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文物 建築 文化都江堰 文化都江堰 2017-08-06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文化既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精髓。文化地標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傳承,它有力的展示了一個城市的人文歷史,凝聚了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經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指導和認定,我們都江堰市需設置的文化地標共計31處,分別位於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內(10處)和市區相關點位(21處)。從2015年開始,我市已經完成20處文化地標的建設,剩餘的11處將在今年內全部完成。下面就給各位讀者介紹一下已經建成的20處都江堰文化地標。

1、奎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們都江堰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地標性古塔。明代為石塔,清道光11年(1831年)由縣令周因培主持重建,塔高53米,17層6角,是我國現存層數最多的密簷式磚塔。2001年曾糾偏加固,2008年大地震致塔體嚴重受損,2009年維修加固,恢復原貌。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2、靈巖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四年(716年),明萬曆年間又修葺,清乾隆年間由性本大師重建。現存唐代千佛塔、藏經洞、黑風洞、靈竇泉,靈石慈光、法雨慈風、本來面目、飛來石和喜雨坊等古蹟。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3、千佛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塔建於唐開元年間,為石雕覆缽式實心塔,通高3米,底圍7.5米。塔身分十三層,皆雕刻佛像,共1054尊(現存800餘尊)、故名"千佛"。佛像由下至上依次縮小,下三層跌坐佛塔佛像,有蓮瓣背光。塔頂飾蓮瓣二層,上安蓮座,座上曾置鐵鑄釋迦牟尼入定趺坐像一尊。其形制奇特,雕刻精美,世所罕見。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4、圖書館 國家一級圖書館。是上海市對口援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利用原“青城造紙廠”的舊廠房改建而成,採用現代設計元素,既保留了原廠房遺蹟,又賦予其新的內涵和功能。該館是上海人民和都江堰人民歷史、情感、文化的見證和延續。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5、文化館 國家一級文化館。是上海市對口援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包括各類培訓活動、演藝展覽、文化交流等功能。館舍周邊環境優雅,文化氛圍濃郁,以公益性為根本,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6、芒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遺址和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殘片和石斧、石鑿、石矛、石簇等文物,以及較為完整的雙圈城牆及壕溝遺蹟,證明該遺址是距今4300-4500年古蜀人類聚居地。這一發現將都江堰市文明史往前推進了2000多年,也對探索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7、玉堂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都江堰市的重要古窯址群之一,現存17處廢棄窯包。通過多次考古發掘,出土了生活器具、文房用品、玩具、冥器和窯具等22個種類的上千件瓷器,其燒造年代應為唐代早期至南宋末期,時間長達600多年。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8、文廟 都江堰(原灌縣)文廟,又稱孔廟,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鎮文廟街24號,地處城西北盤龍山麓,左鄰文筆山(又稱金龜山),右靠小擂鼓坪,佔地47畝。文廟始建於五代年間(907-960年)。明洪武初年,廟址遷於城東。明末毀於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移置於城北舊址。其後各代,屢有補葺。民國十八年(1929年),廟址改設縣立初級中學校。1952年,改灌縣中學。2008年“5.12”大地震,文廟萬仞宮牆垮塌,大成殿嚴重受損,都江堰市中學遷址另建。2013年,都江堰市政府按清代形制和佈局完成文廟恢復重建,並對外開放。201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文廟及魁星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9、萬仞宮牆 為文廟特有建制,本為學生崇仰孔子之詞,語出《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又《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後人因築“萬仞宮牆”於孔廟之前,以象徵孔子學問精深,德行高邁,思想深邃,非常人所能仰及。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0、大成殿 孔廟主體建築,為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神位及祭孔時行禮場所。“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後世稱頌孔子思想集往古聖賢之大成,達到至高無上之境界。大成殿之名起於宋徽宗崇寧初年,據《宋史‧禮志八》:“又詔辟廱文宣王殿以大成為名”。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1、文廟泮池 為古代學宮(即泮宮)前之水池,語出《詩經‧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採其芹”。泮宮相對辟廱而言,據《王制》,天子之學曰辟廱,諸侯之學曰泮宮。辟廱為環形,四面環水;泮宮為半圓形,三面環水。古時秀才入學,即稱“游泮”,又稱“采芹”。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2、都江堰市抗震救災•恢復重建陳列館 位於壹街區銀杏街,展陳面積近800平米。2011年5月12日投入使用、開館運行。作為中宣部“三基地一窗口”和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窗口,全面展示了我市幹部群眾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特別是上海人民的傾情援助下,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從悲壯走向豪邁、從崛起走向跨越的歷程。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3、都江堰市虹口深溪溝地震遺蹟紀念地 位於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5.12”汶川地震遺址遺蹟保護“一館三地”主要項目之一。現遺蹟紀念地保護用地規模約551畝,建設保護點6個,總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總構築物面積為1500平方米。該紀念地於2010年被中宣部命名的第四批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4、明城牆 在古代灌縣為“川西鎖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街乃茶馬古道起點,西關為通往鬆茂地區的咽喉要塞。唐代大中十年(85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白敏中在城西修築了玉壘關,以防吐蕃入侵。唐宋時,縣城無城牆,以巨木為柵,後永康軍判官劉隨率眾環植楊柳,使相連屬,以為城界。明太祖洪武年間,緣山傍水,築土為牆,弘治中期,知縣胡光在土牆外包砌條石,今存宣威門、玉壘關和西街數百米古城牆殘垣。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5、懋功寺 懋功寺位於南街西側寶瓶巷中段,又稱寶瓶清真寺,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原由遷居灌縣的懋功縣(今小金縣)伊斯蘭教徒集資所建。現存建築有山門、左右廂房、禮拜殿等。主要建築均有寬敞的柱廊,外牆具有中亞建築風格,外觀具有中西合璧特點,是都江堰市保存較好、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建築群之一。2010年原址重建,2012年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6、成都烏木藝術博物館 坐落於山清水秀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都江堰,項目佔地70餘畝,是國內外首家以研究烏木文化、對烏木實施挖掘和保護、進行烏木藝術品創作和收藏的大型公益性主題博物館。館內收藏烏木藝術品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也有藝術家的巧奪天工之作,博物館用二十餘年時間打造出了一個陳列規模和藏品價值都堪稱世界之最的烏木王國。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7、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玉壘山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清代兩度被毀。光緒四年(1878)知縣陸葆德主持重建。主要建築有主殿十二重,配殿六重,牌坊五座,其十殿建築群被列為清華大學建築教科書的典範作品。1977年毀於火災,1978年灌縣人民政府重修城隍廟。目前,城隍廟、娘娘殿、魅星殿、四大天王殿、小擂鼓坪等景點已免費向遊人開放。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8、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古稱西山、天谷山,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山地的過度地帶。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用下,青城山處處可見絕壁深壑,斷崖裂石。山上林木青翠,終年常綠,環境幽深,自古以來便有“青城天下幽”之說。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19、青城山 青城山風景名勝區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國家首批公佈的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青城山自古以來就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人文景觀馳譽中外。青城山最高海拔2434米,最低海拔736米。平均氣溫15.2°C。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區內溝壑幽深,峰巒聳秀,原始的植被,蒼翠的林木,贏得“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20、安瀾索橋 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261米。最早是繩橋或竹藤橋,唐代名“珠浦橋”,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末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何先德夫婦倡議重建,更名“安瀾橋”,民間稱為“夫妻橋”。索橋是古代人民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懸空過渡橋樑,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

都江堰的文化地標

我市在建的另外11處文化地標,《文化都江堰》會在建成後給各位讀者一一介紹。

本文部分圖片取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