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叫了幾十年竟然叫錯了,現在改叫什麼你知道嗎?

文物 中國歷史 藝術 文化 老黃說事 老黃說事 2017-07-30
<div><p>記得當年學《中國歷史》時,書中有段文字是講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的一隻大鼎,叫“司母戊大方鼎”,是當年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img src='full/929175e3bd54e700cffcb25ced7ef2a48d4647f8' img_width='400' img_height='300' alt='司母戊鼎叫了幾十年竟然叫錯了,現在改叫什麼你知道嗎?' inline='0'></p><p>1939年3月,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裡探寶,探杆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挖出來一看,頭上帶著銅鏽。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鏽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後母戊鼎。<img src='full/5f244d09b706b2a1ae87af1fe8b766d30b0c7825' img_width='700' img_height='564' alt='司母戊鼎叫了幾十年竟然叫錯了,現在改叫什麼你知道嗎?' inline='0'></p><p>司母戊鼎出土後,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人們又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p><p>司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img src='full/eb87d2b153d5763ac852927f9b08b70f79d0b72f' img_width='290' img_height='391' alt='司母戊鼎叫了幾十年竟然叫錯了,現在改叫什麼你知道嗎?' inline='0'></p><p>可是,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現在“司母戊鼎”這個名字從教材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後母戊鼎”,這是怎麼回事呢?</p><p>原來,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span>但爭議一直不斷,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span><br><img src='full/41754af53043e8e10d54f7f06d3f6a3373fb0d24' img_width='517' img_height='281' alt='司母戊鼎叫了幾十年竟然叫錯了,現在改叫什麼你知道嗎?' inline='0'><span></span></p><p><span>在此後出版的《辭海》對'司母戊鼎'作了這樣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後母戊')。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為'後',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大部分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改為'後母戊',其意思相當於:此鼎是商王用來紀念'母后戊'的。</span></p></div>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