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文學 大學 哈耶克 讀書 錢穆 一往文學 2018-11-29

大學是人生一個極為重要的準備階段,在這樣美好的青春年華,讀書是一定會讓人覺得不虛度此生的做法。我們應該讀什麼書?一種是用來提升自己的工具書,另一種是用來拓展人的思維和視野的“閒書”。前者多限於專業知識和社會經驗,後者則多數是理論著作以及多數前人留下的研究結果。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說讀書無用,是因為我們總在關注我們做這件事(讀這些書)的實用價值,而忽略了它對人生境界提高的作用。

俞敏洪說“大學生至少要讀完400本書,有能力的可以達到800本以上”這句話雖然不一定誰都能做到,但至少說明一點多讀書很有必要。

我大學的時候學的是中文專業,每天的作業都是讀書和寫論文。老師會開出大量的書單,幾乎每週都有讀不完的書,但還是必須逼著自己讀完,不然老師上課提問就回答不來!不過雖然說是“逼”,其實自己也很享受整個讀書的過程,享受與中外大師精神交流的契合。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這是我們現當代文學課一年的書單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這是我大學時候圖書館的借閱記錄,有電子書的都會用kindle看

作為文學專業的學生,每週至少有2-3本書的閱讀任務,算下來一個月至少要讀12本,四年其實遠超500本書了。

當然,讀書有選擇性的讀,那就再好不過了,對於理工課的學生來說社科類的書籍就該有較多的涉及(當然理工類類得書籍就更應該研究、學習了),這類書籍一方面可以調節理工類課程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人的思維,瞭解的越多和別人交談起來就越自信。我想文史類的同學同樣也需要對理工類知識有所瞭解。

下面這7本書,就是我在大學四年讀過的500多本書裡面,給大家推薦的。

《通往奴役之路》

如果從長遠考慮,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那麼,從短期著眼,我們就是我們所創造的觀念的俘虜。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哈耶克(1899-1992)當代西方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 、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 。

《通往奴役之路》一書在哈耶克的學術生涯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這本書為他贏得廣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聲譽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這本書中論證道,當時正在計劃中的福利國家不是為個人自由的戰鬥在和平時期的繼續,倒是朝著專制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因此,他認為追求計劃經濟,其無意識後果必然是極權主義。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普遍而持久,許多知識分子以“社會正義”,“收入平等和“就業保障”為理想目標,主張“剷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計劃經濟,而哈耶克曾親歷德國社會主義運動並目睹希特勒上臺,清楚地認識到干預主義理論的謬誤,對許多鼓吹“輿論一致”、“全民族最高利益” 、“個體服從集體”等價值觀念的現狀和前景深感憂慮.於是,他奮筆痰書,寫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一書,該書後來成為闡述古典自由主義理論最著名、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

何謂通往奴役之路?

對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喻指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二三十年代大危機後的國家政策的“左轉”,即積極干預經濟、加大調控力度等做法。隨著自由市場制度的瓦解,這些做法逐漸代表了國家進行中央計劃的開端,個人的經濟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將化為烏有。他認為,這樣使國家權力無限膨脹,侵害公民自由與權利,導致獨裁和恐怖,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國史大綱》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有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與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以上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錢穆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國史大綱》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使用教科書體例編寫而成。全書在內容取材上詳述漢、唐時期而略寫遼、金、元、清,詳寫中原地區而略寫周邊少數民族,詳於闡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制度而略於具體的人與事,力求簡要,僅舉大綱,刪其瑣節。錢穆先生在全書中以一種獨特連貫的眼光來審視時代的變遷,往往能將一個問題進行跨時代的系統梳理,擴大延伸。

錢穆先生對歷史的溫情、敬佩與冷靜無一不在本書中有所體現。他沒有講一些歷史上官場的爾虞我詐方面的內容,沒有將帝王將相的奇聞軼事浮於紙上,而是重點講解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發展歷程,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同時他又不忘提醒後人如何對待和研究中國歷史。

《1984》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1984》的作者是喬治·奧威爾,原名埃裡克·阿瑟·布萊爾,於1903年出生在英屬印度,1950年因為肺病逝世,天妒英才,一生短暫,令世人惋惜,但其留下的經典作品卻深深地影響著世界的發展。

在《1984》裡,奧威爾為我們展現了他驚人的想象力、偉大的創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獨有的風格和高超的技巧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泯滅親情、愛情、人性的恐怖世界。書中描寫了一個叫做“大洋國”的極權統治社會,在那裡,人性遭到扼殺,自由遭到剝奪。思想受到鉗制,生活極度貧乏、單調。歷史每天都在被偽造,所有不利於統治的歷史記錄都將被毀掉,記憶不再可靠,人們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墮落到不分是非善惡的程度。雖然書中描述的是對極權主義惡性發展的預言,但是卻讓每一個經歷或熟知該類歷史事件的人看過《1984》後都會產生一種觸目驚心的契合感。書中刻畫的人類生存狀態,彷彿一個永不退色的警世標籤,警醒世人提防這種預想中的黑暗成為現實。

奧威爾作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預言,被人們稱為歐洲的“魯迅”和“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書中創造的一些新詞,例如:“新語”、“雙重思想”、“老大哥”、“停止犯罪”等已被收進權威英文詞典。

《拖延心理學》

快樂來自於按照你的價值觀健康地生活,來自於跟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連通,它還來自於能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來自於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夠如實地接受它,就像雖然花園裡長著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夠樂在其中。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拖延心理學》的研究和出版耗費了作者近25年的精力。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諮詢中心的成員簡·博克(Jane B. Burka)與萊諾拉·袁(Lenora M. Yuen),從他們多年的心理治療和經驗分析中發現:從表面上看,拖延是一個時間管理問題,但從根本上講是一個關乎人的自尊的問題,涉及個人與其自身和諧相處的複雜心理。《拖延心理學》的問世,既總結了近三十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又聯繫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變化,從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等方面找出了拖延的緣由,並給出了一些幫助我們征服拖延的建議。

拖延這個問題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沉默的大多數》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如果說餘秋雨是文人中的政客,王蒙是政客中的文人,那麼王小波便是一個純粹的知識分子,正如他自己所言:“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

《沉默的大多數》最初發表於1996年第4期《東方》雜誌的雜文。後來《沉默的大多數》變成了文集,裡面收錄了王小波許多的雜文,大多短小精煉,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作者對於社會,人生,生活和生命種種看法和觀點的集中表現。在書中,作者依然延續著他那特有的犀利語言和近似現場直播的刻畫,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構身邊複雜的事態。

《人生》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人生》,中篇小說,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從作品的內涵看,路遙是探索轉折時期各種矛盾交叉點上的青年一代,究竟是應該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的問題。

從哲學層面上講,它反映了個體反抗既有命運(所在階層)的卑微、悲慘和悲壯;從現實層面上講,那是城鄉之間無形鴻溝的典型寫照。即便是農村中最優秀的子弟想要融入城市也這麼艱難,讓我們不禁為之心痛。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原名《兩段婚姻》。“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

書裡一條以安娜為主,寫她與渥倫斯基的愛情,她與卡列寧及整個彼得堡上流社會之間的衝突;另一條以列文為主,寫他與吉提的婚姻,同時展示了宗法制農村的生活,重點表現他的精神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寧。婚後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於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兒子身上,直到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願接受丈夫的建議保持表面的夫妻關係,偷偷與情人往來; 最終衝出家庭與渥倫斯基結合,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

《美學散步》

我們知道我們一生生命的迷途中,往往會忽然遇著一剎那的電光,破開雲霧,照矚前途黑暗的道路。一照之後,我們才被確定了方向,直往前趨,不復遲疑。縱使本來已經是走著了這條道路,但是今後才確有把握,更增了一番信仰。 這個世界不是已經美滿的世界,乃是向著美滿方面戰鬥進化的世界。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宗白華一生著述不多,雖與朱光潛先生是同時代的人,年紀相仿,但是他卻不像朱光 潛一樣著述甚多,宗先生極少寫作,《美學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學著作。這部著 作教給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理解欣賞美及怎樣建立審美態度。“美學散步”顧名 思義,我們應當懷著一種輕鬆愉悅像散步一樣徜徉肆恣,有感即發。我們可以一邊散步一 邊享受宗先生在這部書裡給我們搭建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

宗先生談話和他寫文章的特色之一,是某種帶著情感感受的直觀把握。它們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宗先生說:“一個充滿音樂情趣的宇宙(時空合一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一種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讚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從早年到暮歲,宗先生獨特地一直保持了下來,並構成了宗先生這些美學篇章中的鮮明特色。

《逃避自由》

現代人在幻覺下過活,他自以為知道需要什麼,而他實際上想要的,是他以為應該要的東西。其實我們必須瞭解,知道一個人真正需要什麼,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而且是人們必須解決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逃避自由》一書寫於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歷了兩次殘酷戰爭的現代人開始不斷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同時也對戰爭中人性的殺戮與殘暴的根源給予反思。深處戰爭中的弗洛姆不斷思考,是什麼原因使得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去瘋狂地屠殺他人?不同於以往思想家從經濟、政治和宗教根源去挖掘戰爭根源,弗洛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心理原因,並描述現代人的孤獨與不自由的生存狀態。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以及現代人因極度自由而產生的無能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類從自然,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

什麼是自由?實質如弗洛姆所說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徵服了人的自然傾向,建立起其個人對自然的部分統治,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質。”

《棋王》

柔不是弱,柔是容,是收,是含。含而不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道,也就是棋運之大不可變,你想變,就不是象棋,輸不用說了,連棋邊都沾不上。
大學我讀了500多本書,向你推薦這10本

阿城是當代尋根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代表作有《棋王》、《樹王》、《孩子王》。

其中《棋王》被視作是新時期"尋根文學"的發韌之作。故事講述了在文革時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處尋找對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說語言拋棄了20世紀80年代慣有的語言邏輯轉而回歸宋明小說的語境之中,樸實而飄逸俊美。

阿城在塑造王一生這個人物形象、寫出他的無為的人生態度與有為的創造力時,力圖表現古代道家文化思想。貫穿在小說裡的是有為與無為、陰柔和陽剛的相互轉化,生命歸於自然、得宇宙之大而獲得無限自由的所謂“道理”,並進而把這種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人生聯繫起來,賦予其進取的現代意義。但作家沒有直接講述這些“道理”,而是將其隱沒於饒有風趣的故事和生動的藝術描寫裡而不彰。這正是《棋王》作為“尋根文學”作品的獨特的價值取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