白楊。

整條蓮湖路上,大概有三排行道樹。最外側是一排高大挺拔的毛白楊,中間是枝幹分明的國槐,馬路邊則是一排樹皮斑駁的梧桐。這三類植物幾乎組成了西安城牆內所有的行道樹種類。偶爾也有開滿粉色花的泡桐,作為綠色的調劑。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泡桐。

周建雲告訴我,行道樹最好“適地適樹”。我們面前這些樹木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後遺留下來的樹種,單調但是很符合西安從前的氣質。西安主要的落葉樹種,槐樹、柿樹、柳樹、梧桐等,雖然長得慢,但主支幹分明,桀驁有力,枝葉散漫適合遮陽,很符合西安的地域特徵,也很合西安的氣質。植物因為城市而存在,也與城市一同生長,相互適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植物的氣質可能就是城市氣質。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在西五路的北新街天橋扶手上,種了很多忍冬。忍冬葉子是橢圓形,枝枝蔓蔓地長著。此時還沒有開花,等它開完金黃色和白色的花後,人們就能自然地聯想到它第二個名字,金銀花。

周建雲摸著忍冬的葉子,“這是學習了國外的綠化做法,用植物來裝飾我們的城市。我在倫敦的時候,看見國外很多人家在空調外掛機上種著忍冬等綠化植物。”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忍冬。

行至五路口,前進的方向調整向南,解放路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穿著入時的年輕人,三三兩兩成群地來往進出。五路口附近的尚檢路、東四,遍佈了西安大大小小的新開網紅店,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喚醒了這塊本原本有些衰落的城區。

“這就是柿子樹”,周建雲指著西三路上的樹。

柿子樹是落葉大喬木,高可達十米以上。西三路上的柿子樹被修建的只有一點點冠,陽光直透過稀疏的葉片照在街上。再過不久,樹葉會變得肥厚。到霜降後,葉子們會由綠變紅,真正成為蘇軾描寫的“柿樹滿庭紅顆秋”。

像柿子樹這樣既可以觀賞也可以結果子的植物,還有西安的市花石榴花。石榴花雖然是本地代表,但據史料記載,石榴是漢武帝時引入中國,西晉陸機的《與弟雲書》中記載,“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這是植物遷徙後,逐漸適應環境的典型例子。而接受一個外來物種成為市花的西安,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由各類元素融合而成的多元城市。西安接受著其他地方的果實智慧,繼而同化成本地特色。城市也因此不斷地變化著。

在和平門外的環城公園入口處,有兩種很相似的樹,樹冠瘦瘦長長,一個是翠綠,一個是深綠,“這兩種分別是側柏和柏木,你看柏木的枝條柔軟而下垂,更溫柔。”

最可愛的植物是棕櫚,扇葉裂成劍的樣子,正開著黃色的花,很個性。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和平門外的環城公園。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棕櫚樹。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女貞。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隨著一片開闊之地出現,我們終於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大雁塔北廣場。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大雁塔北廣場。

“那幾棵樹就是銀杏樹”,周劍雲指著廣場上幾顆孤單的高大樹木。

幼年期的銀杏樹冠像是銳角三角形,樹枝散漫。它們的葉子現在還是綠色,一旦到秋天這幾棵銀杏會逐漸變成美麗的金黃色。銀杏樹被稱為“活化石”,在近兩億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這類植物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西安最有名的銀杏樹應該就是古觀音禪寺裡的那棵,足有1400多年的歷史。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廣場上的小花園被圍了起來,我們站在防護帶外朝裡張望,周劍雲已經認出了很多植物,他一邊仔細地辨別,一邊指給我看。

石楠是最多見的,開白色的花。紅葉石楠也很常見,在安康又被稱為“巴山女兒紅”。石楠旁邊的千頭柏,葉子像小小的鹿角,越嫩的地方綠色越淡,也有小小的白花。法國冬青擠在一邊,這種植物也叫珊瑚樹,葉片表面是暗綠色,白色花遠看更像是一粒粒籽。還有臘梅、桂花樹、圓頭柏、櫻花、金葉女貞、紫葉李,都是些很平常的植物,此刻都在春天相聚,顯得嬌小可愛。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石楠。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法國冬青。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千頭柏。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櫻花樹。

順著雁塔東步行街,向南,人越來越多。樹木也多是五角楓、槐樹等高大的樹種,負責為行人提供陰涼。今年過年,大雁塔廣場一帶接待了380多萬人。直到現在,廣場上的旅遊諮詢亭裡也仍然都是遊客,一日遊和兩日遊的景點信息貼在玻璃上供人們參考。

被春天陽光晒到流汗的旅遊者們,紛紛躲到了樹蔭下。這片由植物組成畫面,應該是他們以後回憶起西安的重要一幕:西安的春天是綠意融融的。


和植物學家在西安的街頭散個步


作者:鐺鐺

貞觀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