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經常跟孩子聊天,就會讓孩子的自傳體記憶更加完善。記憶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研究人員選了一批孩子,分別在孩子40 個月、46 個月、58 個月和 70 個月時到家裡記錄孩子和父母的聊天。他們讓媽媽和孩子聊聊過去發生過的新奇事件,想怎麼聊就怎麼聊,比如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旅行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錄像,發現聊天過程中媽媽把事件描述的越詳細,越清楚,孩子在親子對話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孩子長大後回憶這些事情的細節就越多,這說明這些孩子的“自傳體記憶”發展越完善。

▼第二,聊天可以打敗主導情緒的“杏仁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的一個區域,它主要負責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同時控制我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部分。我們都知道,大腦相當於我們人體的cpu控制著我們的身體。而“杏仁核”則相當於cpu中的指令員,它對大腦大部分的控制區域有影響。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經常跟孩子聊天,就會讓孩子的自傳體記憶更加完善。記憶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研究人員選了一批孩子,分別在孩子40 個月、46 個月、58 個月和 70 個月時到家裡記錄孩子和父母的聊天。他們讓媽媽和孩子聊聊過去發生過的新奇事件,想怎麼聊就怎麼聊,比如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旅行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錄像,發現聊天過程中媽媽把事件描述的越詳細,越清楚,孩子在親子對話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孩子長大後回憶這些事情的細節就越多,這說明這些孩子的“自傳體記憶”發展越完善。

▼第二,聊天可以打敗主導情緒的“杏仁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的一個區域,它主要負責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同時控制我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部分。我們都知道,大腦相當於我們人體的cpu控制著我們的身體。而“杏仁核”則相當於cpu中的指令員,它對大腦大部分的控制區域有影響。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杏仁核劫持”,是指如果一個人很情緒化,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易衝動,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是被情緒綁架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沒有很好調節情緒造成的。

如果發現孩子的“杏仁核”即將被劫持,你就可以通過聊天打敗它。“杏仁核”雖然強大,但能力強耐性弱是它的特點,換句話說,它並不擅長應對複雜事情。那麼孩子在面對負面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聊天轉移注意力,並讓孩子適當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因為孩子在總結、描述、回憶自己的感受時,會動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組織語言,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可以讓杏仁核逐漸失去控制力,從而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同時,在聊天時還能挖掘出孩子的一些正面積極的情緒,讓孩子體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帶來的差別,而培養孩子強大的共情力。這種能力如果只通過閱讀,是無法獲取的。

▼第三,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聊天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這一點在他們還是嬰兒時就表現的非常明顯。在嬰兒時期,孩子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他認知、語言、思維等能力都是通過觀察父母間的對話、互動學習而來的。父母的交談中包含豐富的信息,孩子不僅可以學到語言,還能從語氣、肢體動作、表情、爸媽的反應等非語言信息,學會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經常跟孩子聊天,就會讓孩子的自傳體記憶更加完善。記憶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研究人員選了一批孩子,分別在孩子40 個月、46 個月、58 個月和 70 個月時到家裡記錄孩子和父母的聊天。他們讓媽媽和孩子聊聊過去發生過的新奇事件,想怎麼聊就怎麼聊,比如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旅行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錄像,發現聊天過程中媽媽把事件描述的越詳細,越清楚,孩子在親子對話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孩子長大後回憶這些事情的細節就越多,這說明這些孩子的“自傳體記憶”發展越完善。

▼第二,聊天可以打敗主導情緒的“杏仁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的一個區域,它主要負責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同時控制我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部分。我們都知道,大腦相當於我們人體的cpu控制著我們的身體。而“杏仁核”則相當於cpu中的指令員,它對大腦大部分的控制區域有影響。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杏仁核劫持”,是指如果一個人很情緒化,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易衝動,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是被情緒綁架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沒有很好調節情緒造成的。

如果發現孩子的“杏仁核”即將被劫持,你就可以通過聊天打敗它。“杏仁核”雖然強大,但能力強耐性弱是它的特點,換句話說,它並不擅長應對複雜事情。那麼孩子在面對負面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聊天轉移注意力,並讓孩子適當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因為孩子在總結、描述、回憶自己的感受時,會動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組織語言,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可以讓杏仁核逐漸失去控制力,從而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同時,在聊天時還能挖掘出孩子的一些正面積極的情緒,讓孩子體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帶來的差別,而培養孩子強大的共情力。這種能力如果只通過閱讀,是無法獲取的。

▼第三,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聊天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這一點在他們還是嬰兒時就表現的非常明顯。在嬰兒時期,孩子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他認知、語言、思維等能力都是通過觀察父母間的對話、互動學習而來的。父母的交談中包含豐富的信息,孩子不僅可以學到語言,還能從語氣、肢體動作、表情、爸媽的反應等非語言信息,學會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為一個寶寶21個月大的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彙追蹤裝置,它能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彙。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第二天研究人員要求媽媽儘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媽媽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詞彙量上升到了1.37萬,雖然媽媽的詞彙量只增加了5%,但小佩西的詞彙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今後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詞彙量大的孩子,和詞彙量小的孩子,出現了劇烈的分化。而這些能力通過閱讀,也是無法獲取的。

既然聊天如此重要,那麼生活中父母要如何和孩子聊天呢?

這裡要糾正一個概念,我們在本文中提到的聊天都是有意義的聊天,生活中常見到的“快點吃早飯,要遲到了。”“功課寫完了嗎?琴練了嗎?”“我數到三,必須睡覺了!”這都不是我們說的聊天。我們所說的聊天涉及到一個專業術語——會話輪流次數

什麼是會話輪流次數?就是日常生活中親子聊天,不能單方面的由家長說、孩子聽,而是要進行一來一回的對話,一次就是一輪。這種輪流的交談越多,孩子的大腦語言區域就越活躍。就像心理學家瑞秋·羅密歐說“不要僅僅只是對著孩子說話,要跟他們交談”。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經常跟孩子聊天,就會讓孩子的自傳體記憶更加完善。記憶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研究人員選了一批孩子,分別在孩子40 個月、46 個月、58 個月和 70 個月時到家裡記錄孩子和父母的聊天。他們讓媽媽和孩子聊聊過去發生過的新奇事件,想怎麼聊就怎麼聊,比如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旅行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錄像,發現聊天過程中媽媽把事件描述的越詳細,越清楚,孩子在親子對話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孩子長大後回憶這些事情的細節就越多,這說明這些孩子的“自傳體記憶”發展越完善。

▼第二,聊天可以打敗主導情緒的“杏仁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的一個區域,它主要負責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同時控制我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部分。我們都知道,大腦相當於我們人體的cpu控制著我們的身體。而“杏仁核”則相當於cpu中的指令員,它對大腦大部分的控制區域有影響。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杏仁核劫持”,是指如果一個人很情緒化,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易衝動,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是被情緒綁架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沒有很好調節情緒造成的。

如果發現孩子的“杏仁核”即將被劫持,你就可以通過聊天打敗它。“杏仁核”雖然強大,但能力強耐性弱是它的特點,換句話說,它並不擅長應對複雜事情。那麼孩子在面對負面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聊天轉移注意力,並讓孩子適當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因為孩子在總結、描述、回憶自己的感受時,會動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組織語言,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可以讓杏仁核逐漸失去控制力,從而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同時,在聊天時還能挖掘出孩子的一些正面積極的情緒,讓孩子體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帶來的差別,而培養孩子強大的共情力。這種能力如果只通過閱讀,是無法獲取的。

▼第三,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聊天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這一點在他們還是嬰兒時就表現的非常明顯。在嬰兒時期,孩子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他認知、語言、思維等能力都是通過觀察父母間的對話、互動學習而來的。父母的交談中包含豐富的信息,孩子不僅可以學到語言,還能從語氣、肢體動作、表情、爸媽的反應等非語言信息,學會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為一個寶寶21個月大的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彙追蹤裝置,它能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彙。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第二天研究人員要求媽媽儘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媽媽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詞彙量上升到了1.37萬,雖然媽媽的詞彙量只增加了5%,但小佩西的詞彙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今後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詞彙量大的孩子,和詞彙量小的孩子,出現了劇烈的分化。而這些能力通過閱讀,也是無法獲取的。

既然聊天如此重要,那麼生活中父母要如何和孩子聊天呢?

這裡要糾正一個概念,我們在本文中提到的聊天都是有意義的聊天,生活中常見到的“快點吃早飯,要遲到了。”“功課寫完了嗎?琴練了嗎?”“我數到三,必須睡覺了!”這都不是我們說的聊天。我們所說的聊天涉及到一個專業術語——會話輪流次數

什麼是會話輪流次數?就是日常生活中親子聊天,不能單方面的由家長說、孩子聽,而是要進行一來一回的對話,一次就是一輪。這種輪流的交談越多,孩子的大腦語言區域就越活躍。就像心理學家瑞秋·羅密歐說“不要僅僅只是對著孩子說話,要跟他們交談”。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那我們要怎樣增加聊天中的會話輪流次數呢?

▼首先,儘可能提高對話的詳述性,儘量做到“多問小不問大”。

舉個例子,帶孩子去動物園,大多數家長會這樣問孩子:

“今天都看到了什麼動物?”“熊貓”“還有呢?”“嘎嘎”“嘎嘎是什麼?”“鴨子!”“哦,還有什麼?”“大象”“大象大嗎?”“大”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問孩子,你看看會有什麼不同

“今天去動物園看到了什麼?”“熊貓”“哦,那你看到熊貓在幹什麼呢?”(開放式問題)“熊貓在吃竹子”“原來熊貓喜歡吃竹子呀!那它喜歡吃竹葉還是竹竿呢?”(增加細節,引發思考)“這個我沒注意,我猜喜歡竹葉吧!”“其實我也沒注意,我感覺它可能喜歡吃竹竿,要不咱們一起查查吧!”(提供別的選擇,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看到了麼,兩個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提問方式,孩子的思考方式完全不一樣。第一個提問方式點到為止,很難讓孩子深入思考。而第二個提問方式,更加詳細,著眼小事,問小不問大,引發孩子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經常跟孩子聊天,就會讓孩子的自傳體記憶更加完善。記憶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研究人員選了一批孩子,分別在孩子40 個月、46 個月、58 個月和 70 個月時到家裡記錄孩子和父母的聊天。他們讓媽媽和孩子聊聊過去發生過的新奇事件,想怎麼聊就怎麼聊,比如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旅行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錄像,發現聊天過程中媽媽把事件描述的越詳細,越清楚,孩子在親子對話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孩子長大後回憶這些事情的細節就越多,這說明這些孩子的“自傳體記憶”發展越完善。

▼第二,聊天可以打敗主導情緒的“杏仁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的一個區域,它主要負責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同時控制我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部分。我們都知道,大腦相當於我們人體的cpu控制著我們的身體。而“杏仁核”則相當於cpu中的指令員,它對大腦大部分的控制區域有影響。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杏仁核劫持”,是指如果一個人很情緒化,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易衝動,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是被情緒綁架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沒有很好調節情緒造成的。

如果發現孩子的“杏仁核”即將被劫持,你就可以通過聊天打敗它。“杏仁核”雖然強大,但能力強耐性弱是它的特點,換句話說,它並不擅長應對複雜事情。那麼孩子在面對負面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聊天轉移注意力,並讓孩子適當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因為孩子在總結、描述、回憶自己的感受時,會動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組織語言,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可以讓杏仁核逐漸失去控制力,從而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同時,在聊天時還能挖掘出孩子的一些正面積極的情緒,讓孩子體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帶來的差別,而培養孩子強大的共情力。這種能力如果只通過閱讀,是無法獲取的。

▼第三,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聊天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這一點在他們還是嬰兒時就表現的非常明顯。在嬰兒時期,孩子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他認知、語言、思維等能力都是通過觀察父母間的對話、互動學習而來的。父母的交談中包含豐富的信息,孩子不僅可以學到語言,還能從語氣、肢體動作、表情、爸媽的反應等非語言信息,學會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為一個寶寶21個月大的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彙追蹤裝置,它能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彙。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第二天研究人員要求媽媽儘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媽媽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詞彙量上升到了1.37萬,雖然媽媽的詞彙量只增加了5%,但小佩西的詞彙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今後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詞彙量大的孩子,和詞彙量小的孩子,出現了劇烈的分化。而這些能力通過閱讀,也是無法獲取的。

既然聊天如此重要,那麼生活中父母要如何和孩子聊天呢?

這裡要糾正一個概念,我們在本文中提到的聊天都是有意義的聊天,生活中常見到的“快點吃早飯,要遲到了。”“功課寫完了嗎?琴練了嗎?”“我數到三,必須睡覺了!”這都不是我們說的聊天。我們所說的聊天涉及到一個專業術語——會話輪流次數

什麼是會話輪流次數?就是日常生活中親子聊天,不能單方面的由家長說、孩子聽,而是要進行一來一回的對話,一次就是一輪。這種輪流的交談越多,孩子的大腦語言區域就越活躍。就像心理學家瑞秋·羅密歐說“不要僅僅只是對著孩子說話,要跟他們交談”。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那我們要怎樣增加聊天中的會話輪流次數呢?

▼首先,儘可能提高對話的詳述性,儘量做到“多問小不問大”。

舉個例子,帶孩子去動物園,大多數家長會這樣問孩子:

“今天都看到了什麼動物?”“熊貓”“還有呢?”“嘎嘎”“嘎嘎是什麼?”“鴨子!”“哦,還有什麼?”“大象”“大象大嗎?”“大”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問孩子,你看看會有什麼不同

“今天去動物園看到了什麼?”“熊貓”“哦,那你看到熊貓在幹什麼呢?”(開放式問題)“熊貓在吃竹子”“原來熊貓喜歡吃竹子呀!那它喜歡吃竹葉還是竹竿呢?”(增加細節,引發思考)“這個我沒注意,我猜喜歡竹葉吧!”“其實我也沒注意,我感覺它可能喜歡吃竹竿,要不咱們一起查查吧!”(提供別的選擇,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看到了麼,兩個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提問方式,孩子的思考方式完全不一樣。第一個提問方式點到為止,很難讓孩子深入思考。而第二個提問方式,更加詳細,著眼小事,問小不問大,引發孩子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其次,不同年齡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增加會話輪流次數。

1~2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剛開始學說話,建議家長儘量用孩子聽得懂的短句和孩子聊天,每句話之間間隔5s左右,給孩子一個處理對話的緩衝時間。多用描述性語言,告訴孩子你的行動,引導孩子認識世界。比如:你可以在喝水的時候跟孩子說“媽媽口渴了,要喝水了哦!”換尿布的時候說“寶寶尿片溼了,媽媽要給寶寶換尿布了哦”

2~3歲的孩子引導孩子發散思維,多用拓展語句。比如,孩子看到玩具汽車,你可以說"哇,一輛藍色的皮卡車,你看皮卡車後面有個車兜,它是用來裝東西的呢!"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會有一個飛躍期,家長可以嘗試在這個階段對話中,增加聯想和對孩子的情緒肯定。比如:

“媽媽,我想去外面玩”“哦,去外面呀,你想玩什麼?”“滑梯”“滑梯呀,原來你喜歡滑梯,之前你不玩,我以為你不喜歡呢”“不是不喜歡,我是不喜歡排隊,之前人太多了。”“原來你不喜歡排隊”“是的,排隊很浪費時間,我還不如玩別的”“哦,我明白了,你不玩滑梯是怕浪費時間。”“沒錯,我可以用玩滑梯的時間看動畫片”“也就是說在你心中,動畫片必玩滑梯有意思多了”“其實,也不是”……

你看這樣通過聯想和肯定孩子的情緒,就能輕鬆增加對話的輪流次數。

"

這個中秋,嫂子只安排5歲的小侄子中秋當天休息一天,其餘兩天不是去課外班,就是帶孩子去書店看書。一直以來,嫂子有個理論:正式上學前,孩子一定要多讀書,只有達到一定的詞彙量,才能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嫂子的這個觀念來源於一篇文章,它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所做的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實驗,從那以後嫂子,對只有掌握豐富的詞彙才會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充分的理論,深信不疑。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3000萬字差距”實驗是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在1995年開始,耗時2年半,跟蹤了42個家庭,通過記錄親子之間的對話,觀察得出的結論。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選取了貧窮和富裕兩種類型的家庭作為對照組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那些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到4歲,相較於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會少學3000萬個單詞。不僅如此,他們的智商測驗平均值只有79,而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值則在117。多年後,貝蒂和託德又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更好。

所以,我其實很理解嫂子的做法,畢竟這個“3000萬字”帶來差距的理論,是最近這些年很多育兒理論的基礎。但最近這段時間,這個理論被麻省理工大學的心實驗數據推翻了。原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聊天的方式。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能激活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

麻省理工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數據採集、測驗的實驗,並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相關論文。論文指出,早早就讓孩子接觸多語言環境、讓孩子聽英文歌曲、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進雙語幼兒園,家長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多聽不同語言增加詞彙量,但這種填鴨式教學對孩子的 大腦發育並沒有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想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快速,與其逼迫孩子多讀書、多識字,倒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多聊聊。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這項實驗選取了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用採集儀器,分別採集了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交流時的大腦活動狀況。兩組數據對比發現:大腦活躍程度,與孩子聽到多少詞彙無關,與和父母交談的次數強烈相關!

那些經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中的布洛卡氏區域(Broca's area)更為活躍,語言、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更強。而這個布洛卡氏區域是專門負責學習能力的腦補區域。腦科學家發現,這塊區域越發達,孩子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越強。一般,孩子在2-4歲時,布洛卡氏區域開始快速發展,10-12歲達到頂峰。也就是說,2歲之後就可以刺激孩子布洛卡氏區域發育了,而麻省理工的最新實驗表明,刺激布洛卡氏區域發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多聊天,換句話說,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生長

聊天對孩子而言有什麼意義?

▼第一,科學聊天讓孩子“自傳體記憶”更完善。

所謂“自傳體記憶”就是我們回憶過去發生事情的能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般3歲之前的事就很難記得了,這是因為自傳體記憶是在 3~4 歲左右開始發展,也就是說成人最早的記憶也差不多在3~4歲左右。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經常跟孩子聊天,就會讓孩子的自傳體記憶更加完善。記憶研究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追蹤實驗:研究人員選了一批孩子,分別在孩子40 個月、46 個月、58 個月和 70 個月時到家裡記錄孩子和父母的聊天。他們讓媽媽和孩子聊聊過去發生過的新奇事件,想怎麼聊就怎麼聊,比如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旅行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錄像,發現聊天過程中媽媽把事件描述的越詳細,越清楚,孩子在親子對話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孩子長大後回憶這些事情的細節就越多,這說明這些孩子的“自傳體記憶”發展越完善。

▼第二,聊天可以打敗主導情緒的“杏仁核”,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杏仁核”是我們大腦的一個區域,它主要負責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同時控制我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部分。我們都知道,大腦相當於我們人體的cpu控制著我們的身體。而“杏仁核”則相當於cpu中的指令員,它對大腦大部分的控制區域有影響。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做“杏仁核劫持”,是指如果一個人很情緒化,經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易衝動,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是被情緒綁架一樣。這主要是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沒有很好調節情緒造成的。

如果發現孩子的“杏仁核”即將被劫持,你就可以通過聊天打敗它。“杏仁核”雖然強大,但能力強耐性弱是它的特點,換句話說,它並不擅長應對複雜事情。那麼孩子在面對負面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和孩子聊天轉移注意力,並讓孩子適當描述自己當下的感受。因為孩子在總結、描述、回憶自己的感受時,會動用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組織語言,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可以讓杏仁核逐漸失去控制力,從而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同時,在聊天時還能挖掘出孩子的一些正面積極的情緒,讓孩子體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帶來的差別,而培養孩子強大的共情力。這種能力如果只通過閱讀,是無法獲取的。

▼第三,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聊天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這一點在他們還是嬰兒時就表現的非常明顯。在嬰兒時期,孩子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他認知、語言、思維等能力都是通過觀察父母間的對話、互動學習而來的。父母的交談中包含豐富的信息,孩子不僅可以學到語言,還能從語氣、肢體動作、表情、爸媽的反應等非語言信息,學會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中,研究人員為一個寶寶21個月大的家庭,配置了一個新型的詞彙追蹤裝置,它能記錄媽媽和寶寶一天中全部對話出現的詞彙。第一天,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說了2500個單詞。第二天研究人員要求媽媽儘可能多的跟孩子交流。媽媽各種聊天、講故事、講繪本,詞彙量上升到了1.37萬,雖然媽媽的詞彙量只增加了5%,但小佩西的詞彙量卻從2500增加到了2800,增長了13%。

研究人員發現:寶寶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會經歷一個語言的爆發期,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孩子今後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詞彙量大的孩子,和詞彙量小的孩子,出現了劇烈的分化。而這些能力通過閱讀,也是無法獲取的。

既然聊天如此重要,那麼生活中父母要如何和孩子聊天呢?

這裡要糾正一個概念,我們在本文中提到的聊天都是有意義的聊天,生活中常見到的“快點吃早飯,要遲到了。”“功課寫完了嗎?琴練了嗎?”“我數到三,必須睡覺了!”這都不是我們說的聊天。我們所說的聊天涉及到一個專業術語——會話輪流次數

什麼是會話輪流次數?就是日常生活中親子聊天,不能單方面的由家長說、孩子聽,而是要進行一來一回的對話,一次就是一輪。這種輪流的交談越多,孩子的大腦語言區域就越活躍。就像心理學家瑞秋·羅密歐說“不要僅僅只是對著孩子說話,要跟他們交談”。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那我們要怎樣增加聊天中的會話輪流次數呢?

▼首先,儘可能提高對話的詳述性,儘量做到“多問小不問大”。

舉個例子,帶孩子去動物園,大多數家長會這樣問孩子:

“今天都看到了什麼動物?”“熊貓”“還有呢?”“嘎嘎”“嘎嘎是什麼?”“鴨子!”“哦,還有什麼?”“大象”“大象大嗎?”“大”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問孩子,你看看會有什麼不同

“今天去動物園看到了什麼?”“熊貓”“哦,那你看到熊貓在幹什麼呢?”(開放式問題)“熊貓在吃竹子”“原來熊貓喜歡吃竹子呀!那它喜歡吃竹葉還是竹竿呢?”(增加細節,引發思考)“這個我沒注意,我猜喜歡竹葉吧!”“其實我也沒注意,我感覺它可能喜歡吃竹竿,要不咱們一起查查吧!”(提供別的選擇,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看到了麼,兩個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提問方式,孩子的思考方式完全不一樣。第一個提問方式點到為止,很難讓孩子深入思考。而第二個提問方式,更加詳細,著眼小事,問小不問大,引發孩子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其次,不同年齡階段用不同的方式增加會話輪流次數。

1~2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剛開始學說話,建議家長儘量用孩子聽得懂的短句和孩子聊天,每句話之間間隔5s左右,給孩子一個處理對話的緩衝時間。多用描述性語言,告訴孩子你的行動,引導孩子認識世界。比如:你可以在喝水的時候跟孩子說“媽媽口渴了,要喝水了哦!”換尿布的時候說“寶寶尿片溼了,媽媽要給寶寶換尿布了哦”

2~3歲的孩子引導孩子發散思維,多用拓展語句。比如,孩子看到玩具汽車,你可以說"哇,一輛藍色的皮卡車,你看皮卡車後面有個車兜,它是用來裝東西的呢!"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會有一個飛躍期,家長可以嘗試在這個階段對話中,增加聯想和對孩子的情緒肯定。比如:

“媽媽,我想去外面玩”“哦,去外面呀,你想玩什麼?”“滑梯”“滑梯呀,原來你喜歡滑梯,之前你不玩,我以為你不喜歡呢”“不是不喜歡,我是不喜歡排隊,之前人太多了。”“原來你不喜歡排隊”“是的,排隊很浪費時間,我還不如玩別的”“哦,我明白了,你不玩滑梯是怕浪費時間。”“沒錯,我可以用玩滑梯的時間看動畫片”“也就是說在你心中,動畫片必玩滑梯有意思多了”“其實,也不是”……

你看這樣通過聯想和肯定孩子的情緒,就能輕鬆增加對話的輪流次數。

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聊天才能促進大腦發育

▼最後,注意肢體語言

心理學家發現,面對面聊天過程中,交談能傳達的信息只有不到50%,而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一些列非語言傳達的信息要佔整個信息的50%以上。孩子內心極其敏感,對非語言的捕捉能力強於成人,所以適當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認真想要和他聊天。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親密的接觸:握握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頭,摟摟孩子的肩,搓搓孩子的背,捋捋孩子的頭髮等等,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己的關懷,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打開話匣子。

總之,如果一味的要求孩子通過閱讀提高詞彙量,結果往往只是孩子認識了一堆字符。而那些通過聊天的方式提高的詞彙才是真正激活大腦區域的詞彙,才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更加優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