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閱讀才能打造“最強大腦”

文學 讀書 神經科學 最強大腦 童書繪本 小樹親子館 2019-03-01

有一位我很佩服的姐姐晒家裡5歲兒子讀過的童書,有原版繪本、翻翻書、立體書,超大的地板書,還有DK系列的科學啟蒙讀物……,大概有幾百本書。有人看了後,說:“姐,你真有錢,給孩子買了這麼多書”。那位姐姐說:“我沒有錢,但書是我等窮人最有價值的消費”,我深以為然。

現在很多人也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於是花了很多錢,購買了各大讀書平臺的聽書內容,一本幾十萬字的書,20分鐘講完,每天聽幾本,覺得很充實,似乎說哪本書自己都知道。但這種聽書只是別人領著你到書籍的大門口,跟你讚歎門裡的內容有多精彩。但到底多精彩,是什麼樣的,只能自己親自走進去,才能知其一二。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閱讀才能打造“最強大腦”

不過若真的捧起書來閱讀,又會產生很多困惑。比如書海浩瀚,我該讀什麼書?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我還是看視頻和刷手機比較開心,我不可以通過影視和音樂來獲取知識嗎?我也讀了很多書,但不是讀完就忘,就是不知怎麼應用,到底應該怎樣讀書呢?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就能回答上面的這些疑問。作者從腦科學角度結合自身的閱讀體驗,告訴我們如何用閱讀鍛鍊大腦,打造一個更具思考能力、更深入瞭解人類和世界發展的頭腦,從而過上更加從容睿智的生活。作者是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著有有多本腦科學應用方面的優質書籍。

01 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是鍛鍊大腦的最佳方式。

現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有人說每天訂閱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都讀不過來,還有大量有趣的視頻、音頻,我通過這些來獲取知識不行嗎?當然可以,這些資源都可以給你帶來知識增量。但網絡上的文章,即便是付費文章,也很多都是為了適應碎片化閱讀。而一本書的出版,需要經過作者、編輯、校對人員等數人數月的努力,反覆推敲,才能出版。“再沒有比書籍更加凝結眾人智慧,經過反覆錘鍊打造出來的文章了”。而相對於視音頻內容,書籍的信息濃度是最高的,因為語言是人腦信息最為濃縮的表達。

讀書可以讓人有智慧和見識。

越是好書、名著、千百年傳下來的經典著作,越是知識的濃縮,智慧的結晶。大腦一旦接受這些高濃度的語言,就會慢慢發生變化,這些知識會在大腦中繼續發酵和成長,成為大腦一生的養料。那些從來不讀書的人,大腦就是貧瘠的,而那些經常閱讀,不斷讀好書的人,大腦這片土壤就是肥沃的,那產出自然也會是豐厚的。

有人標榜自己不讀虛構類作品,說自己時間有限,不能浪費在小說這種耗時間的虛構作品中。但實際上,好的小說,是讓你多經歷了一種人生,讓你有機會走進他人的內心世界。如果生命就是一種經歷的話,那等於你比別人多活了幾輩子。經歷得多了,自然會有獨到的思考,就是我們常說的“獨立思考能力”。

讀書可以讓你擁有生命的深度和知性能力。

牛頓說:“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他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的腳底下到底是什麼?那就是由一本本書堆砌起來的前人的智慧的結晶。讀得書越多,站位就越高,視野就越為開闊,看得自然就更遠。而閱讀涉及的領域越廣,你看到的世界就越大。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閱讀才能打造“最強大腦”

現在讚美一個女人有學識、有智慧、有氣質,會稱讚她是“知性女人”,那麼什麼是知性呢?其實是指人有一種介於理性和感性之間,類似於“悟性”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取決於多大程度上能站在多人立場上思考問題,而這是通過讀書才能獲得的能力。當人通過讀書,瞭解了不同人不同的表達、生活方式,才能完美的表達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整個人類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02 如何選擇你的精神食糧?

書籍是大腦的重要養分,那麼如何選擇才能給大腦供養高質量的精神食糧呢?書籍像人一樣,也是有品行的,有卓越、優秀、平庸、卑劣之分。也是有性格的,有的理性十足,有的情感豐沛,有的婉婉道來。遇到一本好書,就像遇到了知己和良師,既懂你又能給你指路。

首先要選擇難度合適,讀完可以令自己心情愉悅的書。

對於很多沒有讀書習慣的人來說,一字不差地讀完一本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一個人要想進步,想不斷自我提升,不讀書是不可能的。那麼,如何讓讀書像呼吸一樣自然和不可缺少呢。

這裡就要了解大腦的機制,人在遇到快樂的事情時,會分泌多巴胺。如果某一行為使大腦釋放出多巴胺,人就會想要重複這個行為,所以有人會對喝酒、跑步、咖啡上癮。我們可以利用大腦的這個機制,讓人對讀書上癮。研究發現“在完成自己本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或發生了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的時候,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是最多的”。所以可以選擇有一定難度,但不過於艱深的書,這樣讀完,大腦會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從而愛上閱讀。

接下來,推薦一個好用的讀書法——“掐尖”+“雜食”。

當你想了解一個陌生領域,又不知道該從哪本書讀起時。首先閱讀個領域的冠軍書,也就是“掐尖”。那麼如何找到這些頂尖的書呢,可以從國內外這個學科的教材、書評網站上的高分圖書、這個領域專家的推薦、博碩論文中高頻引用的書中選擇,這些基本都是比較卓越的書籍。

除了“掐尖”以外,還要“雜食”,這樣大腦才會營養均衡。就像人的身體除了要攝入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外,還需要吃各種蔬菜水果,也需要吃一些沒有太多營養,但吃了會很開心的甜品、冷飲、小食。所以除了閱讀自己研究工作領域的書籍外,也要關注其他方面的內容。除了讀國內知名作家的書,也要多學習世界知識,多讀外國書籍。還有一些暫時看似“無用”的書,也不妨拿來翻翻,有時無用方有大用。

最後,判定一本好書的關鍵:“會不會想要談論此書”。

這也許不是客觀上的這是否是一本好書的判定標準,但這是判斷一本書對於你來說是不是好書的絕妙標準。當你讀到一本讓你感動、憤怒、難過,或者獲得某種新知的書,你是會有表達慾望的。一本書你讀完完全沒有興致談起,不想去和朋友家人分享,或者寫下幾筆感想,那麼這麼書對你就是毫無影響、毫無意義的。

03 腦科學專家的獨門讀書法

一千個讀書人就有一千種讀書方法,檢驗你的讀書方法是否好用的唯一標準就是能不能讓知識落地,或是成為你知識結構中的一部分,或者對你的工作生活產生了實際的影響,或者給你帶來某種情緒體驗。總之,不能像一陣風吹過,什麼都沒留下。那樣的話,你只是做了一本書時間的眼球運動而不是讀書。

腦科學家告訴你:如何閱讀才能打造“最強大腦”

作者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介紹了幾個他自己的獨門讀書法。

一是每天讀10頁,養成閱讀習慣。同時閱讀多本書,把大腦培養成肥沃優質的土壤。

二是假想法。將經典名著裡的閱讀背景置換成現代,可發現閱讀的樂趣。假設是那個睿智的作者,或是書中的某位主人公他遇到了我現在的處境,他會怎麼說?他會怎麼寫?

三是把書作為要講述的事來讀。因為自己要講述這本書,會讓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質量發生飛躍式的改變。

四是打造作為自己的軸心的“教典”。在你的閱讀歷史中,總有一本書你愛不釋手,百讀不厭。你可以嘗試做一個荒島頭腦實驗,想象你要到一個荒無人煙的荒島生活,只能帶一本,你會帶哪本?對於愛因斯坦,這本“教典”就是《堂•吉歌德》,對於蘇格拉底,是《伊索寓言》,對於喬布斯是《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對於村上春樹來說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那麼你呢,找到屬於自己的“教典”了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