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

蕪湖縣監獄設在縣衙的西面,光緒五年(1879年)由知縣屈承福建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沈保深重修擴建,縣監有獨立的院牆和門戶,分外監、內監兩個部分。外監關押著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內監關押著死刑重犯。清代有規定: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

蕪湖縣監獄設在縣衙的西面,光緒五年(1879年)由知縣屈承福建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沈保深重修擴建,縣監有獨立的院牆和門戶,分外監、內監兩個部分。外監關押著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內監關押著死刑重犯。清代有規定: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六年(1917年)由高等檢察廳廳長袁鳳曦籌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蕪湖建造第二監獄,因衙署西面的蕪湖縣監佔地過小,無法改建,民國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總署(民國元年改為一區警察署)舊址上,創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監獄,亦稱“模範監獄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

蕪湖縣監獄設在縣衙的西面,光緒五年(1879年)由知縣屈承福建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沈保深重修擴建,縣監有獨立的院牆和門戶,分外監、內監兩個部分。外監關押著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內監關押著死刑重犯。清代有規定: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六年(1917年)由高等檢察廳廳長袁鳳曦籌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蕪湖建造第二監獄,因衙署西面的蕪湖縣監佔地過小,無法改建,民國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總署(民國元年改為一區警察署)舊址上,創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監獄,亦稱“模範監獄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坐北朝南,北門上有“安徽二監”四個字,東西寬14丈,南北長35丈,面積490方丈,圍牆高2丈,分為前後兩大區,北面為後區,為男監,呈長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狹小,均加蓋一層。南北兩翼為五人雜居監,每翼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320人。東西兩翼為一人獨居監,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納64人。東西南北四翼拱於中央,作三層樓房式,一層為看守監視處,二層為教誨堂,三層為瞭望室,從這裡可以瞰視全監。後區內有工場四大間,分設於“十”字形的四個角落。坎所,糧庫、浴池、洗漱室、染紗場、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門都設在北端。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

蕪湖縣監獄設在縣衙的西面,光緒五年(1879年)由知縣屈承福建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沈保深重修擴建,縣監有獨立的院牆和門戶,分外監、內監兩個部分。外監關押著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內監關押著死刑重犯。清代有規定: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六年(1917年)由高等檢察廳廳長袁鳳曦籌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蕪湖建造第二監獄,因衙署西面的蕪湖縣監佔地過小,無法改建,民國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總署(民國元年改為一區警察署)舊址上,創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監獄,亦稱“模範監獄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坐北朝南,北門上有“安徽二監”四個字,東西寬14丈,南北長35丈,面積490方丈,圍牆高2丈,分為前後兩大區,北面為後區,為男監,呈長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狹小,均加蓋一層。南北兩翼為五人雜居監,每翼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320人。東西兩翼為一人獨居監,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納64人。東西南北四翼拱於中央,作三層樓房式,一層為看守監視處,二層為教誨堂,三層為瞭望室,從這裡可以瞰視全監。後區內有工場四大間,分設於“十”字形的四個角落。坎所,糧庫、浴池、洗漱室、染紗場、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門都設在北端。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不僅在建築形式上效仿西方,結構佈局和功能設施也都具有現代色彩,最主要的是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時代的殘害犯人、視犯人如草芥的管理制模式,改變為勞動改造、教育感化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模式,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監獄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進步,是舊中國獄制改革的成功範例。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

蕪湖縣監獄設在縣衙的西面,光緒五年(1879年)由知縣屈承福建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沈保深重修擴建,縣監有獨立的院牆和門戶,分外監、內監兩個部分。外監關押著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內監關押著死刑重犯。清代有規定: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六年(1917年)由高等檢察廳廳長袁鳳曦籌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蕪湖建造第二監獄,因衙署西面的蕪湖縣監佔地過小,無法改建,民國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總署(民國元年改為一區警察署)舊址上,創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監獄,亦稱“模範監獄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坐北朝南,北門上有“安徽二監”四個字,東西寬14丈,南北長35丈,面積490方丈,圍牆高2丈,分為前後兩大區,北面為後區,為男監,呈長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狹小,均加蓋一層。南北兩翼為五人雜居監,每翼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320人。東西兩翼為一人獨居監,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納64人。東西南北四翼拱於中央,作三層樓房式,一層為看守監視處,二層為教誨堂,三層為瞭望室,從這裡可以瞰視全監。後區內有工場四大間,分設於“十”字形的四個角落。坎所,糧庫、浴池、洗漱室、染紗場、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門都設在北端。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不僅在建築形式上效仿西方,結構佈局和功能設施也都具有現代色彩,最主要的是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時代的殘害犯人、視犯人如草芥的管理制模式,改變為勞動改造、教育感化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模式,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監獄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進步,是舊中國獄制改革的成功範例。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日軍在監獄內關押戰俘和寄養傷兵。解放後,由於蕪湖監獄設施完備,位置適宜,被調整為安徽省第一監獄,1965年前後停用,改為蕪湖汽車發動部件廠職工宿舍。2005年模範監獄被蕪湖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模範監獄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歷史造一方魂

巍巍鳩茲城,輩輩蕪湖人

今生向前邁,前世入夢來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獨特的歷史

這份歷史是她的底蘊,是她的精神

現在,我們希望把蕪湖的歷史選一部分

整理給蕪湖人,瞭解蕪湖過去的兩千年


這是蕪湖的歷史

也是蕪湖人的源頭

請君讀史,見我先魂!

蕪湖三字經

春秋古,鳩茲出。吳越楚,依次屬。

秦一統,鄣郡據。西漢武,改縣初。

名蕪湖,東漢繼。吳黃武,城遷徙。

雞毛山,為縣治。內外亂,晉南移。

僑蕪湖,豫州立。永昌元,王敦襲。

築城牆,屯此地。義熙九,蕪湖匿。

入襄垣,名被替。唐為鎮,道州遞。

五代短,十國立。蕪湖復,南唐李。

宋徽宗,建城池。經千年,至今遺。

明洪武,太平府。蕪湖商,清代繁。

光緒二,煙臺談。令通商,開口岸。

範羅山,領署佔。多國闖,讓地廣。

徵米稅,設米捐。出境免,蕪湖異。

米商集,米市移。四米市,蕪湖一。

民國建,地理良。商業強,工業旺。

未知源,聞稱讚。皖中堅,長巨埠。

日軍佔,國民黨。解放前,滿目瘡。

民生敝,百業傷。陳舊房,基建亂。

待解放,分市縣。經濟復,民生安。

多人傑,興文創。新世紀,更輝煌。

元帝永昌元年( 322 )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謀反

舉兵東下,屯駐蕪湖,築城牆,史稱“王敦城”

安帝義熙九年( 413 )並蕪湖入襄垣

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為襄垣等所代達 500 年

南唐李 昪 元年( 937 )復置蕪湖縣

宋徽宗政和年間( 1111 — 1117 ),蕪湖築城垣

今北門外高城阪、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

蕪湖古城,歷久今存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能仁寺

三國孫吳時期(194-227年),佛教已傳入蕪湖,並建有一些簡單的茅屋草舍供奉釋迦牟尼神像,信徒們在此燒香拜佛。東晉時期(317-420年),蕪湖建成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廟-----吉祥寺,此後歷代又陸續修建了一些寺廟,至民國時期,蕪湖共建大大小小寺廟多達230座,重多寺廟中,以東“能仁寺”、西“吉祥寺”、北“廣濟寺”、南“普濟寺”最為著名。其中廣濟寺和能仁寺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唐開元年間(713-714年),邑人在縣東建了一座寺廟,叫羅漢院。南唐時期(923-936年),又在縣後建了一座古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邊更名為東、西承天院。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東承天院有位大和尚,法名蘊湘,明解三藏,博覽六經。蘊湘為了弘雅,廣交天下名士。他主持建造了“夢日亭”、“玩鞭亭”,還在院後興建“清輝閣”,常邀蕪湖名士韋許、縣主薄張叔夜等同好來此共適清風明月。一時間,承天院內鴻儒良,文人雅士、居士名流絡繹不絕,連蘇軾、黃庭堅、等也應邀來此,揮毫潑墨、流連忘返。

因蘇軾、黃庭堅等大家來此留墨的典故,一時承天院寺名顯耀,原蕪湖縣主薄張叔夜向宋徽宗力詞宣揚,宋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年),將東、西承天院分別賜名為東能仁寺和西能仁寺,時任住持元昌奉旨更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西能仁寺為此專門建造了“御書閣”,收藏還收藏有真宗皇帝的濃磨大字,御書閣還收藏有北宋翰林學士蔡京寄來的書籍,有了這些鎮寺之寶,能仁寺名聲遠揚,成為蕪湖四大名寺之首。

能仁寺歷經興廢,代有增修。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僧守靜重修;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年)寺僧會明修殿宇;天順七年(1463年)寺僧景幀募捐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寺僧大怡重修;嘉慶八年(1803年)蕪湖鄉紳馬繡、張樹本等倡眾重修。皖南鎮兵潘鼎立在原址上重建大殿,供奉關羽神像,稱為“關帝廟”。後又增供岳飛神像,合稱為“關岳廟”。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殿宇被毀,解放初改建為蕪湖市勝利電影院。

文革後,部分佛教信徒自發在能仁寺舊址附近的街巷中燒香禮佛,2002年市佛教協會在古城內南菜市改建“能仁寺”大殿一宇。

2007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楊新先生為“能仁寺”題寫了匾額,懸掛在該寺的門楣之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官溝沿

蕪湖古城內歷史最為久遠的街巷當屬官溝沿,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巷,南從儒林街起,北至正大巷止,全長203米,寬4米左右,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還是條石路面,後來才改為水泥路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北宋初年(960年),官方為方便百姓生活,在巷邊開挖一條溝渠,該巷故得名“官溝沿”。街東側是“常平倉”遺址,清康熙《蕪湖縣誌》上就有記載“官溝沿”,以後歷代縣誌均有記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於北宋時期,與文廟(夫子廟)年歲相當,至今已跨越千年的歷史煙塵。

儒林街為東西走向,呈“一”字形,緊靠孔廟南牆,地處儒生考場,成為明清時期考生來蕪湖投考的住地,故名儒林街。東起環城東路,西接南門灣,全長365米。寬3米左右,由於夫子廟是尊孔祭孔之處,圍繞夫子廟的平房不得超過夫子廟的高度,故而儒林街一帶大多數都是平房。文革初期(1966-1976年)曾更名為“笆斗西街”,1981年12月又恢復原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儒林街東頭北側是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學校大門仍然對著儒林街,門牌位儒林街2號。該校舊址是蕪湖縣儒學(舊時蕪湖最高學府),又名孔廟、夫子廟或學宮,始建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多次修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改辦為襄垣學堂,縣儒學才結束它805年的歷史。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如今,儒林街兩側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國年間的建築,其中有一批很有價值得古建築,有的人家打門用花崗石砌成,有的人家牆根砌有“石敢當”石碑,有的人家門樓嵌刻著福祿壽三星。其中最顯赫的當屬18號的“雅積樓”、48號的“小天朝”等,至今保存完好,為儒林街增添闊綽的氣派。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花街

花街位於蕪湖古城中心區,始建於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街道呈“1”字形,南北走向,南起南門灣,與薪市街垂直相交,北至十字街,全長180米,寬4米左右,過去是一條以經營竹器為主的商業街道,兩側聚集了眾多專營蔑器、扎花燈的商家,故名為花街,又名為竹市街。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宋初,蕪湖開始修築明城,城區街市逐漸形成,花街初具規模,清乾隆年間直到民國初期的一百多年裡,一直被稱為“安豐裡”,後來又恢復名稱為花街。花街兩旁的房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徽派樓房,店鋪相依,一般都是前店後宅,是蕪湖竹器業蔑匠鋪最為集中的生產、營銷之地,家家戶戶擅長扎花燈。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老蕪湖人中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花街半里路,盡是蔑匠鋪;平時賣竹器,正月花燈出;夜晚點亮燈,疑是天仙處。”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環城東路上的原蕪湖第十二中學校園內,大成殿是文廟的正殿,也是文廟的核心建築。於元符三年(1100年),始建蕪湖學宮,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稱頌道:“孔子之謂,集大成也。”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清咸豐三年(1853年),學宮毀於戰火,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現僅存大成殿。為重簷歇山頂,木結構抬樑式建築,柱樑簡潔規整,彩繪亦十分精豔。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三年(1914年),因大成殿年久失修,《蕪湖縣誌》主編鮑實等人呈請縣政府籌款重修。知縣查鍾泰派人到現場勘查,正在大家舉頭瞻望之間,屋頂上的一根櫞子突落,重重的砸在地上,現場人員大驚失色,都覺得此事頗為神異,當即決定動工興建,所有大成殿的正樑和北面的櫞樑全部拆換。

修茸一新的大成殿高基重簷,棟宇宏敞,面闊六楹五間,進深也是五間,平面幾近方形。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1982年5月蕪湖市政府將大成殿列為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大成殿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蕪湖縣衙

元代在古城馬號街建造的蕪湖縣衙,元末遭焚,僅存石砌臺階。明初朱元璋派知縣楊稱來蕪湖上任是,只能租借民房臨時辦公,後來才建了38間房屋作為簡易的衙署。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樂八年(1410年),景泰四年(1453年),陸續增修,到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年),衙署已具有較大的規模,其平面佈局基本是一個矩形大院,坐北朝南,庭院式佈局,正中為大堂(正廳)三間,為衙署的核心建築,北有二堂、三堂,南有儀門、譙樓、牌坊。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現在位於蕪湖古城馬號街和十字街交差處的衙署,僅剩下衙署前門(譙樓),面闊三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3米。衙署前門以花崗石砌高臺為基礎,臺高3.5米,長約24米,寬約10米,明間為抬樑式,前後步柱間用七架樑以求大空間。次間為穿鬥式,屋頂為歇山式。臺基上還留有宋代基礎。這表明明清數百年間,蕪湖古城雖多次遭到毀損,但衙署前門依然沿用宋代基礎,作為最高行政機構的衙署始終矗立在蕪湖古城內最高的中心位置。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

南門灣是蕪湖最古老的商業街之一,形成於宋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為加強防衛,再次修築城垣,歷時五年,於萬曆八年(1580年)建成。街口正對城南門--長虹門,由南門進城,沿街緩行百二十步,就需拐彎而行,故此街被稱為“南門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原來呈“T”字形,長約130餘米,寬約3米多。民國八年(1919年)之前,命名為“南門大街”。東與儒林街相接,西頭轉過一處小彎折向北與花街、薪市街相通。南門灣建成後,歷代都曾進行過多次整修,始終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韻。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南門灣街道兩旁多為兩層小樓,磚木結構。一般都是前店後宅,魚鱗瓦頂,既可遮陽,又可擋雨。自古以來,街道兩側商鋪林立,顧客盈門,人流如潮。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南門灣街道兩邊商店依然是一家挨著一家,一家連著一家,著名商店有:永森醬作、王義記肉業、張祥興煙店、同泰豆腐店、仁泰煙莊、萬記裕大祥調味品、民生機麵店、新光照相館、泰昌五洋、瑞昌雜貨、明記百貨、鴻發棉紗、人人理髮店等。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

蕪湖縣監獄設在縣衙的西面,光緒五年(1879年)由知縣屈承福建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知縣沈保深重修擴建,縣監有獨立的院牆和門戶,分外監、內監兩個部分。外監關押著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內監關押著死刑重犯。清代有規定:各監有內監以禁死囚,有外監以禁徒、流以下。婦人別置一室,曰“女監”。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民國六年(1917年)由高等檢察廳廳長袁鳳曦籌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蕪湖建造第二監獄,因衙署西面的蕪湖縣監佔地過小,無法改建,民國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總署(民國元年改為一區警察署)舊址上,創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監獄,亦稱“模範監獄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坐北朝南,北門上有“安徽二監”四個字,東西寬14丈,南北長35丈,面積490方丈,圍牆高2丈,分為前後兩大區,北面為後區,為男監,呈長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狹小,均加蓋一層。南北兩翼為五人雜居監,每翼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320人。東西兩翼為一人獨居監,樓上下各有監房16間,合計可容納64人。東西南北四翼拱於中央,作三層樓房式,一層為看守監視處,二層為教誨堂,三層為瞭望室,從這裡可以瞰視全監。後區內有工場四大間,分設於“十”字形的四個角落。坎所,糧庫、浴池、洗漱室、染紗場、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門都設在北端。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模範監獄不僅在建築形式上效仿西方,結構佈局和功能設施也都具有現代色彩,最主要的是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時代的殘害犯人、視犯人如草芥的管理制模式,改變為勞動改造、教育感化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模式,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監獄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進步,是舊中國獄制改革的成功範例。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抗戰時期,日軍在監獄內關押戰俘和寄養傷兵。解放後,由於蕪湖監獄設施完備,位置適宜,被調整為安徽省第一監獄,1965年前後停用,改為蕪湖汽車發動部件廠職工宿舍。2005年模範監獄被蕪湖市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模範監獄升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穿越兩千年繁華,再現蕪湖滋味


進入新世紀

蕪湖人對這些遺產越發的重視


我們相信

蕪湖的歷史不會被忘記

建築裡的靈魂不會無聲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