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新形式:小課題做出大文章'

文化 語文 文章 讀書 教研小幫手 2019-09-01
"

新時代教研組建設

小課題研究,即以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課題,運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由教師個人或幾名教師合作,在不長的時間內進行研究,取得結果,其研究結果直接被應用到參與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並取得實效的教育教學研究行為。

小課題,也叫“微課題”或“草根課題”。小課題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形式,具有微觀性、屬己性、真實性、大眾性、即時性、廣泛性等特徵,在學校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激發教師“我要研究”的自覺意識,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校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化整為零或由零聚整,為做“大課題”奠基,等等。對於新時期的教研組建設來說,小課題研究亦有著其他教研形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用——探索教研的第三條路徑

小課題研究可以為教研組活動提供實實在在的抓手和載體。與教育同行交流後,筆者瞭解到,有不少中小學校的教研組工作開展不正常、不規範、淺層次、流於形式,甚至沒有教研活動。原因不一而足,但與學校(或教研組)找不到教研活動抓手和載體有直接關聯。

小課題研究,從學情、教情、校情出發,由教師個人或科組教師確立、研究,直接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相對於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擬訂、學校教師申報、上級批准立項的“大課題”研究而言,它的週期較短、見效較快。同時,它又不同於讓教師寫教後回憶、常規的聽評課之類的教師反思活動。大課題研究難度大、週期長、見效慢,而教研組內一般的反思活動(這當然是必要的)在較長時間後又容易流於形式。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小課題研究是介於大課題研究與教師反思活動之間的教研形式,是教研的第三條路徑。由此,若學校能將小課題研究作為教研組活動的抓手和載體,必能很大程度地解決上述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抓小課題研究可以提高教研組將教育科研與常規教研活動有效整合的能力,從而提升校本教研的實效和品位。由於小課題研究直接指向教育教學中的普遍問題、常見問題,如“閱讀課如何提問更有價值”“合作學習怎樣劃分小組”“走班教學怎樣收繳學生作業”“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涯規劃教育”等,研究這些小課題更容易引發全組教師關注的熱情。教研組可以把組員個人的小課題整合統籌在常規教研活動(如聽課、評課)中,從而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同時,校本小課題研究屬於教育科研的範疇,雖然還不及大課題研究那樣規範,但具有科學研究的性質,是在明確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因而,相較於一般的反思活動而言,顯得更加規範化、系統化。

抓小課題研究也可以增強教研組成員間的團隊意識,培養其協作能力。一方面,組員個人的小課題研究需要同伴互助。在教研組集體活動時,小課題發現者(主持者)可以將自己的研究目標、內容重點、思路方法、成果、困惑等,向其他成員彙報分享,讓其他成員幫助做診斷、提意見、出主意、解疑難。集思廣益的形式,不僅可以讓小課題主持者的研究更加深入,使問題得到更好解決,而且也有助於同組教師教研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較大課題需要教研組集體協作攻關。比如,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於2018年秋季開始實施,在教學中勢必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急需解決。於是,學校生成了“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策略研究”這個大課題,需要全體語文教師跨年級共同研究。對此,語文教研組長(或組內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可以擔任課題組組長,採取化整為零、變大為小的方式,將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分解成四個子課題,每個子課題組由若干位教師組成,子課題組組長再將子課題分解成第三級小課題,組員根據自身特長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點”進行研究,如“文言文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寫作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等。小課題齊頭並進,各個擊破,最終就可以攻克大課題。

措施——創設適合的內外部環境

學校要大力營造氛圍,為教研組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思想是行動的主宰,學校組織教育科研時,必須糾正教師思想中存在的“教科研無關緊要”的錯誤觀念,以提高其對教研重要性的認識。學校要確立“教科研強師、教科研興校”的思想,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長”的理念,提倡“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教科研文化蔚然成風。學校可以結合新課標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通過全體教職工大會、印發業務學習資料以及教研組活動等形式,逐步引導教師認識到教科研對促進學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教科研是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先導,是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學校有特色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教師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增長的原動力,是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乃至名師的階梯。教師只有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之路,才能將本職工作提高到一種新境界。亦教亦研,才能常教常新。有了良好的氛圍,教研組工作才能“理直氣壯”。

成立專業組織,使教研組開展活動有“靠山”、有方向。一是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教研室負責人、教研組長為成員的學校教育科研課題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的政策性宏觀管理。二是成立以分管校長為組長,高級(正高級、一級)教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為成員的專家組,負責業務技術性的指導和管理,包括課題選題指導、研究方法指導、各種報告和論文的撰寫指導、課題立項評審、研究過程監管、成果鑑定、結題驗收等。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為教研組開展活動提供時間、物質、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度保障,如制定學校教育科研五年(三年)規劃,教研工作月例會制度(一般由分管副校長或教研室負責人主持),課題立項申請、審批制度,課題開題(一般在教研組範圍內舉行儀式)制度,結題驗收制度,研究成果推廣制度等。二是時間保障,學校應統一安排教研活動時間,如在排課時,有計劃地分學科專門留出教研組活動時間。三是經費保障,教科研工作所需的經費,如圖書、光盤、報刊、外出學習培訓活動以及專家到校指導等經費,學校應儘量滿足。四是激勵機制,學校應制定相應的量化考核方案,將課題研究與教師評先、年度評優、設崗晉級、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等掛鉤,以調動教職工進行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

新時代教研組建設

小課題研究,即以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課題,運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由教師個人或幾名教師合作,在不長的時間內進行研究,取得結果,其研究結果直接被應用到參與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並取得實效的教育教學研究行為。

小課題,也叫“微課題”或“草根課題”。小課題研究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形式,具有微觀性、屬己性、真實性、大眾性、即時性、廣泛性等特徵,在學校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激發教師“我要研究”的自覺意識,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學校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提升學校辦學質量;化整為零或由零聚整,為做“大課題”奠基,等等。對於新時期的教研組建設來說,小課題研究亦有著其他教研形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用——探索教研的第三條路徑

小課題研究可以為教研組活動提供實實在在的抓手和載體。與教育同行交流後,筆者瞭解到,有不少中小學校的教研組工作開展不正常、不規範、淺層次、流於形式,甚至沒有教研活動。原因不一而足,但與學校(或教研組)找不到教研活動抓手和載體有直接關聯。

小課題研究,從學情、教情、校情出發,由教師個人或科組教師確立、研究,直接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相對於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擬訂、學校教師申報、上級批准立項的“大課題”研究而言,它的週期較短、見效較快。同時,它又不同於讓教師寫教後回憶、常規的聽評課之類的教師反思活動。大課題研究難度大、週期長、見效慢,而教研組內一般的反思活動(這當然是必要的)在較長時間後又容易流於形式。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小課題研究是介於大課題研究與教師反思活動之間的教研形式,是教研的第三條路徑。由此,若學校能將小課題研究作為教研組活動的抓手和載體,必能很大程度地解決上述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抓小課題研究可以提高教研組將教育科研與常規教研活動有效整合的能力,從而提升校本教研的實效和品位。由於小課題研究直接指向教育教學中的普遍問題、常見問題,如“閱讀課如何提問更有價值”“合作學習怎樣劃分小組”“走班教學怎樣收繳學生作業”“如何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涯規劃教育”等,研究這些小課題更容易引發全組教師關注的熱情。教研組可以把組員個人的小課題整合統籌在常規教研活動(如聽課、評課)中,從而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同時,校本小課題研究屬於教育科研的範疇,雖然還不及大課題研究那樣規範,但具有科學研究的性質,是在明確的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因而,相較於一般的反思活動而言,顯得更加規範化、系統化。

抓小課題研究也可以增強教研組成員間的團隊意識,培養其協作能力。一方面,組員個人的小課題研究需要同伴互助。在教研組集體活動時,小課題發現者(主持者)可以將自己的研究目標、內容重點、思路方法、成果、困惑等,向其他成員彙報分享,讓其他成員幫助做診斷、提意見、出主意、解疑難。集思廣益的形式,不僅可以讓小課題主持者的研究更加深入,使問題得到更好解決,而且也有助於同組教師教研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較大課題需要教研組集體協作攻關。比如,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於2018年秋季開始實施,在教學中勢必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急需解決。於是,學校生成了“高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策略研究”這個大課題,需要全體語文教師跨年級共同研究。對此,語文教研組長(或組內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可以擔任課題組組長,採取化整為零、變大為小的方式,將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分解成四個子課題,每個子課題組由若干位教師組成,子課題組組長再將子課題分解成第三級小課題,組員根據自身特長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點”進行研究,如“文言文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寫作教學中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等。小課題齊頭並進,各個擊破,最終就可以攻克大課題。

措施——創設適合的內外部環境

學校要大力營造氛圍,為教研組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思想是行動的主宰,學校組織教育科研時,必須糾正教師思想中存在的“教科研無關緊要”的錯誤觀念,以提高其對教研重要性的認識。學校要確立“教科研強師、教科研興校”的思想,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長”的理念,提倡“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教科研文化蔚然成風。學校可以結合新課標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通過全體教職工大會、印發業務學習資料以及教研組活動等形式,逐步引導教師認識到教科研對促進學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教科研是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先導,是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學校有特色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教師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增長的原動力,是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乃至名師的階梯。教師只有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之路,才能將本職工作提高到一種新境界。亦教亦研,才能常教常新。有了良好的氛圍,教研組工作才能“理直氣壯”。

成立專業組織,使教研組開展活動有“靠山”、有方向。一是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教研室負責人、教研組長為成員的學校教育科研課題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的政策性宏觀管理。二是成立以分管校長為組長,高級(正高級、一級)教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為成員的專家組,負責業務技術性的指導和管理,包括課題選題指導、研究方法指導、各種報告和論文的撰寫指導、課題立項評審、研究過程監管、成果鑑定、結題驗收等。

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為教研組開展活動提供時間、物質、精神等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度保障,如制定學校教育科研五年(三年)規劃,教研工作月例會制度(一般由分管副校長或教研室負責人主持),課題立項申請、審批制度,課題開題(一般在教研組範圍內舉行儀式)制度,結題驗收制度,研究成果推廣制度等。二是時間保障,學校應統一安排教研活動時間,如在排課時,有計劃地分學科專門留出教研組活動時間。三是經費保障,教科研工作所需的經費,如圖書、光盤、報刊、外出學習培訓活動以及專家到校指導等經費,學校應儘量滿足。四是激勵機制,學校應制定相應的量化考核方案,將課題研究與教師評先、年度評優、設崗晉級、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等掛鉤,以調動教職工進行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教研新形式:小課題做出大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