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滬抗戰打響後,一群遠見卓識的民族工業資本家把目光投向了重慶。當時的重慶到處都是內遷的工廠、學校,到1940年,遷入重慶的工廠達351家。今年94歲高齡的洪錫斌老人年輕時所供職的重慶軍政部第一紗廠就是由武漢遷來的,重慶不僅是中國(抗)戰時首都,還是國家大工業基地,積累了一大批民族工業的支柱企業。

解放後,為了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各省經濟均衡發展需要,西安市在東郊籌建以紡織業為聚合的產業基地,從1952年調研、1953年國棉三廠籌建到1961年西北第一印染廠以及國棉六廠建成,近十年時間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塬東北角,紡織城扎入了西安。

當時,國棉三廠招工以河南省為主,國棉四廠以江蘇省(上海市)為主,國棉五廠以四川省為主,讓白鹿原下滻河灘32平方公里,聚集了16萬人在這裡工作生活。河南話、上海話、四川話抑或其他方言,在這個既開放又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圈子,大家生活習俗各異,但卻從事著同樣的勞作,吃不到一塊,也能說到一塊。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年輕時新婚不久的洪氏夫妻送妻弟上學前留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1953年4月洪師傅作為重慶軍政部第一紗廠積極分子參加療養


1956年已經在重慶軍政部第一紗廠工作20餘年、剛過不惑的洪錫斌相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隨廠搬遷至西安,即國棉五廠初來乍到,無論氣候、飲食很不適應,好在工作駕輕就熟,一忙起來就忘記了一切。

洪師傅文化不高,但遵循傳統敬老愛幼,家庭觀念很強,當時政策也非常寬鬆,夫妻二人帶著父母、五個子女、一弟一妹共10餘人一起在紡織城安了家。妹妹過來時直接進廠上班,弟弟年齡尚小,在西安市第十八中學上學,1964年被招工進入國棉三廠。不長的時間,這家人便感受到陝西皇天厚土的博大,洪師傅每月六十塊五毛的工資自是不菲,兩口的工資養活一家老小綽綽有餘,這樣的優越感讓他們來西安後又生育了3個子女,小家逐漸壯大。

初來乍到時廠裡分配了2間平房,兩口上班老人在家帶孩子,回到家裡就能吃上熱飯,家裡雖然擁擠不堪,倒也其樂融融。兩年後,原廠職工醫院新樓建好,騰出的房子分給洪師傅夫婦,那是兩年前建的三層蘇式小樓。房子在一層,廚廁入戶,有3間臥室,面積70餘平方米。一家人把簡單的傢什急嚯嚯搬過去一看,登時驚呆了!

洪家人雖然從陪都搬來,但面對鏡子一般的水泥地、潔白無暇的牆面、一擰就出的自來水、老少分住的臥室……“這是哪輩子修來的福分?”洪師傅常常這樣反問自己,同時發自內心的感慨“社會主義好!”一家人一個月都處在喬遷的亢奮之中。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1978年前後洪家一次大合影


如今剛過不惑的洪煒(侄子),講起兒時在大伯家的軼事仿如昨天。

洪煒的父親(洪錫全72歲)工作在國棉三廠,那裡的蘇式小樓先於五廠建設,均為二層,到大伯家一看樓外表都一樣,卻是三層的,屋頂上的方形煙充也顯得更高。寒冬臘月,房簷上的冰溜子有一米多長,像一把長劍。洪煒比劃著說:“我們常常站在三樓公共窗戶上拿棍戳冰溜子……”由於五廠以四川籍職工為多,每到臘月做臘肉、裝香腸成為家家必做的事,洪煒記得那時候從一樓到三樓,家家窗戶外邊(無陽臺)都掛著一串串香腸、臘肉。洪家人多,洪煒的大伯就會在院子裡盤爐子,還用柏樹枝燻肉,每每此時鼻息中就能嗅到淡淡地松柏香味。

蘇式建築有兩大特點:首先講究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主樓高聳,迴廊寬緩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結構,“三段”指的是簷部、牆身、勒腳三個部分。嚴格意義上講,從三廠到六廠蘇式建築與中式建築已經有了融合,無論層高或內部結構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紡織城內,無論是老職工宿舍樓還是辦公樓房,都能看到這種建築的身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承載了紡織城幾代人夢想的蘇式老樓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小區斑駁的廣告欄


蘇式老樓青磚厚牆、冬暖夏涼、古樸肅穆,雖然在現代高樓大廈的映襯下顯得老舊土氣,但對許多老職工來說是割捨不下的。當年隨哥哥洪錫斌一起來陝的妹妹洪玉清今年77歲,她的一雙兒女不僅在西安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也早已搬離紡織城。他們常常希望母親到自己家去住,但她卻總說:“住這兒一輩子了,街坊鄰居也都是家鄉的,說話都一樣,在這兒(生活)好安逸,去了別處沒得人說話。”

我面對面詢問洪錫斌老人60歲的小兒子洪光輝:“如果讓你搬遷到比現在寬敞、條件更好的高層住宅,你願意嗎?”他淡淡地說:“對於年輕人來說沒有問題,對於像我這樣在這裡生活了60年的人來說,我更眷戀我的老房子。”老房子冬暖夏涼,隔音好,關了窗口自成體系,屋裡的靜謐是現代住宅所不具備的。雖然設施有些陳舊,用慣了一切都很順手。老房子已經深深地植入到居住者的心裡……

蘇式建築是紡織城特有的建築符號,是一段靜默的歷史,如何詮釋建築所承載的信息,將這些老式建築充分利用,紡三路上一個項目正在踐行。由於施工圍擋,筆者瞭解到這個原址上規劃的“蘇式特色商業街區”簡稱“蘇街”,保留老舊的蘇式建築風貌、加入時尚的休閒文化元素、整合多元化的消費資源,打造西安獨有的蘇式建築商業綜合體,在留住一段特定時期建築的同時,將使更多的老紡織城人追憶過去有了新載體。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半個多世紀之前,蘇式建築幾乎佔據了西安城四分之一的城市格局,根據《西安市志》記載,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時期,西安被確定為工業化建設重點城市。全國156項前蘇聯援建重點建設項目中,布點在西安的有17項,項目數量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這些跟隨國家大戰略來到西安的各路人馬,在這裡紮根並開花結果,也深深地眷戀著曾經承載他們生活的蘇式老建築。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西安有個紡織城,5路電車一路向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