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自動駕駛汽車只有4年壽命,車企要麼轉型要麼等死'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編者按】業內普遍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會飛速帶動共享出行服務,另外會導致車企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

本文轉載自車智,原作者Michael Yuan;由億歐汽車編輯轉載,僅供行業內人士參考。

有分析師認為,由於個人擁有車輛提供出行服務的需求,會被作為服務運營的自動駕駛車隊所取代,最終導致私人擁有私家車的數量下降,從而導致汽車的需求量下降,最終對行業造成打擊。

但美國當地時間8月25日,福特高管John Rich發表言論表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單車使用壽命只有四年,僅為現在美國汽車平均8年使用壽命的50%。同時,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並不會減少汽車的需求量。

單車使用週期的下降:是因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會降低每英里的使用成本,從而開始服務那些目前尚不足以支付目前成本的用戶,從而會讓自動駕駛車輛行駛里程增加,進而增加車輛磨損。

至於汽車的需求量不會下降,是因為用戶群體的增加,從而汽車的需求量會增加,雖然現在福特全球銷量下滑,但這家美國的汽車製造公司,還是認為未來自動駕駛汽車的需求量會增加,並且努力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公司。

現在業內認可的邏輯是,自動駕駛技術,一定會導致共享出行服務的興起,這符合商業邏輯,並且認為車企需要轉型為出行服務公司。但是,對於汽車的需求量,是否會因為自動駕駛技術,造成需求量的削弱?這個問題有待商榷,另外,車企除了轉型出行服務公司,就真的無路可走了?

汽車需求量是增加還是減少?

現在的城市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出行和私家車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包括了地鐵、公交等,私家車就是個人使用所擁有的車輛出行。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讓汽車需求增加還是減少,要回答下面問題:

1、自動駕駛技術導致共享出行興起,是否會削弱個人擁有車輛的需求,從而導致車輛總需求下降;

2、自動駕駛車輛的生命週期問題,是否會對車輛總需求造成影響;

3、共享出行的興起,是否會造成城市更加擁堵,從而導致需求量下降;

4、單位里程的成本下降,是否會增加汽車服務客戶群體,從而擴大需求?

首先要說明的是,世界上很多事情的結果,會是數個原因共振的結果。自動駕駛技術,是破壞式創新,將會有更多的影響因素,最終是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只能去做預測。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自動駕駛技術,會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下面,試圖去說明白這些因素共振的結果。

個人擁有車輛,一方面是因為個人需要去擁有車輛,滿足個人在特定時間、特定場景的出行。特定場景,指的是商務的需求、出遊的需求、家庭用車的需求。特定時間,就是當打車無望的情況下,就很想擁有一臺車。

自動駕駛技術,是否會減少個人擁有一臺車呢?可能不會,因為車輛屬於個人財產,是個人空間、生活空間的延續,當一個人有能力去擁有車的時候,還是希望去擁有車的。

自動駕駛車輛,因為使用成本的降低,從而被用於共享出行,這是一方面的需求,但不會削弱有能力的人的需求。很多家庭現在擁有車輛,並不是為了日常出行,而是為了週末出行或者是家庭出行。

自動駕駛車輛的生命週期只有四年,福特指的是用於共享出行服務的車輛,並不適用於個人擁有的車輛。這個很容易理解,現在北上廣深這樣一線城市的出租車,大概就是5年左右更換。自動駕駛車輛,因為沒有人的因素,可以跑更多,從而使用壽命會更短。

隨著自動駕駛興起的共享出行會導致城市更擁堵嗎?有一種觀點認為Uber、滴滴這樣的共享出行平臺的興起,更多的車跑在路上導致道路擁堵,這種觀點的數據支撐就是城市擁堵係數增加與平臺興起時間吻合。

也有觀點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規模化應用,能減少城市擁堵。背後是大數據平臺規劃的最優路線、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性、自動駕駛技術提供的高通過性,增加了運行效率,可能擁堵情況會減少。這可能還需要道路的重新規劃。

自動駕駛技術會導致車輛服務的客戶群體增加,因為單位使用成本降低,這就好像是當年打車大戰的時候,平臺用補貼撬動了更多的打車出行需求,培育的更多的客戶,這個邏輯是通的。

總體而言,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會導致汽車需求增加還是下降呢?手機行業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技術的提升,降低了手機成本,提高了覆蓋率,從而擴大了市場規模,可能汽車行業隨著自動駕駛在內的智能網聯技術的到來,整個市場規模會擴大,因為這個星球,還有很多的人類日常出行是不便利的。

車企的轉型方向是?

有一種觀點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到來,會導致車企轉型為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這個觀點的邏輯基礎在於,自動駕駛技術最好的應用商業邏輯就是做服務提供商,這也是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這個邏輯是沒有毛病的,但是,車企真的能轉型為出行服務提供商嗎?對此,車智君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製造業和服務業,這是兩個行業,完全不同的邏輯,一個龐大的車企,很難去做出改變並且適應新行業的需求。

再次參考手機行業,蘋果是手機行業利潤一哥,但是,蘋果並不具備手機的生產能力,都是代工廠為其生產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士康。富士康雖然是代工企業,但也是代工行業的龍頭。

有車企會擔心自己最終淪為代工企業,其實,這還是一種好的結果。代工企業的門檻一點都不低,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為代工企業的。規模化生產的技術含量,其實並不低,尤其是對汽車這樣的產品,中國有高質量汽車製造能力的車企又有幾家呢?

車企除了轉型出行公司,或者被“迫”淪為代工企業外,還有一個轉型方向,就是能源企業。這是特斯拉開拓的思路,基於電動汽車規模化應用,結合特斯拉太陽能電池屋頂,構建微電網和大規模電動汽車應用可以幫助大電網削峰平谷。

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車企,包括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都在紛紛推出出行品牌,但是,真正具備規模出行服務能力的,為數不多。當滴滴這樣的平臺,推出聚合模式後,或許會讓這些車企的出行品牌,最終成為運力的供應商。

邏輯很簡單,一個車企,要去構建一個全國性的移動出行服務網絡,幾乎是不可能的認為,滴滴發展到今天,燒掉的是百億級的美元,全國有幾個車企有這樣的資金能力,有這樣的資金能力的車企,有這樣的魄力嗎?因為要去擊敗滴滴,可能需要數倍滴滴消耗的資金。

至於轉型為能源企業,國內的車企可能還沒有這一方面的想法和嘗試,至少,目前還沒有觀察到有這方面的舉動。

這是一個大時代,自動駕駛技術、智能網聯技術、電動化趨勢,技術發展衍生的趨勢效應,最終會將人類出行帶向什麼方向,這是確定的,肯定是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

但是,這中間哪些企業會成長起來?哪些企業最終會消亡?這是不確定的。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充滿了可能性和驚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Ne時代,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2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