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滄桑激盪三千年(一)

華夏文明的滄桑激盪三千年(一)

一、夏商周大同社會,荒唐的五種社會形態論,中國從無奴隸社會

從小到大,歷史教科書關於我們這個民族的幾千年歷史,給出了一些社會科學一般的總結。根據一種線性演進歷史學模型,把我們的幾千年歷史,分為五個形態,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五個階段。

實際上,首先,社會科學這個說法,根本就是不科學的。其次,歷史也不是以線性演進的,更不是螺旋上升的。第三,我們現在學的歷史,從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結論看,幾乎全都是錯的。

馬克思關於社會五種形態和階段的劃分,針對的只是歐洲社會,他從來沒說過也適用於中國的歷史和社會。但是,我們的學者們,卻一廂情願的,把這套東西搬過來,削足適履,邯鄲學步了一番。食洋不化到了可笑的地步。

這背後反映的是,我們國家,以西方的思想、文化、歷史,來套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種現象,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為什麼我們會推翻並虛無化本民族的歷史呢,它背後反映的是西方中心主義。而西方中心主義的實質,站在西方的文化和歷史視角與標準,看待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切,這就是殖民地史學。

從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到建國後,我們國家的殖民地史學,出現了三次以夷變夏的浪潮。洋務運動,開始以西方的視角來打量自己,懷疑自己。它使得我們的文人們,失去了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第一人稱。

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人,完成了身份切換,以第一人稱思考西方文明,以第二人稱思考華夏文明。到了建國後,情況更糟糕,中國的文人們,打量和思考本民族的文化,開始換成了第三人稱,文化出現了徹底的斷裂。至此,殖民地學術體系的大廈竣工封頂。

本文將徹底推翻殖民地史學,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新審視華夏文明史,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奴隸社會這種東西。把夏商周三代稱之為奴隸社會,這種觀點和結論,無恥至極。不知道我們的當代學者們,到底有沒有看過四書五經,哪怕是通讀過一遍也行。如果能通讀過一遍先秦典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夏商周三代和奴隸兩個字聯繫起來。

在儒家的思想中,三代是中國社會第二美好的時候。第一美好的時候,則是三代之前的三皇時期。而我們的當代歷史研究,則認為三皇時期,是比奴隸社會更差勁的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的定義是什麼,它是指以奴隸勞動為生產主體的社會形態。按照這個標準來說,中國社會,從未出現奴隸社會。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自耕農勞動為生產主體的社會形態。

而且,中國的自耕農為勞動者主體的社會,從伏羲開始起,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以血統宗族為基礎建立國家,二是在生產勞動上,以國有制和公有制為基石,建立社會倫理和生產關係。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規模的家庭。

也就是說,孔子所懷念的那個曾經的美好社會,在《禮記》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並不是孔子所發明的,而是古代自古以來就有的,它的存在時期,長達幾千年。

我們民族的歷史,是從淳樸美好的大同社會開始的。而不是從愚昧的原始社會開始的,更不是從野蠻的奴隸社會開始的。

我們來看看孔子在《禮記·禮運》一篇中,是怎麼說的。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這段話說的是,孔子的志向在於,恢復夏商周三代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是怎麼樣的呢。孔子接著闡述了什麼是曾經的夏商周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失去之後,天下就變成了小康社會。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區別是什麼呢,在於大同社會是天下有道故而天下為公,小康社會是天下無道故而天下為家。孔子進一步闡述了什麼是小康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道隱沒,天下為私,而不復為公,小康社會,就成了天下的次優選項。但是在孔子的時代,連小康社會也成了一種奢望。因為小康社會的核心,就是禮樂文明,禮崩樂壞了,那小康社會就不復存在。

在儒家的另一本經典《公羊春秋》裡面,講了天下三世循環的思想,這三種社會形態分別是據亂世,昇平市和太平世。太平世,對應的是大同。昇平世對應的是小康。據亂世對應的是禮崩樂壞的天下大亂。

為什麼我們的歷史上,會出現禮崩樂壞這種演變呢。借用當前比較喜聞樂見的語彙來描述,把大同社會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話,那麼可以認為,大同社會的終結,是因為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摧毀了共產主義社會。

困擾我國當代殖民地學術界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麼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為了尋找這個答案,那些蠢得跟豬一樣的殖民地學術工作者窮經皓首的到處瞎琢磨,最後卻一無所獲。

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超級繁榮和發達的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農業資本家,因為太過於發達,以至於強大到可以篡奪王權的地步。呂不韋,可以拿很多國家做生意籌碼,把很多國家玩弄於鼓掌之上,可見當時的市場經濟有多麼發達。

為什麼孔子會在春秋時期出現,為什麼《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開始寫,因為春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從那之後,中國從大同社會結束,或者說,從共產主義社會,退化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農業資本家,和呂不韋這樣的金融資本家們,控制了整個中國。

大道既隱,天下大亂。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農業資本家,和以商賈為代表的金融資本家們,為了爭奪私利,互相討伐。整個天下,進入了人頭翻滾模式。

二、秦漢對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的反擊,秦之後的中國社會是郡縣制,而不是封建制

我們剛才論述了中國歷史,大同社會終結,從共產主義退化到資本主義。它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土地國有制的崩潰。在三代封建時期,土地都歸屬於國有,受封者,只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買賣土地。而且,天子可以強制回收王公貴族們的土地,進行土地的再分配。

所謂的封建,就是分邦建國。分封國土多少的標準,是以爵位為依據。周朝的爵位制度,共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在農業文明時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資本。從所擁有的土地資本看來,周王室是個巨無霸的國有企業。其他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的下屬鄉鎮企業,根據經營狀況,向周王室納稅。周王室統治天下的保證,一個是禮儀,第二個軍事威懾和討伐。

後來為什麼那些鄉鎮企業,會反過來推翻了周王室呢。第一,有周王室國有企業自己經營不善的原因。第二是體制問題,周王室要不停的分封新的王族成員後代,那麼屬於中央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小,到周平王遷都時,已經從最開始的千里,變成了不足六百里。第三,不對稱的競爭。因為諸侯國等鄉鎮企業可以利用拓荒來增加土地供給,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來鼓勵勞動力流入。在農業文明時期,如果土地資本供給增加,勞動力供給也增加,那麼勢必諸侯國就會越來越強大。

這中間,有兩場很重要的戰爭,一個是周幽王時期,在犬戎之亂中,王師慘敗導致精銳喪失殆盡。第二個是周桓王時期,日漸衰弱的周王室,試圖重新振作起來,維持和加強對諸侯的統治權,結果又被鄭莊公打敗。王師從此之後一蹶不振。

周王畿的土地,越來越少。又失去了軍事霸權,那麼要再強行回收諸侯國的土地就不太可能。同時,稅收也成了個問題。沒有武力的保證,稅收顯然就成了很縹緲的東西。於是,周王室越來越窮,窮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曾經跟諸侯國借錢。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鉗制,也喪失了禮樂這種倫理約束,諸侯國這些農業資本家們,如脫韁的野馬,一發而不可收拾。從此,諸侯國的主旋律,就變成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從春秋爭霸戰爭,一直髮展到戰國的滅國戰爭。於是,共產主義社會,徹底被農業資本主義社會所摧毀。

這裡面有個問題,為什麼和夏商兩代相比,周朝的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會這麼的發達。以至於可以把共產主義徹底摧毀。一方面的原因,隨著諸侯國的開疆拓土,耕地越來越多。更多的耕地,意味著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那麼人口也就會越來越多。同時,隨著手工業的進步,生產效率也在提高。這就導致,農業資本主義的空前發達。

秦朝統一天下,秦始皇要面臨的問題是,怎麼才能不步周朝後塵,導致央企被一群鄉鎮企業所打敗呢。新帝國所面臨的敵人,就是農業資本家,金融投機資本家。要避免重蹈周朝覆轍,短期看,要徹底剷除舊的農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們。長期看,只有廢除分封制,以免未來再產生強大的諸侯國和地方豪強勢力。

始皇帝的改革辦法是,把整個國家,變成一家巨大的央企,不再設立下屬鄉鎮企業。而是把地方的經濟問題,交給郡守和縣令來負責。郡守就是省級分公司總經理,縣令則是中央帝國的縣級分公司總經理。三代的封建制,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相分離。相比三代的封建制來說,秦朝的郡縣制實現了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自耕農成了社會勞動的主體,恢復了大同社會的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郡守和縣令,都沒有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而只有對百姓的管理權,負責維護生產秩序,負責向地方徵稅,並上繳中央。

商鞅變法,便是國家資本,對新興的農業資本家,和金融投機資本家的一次全方位沉重打擊。秦朝為什麼可以橫掃六合,這次變法是根本。秦孝公死後,王公貴族所代表的農業資本家,發起反撲殺死了商鞅,商鞅以身殉道。

中國歷史上,存在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金融投機資本家們,以呂不韋為代表,他們翻雲覆雨,把天下興亡,玩弄於鼓掌之上,這是十分可怕的事。很多殖民地學術工作者,經常說市場經濟是蠻夷文明傳入中國的,中國歷史上沒這種東西。這都是不讀書的人才會產生的文盲觀點。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晉商,也不是微商,而是在戰國時期,就達到了巔峰。

秦國滅亡,一方面是趙高毀秦。另一方面,則是農業資本家們的全國聯動大反撲。被滅的六國舊貴族們,聯合起來,推翻了秦朝。既有內因,也有外因。趙高為什麼要毀秦,因為始皇帝駕崩之後,他要直面蒙氏家族。他和蒙毅之間又存在著宿怨。

如果接班人是蒙家人所控制的扶蘇,那麼趙高必死無疑。而李斯呢,他的法家治國之策,又不被扶蘇接受,如果扶蘇成為接班人,那麼李斯也得死。將相寵臣之間的三角制衡,在接班人問題上,出現了失衡。當趙高和李斯聯合起來的時候,蒙恬蒙毅,扶蘇,就出局了。

這反映的一個問題是,中央集權制度,權力制衡,是關鍵的關鍵。根本原因還是出在了始皇帝身上,因為他居然用趙高,來作為近臣制衡李斯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和蒙氏家族為代表的武官集團。始皇帝為什麼喜歡趙高呢,因為趙高這個人,一是有才能,二是太會阿諛奉承了。始皇帝喜歡聽人阿諛奉承他。按照秦律,趙高之前犯過死罪,蒙毅就該處死他。但是始皇帝卻親自赦免了趙高。這是趙高毀秦的禍根。

如果不是趙高毀秦在先,誅滅了秦朝宗室和文武重臣,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六國的舊農業資本家們的反撲,並不能奈何秦朝。無罪殺人,而且是大規模的殺人,在中國歷史上是趙高開的先河。

秦朝滅亡,被漢朝取代。漢朝面臨的敵人,和秦朝一樣,也是農業資本家,金融資本家兩大類。為了繼續剿滅農業資本家,漢朝先滅了異姓王,又誅滅了劉姓諸侯國。從那之後,郡縣制便深入人心。為了徹底剿滅金融資本家,漢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議,實行了鹽鐵和酒的國家專賣制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