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三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千百年來爭議不斷。當時背景是諸葛亮組織第一次北伐曹魏,魏延提出了這個策略。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

“(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得更全面: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具體來說,魏延的戰略構想是:魏延帶一萬人,5000兵,5000力役,從子午谷突襲長安,嚇跑膽小的夏侯楙,佔領長安。諸葛亮主力從斜谷出,在曹魏軍隊救長安之前(約20日)和魏延會和,這樣截斷曹魏東西的聯繫,長安以西的區域就都歸蜀漢了。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左側是諸葛亮進軍路線,右側是魏延進軍路線

這個戰略聽起來好像很理想,尤其在後來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歷史事實上,魏延這個“奇謀”更加讓很多人感到惋惜:如果諸葛亮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就能興復漢室,改寫歷史了呢?

所以,不少人說諸葛亮不用魏延計謀是“過於謹慎”,說不好聽的,就是“膽小”。還有人走腹黑流路線,說諸葛亮和魏延關係不好,想阻止魏延立功。後面這種看法當然是胡扯了,魏延當時擔任諸葛亮的“丞相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長,提出一條建議很正常,作為主帥的諸葛亮否決這條建議也很正常。

那諸葛亮真的是因為膽小才反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麼?當然不是。諸葛亮反對“子午谷奇謀”,是以為他比魏延看得更深遠,更通透,他知道所謂“奇謀”,在戰術上不可行,在戰略上輸不起。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魏延覺得自己“才不能盡用”

戰術角度,“子午谷奇謀”實現機率幾乎為零

魏延想實現他提出的戰略構想,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成功通過子午谷奇襲長安;第二,夏侯楙不戰而逃,蜀軍能迅速攻克長安;第三,諸葛亮大軍按期出祁山,和魏延會師。

那下面,我們就分析下這三個條件是否能夠達成。

首先第一個,“不過十日可到長安”,這一條就極難實現。

從漢中進兵長安,要越過秦嶺,當時有三條道路,自東而西分別為:子午谷、儻駱道、褒斜道。這三條道路中,子午谷南口在安康,北口在距長安城正南部100裡的位置,要經過的山路是三條道路中最長的,根據史料記載,通過子午谷要走660裡的山路。

子午穀道路艱澀,許多路段要靠在懸崖上建棧道方能通過,難走而且危險,可能還經常出交通事故。所以,漢順帝曾專門下詔禁止通行,“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不讓走這條路了。

還有一條史料也能證明子午谷很難走,《三國志》記載:

“(蜀漢)建興八年,魏使張郃率軍由子午谷攻蜀,就因 ‘大雨道絕’不能前進,張郃軍只得退還”(《資治通鑑》記載是曹真率軍進了子午谷,“曹真發已逾月而行裁半谷”,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張郃帶軍曾被困子午谷

而且,根據《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記載,子午谷還有很多毒蛇猛獸。

這樣一個容易出交通事故,有很多毒蛇猛獸,遇到大雨就難以通行的子午谷,魏延要率領精兵五千,役力五千,就一定能在10天內過去麼?

退一步說,就算魏延沒遇到任何突發事件和惡劣天氣,我們再來看他所謂的“十日可到長安”能不能實現。

三國時行軍分為“平塗行軍”和“山地行軍”,“山地行軍”要慢一些。行軍還分“輕行”和“重行”,“輕行”就是把鎧甲脫下來放在輜重車上,“重行”就是穿著鎧甲走。按照學者們的研究,漢代行軍輕行每日能走50裡。

魏延的5000精兵和5000力役,就算在山區走出平塗行軍的輕行軍速度,10天也只能走出500裡,如何“十日可到長安”?如果遇到下雨天,會不會像張郃或者曹真一樣,一個月才走一半的路?

另外,子午谷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說劉邦入川時,就在這個位置燒絕了棧道。這樣一個重要的地點,魏延想到了,名將眾多的曹魏難道沒人會想到麼?如果在谷口佈下一支軍隊,以逸待勞,魏延的一萬人還能走出子午谷麼?

而且,子午谷口離長安還有100裡,就算魏延走出子午谷,這100裡的距離內,難道沒有曹魏軍的斥候?他還能不能起到突襲的效果?

我們再退一步說,假設魏延在山地中走出司馬懿奇襲新城的速度,並且沒有斥候發現也沒有伏兵狙擊,成功到達長安城下,我們再看看會發生什麼。

按照魏延的設想,長安守將“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首先,歷史上夏侯楙不“少”,他娶了曹操女兒,和曹丕一起長大,怎麼能“少”呢?

其次,夏侯楙可能確實沒啥軍事才能,他原來鎮守長安,蜀漢一北伐,就被調回朝廷當尚書去了。但沒軍事才能不代表人蠢,《魏略》記載,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說他熱衷管理經濟,是個生意人。生意人很少有蠢蛋吧?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西漢長安復原圖,能清晰看到護城壕

而且,長安城易守難攻。長安城曾經是西漢國都,魏國的西都,非常堅固,城牆最高處達12米,基寬12到16米,用黃土夯築而成,長安城還有寬8米,深3米的護城壕,可以防止衝車等攻城武器接近。

長安的城池堅固程度,在東漢末年有過檢驗的。《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傕隨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圍長安。城峻不可拔。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引傕眾得入。”

就是說,李傕舉十萬之眾攻長安八日,愣是沒攻下來。最後攻下來,還是有內應打開了城門,而不是強攻下來的。

李傕攻擊長安是在公元192年,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是在三十六年後的228年,這期間,沒有記載說長安城防被破壞過。

另外,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和專家們的分析,長安駐防的城防部隊加上機動部隊,足有三萬人。

那麼,十萬人攻八日沒攻下來的城市,5000人的蜀軍,算上力役,一萬人,很可能沒有攻城車。一個沒有攻城武器、人數不足的疲憊之師,憑啥讓外有堅城內有雄兵的夏侯楙望風而逃呢?就算夏侯楙真的是個蠢貨,被魏延嚇跑了,難道城裡的其他官員都是吃素的嗎?姜維顯於天水,郝昭閃耀陳倉,魏國的基層官員裡,是有很多能人的。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實在是高估了自己的執行力,低估了突發事件的機率和魏國的軍事力量,把戰場的主動權交給了敵人。所謂的“奇謀”,在戰術上幾乎不可能實現。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諸葛亮為計更為深遠

戰略角度,子午谷奇謀也和諸葛亮的戰略構思相遠

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構思,是出兵隴右,穩紮穩打,蠶食曹魏的土地,逐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削弱曹魏的力量,在機會成熟時再與敵人決戰。

諸葛亮之所以指定這樣的計劃,是符合當時蜀漢和曹魏實力的對比的。

當時魏蜀吳三國中,蜀漢最弱。全國13州,曹魏九州,人口約443萬;蜀漢僅一州,人口約94萬。從兵力對比看,蜀漢有兵十餘萬,諸葛亮北伐主力部隊只有5萬人,另外的兵力要衛戍國都,東防孫吳趁機入侵,南防少數民族再次叛亂。而曹魏迎擊諸葛亮北伐,動輒動用20萬部隊,或者30萬部隊,可見雙方兵力對比的懸殊。

正是在這種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雖然嘴裡高喊著“興復漢室”的口號,可在實際行動中卻不得不事實求實,把第一次北伐的戰略重點放在隴右,也就說,從涼州繞一大圈,先奪得隴西三郡,並以此為戰略根據地,然後向東攻擊長安。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奪取隴右三郡,展示了自己的戰略思想

諸葛亮這樣的戰略構想有什麼好處呢?

第一,隴右是戰略重地,一旦奪取隴右地區,蜀漢就能夠攻防有據。

隴右西通西域,東接關中,南臨漢中,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佔據了這個位置,既可以向東進攻長安,也可以向南退回漢中,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向西活動活動。

另外,佔據這個位置後,還能保證以後越秦嶺直接攻擊關中的蜀漢軍隊的側翼安全,不會腹背受敵。

第二,佔據隴右後,蜀漢能夠建立一個“以戰養戰”的後勤基地,為後來的北伐奠定堅實的基礎。

隴右地區交通情況比較好,是諸葛亮所說的“坦道”。在這個地區打仗,諸葛亮的後勤保障相對壓力要小一些,減少力役,就能相對地增加戰鬥人員。而且,隴右地區還是產糧基地,同時盛產軍馬,佔據隴右就能夠以戰養戰,建立一個以後不斷北伐的後勤基地。

第三,隴右人心向蜀,曹魏防守兵力較少,容易成功。

曹魏在隴右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政策,所以隴右當地勢力與曹魏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經常叛亂。而蜀漢在這一地區卻有著民心上的優勢,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當時和曹魏作戰失敗後的少數民族首領,投奔蜀漢後都獲得了很好的待遇;第二,另外,蜀漢還有一位“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的馬超。

少數民族首領和馬超,在隴右地區影響很大,第一次諸葛亮北伐當地“三郡(天水、南安、安定)同時應亮”,“望風而降”,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結論。

諸葛亮為啥反對子午谷奇謀?奇謀聽著很美,用卻會讓蜀漢萬劫不復

劉備給馬超高待遇,其實也是為了經略隴右

另外,當時魏軍重兵防守關中地區,隴右兵力相對較少,諸葛亮率領主力攻擊這個區域,獲得局部上的優勢。

其實,蜀漢一直有經略隴右的想法。劉備重用馬超,法正上漢中策,都為經略隴右做好了伏筆。所以,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是承上啟下的,是蜀漢的一貫戰略。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顯然不符合諸葛亮大的戰略方針。我們假設一下,就算魏延是天縱英才,運氣奇佳,攻陷了長安,諸葛亮也能夠按期到達和魏延會和,會發生什麼呢?

那就是:蜀漢就將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和關中優勢的曹魏軍隊進行大決戰。蜀漢很可能再次面臨一次“夷陵之敗”,一敗塗地,一蹶不振。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諸葛亮才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而是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既定方針,養肥自己,削弱敵人,在合適的時間進行決戰。

諸葛亮是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對蜀國的整體情況,國力,兵力,還有戰略,是有一個綜合的考量的。而魏延是一個軍事將領,他固然很優秀,但卻沒有諸葛亮考慮那般深遠,看得那般通透。

所以,“子午谷奇謀”只是一個看似理想的方案,聽起來很美好,想起來很心動,但實踐起來,成功的機率為零,就算成功了,也很可能將蜀漢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司馬光:《資治通鑑》

羅貫中:《三國演義》

洪憶青:《諸葛亮的北伐策略》

胡以存:《孔明何以不納魏延奇計》

童力群:《論魏延從子午谷襲長安之計不可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