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什麼迷戀《臥虎藏龍》

武俠 臥虎藏龍 李安 藝術 李白 三聯中讀 2018-12-01
這是WeWrite發佈的第351篇用戶投稿By 中讀用戶@李科蒙
世界為什麼迷戀《臥虎藏龍》


很久以來,李安都被電影界認為是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的電影裡,觀眾看到的最多的是他對人物形象的細膩的詮釋,值得深省的故事情節,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設計。

和許多其他導演愛把電影當作說教的工具的習慣不同,李安更喜歡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呈現故事的始末。他更願意讓觀眾自己去探索社會的發展規則和人類的心理活動。所以,當他在處理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的時候,比如同性戀、婚姻制度、孝道、暴力和戰爭,他的態度從來都是相對客觀的。

2000年,李安導演的武俠動作電影《臥虎藏龍》驚豔了整個國際影壇。它拿下了超過四十個國際上的電影獎項,在美國和英國都刷新了外語片的票房紀錄。針對這部電影,東西方的記者和評論人基本全部都給出了正面的評價。而在整個電影史上,媒體界給出清一色的讚譽之詞這種現象都屬十分罕見。

這部電影是對李安的才氣和專業水準的最好的一個證明。他在客觀地講故事的同時,成功地做到了給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武俠文化,打了一個最好的廣告。

你不禁要問,這電影到底是怎麼成為一個現象級的藝術作品的?它是怎麼在極短的時間裡通過影像和聲音的形式把中國古代人的生存面貌和智慧有效地傳遞給全世界觀眾的?

《臥虎藏龍》以江湖為背景,主要探索中國武術文化、道家思想觀念、和兒女情長几者之間的關係。

電影裡,李慕白(周潤發飾演)是在江湖中享有威望、高貴正直的傳奇大俠。在他打算退隱江湖,和知己俞秀蓮(楊紫瓊飾演)攜手共渡餘生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青冥劍被當地一個宦官的女兒玉蛟龍(章子怡飾演)偷走。

玉蛟龍從小習武,悟性極高,她的劍法和她的個性一樣鋒芒畢露。李慕白試著追回寶劍的過程中,卻發現她過於叛逆任性、在習武這條路上缺乏正確的引導。

電影集中展現李慕白和玉蛟龍各自眼裡的江湖。李安除了刻畫幾個主角之間的江湖恩怨之外,還專注地講了李慕白和秀蓮之間、以及玉蛟龍和土匪羅小虎(張震飾演)之間的兩段愛情故事。

整部電影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飽滿,講故事的過程也顯得張弛有度。錦上添花的是,幾乎每個畫面都不缺美感。

李安團隊設計的幾個創意十足的打鬥場面體現的是這部電影的“動態美”。

一個例子是電影開場不久,俞秀蓮為了幫李慕白奪回青冥劍,和玉蛟龍在房頂上飛來飛去的場景。兩個人物移動著的腳步悠然飄逸。這種飄逸很容易給人的一個錯覺就是,她們是腳踩著雲彩作戰。很多西方影評人和記者在看這場戲的時候,甚至在不斷地在尖叫和鼓掌。他們可能是覺得,電影像是和地球引力開了個玩笑。

同樣精彩的還有李慕白和玉蛟龍站在竹林的樹梢上一決勝負的情節。這場對決戲被西方很多媒體評為電影中的一個奇蹟。它既顯得夢幻,又體現出了打打殺殺帶來的嚴肅感。

除了舞劍和輕功水上飄,玉蛟龍能在樹根和樹梢之間橫著行走。而在樹枝上比試劍法的整個過程中,李慕白都是挺直了腰板依靠單手作戰。樹枝不斷地上下浮動,兩個人不但得依照樹枝擺動的幅度和頻率調整站姿,還得避免自己被對方攻擊。從始至終,兩個人不但腳步優雅,而且各自都顯示了機智和骨子裡的韌勁兒。

這場戲充分反映了李安對畫面感的執著。他把“力量”和“感官上的美感”兩個元素巧妙糅合在了一起。你在觀察兩個角色的激烈的身體對抗的同時,很難不被他們優美的肢體語言和周圍的佈景所感染。

暴力和詩意這兩個看似完全不搭的東西,在李安的電影裡,被詮釋成了手拉手肩並肩的關係。

針對這些設計,李安說,多少年以來,很多武俠電影都選擇在竹林的地面上拍打戲。而他的夢想就是要打破傳統,探索一下竹林上方的空氣是什麼樣。

按照常理推斷,這些打鬥戲肯定是加了很多特效來增強逼真性。在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安排的一次採訪裡,李安卻說,雖然好萊塢一直以來都對“虛擬現實”持開放的態度,但技術上的華麗卻不是他想要的效果。他想最大程度上保留畫面的真實性。

整部電影唯一使用特效技術的地方,是用電腦把綁在演員身上的保險鏈的痕跡給抹掉了。電影中大部分的拍攝鏡頭都是演員親自上陣,只有極高難度的動作是由替身完成的。李安認為,只有這麼做,才能拉近觀眾和人物之間的距離。他強調,技術做出來的東西,永遠看起來不太真實(Computers look like computers)。

李安的實力還體現在他對武俠精神的解讀上。

大部分武俠電影的一個固化思維是,比試武功是所有武俠故事的內核。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著名華裔小說家方慧娜在一次與BBC的採訪中,就給武俠文化下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定義。

她說,武俠作品的精髓部分,絕不僅僅是那些驚心動魄的打鬥、幫會組織的暴力活動、或者午夜伏擊這類的情節。合格的武俠作品必須得既能表現“武”,又能成功地解釋“俠”。“武”指的是武林世界裡的人的搏鬥精神,而“俠”往往和騎士精神以及公正和正義的品質相掛鉤。

方慧娜說,最能總結武俠文化的面貌的例子是李白的幾句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她認為,這幾句話能準確地概括江湖俠客們身上的特質:武功蓋世,兩袖清風,喜歡伸張正義,非常注重道德上的修行。

方慧娜的分析和李安對於武俠世界的理解如出一轍。李安在他的自傳裡說,武俠作品真正的靈魂從來都不是打戲,而是各個江湖人物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不同的人物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的差異,才能更好地解釋江湖故事的魅力。

《臥虎藏龍》顯現出來的立場就是,一位俠客的成就不只體現在他對於各種武功絕技的精通程度上,而是他身上具備的道義精神和消除不良江湖風氣的決心。而李慕白和玉蛟龍就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

李慕白認為,比功力高低更重要的是一個江湖人士的道德表現。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少了正義感,不懂得接受正統教育的重要性,他最終就會成為江湖裡的頑疾。相反,玉蛟龍覺得,滿足個人利益和積攢權利比什麼都重要。在她眼裡,“正義”和“江湖義氣”只不過是一些徒有其表的擺設而已。

一個是江湖裡美名遠揚、地位尊貴的英雄,一個是缺乏管教、依仗著狂妄橫闖江湖的新人。兩個人之間的價值觀念的碰撞,增加了這部電影的精神厚度。觀眾喜歡這種意念上的碰撞,因為它反映的是人物內心的成長軌跡。

兩段愛情故事構成了電影的“靜態美”。

電影結尾,李慕白在救玉蛟龍的過程中被仇人的毒針射中最終身亡,和秀蓮陰陽相隔。玉蛟龍在和羅小虎重逢之後,為了驗證一個古老的傳說,選擇跳入懸崖。

這兩段故事之所以能在觀眾的心頭縈繞,不單單是因為它們的悲涼的結局,而是幾個人物上演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正是這種強調靈魂層面上的交流的親密關係,使整部電影顯得浪漫悽美。

在一篇於2000年12月發表的文章裡,艾伯特就指出,發生在李慕白和俞秀蓮之間的愛情的主題是剋制。俞秀蓮已逝的丈夫生前是李慕白的好朋友。幾十年以來,為了遵守古代中國的倫理道德,慕白和秀蓮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呵護彼此之間的愛情。這種愛意一直以來從來沒被挑明,但卻濃厚深沉。

這種被安置在暗處的愛情所體現出來的張力在李慕白臨死之前的告白裡被最好地呈現了出來。他說,他寧願選擇做七天的野鬼跟隨秀蓮。因為只有這樣,他最終才會擺脫孤獨,他的愛不會讓他成為“永遠的孤魂”。

按照李安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設計這種詩意的告白,是希望給觀眾留下足夠的空間來思考愛情的意義。

毫無疑問,這幾句告白相當於該電影最強大的武器。它和當年在全球大獲成功的好萊塢愛情電影《人鬼情未了》傳遞的主題類似。兩部電影都想說,濃烈的愛的背後伴隨著的,是愛人們想要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阻礙、最終實現永遠相守的願望。

作為該電影的編劇和李安多年的編劇,詹姆斯•夏慕斯(James Schamus)承認,他除了負責寫英文劇本之外,更主要的一個任務是幫李安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找到一個折中的點。在能做到充分體現古代中國的風俗習慣和與“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相關的道家理念的同時,還要避免呈現讓西方觀眾覺得過於荒謬或者離譜的細節。

兩段愛情故事證明,這部電影聰明的地方在於它不但解釋了古代中國文化最玄妙的思想精髓,而且傳達了人類文明裡的關於愛的普世的價值觀。

擁有武俠情懷的電影導演很多,他們都試圖要解釋清楚江湖神話背後蘊含的魅力。《臥虎藏龍》出色的地方是,它在展現本來很可能會顯得冷冰冰的江湖內的權利較量的情節的時候,加進去了不少人情味和藝術氣息。恰恰是這種融合了不同電影類型的精華的策略,成功地觸動了各個觀眾群體的內心。它既是武俠片,動作片,也是愛情片。

大部分觀眾看完電影,都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他們除了能記住幾個角色飛簷走壁的本領和輕盈瀟灑的身姿,還會覺得,電影裡的俠骨柔情的故事好像還沒有結束。

這種魂牽夢繞的效果,正是李安想要達到的目的。總體上來說,這個電影像是一個融合了現代人價值觀的浪漫版本的江湖故事。李安想讓觀眾在腦海裡與電影裡的故事和人物進行頻繁地互動。更為重要的是,他希望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去反思時間與空間、人類軀體與意識之間的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