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文學 抑鬱症 顧城 心理健康 新浪讀書 2017-05-21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前幾天發佈了一篇關於顧城的文章,有位讀者提到,為什麼詩人都自殺了,回顧歷史後發現,不止詩人,很多歷史名人如牛頓、達爾文、林肯、丘吉爾等都患過抑鬱症,也是這種病導致他們最終放棄生命。巴爾扎克曾說:“天才都是人類的病態,就如同珍珠是貝的病態一樣。”

或許正是由於抑鬱者的世界與眾不同,才能有機會創造出更多的“精神財富”?盤點這些歷史上得過抑鬱症的作家們,同時希望大家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林奕含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她把8-9年前時曾遭受老師誘姦的事寫進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面對鏡頭講述創作小說的過程時,她說:“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三毛 | 《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

三毛一直患有嚴重失眠,幻聽幻覺,精神異常(歇斯底里現象)。1990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醫院被發現自縊而死,此前,她正在接受精神方面的徹底檢查。三毛為什麼自殺,許多人都認為和她的抑鬱症不無干系。


”荷西死了,一定是死了,恐怖的回聲在心裡擊打著我。我幾乎肯定泥沼已經將他吞噬掉了。這種恐懼令人要瘋狂起來。我逃回到車裡去,伏在駕駛盤上抖得像風裡的一片落葉。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海子 |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夢為馬》

詩人海子也是死於抑鬱症,死的方式異常慘烈--臥軌自殺。他出身貧寒,生前一無所有,沉迷於詩歌的寫作到了痴迷的程度。四任女友都因貧寒先後離他而去。他的詩集是在他死後多年,由好朋友西川幫助整理出版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詩歌界給了他崇高的榮譽,他的才華也漸漸地被世人瞭解和接受。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顧城 | 《一代人》《英兒》

“朦朧派”詩人顧城,用斧頭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據顧城遺著《英兒》,人們猜測,他是因為受到一個追逐利益女人的傷害,導致情緒崩潰,最終家破人亡。顧城,無疑又是抑鬱症的又一犧牲品。

媽,我沒辦法,燁騙了我,她們都騙了我,還說是我不好。媽,好好的,你要能過去,我就高興了。爹要幫老媽媽,全當我還在遠方。媽,好好的,為了我最後的想念。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川端康成 | 《伊豆的舞女》《雪國》

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川端康成自幼失去父母,極為任性孤獨和神經質,不愛上學。對於獲諾獎後所帶來的榮譽和湧來的慕名者,心裡十分厭惡,這與幼年的心理封閉有關。

他對夫人發脾氣“家裡並不是旅館,我也不是為客人活著的”。他對因自殺身亡的古賀春江的口頭禪極為讚賞,“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2007年12月,因《醜陋的中國人》一文享譽海內外的中國臺灣作家柏楊,因患抑鬱症,拒絕進食,被家人送往醫院救治。

有時候我在外國公園裡停一下,看到外國小孩,他們是那麼快樂,我從內心產生羨慕。他們沒有負擔,他們的前途坦蕩,心理健康,充滿歡愉。我們臺灣的孩子,到學校去念書,戴上近視眼鏡,為了應付功課的壓力,六親不認。他母親昏倒在地,他去扶她,母親悲愴地喊:“我死了算了,管我幹什麼?你用功罷!你用功罷!”我太太在教書的時候,偶爾談到題外做人的話,學生馬上就抗議:“我們不要學做人,我們要學應付考試。”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張純如 |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

以《南京大屠殺》一書聞名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被路人發現用手槍在美國加州洛斯蓋多自殺於汽車內時,年僅36歲。張純如生前經診斷患有憂鬱症,曾因病而住院。

從《南京大屠殺》到她準備寫的美國二戰被俘軍人受日軍虐待的歷史,都是盡顯人性惡劣、殘忍血腥的歷史,給她內心造成極大折磨。這些內容也與張純如的病因不無關聯。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海明威 | 《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

曾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鬱症於1961年在美國開槍自殺。海明威的生活經歷處處是緊張與壓力,《老人與海》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海上與鯊魚搏鬥的經歷與內心活動,正是海明威矛盾心態的展現。

“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小說中老人的內心獨白,也是海明威一生的寫照。抑鬱,就像一張掙脫不了的羅網,將這位文學巨匠緊緊地纏繞。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赫爾曼·黑塞 | 《荒原狼》《東方之旅》

黑塞一生漂泊、孤獨,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曾遇到特殊的心理壓力,引發了嚴重的抑鬱,甚至是精神分裂。1917年前後他介入心理分析,小說《荒原狼》把他的孤獨、不能忍受的分裂用文字的方式表現出來。

人類世界以及所謂的文化在那虛偽、卑鄙、喧鬧、變幻交錯的光彩中,像一個小丑似的向你獰笑,寸步不離地跟著你,盯著你,在有病的自“我”中把我們弄得無法繼續忍受。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伍爾夫 | 《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

她一生被精神分裂折磨,卻以她獨立特行的強者風範,開了一代意識流小說和散文的先河。她有一種常人不具備的絕妙的頭腦,是個天才的“狂人”,她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幸福的無常與人生的空虛,以至於精神崩潰,走到了離她家不遠的馬斯河投水自盡。

“我確定我又要發病了……這次我無法恢復過來”——弗吉尼亞·伍爾夫留給丈夫倫納德的遺書中如此寫道,此時他們已結婚近30年。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尼采 |《悲劇的誕生》

1889年4月20日晚上,尼采走在大街上,突然衝上前抱住一匹被抽打的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難的兄弟啊!”接著癱倒在地上,從此,便瘋了。

我希望,自己能從這種感情膨脹中被解救出來,這種膨脹總是會帶來這樣的結果:我會常常產生一種思想,覺得自己將會在這膨脹中突然死去。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在寫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托爾斯泰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抑鬱症使他每天都在質疑生命的意義。從50歲起,他放棄了寫作,企圖依靠哲學和宗教來尋求解脫,並宣稱“藝術不僅是沒用的,而且是有害的。”


他脾氣暴躁,難以跟人相處,三番五次離家出走,終於在最後一次出逃中,孤獨地死於一個無名車站。疾病的折磨使他不僅放棄了個人的家庭生活,同時也放棄了文學創作。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芥川龍之介 |《羅生門》《竹林中》

1970年,三島和四名盾會成員接管了位於東京的日本自衛隊總部,綁架了部長。三島發表了演講,提出將武裝力量交還給天皇的要求,而後剖腹自殺。對於這一場自殺他已經精密籌劃了一年。


為了一個不知能否實現的願望,人有時會豁出一輩子的。笑其愚蠢的人,畢竟只是人生的過客而已。




向死而生|那些被抑鬱侵蝕的作家靈魂

狄更斯 |《雙城記》《霧都孤兒》

他的小說基調總是有些壓抑,這一點在開卷語就能體現出來。1844年完成的《Chimes》一直被埋沒,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狄更斯的抑鬱。投身工作的狄更斯總是很低沉、冷漠,對外界事物毫不關心,但是一旦完成,情緒又會漸漸恢復正常。隨著年齡的增加,狄更斯的抑鬱症愈演愈烈。最終,狄更斯毅然拋棄母親、妻子和兒女,與一名18歲的女演員同居。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今天例舉的這些,只是滄海一粟,曾有人用精神病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人類近代300位著名人物。他們認為有明顯精神病特徵的在政治家中佔17%的,思想家中佔26%,畫家中佔37%,小說家和詩人中佔的比例最大,竟達46%。

從最早的古文明記錄,到現代社會,歷史見證了人類大腦的創造能力,但是,有一些創造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