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王梅軒書院有一長達四十米的文化牆,標題是“王氏家族高考龍虎榜”,龍虎榜記載自2011年以來信宜地區王氏歷年高考上大學的名單,其中有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王氏後人。龍虎榜記載,2012年考上大學25人,有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考上大學26人;2014年考上大學41人;2015年考上大學47人;2016年考上大學36人,其中有考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2017年考上大學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舉。公佈每年高考上了大學的人員,以激發八坊村學子砥礪前進,努力讀書,奮發有為。

八坊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傳承至今的“飄色”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王梅軒書院有一長達四十米的文化牆,標題是“王氏家族高考龍虎榜”,龍虎榜記載自2011年以來信宜地區王氏歷年高考上大學的名單,其中有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王氏後人。龍虎榜記載,2012年考上大學25人,有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考上大學26人;2014年考上大學41人;2015年考上大學47人;2016年考上大學36人,其中有考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2017年考上大學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舉。公佈每年高考上了大學的人員,以激發八坊村學子砥礪前進,努力讀書,奮發有為。

八坊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傳承至今的“飄色”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據史記載,信宜鎮隆“飄色”藝術已有三百年曆史,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飄浮,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每逢春節、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都會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就連旅居海外的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信宜鎮隆“飄色”源於何時已無從考究,據民間傳說,大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術家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段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眾人抬起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由於社會變遷,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當地年輕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土生土長的鎮隆青年劉成球,藝名劉天一,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老一輩樑國棟、池耀文等的指導、薰陶下,十分喜愛“飄色”這門民間藝術,決心將其發揚光大。劉天一與時俱進,將現代的元素匯入到飄色中來。2005年,劉天一與他的明珠飄色團,以《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大賽,小試牛刀,喜獲一等獎。2006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上,劉天一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各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臺上凌空飄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幾個小孩僅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猶如騰雲駕霧般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巧奪天工的畫面、精湛的技巧,獲得眾家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的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鎮隆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王梅軒書院有一長達四十米的文化牆,標題是“王氏家族高考龍虎榜”,龍虎榜記載自2011年以來信宜地區王氏歷年高考上大學的名單,其中有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王氏後人。龍虎榜記載,2012年考上大學25人,有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考上大學26人;2014年考上大學41人;2015年考上大學47人;2016年考上大學36人,其中有考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2017年考上大學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舉。公佈每年高考上了大學的人員,以激發八坊村學子砥礪前進,努力讀書,奮發有為。

八坊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傳承至今的“飄色”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據史記載,信宜鎮隆“飄色”藝術已有三百年曆史,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飄浮,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每逢春節、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都會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就連旅居海外的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信宜鎮隆“飄色”源於何時已無從考究,據民間傳說,大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術家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段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眾人抬起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由於社會變遷,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當地年輕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土生土長的鎮隆青年劉成球,藝名劉天一,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老一輩樑國棟、池耀文等的指導、薰陶下,十分喜愛“飄色”這門民間藝術,決心將其發揚光大。劉天一與時俱進,將現代的元素匯入到飄色中來。2005年,劉天一與他的明珠飄色團,以《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大賽,小試牛刀,喜獲一等獎。2006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上,劉天一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各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臺上凌空飄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幾個小孩僅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猶如騰雲駕霧般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巧奪天工的畫面、精湛的技巧,獲得眾家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的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鎮隆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八坊村大路街牌坊

劉天一目前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東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中國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飄色大王。多次受邀到中國香港地區、廣州、深圳等各地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人民日報》《南方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國香港《大公報》及加拿大《星島日報》等各大媒體爭相推介報道。在央視《天下大觀》《百科探祕》欄目,翡翠臺、新加坡電視臺分別推介。《普天同慶》等作品榮獲廣東省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8年,作品《大展宏圖》參加中國第二屆民間飄色大賽暨山花獎表演,榮獲山花獎金獎,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

文 | 官演武

圖 | 丘立賀

"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王梅軒書院有一長達四十米的文化牆,標題是“王氏家族高考龍虎榜”,龍虎榜記載自2011年以來信宜地區王氏歷年高考上大學的名單,其中有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王氏後人。龍虎榜記載,2012年考上大學25人,有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考上大學26人;2014年考上大學41人;2015年考上大學47人;2016年考上大學36人,其中有考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2017年考上大學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舉。公佈每年高考上了大學的人員,以激發八坊村學子砥礪前進,努力讀書,奮發有為。

八坊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傳承至今的“飄色”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據史記載,信宜鎮隆“飄色”藝術已有三百年曆史,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飄浮,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每逢春節、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都會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就連旅居海外的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信宜鎮隆“飄色”源於何時已無從考究,據民間傳說,大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術家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段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眾人抬起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由於社會變遷,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當地年輕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土生土長的鎮隆青年劉成球,藝名劉天一,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老一輩樑國棟、池耀文等的指導、薰陶下,十分喜愛“飄色”這門民間藝術,決心將其發揚光大。劉天一與時俱進,將現代的元素匯入到飄色中來。2005年,劉天一與他的明珠飄色團,以《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大賽,小試牛刀,喜獲一等獎。2006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上,劉天一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各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臺上凌空飄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幾個小孩僅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猶如騰雲駕霧般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巧奪天工的畫面、精湛的技巧,獲得眾家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的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鎮隆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八坊村大路街牌坊

劉天一目前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東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中國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飄色大王。多次受邀到中國香港地區、廣州、深圳等各地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人民日報》《南方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國香港《大公報》及加拿大《星島日報》等各大媒體爭相推介報道。在央視《天下大觀》《百科探祕》欄目,翡翠臺、新加坡電視臺分別推介。《普天同慶》等作品榮獲廣東省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8年,作品《大展宏圖》參加中國第二屆民間飄色大賽暨山花獎表演,榮獲山花獎金獎,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

文 | 官演武

圖 | 丘立賀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王梅軒書院有一長達四十米的文化牆,標題是“王氏家族高考龍虎榜”,龍虎榜記載自2011年以來信宜地區王氏歷年高考上大學的名單,其中有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王氏後人。龍虎榜記載,2012年考上大學25人,有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考上大學26人;2014年考上大學41人;2015年考上大學47人;2016年考上大學36人,其中有考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2017年考上大學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舉。公佈每年高考上了大學的人員,以激發八坊村學子砥礪前進,努力讀書,奮發有為。

八坊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傳承至今的“飄色”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據史記載,信宜鎮隆“飄色”藝術已有三百年曆史,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飄浮,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每逢春節、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都會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就連旅居海外的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信宜鎮隆“飄色”源於何時已無從考究,據民間傳說,大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術家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段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眾人抬起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由於社會變遷,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當地年輕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土生土長的鎮隆青年劉成球,藝名劉天一,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老一輩樑國棟、池耀文等的指導、薰陶下,十分喜愛“飄色”這門民間藝術,決心將其發揚光大。劉天一與時俱進,將現代的元素匯入到飄色中來。2005年,劉天一與他的明珠飄色團,以《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大賽,小試牛刀,喜獲一等獎。2006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上,劉天一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各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臺上凌空飄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幾個小孩僅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猶如騰雲駕霧般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巧奪天工的畫面、精湛的技巧,獲得眾家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的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鎮隆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八坊村大路街牌坊

劉天一目前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東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中國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飄色大王。多次受邀到中國香港地區、廣州、深圳等各地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人民日報》《南方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國香港《大公報》及加拿大《星島日報》等各大媒體爭相推介報道。在央視《天下大觀》《百科探祕》欄目,翡翠臺、新加坡電視臺分別推介。《普天同慶》等作品榮獲廣東省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8年,作品《大展宏圖》參加中國第二屆民間飄色大賽暨山花獎表演,榮獲山花獎金獎,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

文 | 官演武

圖 | 丘立賀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從約1400年前的歷史深巷中瀰漫而來的文化氣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綿而有力的脈動,使之成為廣東省一個名村。它就像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榮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牆裡,也稱竇州古城。

八坊村,佔據信宜鎮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積。目前所轄13個自然村,有1035戶3000多人。在遠古時代以其有八個牌坊為標誌,留下“八坊”這個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個牌坊已經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竇州古城,那古老斑駁的牆體,那高大紅色的門樓,那翹角 飛簷,那灰黑與金黃色的瓦面,那幽長的巷道和蒼古的拱門,都是一幀幀老照片,留下風雨吹刮不去的記憶,讓這個老村,有著令人回味的歷史,和歲月的點點滴滴。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築群中,凸顯出來的是傳承著遠久文明的學宮書院。一千多年來,相繼建造了諸如學宮(大洪國王宮)、起鳳書院、隴西書院、藜照書院、簡齋書院、文昌宮、文明樓、李仰吾公祠、開越大夫祠、信宜縣國民政府、會馨樓、信宜縣師範學校、楊筠鬆紀念館,以及古郡民俗建築群等等。計有19間書院、12間公祠、12間廟宇和7間旅館。

經歷朝戰亂或人為的廢損,如今還存13所古書院、7間公祠、2間公館、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築。就是這些經久不失的古建築,成為傳承竇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

唐代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鬆就是出生於八坊村。楊筠鬆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傳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眾多書院而形成了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縣治中心,這種中華文化的氣息一直傳承不斷。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現。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時考上進士,乾隆皇帝為其題“兄弟進士第”匾,尚書紀曉嵐親自送進八坊村。“兄弟進士第”匾還在八坊村,成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傳家寶。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兄弟進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個文化的標誌。出生於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舉人,誥授知政大夫;同盟會會員,參與推翻帝制活動,辛亥革命後任廣東省民政廳祕書,廣州政府顧問,廣東省諮局議員。後辭職赴南洋經商,清未民初創辦錦綸泰商行,是著名華僑企業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讀於劍橋大學。跟隨父親李季濂致力於華人社會公益事業,歷任吉隆坡市政府議員長達15年,1953年起,先後任馬來西亞鐵道部長、交通部長和財政部長,是馬來西亞獨立的開國元勳。這是在外國任部長級職務的第一個廣東信宜籍人。抗日戰爭中,他籌集上億元資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載入中華民族英雄史冊。

現在八坊村,建有華山李氏紀念樓。樓有橫額“世代書香”,楹聯“李植華山根深葉茂,門迎竇水源遠流長”“進士名門留翰墨,玉都大地溢書香”。李氏家族佔地廣,村道通幽,經過古屋新宅,有綠瓦紅柱門樓,莊肅而美觀,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綠樹掩映,書聯彌香,史氣盈室。在李氏紀念樓裡,還掛著“信宜市僑界人文社區”“大路街華山李氏族務理事會”牌匾。二層門樓設有“圖書館”,原深圳市市長李灝於2015年到過八坊留影。室內有名畫家楊永泰的贈畫,畫中母親背兒子,家狗跟隨,還有一棵松樹,名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門口》。有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鄒繼海書聯:“荊花競秀開仁裡,棣萼同輝勵後賢。”室內書香瀰漫。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乾隆皇帝御賜“兄弟進士第”匾額

作為僑鄉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馬來西亞。八坊村佔地有2萬多平方米,居民從事各行各業,有教師、公務員、媒體從業者等。八坊村民李漁基的女兒李易寬,1979年出生,39歲,清華大學畢業,是廣州十大傑出青年,從事裝潢業,曾從事葉劍英故居、黃埔軍校的修復工程。她富而仁,掛職貴子水口扶貧點,做了大量受人稱頌的公益事業,是靠文化創業發達、致力回報社會的新時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東南亞的華僑多達50餘萬人,佔茂名華僑的95%,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而八坊村為晚清至民國時期人口大遷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輸送基地。當時南洋務工經商的僑胞回到家鄉後,由於受南洋文化的薰陶,將嶺南民居的建築特色與南洋建築特色相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解放街。根據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為主軸線,通過協調街區建築外立面,增加景觀小品,營造商業氛圍,將其打造成為廣東地區最具南洋風情的文化產業園,讓回鄉的僑胞有一個交流的平臺,也讓遊客更多地瞭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點中,有一座王梅軒書院,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內建一座雄麗靈秀的八角樓軒冕閣,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內有許多懷念先祖的對聯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詩句詞章,書畫飄香。書院記載了王氏歷代建功立業的人物及其偉績。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後遷徙南京江都,積善積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從明太祖起義獲贈勇略將軍。王英是入粵王姓始祖,王英之長孫王監(王梅軒)襲廣東惠州衛所千戶,正統辛酉年奉旨調信宜衛所統軍,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親為懷念王氏先祖的恩德,於2001年捐資重建王梅軒書院,2003年竣工。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王梅軒書院有一長達四十米的文化牆,標題是“王氏家族高考龍虎榜”,龍虎榜記載自2011年以來信宜地區王氏歷年高考上大學的名單,其中有上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重點大學的王氏後人。龍虎榜記載,2012年考上大學25人,有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考上大學26人;2014年考上大學41人;2015年考上大學47人;2016年考上大學36人,其中有考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2017年考上大學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舉。公佈每年高考上了大學的人員,以激發八坊村學子砥礪前進,努力讀書,奮發有為。

八坊村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其傳承至今的“飄色”更是中國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信宜鎮隆八坊村

據史記載,信宜鎮隆“飄色”藝術已有三百年曆史,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飄浮,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每逢春節、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都會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就連旅居海外的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信宜鎮隆“飄色”源於何時已無從考究,據民間傳說,大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術家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段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眾人抬起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由於社會變遷,到20世紀70年代,許多當地年輕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土生土長的鎮隆青年劉成球,藝名劉天一,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老一輩樑國棟、池耀文等的指導、薰陶下,十分喜愛“飄色”這門民間藝術,決心將其發揚光大。劉天一與時俱進,將現代的元素匯入到飄色中來。2005年,劉天一與他的明珠飄色團,以《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大賽,小試牛刀,喜獲一等獎。2006年,在廣州舉辦的全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上,劉天一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各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臺上凌空飄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異的人物或動物,幾個小孩僅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猶如騰雲駕霧般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巧奪天工的畫面、精湛的技巧,獲得眾家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的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鎮隆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八坊村大路街牌坊

劉天一目前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廣東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中國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飄色大王。多次受邀到中國香港地區、廣州、深圳等各地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人民日報》《南方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國香港《大公報》及加拿大《星島日報》等各大媒體爭相推介報道。在央視《天下大觀》《百科探祕》欄目,翡翠臺、新加坡電視臺分別推介。《普天同慶》等作品榮獲廣東省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08年,作品《大展宏圖》參加中國第二屆民間飄色大賽暨山花獎表演,榮獲山花獎金獎,被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

文 | 官演武

圖 | 丘立賀

【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點贊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傳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