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呼麥又稱浩林潮爾或潮爾,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歌手利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是世界上頗為少見的“喉音藝術”。2009年10月1日,中國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半路出家學呼麥

1999年,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39歲的胡格吉勒圖義無返顧地學起了呼麥。他拜蒙古國呼麥大師巴特爾·敖都蘇榮為師,用4年多時間系統地學習呼麥的演唱技法。

付出就有回報,2003年11月,他先後被授予“文藝創新青年帶頭人”、內蒙古“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並被任命為內蒙古呼麥協會會長。2008年初,他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當年,他出版了國內首張蒙古族呼麥作品唱片《天籟之音》,專輯收入了《天駒》《成吉思汗頌》等近30首呼麥經典。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學習呼麥的女性佼佼者

2000年開始,蘇伊拉賽汗師從蒙古國呼麥藝術家巴特爾·敖都蘇榮學習呼麥。憑藉過人的天賦和執著的精神,她終於把這項藝術學到家。

目前,蘇伊拉賽汗是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呼麥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呼麥協會副會長、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先後到10餘個國家和地區出訪演出。期間,她不斷提高呼麥技藝,教授學徒,交流心得,積累經驗。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產生於狩獵文化時期

據考證,呼麥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匈奴時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遊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

據胡格吉勒圖介紹,呼麥的曲目大體說來有以下3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罕見的多聲部形態

內蒙古藝術學院呼麥教師、內蒙古呼麥協會副會長麥拉蘇介紹說,呼麥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呼麥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傳於中國北方的內蒙古和新疆,蒙古國的西部和俄羅斯的圖瓦等蒙古族聚居區。

說起呼麥的唱法,有著多年呼麥教學經驗的麥拉蘇說,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民族瑰寶傳承發揚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蒙古藝術界有志之士,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途徑向蒙古國呼麥大師學習呼麥的演唱技巧。

2006年,胡格吉勒圖籌錢成立了內蒙古呼麥協會。身為呼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截至目前,他親手帶出了500多名學生。同是呼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蘇伊拉賽汗除了繁忙的演出任務,也承擔著呼麥的傳承與教學工作。2010年,內蒙古藝術學院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呼麥本科專業,麥拉蘇擔任任課老師,培養了國內外500多名傑出的呼麥人才。

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

內容來源:內蒙古旅遊報

作者:李櫻桃

圖片:採訪對像提供

責任編輯:李櫻桃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旅遊報》,我們保留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一切法律權利。

推 薦 閱 讀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6月,呼和浩特將有一場世界級球賽!

五一長假要恢復?

呼和浩特白塔機場開啟"女性安檢通道"

請為民族藝術點亮小花文化 | 呼麥:草原上的天籟之音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