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國家智庫”給智慧合肥出點子

物聯網 城市規劃 大數據 雲計算 安徽財經網 2017-09-17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於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今年8月,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和大數據資產運營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合肥吹響了新型智慧城市大建設的號角,合肥建智慧城市如何“補短板”?應著重在哪些地方發力?

昨日,在2017智慧城市院士峰會上,15位國內知名院士以及數十名專家、學者攜團隊暢談中國智慧城市2.0和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據悉,自2014年,中國(蘇州)智慧城市院士峰會舉辦以來,大會已經走過四年的歷程。

濱湖新區示範建設,老城區改造

“在建設智慧城市試點方面,我們計劃選取濱湖新區等地進行智慧城市示範建設,選取老城區進行智慧城市試點改造,通過示範試點帶動全市智慧城市及相關產業發展。”

合肥市副市長王文鬆專題推介了合肥新型智慧城市的思路。

在王文鬆看來,合肥有良好的數據產業基礎,幾乎全國乃至全球所有的知名數據產業企業都在合肥設點,合肥的數據產業囊括了超20家的核心硬件支撐企業、超百家的數據處理運營企業、1800家以上的數據應用企業以及超5000家的數據融合需求企業。

合肥數據產業主攻方向是數據存儲處理、人工智能、智能汽車、智能製造、物聯網等前沿領域,合肥的城市定位、產業基礎、科研實力、人才儲備完全可以支撐我們發展這些產業。“王文鬆透露,將通過政策和市場引導現有主導產業應用數據產業技術,加速向智能家電、智能製造、車聯網、農業物聯網等領域拓展。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10月底投入運營

據他透露,合肥數據資源局今年工作重點是建設三大平臺,實現數據資源的充分匯聚和有效利用。目前,政府大數據平臺已經基本建設完畢,正在接入各部門的政務數據資源,正在研究建立統一的政府資源目錄和數據開放共享辦法,努力實現政府部門間一次彙集多次共享。

“重點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預計10月底將投入運營,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百姓少跑部門。”王文鬆介紹,將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成為全國辦事效率最高的城市。

記者瞭解到,十三五期間,合肥將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規和若干地方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

15位院士聯發倡議書

在峰會現場,院士們形成共識,發佈中國(合肥)智慧城市院士倡議書,就推進新技術的創新、融合研究與發展,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綜合示範應用,推進智能製造發展、促進產城融合,創新突破智慧城市運營模式,加大政府、企業、學術研究機構之間協同合作等方面發起倡議,呼籲大家行動起來,加強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共同為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據悉,下一步,合肥將加快推進政務、民生、產業領域各類數據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與開放共享,努力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把合肥市建成數據平臺設施完善、數據資源集約利用、數據產業蓬勃發展、數據創新能力突出、數據保障體系健全的數據強政惠民興業典範城市。

【訪談】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遠良

(水聲工程專家)

合肥具備率先發展新型智慧城市的條件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應及時進入大數據階段。”馬遠良介紹,基於雲計算技術的智慧城市運營“大腦”,通過精確、迅速分析建設、環境、經濟、教育、醫療等城市建設核心數據,便可將大數據充分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去,從而指導相關管理部門更好地進行決策和服務民眾。

在馬遠良的眼中,合肥市科研實力雄厚、人才儲備充分、區位優勢明顯、積極主動開放、產業高度集聚,“完全具備率先發展新型智慧城市的條件。”

而他透露,下一步,中國工程院將積極發揮“國家智庫、首創平臺”的作用,幫助合肥市摸清建設家底、釐清特色優勢、找準痛點難點、尋求創新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

(廣播電視技術專家)

智慧城市內容未來將發生鉅變

丁文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三個基本技術的發展,使得智慧城市建設的概念在慢慢延伸,“今後還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寄予非常大的希望。”

丁文華告訴記者,之前自己也來過合肥,這次來之後發現合肥發展非常迅速,城市規模已經完全建立起來,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已經初具規模,這與城市規劃、合肥市委市政府推進創新等是密切相關的。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開展幾年,從最初單一領域擴展到更大的範疇,包括政務、產業、民生等,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有各自的心得,正探索不同的著眼點,合肥市在智慧城市建設和數據資源上有非常明細的計劃。”丁文華說,未來,不論是從科技創新、產業擴展還是民生服務的角度,智慧城市都會產生很多難以想象的鉅變。

而他也以希望,中國建設智慧城市能不斷創新和探索,走出智慧城市的“中國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君紅

(紅外技術專家)

合肥可搶先發力“量子計算機”

“量子糾纏的兩大應用就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中國量子通信的最高級技術就在合肥,我是來合肥學習的。”蘇君紅是中國紅外技術專家,他建議,中國量子計算機的研究剛剛起步,合肥可“近水樓臺”,在量子通信的基礎上,搶先發力“量子計算機”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

在蘇君紅看來,真正將量子應用到技術上就是中科大潘建偉領導的團隊,在2016年,潘建偉團隊搭建了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的全長2000餘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線路,並於今年8月30日通過技術總驗收。此外,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微型“墨子號”升空。

“中國主要研究方向是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在很多地方剛開頭。”蘇君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合肥在量子方面有很好的基礎,可以近水樓臺,搶先發力量子計算機,“如果量子計算機出來,首先就頂替了大腦。”

據介紹,未來智慧城市應該包含很多內容,合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

(電子光學與夜視技術專家)

培養智慧城市人才需“軟硬結合”

周立偉是我國電子光學與光電子成像技術專家、寬束電子光學理論的開拓者與奠基者,他對人才的培養有很深的研究。

“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大量人才,它的內容非常廣,所以關於智慧城市人才培養是很大的課題。”周立偉認為,培養智慧城市的人才需要“軟硬結合”,不僅要學習大數據知識、物聯網知識、信息技術知識,還需要一些基礎的數學、物理等知識,“光靠學校不夠,必須和企業、社會合作起來培養人才。”

周立偉以自己的一個學生舉例,物理學專業畢業後去美國學習大數據,後來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因為他的物理學和數學基礎很好,如何為智慧城市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將是我今後一段時間的新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

(制導系統工程專家)

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要找到自己的“個性”

在鐘山看來,合肥建設智慧城市有自己的優勢,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迅速,領導思路清晰,“信息化是早晚要走的路,只是快和慢的問題。”

鐘山建議,合肥建設智慧城市既要有“共性”,更要找到自己的“個性”,把共性和個性融合起來,才能發展得更好。

“這是個信息的時代,建設智慧城市,關鍵還是信息化,裡面包含的內容很多。”鐘山說,合肥建設智慧城市應在“六個一”的基礎上研究,包括一套體系、一套平臺、一套大網絡、一套大數據、大空間和一套大建構。

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

(水下機器人專家)

合肥有實力把機器人產業做大

“安徽機器人產業發展挺快,發展過很好,有一些企業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合肥更是人才濟濟的地方,很多高等院校都有機器人專業。”封錫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作為安徽的省會城市,合肥有很好的產業基礎,還有很好的科研單位和人才,把這些結合起來,合肥一定能把機器人產業做大。

封錫盛認為,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各方面都離不開機器人,機器人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機器人為誰服務,比如一個地方製造業發達,就會對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大,可以大力發展。但另一些地方醫療比較發達,就可以發力醫療機器人。”

有人認為機器人發展會讓一部分人的就業出現問題,封錫盛認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崗位,就像伴隨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快遞、外賣小哥一樣,“從大的角度看,是一個大的產業轉移,出現一種新的平衡。”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

(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

大數據共享還處在“初級階段”

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衛生等都會產生很多的信息,而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這些信息資源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

陳鯨是安徽人,1958年到合肥學習,1963年畢業離開合肥,2006年回過合肥一次,這次回來合肥,他形容“變化是翻天覆地的”,“特別是對智慧城市環境的營造上,合肥擁有美好的未來,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

“沒有信息資源,智慧城市就是無源之水。”他覺得,就目前發展現狀來看,建設智慧城市必須融合各類信息資源,推動數據開放,廢除各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捕捉不斷更新、擴展的信息,加速共享開放的機制,才能切實把數據共享做好。

除此之外,在陳鯨看來,信息和網絡是打造智慧城市最根本的東西,信息是資源,網絡是重要基礎設施,“沒有他們,智慧城市發展就是不完善的。”

“目前,大數據共享還在初級階段,政府要考慮的是怎樣將信息彙集起來,清洗後去除垃圾,挖掘數據,產生有用信息。”陳鯨說。

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資深專務全春來

開發航天特色產品助力“智慧合肥”

作為此次院士峰會的承辦方之一,全春來表示,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智慧城市產業的抓總平臺。

“未來,航天科工智慧發展有限公司將認真總結全國30多個城市(新區)的頂層規劃經驗,開發出航天特色的產品,加強軍民融合發展,助力合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全春來透露。(張婷 劉亞萍 記者 沈娟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