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中並沒有“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應該說,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並不只是見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歷史上,確實有史書記載過此事,這就是曹魏魚豢私撰的《魏略》。魚豢是曹魏的京兆人,做過魏國的郎中,在入晉以後就不再為官,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忠於曹魏的。這個作風也體現在了他的史書《魏略》之中,《魏略》對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件,司馬師廢齊王曹芳議立曹髦的事都記載的非常詳細,成為《三國志》的有力補充。但是《魏略》一書所記載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然不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到魏明帝曹睿就結束了,但是也就只到了曹髦被殺之前。

也就是說,關於魏延子午谷一事,魚豢是不可能直接從蜀漢方面獲得第一手材料的。裴松之對《魏略》關於曹魏方面的記載,評價頗高,但是對於其中關於蜀漢的材料,又經常指斥其“妄說”,這當然不能單方面責怪魚豢本人的史德,而是因為在蜀漢尚未滅亡的前提下,魚豢的資料來源更多的就只能是“敵國傳聞之言”。比如大家熟知的“三顧茅廬”一事,《魏略》則說成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等等。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具備權威性,是導致《魏略》中關於蜀漢的很多記載荒謬“乖背”的重要原因。魏延的這個計策,屬於蜀漢最高的軍事機密,討論也只能限於非常有限的幾個人之間,是斷不可能在很多資料沒有“解密”之前傳到曹魏的。所以《魏略》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本身只是一種“傳聞”性質的東西,不具有多高的可信度

"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中並沒有“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應該說,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並不只是見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歷史上,確實有史書記載過此事,這就是曹魏魚豢私撰的《魏略》。魚豢是曹魏的京兆人,做過魏國的郎中,在入晉以後就不再為官,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忠於曹魏的。這個作風也體現在了他的史書《魏略》之中,《魏略》對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件,司馬師廢齊王曹芳議立曹髦的事都記載的非常詳細,成為《三國志》的有力補充。但是《魏略》一書所記載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然不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到魏明帝曹睿就結束了,但是也就只到了曹髦被殺之前。

也就是說,關於魏延子午谷一事,魚豢是不可能直接從蜀漢方面獲得第一手材料的。裴松之對《魏略》關於曹魏方面的記載,評價頗高,但是對於其中關於蜀漢的材料,又經常指斥其“妄說”,這當然不能單方面責怪魚豢本人的史德,而是因為在蜀漢尚未滅亡的前提下,魚豢的資料來源更多的就只能是“敵國傳聞之言”。比如大家熟知的“三顧茅廬”一事,《魏略》則說成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等等。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具備權威性,是導致《魏略》中關於蜀漢的很多記載荒謬“乖背”的重要原因。魏延的這個計策,屬於蜀漢最高的軍事機密,討論也只能限於非常有限的幾個人之間,是斷不可能在很多資料沒有“解密”之前傳到曹魏的。所以《魏略》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本身只是一種“傳聞”性質的東西,不具有多高的可信度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略》中也提到諸葛亮反對這個方案

二、“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按照《魏略》的說法: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在這個“子午谷奇謀”裡,魏延至少預設了這樣幾個條件:

1、魏延的一萬人能在十天內走出子午谷,這個其實本身就是比較不現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參考對比價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進軍,在大規模動員,充分保障後勤的情況下,走了一個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漢中段長達九百多裡,魏延的一萬人部隊要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在十天內高強度行軍走出極其險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這還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況,比如秦嶺變化莫測的天氣情況,這本身近乎天方夜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次參考另外一個戰例,就是鄧艾偷渡陰平道。鄧艾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走完七百多裡。

"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中並沒有“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應該說,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並不只是見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歷史上,確實有史書記載過此事,這就是曹魏魚豢私撰的《魏略》。魚豢是曹魏的京兆人,做過魏國的郎中,在入晉以後就不再為官,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忠於曹魏的。這個作風也體現在了他的史書《魏略》之中,《魏略》對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件,司馬師廢齊王曹芳議立曹髦的事都記載的非常詳細,成為《三國志》的有力補充。但是《魏略》一書所記載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然不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到魏明帝曹睿就結束了,但是也就只到了曹髦被殺之前。

也就是說,關於魏延子午谷一事,魚豢是不可能直接從蜀漢方面獲得第一手材料的。裴松之對《魏略》關於曹魏方面的記載,評價頗高,但是對於其中關於蜀漢的材料,又經常指斥其“妄說”,這當然不能單方面責怪魚豢本人的史德,而是因為在蜀漢尚未滅亡的前提下,魚豢的資料來源更多的就只能是“敵國傳聞之言”。比如大家熟知的“三顧茅廬”一事,《魏略》則說成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等等。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具備權威性,是導致《魏略》中關於蜀漢的很多記載荒謬“乖背”的重要原因。魏延的這個計策,屬於蜀漢最高的軍事機密,討論也只能限於非常有限的幾個人之間,是斷不可能在很多資料沒有“解密”之前傳到曹魏的。所以《魏略》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本身只是一種“傳聞”性質的東西,不具有多高的可信度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略》中也提到諸葛亮反對這個方案

二、“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按照《魏略》的說法: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在這個“子午谷奇謀”裡,魏延至少預設了這樣幾個條件:

1、魏延的一萬人能在十天內走出子午谷,這個其實本身就是比較不現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參考對比價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進軍,在大規模動員,充分保障後勤的情況下,走了一個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漢中段長達九百多裡,魏延的一萬人部隊要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在十天內高強度行軍走出極其險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這還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況,比如秦嶺變化莫測的天氣情況,這本身近乎天方夜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次參考另外一個戰例,就是鄧艾偷渡陰平道。鄧艾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走完七百多裡。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線路示意圖

《三國志》關於鄧艾偷渡陰平行軍情況的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

事實上,子午谷在古典時期,確實曾經被多次策劃過用來偷襲長安,但是卻從來沒有成功過,這一點我們還會在後文中談到。

2、“子午谷奇謀”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蜀軍的後勤補給問題能夠圓滿解決。在《魏略》中,魏延這次“奇謀”是一個無後方作戰,具體的方案是五千人作戰,五千人負糧。這個情形宋代的沈括有過專門的論述。

《夢溪筆談·卷十一·行軍運糧篇》:“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餘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

也就是說,僅僅依靠蜀軍自己攜帶的這部分補給,最多可以維持十八天。經過第一條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在子午谷這段行軍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一點意外,比如天氣情況,再參照曹真的行軍情況,十八天要走出子午谷,根本就是毫無可能的,也就是說魏延還未出谷,糧食就已經耗盡,而且這還只是不計任何損耗的情況。

"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中並沒有“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應該說,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並不只是見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歷史上,確實有史書記載過此事,這就是曹魏魚豢私撰的《魏略》。魚豢是曹魏的京兆人,做過魏國的郎中,在入晉以後就不再為官,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忠於曹魏的。這個作風也體現在了他的史書《魏略》之中,《魏略》對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件,司馬師廢齊王曹芳議立曹髦的事都記載的非常詳細,成為《三國志》的有力補充。但是《魏略》一書所記載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然不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到魏明帝曹睿就結束了,但是也就只到了曹髦被殺之前。

也就是說,關於魏延子午谷一事,魚豢是不可能直接從蜀漢方面獲得第一手材料的。裴松之對《魏略》關於曹魏方面的記載,評價頗高,但是對於其中關於蜀漢的材料,又經常指斥其“妄說”,這當然不能單方面責怪魚豢本人的史德,而是因為在蜀漢尚未滅亡的前提下,魚豢的資料來源更多的就只能是“敵國傳聞之言”。比如大家熟知的“三顧茅廬”一事,《魏略》則說成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等等。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具備權威性,是導致《魏略》中關於蜀漢的很多記載荒謬“乖背”的重要原因。魏延的這個計策,屬於蜀漢最高的軍事機密,討論也只能限於非常有限的幾個人之間,是斷不可能在很多資料沒有“解密”之前傳到曹魏的。所以《魏略》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本身只是一種“傳聞”性質的東西,不具有多高的可信度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略》中也提到諸葛亮反對這個方案

二、“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按照《魏略》的說法: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在這個“子午谷奇謀”裡,魏延至少預設了這樣幾個條件:

1、魏延的一萬人能在十天內走出子午谷,這個其實本身就是比較不現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參考對比價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進軍,在大規模動員,充分保障後勤的情況下,走了一個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漢中段長達九百多裡,魏延的一萬人部隊要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在十天內高強度行軍走出極其險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這還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況,比如秦嶺變化莫測的天氣情況,這本身近乎天方夜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次參考另外一個戰例,就是鄧艾偷渡陰平道。鄧艾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走完七百多裡。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線路示意圖

《三國志》關於鄧艾偷渡陰平行軍情況的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

事實上,子午谷在古典時期,確實曾經被多次策劃過用來偷襲長安,但是卻從來沒有成功過,這一點我們還會在後文中談到。

2、“子午谷奇謀”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蜀軍的後勤補給問題能夠圓滿解決。在《魏略》中,魏延這次“奇謀”是一個無後方作戰,具體的方案是五千人作戰,五千人負糧。這個情形宋代的沈括有過專門的論述。

《夢溪筆談·卷十一·行軍運糧篇》:“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餘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

也就是說,僅僅依靠蜀軍自己攜帶的這部分補給,最多可以維持十八天。經過第一條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在子午谷這段行軍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一點意外,比如天氣情況,再參照曹真的行軍情況,十八天要走出子午谷,根本就是毫無可能的,也就是說魏延還未出谷,糧食就已經耗盡,而且這還只是不計任何損耗的情況。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延還假設了長安守軍不戰而降

3、整個突襲子午谷的行動高度保密,能夠順利出谷,加上還必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而退,主動放棄長安。至於這一點,主觀性就更強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夏侯楙會草包到這種程度。況且,實際情況也不是如魏延所說的“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拋去曹魏從鍾繇就開始經營關中,長安城防有相當的保障不說,曹魏在雍州還有一部分以“州軍”為主的機動兵力。

事實上,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一定的突然性,但是根本談不上“絕對機密”,曹魏方面對此也不是毫無準備的。孫資曾經針對諸葛亮駐屯漢中,準備北伐的情況,給魏明帝曹叡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這裡所說的“據諸險要”,顯然應該包括了子午道上的子午關,“子午關,在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魏延的計劃,除了視夏侯楙為酒囊飯袋以外,顯然還“自動去掉”了到達長安城下之前的這些魏軍據點。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當年李傕郭汜兵犯長安,以十萬之眾圍攻長安且攻城不下(長安城周長就達到六十三裡),最後還是因為呂布軍中出現叛徒,打開城門才得以進城的(《後漢書·董卓傳》: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魏延就憑僥倖出谷,但是已經疲憊不堪的區區一萬人,就想達到讓夏侯楙棄城的震懾效果,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三、“子午谷奇謀”和北伐總體戰略的關係如何?

"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中並沒有“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應該說,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並不只是見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歷史上,確實有史書記載過此事,這就是曹魏魚豢私撰的《魏略》。魚豢是曹魏的京兆人,做過魏國的郎中,在入晉以後就不再為官,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忠於曹魏的。這個作風也體現在了他的史書《魏略》之中,《魏略》對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件,司馬師廢齊王曹芳議立曹髦的事都記載的非常詳細,成為《三國志》的有力補充。但是《魏略》一書所記載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然不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到魏明帝曹睿就結束了,但是也就只到了曹髦被殺之前。

也就是說,關於魏延子午谷一事,魚豢是不可能直接從蜀漢方面獲得第一手材料的。裴松之對《魏略》關於曹魏方面的記載,評價頗高,但是對於其中關於蜀漢的材料,又經常指斥其“妄說”,這當然不能單方面責怪魚豢本人的史德,而是因為在蜀漢尚未滅亡的前提下,魚豢的資料來源更多的就只能是“敵國傳聞之言”。比如大家熟知的“三顧茅廬”一事,《魏略》則說成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等等。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具備權威性,是導致《魏略》中關於蜀漢的很多記載荒謬“乖背”的重要原因。魏延的這個計策,屬於蜀漢最高的軍事機密,討論也只能限於非常有限的幾個人之間,是斷不可能在很多資料沒有“解密”之前傳到曹魏的。所以《魏略》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本身只是一種“傳聞”性質的東西,不具有多高的可信度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略》中也提到諸葛亮反對這個方案

二、“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按照《魏略》的說法: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在這個“子午谷奇謀”裡,魏延至少預設了這樣幾個條件:

1、魏延的一萬人能在十天內走出子午谷,這個其實本身就是比較不現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參考對比價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進軍,在大規模動員,充分保障後勤的情況下,走了一個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漢中段長達九百多裡,魏延的一萬人部隊要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在十天內高強度行軍走出極其險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這還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況,比如秦嶺變化莫測的天氣情況,這本身近乎天方夜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次參考另外一個戰例,就是鄧艾偷渡陰平道。鄧艾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走完七百多裡。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線路示意圖

《三國志》關於鄧艾偷渡陰平行軍情況的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

事實上,子午谷在古典時期,確實曾經被多次策劃過用來偷襲長安,但是卻從來沒有成功過,這一點我們還會在後文中談到。

2、“子午谷奇謀”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蜀軍的後勤補給問題能夠圓滿解決。在《魏略》中,魏延這次“奇謀”是一個無後方作戰,具體的方案是五千人作戰,五千人負糧。這個情形宋代的沈括有過專門的論述。

《夢溪筆談·卷十一·行軍運糧篇》:“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餘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

也就是說,僅僅依靠蜀軍自己攜帶的這部分補給,最多可以維持十八天。經過第一條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在子午谷這段行軍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一點意外,比如天氣情況,再參照曹真的行軍情況,十八天要走出子午谷,根本就是毫無可能的,也就是說魏延還未出谷,糧食就已經耗盡,而且這還只是不計任何損耗的情況。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延還假設了長安守軍不戰而降

3、整個突襲子午谷的行動高度保密,能夠順利出谷,加上還必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而退,主動放棄長安。至於這一點,主觀性就更強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夏侯楙會草包到這種程度。況且,實際情況也不是如魏延所說的“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拋去曹魏從鍾繇就開始經營關中,長安城防有相當的保障不說,曹魏在雍州還有一部分以“州軍”為主的機動兵力。

事實上,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一定的突然性,但是根本談不上“絕對機密”,曹魏方面對此也不是毫無準備的。孫資曾經針對諸葛亮駐屯漢中,準備北伐的情況,給魏明帝曹叡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這裡所說的“據諸險要”,顯然應該包括了子午道上的子午關,“子午關,在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魏延的計劃,除了視夏侯楙為酒囊飯袋以外,顯然還“自動去掉”了到達長安城下之前的這些魏軍據點。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當年李傕郭汜兵犯長安,以十萬之眾圍攻長安且攻城不下(長安城周長就達到六十三裡),最後還是因為呂布軍中出現叛徒,打開城門才得以進城的(《後漢書·董卓傳》: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魏延就憑僥倖出谷,但是已經疲憊不堪的區區一萬人,就想達到讓夏侯楙棄城的震懾效果,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三、“子午谷奇謀”和北伐總體戰略的關係如何?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北伐的階段性目標是隴右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有“還於舊都”之說,但是其真正戰略目標還是指向隴右,意圖以封鎖隴山的方式,切斷這部分地區和曹魏關中的聯繫,達到逐步蠶食曹魏領土的目的。可以說諸葛亮壓根沒有一口吃個大胖子,直接解決“咸陽以西”的打算。

須知曹魏由洛陽進軍馳援關中,速度會非常的快,這點可以參考張郃救援隴右的行動,必然不會像魏延所說的“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在魏延的設想中,既要曹魏援軍非常慢,又有諸葛亮主力迅速到達。我們再次參考隴右的戰局和街亭攻守,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如果諸葛亮放棄隴右,直接出兵關中,還勢必面臨被從洛陽而來的魏軍隴右地區魏軍兩面夾擊的局面。結合北伐的總體戰略來看,無論大的戰略層面,還是具體的戰術細節,“子午谷奇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認為“子午谷奇謀”可以一戰而定大局,實在有些不知所云。

"

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可以說就是魏延這個“子午谷奇謀”了,因為這件事不僅關係到蜀漢北伐成敗,還關乎對於諸葛亮本人軍事水平的評價,千百年來引起了很多爭論。而爭論本身,往往又過分集中在由北伐的最終結果,來反證此方案值得一試這個層面上。其實關於魏延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筆者覺得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加以討論,就會看到其實這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除了本身的真實性相當值得懷疑以外,就算確有其事,仔細考察其中的軍事地理情況,也會得出這個方案極不可靠的結論,可以說是“既不可信又不可靠”。

一、是否真的有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事?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三國志》中並沒有“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應該說,子午谷奇謀這件事,並不只是見於小說《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作品。在歷史上,確實有史書記載過此事,這就是曹魏魚豢私撰的《魏略》。魚豢是曹魏的京兆人,做過魏國的郎中,在入晉以後就不再為官,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忠於曹魏的。這個作風也體現在了他的史書《魏略》之中,《魏略》對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事件,司馬師廢齊王曹芳議立曹髦的事都記載的非常詳細,成為《三國志》的有力補充。但是《魏略》一書所記載的歷史時間跨度,雖然不像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到魏明帝曹睿就結束了,但是也就只到了曹髦被殺之前。

也就是說,關於魏延子午谷一事,魚豢是不可能直接從蜀漢方面獲得第一手材料的。裴松之對《魏略》關於曹魏方面的記載,評價頗高,但是對於其中關於蜀漢的材料,又經常指斥其“妄說”,這當然不能單方面責怪魚豢本人的史德,而是因為在蜀漢尚未滅亡的前提下,魚豢的資料來源更多的就只能是“敵國傳聞之言”。比如大家熟知的“三顧茅廬”一事,《魏略》則說成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等等。資料來源的渠道不具備權威性,是導致《魏略》中關於蜀漢的很多記載荒謬“乖背”的重要原因。魏延的這個計策,屬於蜀漢最高的軍事機密,討論也只能限於非常有限的幾個人之間,是斷不可能在很多資料沒有“解密”之前傳到曹魏的。所以《魏略》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本身只是一種“傳聞”性質的東西,不具有多高的可信度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略》中也提到諸葛亮反對這個方案

二、“子午谷奇謀”能夠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按照《魏略》的說法: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在這個“子午谷奇謀”裡,魏延至少預設了這樣幾個條件:

1、魏延的一萬人能在十天內走出子午谷,這個其實本身就是比較不現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最有參考對比價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進軍,在大規模動員,充分保障後勤的情況下,走了一個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漢中段長達九百多裡,魏延的一萬人部隊要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在十天內高強度行軍走出極其險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這還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況,比如秦嶺變化莫測的天氣情況,這本身近乎天方夜譚。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次參考另外一個戰例,就是鄧艾偷渡陰平道。鄧艾實際上也花了一個多月,才走完七百多裡。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線路示意圖

《三國志》關於鄧艾偷渡陰平行軍情況的記載: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十一月,鄧艾帥萬餘人自陰平逾絕險至江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傳首。”

事實上,子午谷在古典時期,確實曾經被多次策劃過用來偷襲長安,但是卻從來沒有成功過,這一點我們還會在後文中談到。

2、“子午谷奇謀”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蜀軍的後勤補給問題能夠圓滿解決。在《魏略》中,魏延這次“奇謀”是一個無後方作戰,具體的方案是五千人作戰,五千人負糧。這個情形宋代的沈括有過專門的論述。

《夢溪筆談·卷十一·行軍運糧篇》:“凡師行,因糧於敵,最為急務。運糧不但多費。而勢難行遠。餘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鬥,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盡。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

也就是說,僅僅依靠蜀軍自己攜帶的這部分補給,最多可以維持十八天。經過第一條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在子午谷這段行軍過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一點意外,比如天氣情況,再參照曹真的行軍情況,十八天要走出子午谷,根本就是毫無可能的,也就是說魏延還未出谷,糧食就已經耗盡,而且這還只是不計任何損耗的情況。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延還假設了長安守軍不戰而降

3、整個突襲子午谷的行動高度保密,能夠順利出谷,加上還必須長安的夏侯楙不戰而退,主動放棄長安。至於這一點,主觀性就更強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夏侯楙會草包到這種程度。況且,實際情況也不是如魏延所說的“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拋去曹魏從鍾繇就開始經營關中,長安城防有相當的保障不說,曹魏在雍州還有一部分以“州軍”為主的機動兵力。

事實上,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一定的突然性,但是根本談不上“絕對機密”,曹魏方面對此也不是毫無準備的。孫資曾經針對諸葛亮駐屯漢中,準備北伐的情況,給魏明帝曹叡提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這裡所說的“據諸險要”,顯然應該包括了子午道上的子午關,“子午關,在長安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魏延的計劃,除了視夏侯楙為酒囊飯袋以外,顯然還“自動去掉”了到達長安城下之前的這些魏軍據點。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當年李傕郭汜兵犯長安,以十萬之眾圍攻長安且攻城不下(長安城周長就達到六十三裡),最後還是因為呂布軍中出現叛徒,打開城門才得以進城的(《後漢書·董卓傳》:長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魏延就憑僥倖出谷,但是已經疲憊不堪的區區一萬人,就想達到讓夏侯楙棄城的震懾效果,實在很難讓人信服。

三、“子午谷奇謀”和北伐總體戰略的關係如何?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北伐的階段性目標是隴右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有“還於舊都”之說,但是其真正戰略目標還是指向隴右,意圖以封鎖隴山的方式,切斷這部分地區和曹魏關中的聯繫,達到逐步蠶食曹魏領土的目的。可以說諸葛亮壓根沒有一口吃個大胖子,直接解決“咸陽以西”的打算。

須知曹魏由洛陽進軍馳援關中,速度會非常的快,這點可以參考張郃救援隴右的行動,必然不會像魏延所說的“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在魏延的設想中,既要曹魏援軍非常慢,又有諸葛亮主力迅速到達。我們再次參考隴右的戰局和街亭攻守,這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如果諸葛亮放棄隴右,直接出兵關中,還勢必面臨被從洛陽而來的魏軍隴右地區魏軍兩面夾擊的局面。結合北伐的總體戰略來看,無論大的戰略層面,還是具體的戰術細節,“子午谷奇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認為“子午谷奇謀”可以一戰而定大局,實在有些不知所云。

到底有多不靠譜?再論魏延“子午谷奇謀”

魏延常“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四、歷史上通過子午谷進軍長安的戰例結局如何?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從漢中通過子午谷進軍長安的軍事行動呢?其實也是有的,東晉桓溫北伐前秦,明末闖王高迎祥進攻西安,都是取道子午谷,但是都無一例外失敗了。這兩個戰例,都是因為進攻方中了埋伏而導致失敗,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防守方都很重視這條通道,絕對不會棄之不守。這和鄧艾偷渡陰平時候的情況,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的。最值得一說的就是闖王高迎祥在崇禎九年七月的偷襲行動,高迎祥以五萬之眾,被埋伏在子午谷黑水峪的兩萬明軍全殲,而高迎祥本人也受傷被俘,最後被殺。

最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三國志·魏延傳》裡的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裡和《魏略》最大的不同就是根本沒有出現子午谷的方案,或許魏延真有出奇兵的想法,但是應該也不會是像“子午谷奇謀”裡描述的那樣。

經過上面的分析,《魏略》中“子午谷奇謀”這個方案有違軍事地理常識的地方實在太多,也是和諸葛亮北伐大戰略完全不相符合的,所以關於這樁公案的爭論,可以休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