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

系統科學的指標體系有助於明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發展方向,這是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重要環節。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以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為參照,以能力建設為發力點,確定了以文化資源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涵育力、文化凝聚力為核心指標的評估體系。這項研究旨在幫助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主體通過這一框架對標國際標準,結合發展實情確定達標路徑,以指標化評估促進首都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首都文化發展在整體上具有資源豐富、主體多樣、環節複雜等特徵,實現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有序推進,需要樹立與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全球城市進行對標的意識,在全面梳理北京文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達標方向,建構起一套穩定的,能夠體現與指導大國首都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


"

系統科學的指標體系有助於明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發展方向,這是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重要環節。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以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為參照,以能力建設為發力點,確定了以文化資源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涵育力、文化凝聚力為核心指標的評估體系。這項研究旨在幫助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主體通過這一框架對標國際標準,結合發展實情確定達標路徑,以指標化評估促進首都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首都文化發展在整體上具有資源豐富、主體多樣、環節複雜等特徵,實現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有序推進,需要樹立與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全球城市進行對標的意識,在全面梳理北京文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達標方向,建構起一套穩定的,能夠體現與指導大國首都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


于丹: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構建核心指標體系的基本思路

“觀乎於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彖辭》)。這是對“文化”概念的最早表述,強調的是文化的化育功能,這正是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的理論出發點。與其他偏重硬性建設或集中某一領域的指標體系相比,本研究加強了對城市軟實力層面的關注,體現了動態性、全面性的關照。

確定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前提是對城市定位有清晰的界定。這項指標體系的確立,建立在北京城市定位三個由內向外的層面上。

其一,是面向北京市民的北京。這意味著首都文化供給的核心群體首先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

其二,是面向中國人的北京。這意味著作為首善之區,北京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起到示範作用,在文化產業發展上起到引領作用。

其三,是面向世界的北京。這意味著作為社會主義大國首都,北京在國際傳播格局中應成為承擔國際責任的焦點城市。以此為基點構建核心指標體系,其思考的起點和落點都在於首都定位與人本理念。本核心指標體系以能力建設為發力點,將數理邏輯與價值判斷相結合,使該指標體系不僅能通過一組組數據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現狀做描述,還能夠通過指標之間的比對,找出差距,確定影響城市文化發展的核心能力要素與發力點,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主體明確能力建設的努力方向。

指標體系中的五大核心指標

在廣泛參考國內外有關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本研究將全國文化中心指標確定為文化資源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涵育力和文化凝聚力五項核心指標。

文化資源力。文化資源力是指文化主體為滿足市民文化需求和城市文化發展而發掘、積累自然資源或社會資源的能力,文化資源力是能力建設的基礎條件。參照現有的分類體系,結合全國文化中心特質,文化資源力進一步分為文化遺產資源、文化設施資源、文化人力資源三個二級指標。文化遺產資源,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分類,文化遺產資源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和人類文化遺址,以豐富性和多樣性為評定的主要標準。北京擁有7處世界級文化遺產,居全國首位。但在第一批58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北京只有13項且社會認知度較低。文化設施資源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空間資源,文化空間資源是指可供開展文化活動的實體文化資源,分為室外文化空間資源(如公共綠地等)、室內文化空間資源(如書店等)。文化人力資源,指支持文化活動的智力資源,包括文化人才資源積累和文化人才政策資源。北京市文創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較大,但人均產值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文化創新力。文化創新力是以文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要素催生髮展動能,以文化平臺為支撐,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實現文化資源與價值創新轉化的能力。文化創新力以驅動文化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形成價值引領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創新力包括文化政策動力、文化資本活力、文化企業實力、文化經濟體量四個指標。文化政策動力指政府引導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優化文化營商環境的制度性機制,包括頂層設計體系、試點示範平臺等。其中,頂層設計體系為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文化政策評估提供整體框架,試點示範平臺提供文化創新改革探索、文化政策先行和產業融合試驗田。文化資本活力指與文化資金流動及組合模式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的活躍程度,包括文化資金流入、投資引導運營,核心是促進輕資產的價值轉化。文化企業實力考察的是作為創新主體的文化龍頭企業與文化獨角獸企業,在促進文化要素髮揮作用的過程中,如何促進知識要素轉化和市場要素有序流動,實現業態創新。文化經濟體量是反映文化經營活動成果和佔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指標,包括文化產業營收額和產業增加值。二者分別體現文化產業基礎總量和文化創新附加值情況,是考察文化產業創新的綜合環境和效益的重要指標。

文化傳播力。文化傳播力指通過文化產品輸出、媒體融合傳播,實現引領全國文化風尚、促進世界文化溝通的能力,以此來促進城市文化品牌塑造與提升,承擔有效傳播大國文化的使命。文化傳播力的建設目標有兩個:面向全國塑造首都形象,發揮文化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面向世界建構大國文化形象,實現中國文化的正向傳播。具體可分解為三個二級指標: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核心內容產品輻射、重大活動影響。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是指通過媒體提煉和凸顯城市文化特質,面向國內外公眾構建北京城市文化形象,實現城市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城市品牌的主動塑造。核心內容產品輻射是指圍繞文化演出、書籍出版、影視網劇、遊戲動漫等核心文化內容產品,藉助多種傳播渠道對目標受眾產生影響,讓文化內容產品打上鮮明的“北京製造”烙印,凸顯時代特徵、原創價值和文化魅力,將北京打造成中國文化精品的主要產出地,實現中國文化價值的國內輻射和國際傳播。重大活動影響是國際公認的城市核心文化表徵,集中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和影響力。主要分為三類:以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代表的國際頂級節事活動、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國際頂級賽事、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代表的國際頂級會議。重大活動承載著文化溝通和展示平臺的風向標作用,在國家形象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文化涵育力。文化涵育力指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形態和充足的文化供應,涵養與化育首都市民的能力。文化涵育力以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的“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代際傳承,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和首都的文明程度。文化涵育力可分為投入指標、建設指標、效果指標三個二級指標。投入指標是政府為確保居民享有文化權利而提供的相關保障,主要包括文化事業投入和惠民文化政策兩方面。文化事業投入,考察的是政府以財政資金直接投入或以基金扶持的方式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情況。惠民文化政策,是政府為鼓勵市民增加在文化消費上的投入而出臺的相關扶持、激勵政策,考察的是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引導性和靈活性。建設指標是指滿足居民基礎性文化需求而進行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指標,核心是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包括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資源。調動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其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最大程度滿足公民的文化權利,是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共同的努力方向。效果指標是指政府的文化投入和建設在提升居民文化素養方面的表現和結果,核心是市民文明素養。

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在文化的資源力、創新力、傳播力、涵育力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向上、向善的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向,是吸引、聚合所有成員形成穩固的文化共同體的合力。文化凝聚力表現為吸引、團結一個文化共同體,或某一文化圈所有成員的感召力和約束力,能喚起人們主動追求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激發人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無可比擬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

系統科學的指標體系有助於明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發展方向,這是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的重要環節。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以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為參照,以能力建設為發力點,確定了以文化資源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涵育力、文化凝聚力為核心指標的評估體系。這項研究旨在幫助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主體通過這一框架對標國際標準,結合發展實情確定達標路徑,以指標化評估促進首都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首都文化發展在整體上具有資源豐富、主體多樣、環節複雜等特徵,實現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有序推進,需要樹立與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全球城市進行對標的意識,在全面梳理北京文化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達標方向,建構起一套穩定的,能夠體現與指導大國首都實際的評價指標體系。


于丹: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構建核心指標體系的基本思路

“觀乎於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彖辭》)。這是對“文化”概念的最早表述,強調的是文化的化育功能,這正是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的理論出發點。與其他偏重硬性建設或集中某一領域的指標體系相比,本研究加強了對城市軟實力層面的關注,體現了動態性、全面性的關照。

確定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前提是對城市定位有清晰的界定。這項指標體系的確立,建立在北京城市定位三個由內向外的層面上。

其一,是面向北京市民的北京。這意味著首都文化供給的核心群體首先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

其二,是面向中國人的北京。這意味著作為首善之區,北京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起到示範作用,在文化產業發展上起到引領作用。

其三,是面向世界的北京。這意味著作為社會主義大國首都,北京在國際傳播格局中應成為承擔國際責任的焦點城市。以此為基點構建核心指標體系,其思考的起點和落點都在於首都定位與人本理念。本核心指標體系以能力建設為發力點,將數理邏輯與價值判斷相結合,使該指標體系不僅能通過一組組數據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現狀做描述,還能夠通過指標之間的比對,找出差距,確定影響城市文化發展的核心能力要素與發力點,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主體明確能力建設的努力方向。

指標體系中的五大核心指標

在廣泛參考國內外有關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本研究將全國文化中心指標確定為文化資源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涵育力和文化凝聚力五項核心指標。

文化資源力。文化資源力是指文化主體為滿足市民文化需求和城市文化發展而發掘、積累自然資源或社會資源的能力,文化資源力是能力建設的基礎條件。參照現有的分類體系,結合全國文化中心特質,文化資源力進一步分為文化遺產資源、文化設施資源、文化人力資源三個二級指標。文化遺產資源,包括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分類,文化遺產資源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和人類文化遺址,以豐富性和多樣性為評定的主要標準。北京擁有7處世界級文化遺產,居全國首位。但在第一批58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北京只有13項且社會認知度較低。文化設施資源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空間資源,文化空間資源是指可供開展文化活動的實體文化資源,分為室外文化空間資源(如公共綠地等)、室內文化空間資源(如書店等)。文化人力資源,指支持文化活動的智力資源,包括文化人才資源積累和文化人才政策資源。北京市文創產業的從業人員數量較大,但人均產值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文化創新力。文化創新力是以文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要素催生髮展動能,以文化平臺為支撐,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實現文化資源與價值創新轉化的能力。文化創新力以驅動文化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形成價值引領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創新力包括文化政策動力、文化資本活力、文化企業實力、文化經濟體量四個指標。文化政策動力指政府引導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優化文化營商環境的制度性機制,包括頂層設計體系、試點示範平臺等。其中,頂層設計體系為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文化政策評估提供整體框架,試點示範平臺提供文化創新改革探索、文化政策先行和產業融合試驗田。文化資本活力指與文化資金流動及組合模式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的活躍程度,包括文化資金流入、投資引導運營,核心是促進輕資產的價值轉化。文化企業實力考察的是作為創新主體的文化龍頭企業與文化獨角獸企業,在促進文化要素髮揮作用的過程中,如何促進知識要素轉化和市場要素有序流動,實現業態創新。文化經濟體量是反映文化經營活動成果和佔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指標,包括文化產業營收額和產業增加值。二者分別體現文化產業基礎總量和文化創新附加值情況,是考察文化產業創新的綜合環境和效益的重要指標。

文化傳播力。文化傳播力指通過文化產品輸出、媒體融合傳播,實現引領全國文化風尚、促進世界文化溝通的能力,以此來促進城市文化品牌塑造與提升,承擔有效傳播大國文化的使命。文化傳播力的建設目標有兩個:面向全國塑造首都形象,發揮文化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面向世界建構大國文化形象,實現中國文化的正向傳播。具體可分解為三個二級指標: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核心內容產品輻射、重大活動影響。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是指通過媒體提煉和凸顯城市文化特質,面向國內外公眾構建北京城市文化形象,實現城市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城市品牌的主動塑造。核心內容產品輻射是指圍繞文化演出、書籍出版、影視網劇、遊戲動漫等核心文化內容產品,藉助多種傳播渠道對目標受眾產生影響,讓文化內容產品打上鮮明的“北京製造”烙印,凸顯時代特徵、原創價值和文化魅力,將北京打造成中國文化精品的主要產出地,實現中國文化價值的國內輻射和國際傳播。重大活動影響是國際公認的城市核心文化表徵,集中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和影響力。主要分為三類:以世界園藝博覽會為代表的國際頂級節事活動、以奧運會為代表的國際頂級賽事、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代表的國際頂級會議。重大活動承載著文化溝通和展示平臺的風向標作用,在國家形象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文化涵育力。文化涵育力指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形態和充足的文化供應,涵養與化育首都市民的能力。文化涵育力以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的“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代際傳承,提升市民的文明素養和首都的文明程度。文化涵育力可分為投入指標、建設指標、效果指標三個二級指標。投入指標是政府為確保居民享有文化權利而提供的相關保障,主要包括文化事業投入和惠民文化政策兩方面。文化事業投入,考察的是政府以財政資金直接投入或以基金扶持的方式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情況。惠民文化政策,是政府為鼓勵市民增加在文化消費上的投入而出臺的相關扶持、激勵政策,考察的是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引導性和靈活性。建設指標是指滿足居民基礎性文化需求而進行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指標,核心是公共文化服務,主要包括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資源。調動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其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最大程度滿足公民的文化權利,是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共同的努力方向。效果指標是指政府的文化投入和建設在提升居民文化素養方面的表現和結果,核心是市民文明素養。

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在文化的資源力、創新力、傳播力、涵育力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向上、向善的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向,是吸引、聚合所有成員形成穩固的文化共同體的合力。文化凝聚力表現為吸引、團結一個文化共同體,或某一文化圈所有成員的感召力和約束力,能喚起人們主動追求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激發人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出無可比擬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于丹: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投用

基於指標體系的能力建設提升方向

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的構建,意在幫助文化中心的建設主體在能力建設上找落差,補短板。應根據上述指標所涉及的建設實踐現狀,推進北京全國文化中心核心能力的建設與提升。

在文化資源力方面,通過文化遺產課程進校園,提升青少年乃至全社會對非遺項目的認知程度。通過推動文博符號的創新轉化,放大已有的資源優勢。通過創新文化人才引進標準實施方案,提升文化從業人員信心。

在文化創新力方面,通過政策賦權,盤活現有文化政策存量效能,提高政策對產業的支撐能力,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通過資本賦值,創新使用文化資本大數據,撬動更為多元的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通過平臺賦能,優化文化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方式,激活“新文創”,引領新動能,將北京打造成為國家文化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在文化傳播力方面,借勢國內外主流媒體及新媒體平臺,打造北京城市文化氣質與文化品牌,塑造北京文化形象。增強對青年群體、移民群體的對象化傳播能力,以多元文化視角選擇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文化內容品牌建設主打“組合拳”,著力打造“北京製造”文化品牌,實現內容產品的整合營銷傳播。

在文化涵育力方面,文化投入應適當向非中心城區傾斜,提高文化供給的公平性和均衡性。高質量建設覆蓋全市的公共數字文化雲平臺,提高文化服務的便捷性與可達性。提升面向社區的文化供給質量,切實增強普通市民的文化獲得感。

在文化凝聚力上,提高對內吸引力,讓北京成為國內居民進行文化消費的首選城市。這要求北京選擇高品質、內涵式發展道路,保持對遊客的持續吸引力。加大對外吸引力,不斷改善國際營商環境,提升國際化水平,提高北京全球旅遊城市排名和全球商務區排名,增強城市綜合輻射力。

作者: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教授員


本文發表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8期,原標題《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責編:易豔

版式:鄺巖

監製:李愛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