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諸葛亮的計劃是兵出斜谷,穩紮穩打、徐徐而進,而當蜀軍路過沔陽時,蜀軍探子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沒想到魏軍的先鋒竟然是駙馬爺夏侯楙,而夏侯楙除了是駙馬爺以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份,他是長安的守將,他來迎戰意味著長安空虛。魏延聽到夏侯楙的名字,好似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他立馬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魏延的計策是率小股騎兵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直取潼關,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之地盡歸蜀軍所有。此計不可謂不秒,然孔明卻給魏延潑了盆涼水,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 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諸葛亮的計劃是兵出斜谷,穩紮穩打、徐徐而進,而當蜀軍路過沔陽時,蜀軍探子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沒想到魏軍的先鋒竟然是駙馬爺夏侯楙,而夏侯楙除了是駙馬爺以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份,他是長安的守將,他來迎戰意味著長安空虛。魏延聽到夏侯楙的名字,好似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他立馬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魏延的計策是率小股騎兵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直取潼關,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之地盡歸蜀軍所有。此計不可謂不秒,然孔明卻給魏延潑了盆涼水,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 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以上內容皆出於《三國演義》,雖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是三分虛七分實,然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這一段卻在大體上接近史實。據《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魏延傳》也有相關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大概是毋庸置疑的,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可行。在小編看來,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絕對算得上一條妙計。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諸葛亮的計劃是兵出斜谷,穩紮穩打、徐徐而進,而當蜀軍路過沔陽時,蜀軍探子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沒想到魏軍的先鋒竟然是駙馬爺夏侯楙,而夏侯楙除了是駙馬爺以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份,他是長安的守將,他來迎戰意味著長安空虛。魏延聽到夏侯楙的名字,好似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他立馬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魏延的計策是率小股騎兵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直取潼關,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之地盡歸蜀軍所有。此計不可謂不秒,然孔明卻給魏延潑了盆涼水,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 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以上內容皆出於《三國演義》,雖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是三分虛七分實,然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這一段卻在大體上接近史實。據《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魏延傳》也有相關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大概是毋庸置疑的,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可行。在小編看來,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絕對算得上一條妙計。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子午谷全長三百來公里,大部分在蜀國境內,山谷的另一頭直通關中地區,由蜀境這一頭出發,大軍輕裝簡行,只消數日便能兵臨長安。子午谷兩邊皆是懸崖峭壁,大軍難以駐紮,故而魏軍即便設伏也形不成規模,再者魏軍既然敢調夏侯楙來迎戰蜀軍,就說明魏軍根本沒有防備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曹魏定都洛陽後,對關中地區的防備就有所鬆懈,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關中守軍加一塊連兩萬都不到,長安城中更是隻有五六千士兵。此時夏侯楙支援雍涼防線,長安守軍就更加少了。諸葛亮要是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準還真能成功。然而讓人費解的是,諸葛亮卻以“非萬全之策”給拒絕了。關鍵是孔明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蜀軍有十萬之眾,而魏延只需要五千精兵,即便魏延鎩羽而歸,甚至全軍覆沒,蜀軍還是能夠承受這番損失的。再比較子午谷奇謀帶來的收益,這筆買賣是絕對值得冒險一試。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諸葛亮的計劃是兵出斜谷,穩紮穩打、徐徐而進,而當蜀軍路過沔陽時,蜀軍探子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沒想到魏軍的先鋒竟然是駙馬爺夏侯楙,而夏侯楙除了是駙馬爺以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份,他是長安的守將,他來迎戰意味著長安空虛。魏延聽到夏侯楙的名字,好似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他立馬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魏延的計策是率小股騎兵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直取潼關,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之地盡歸蜀軍所有。此計不可謂不秒,然孔明卻給魏延潑了盆涼水,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 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以上內容皆出於《三國演義》,雖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是三分虛七分實,然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這一段卻在大體上接近史實。據《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魏延傳》也有相關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大概是毋庸置疑的,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可行。在小編看來,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絕對算得上一條妙計。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子午谷全長三百來公里,大部分在蜀國境內,山谷的另一頭直通關中地區,由蜀境這一頭出發,大軍輕裝簡行,只消數日便能兵臨長安。子午谷兩邊皆是懸崖峭壁,大軍難以駐紮,故而魏軍即便設伏也形不成規模,再者魏軍既然敢調夏侯楙來迎戰蜀軍,就說明魏軍根本沒有防備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曹魏定都洛陽後,對關中地區的防備就有所鬆懈,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關中守軍加一塊連兩萬都不到,長安城中更是隻有五六千士兵。此時夏侯楙支援雍涼防線,長安守軍就更加少了。諸葛亮要是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準還真能成功。然而讓人費解的是,諸葛亮卻以“非萬全之策”給拒絕了。關鍵是孔明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蜀軍有十萬之眾,而魏延只需要五千精兵,即便魏延鎩羽而歸,甚至全軍覆沒,蜀軍還是能夠承受這番損失的。再比較子午谷奇謀帶來的收益,這筆買賣是絕對值得冒險一試。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筆者自認為,以鄙人的智商,在三國是活不過三天的,所以筆者能想到的,智多而近妖的諸葛亮必然能想的更透徹,故而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策,大概不是因為此計不可行,究其原因可能還要想的更細一些。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和諸葛亮雖然身在同一陣營,然而兩人的位置卻大不相同,魏延作為蜀中大將,他可能更在乎一場戰爭的輸贏,或者說魏延在乎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的著眼點必然不是某一場戰事的勝負,就比如子午谷奇謀,即便真如魏延所料,蜀軍成功拿下長安,並將咸陽以西的關中之地收入囊中,然而守得住嗎?魏延靠奇襲能逞一時之強,然而蜀漢的國力卻無法支援蜀軍長期守備長安,若是不打通蜀中到關中的通道,蜀軍的糧草難道也靠子午谷這條天塹運輸嗎,這顯然不現實。最終的結果是,長安成了一座孤城,早晚還是要被曹魏奪回去的。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諸葛亮的計劃是兵出斜谷,穩紮穩打、徐徐而進,而當蜀軍路過沔陽時,蜀軍探子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沒想到魏軍的先鋒竟然是駙馬爺夏侯楙,而夏侯楙除了是駙馬爺以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份,他是長安的守將,他來迎戰意味著長安空虛。魏延聽到夏侯楙的名字,好似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他立馬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魏延的計策是率小股騎兵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直取潼關,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之地盡歸蜀軍所有。此計不可謂不秒,然孔明卻給魏延潑了盆涼水,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 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以上內容皆出於《三國演義》,雖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是三分虛七分實,然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這一段卻在大體上接近史實。據《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魏延傳》也有相關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大概是毋庸置疑的,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可行。在小編看來,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絕對算得上一條妙計。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子午谷全長三百來公里,大部分在蜀國境內,山谷的另一頭直通關中地區,由蜀境這一頭出發,大軍輕裝簡行,只消數日便能兵臨長安。子午谷兩邊皆是懸崖峭壁,大軍難以駐紮,故而魏軍即便設伏也形不成規模,再者魏軍既然敢調夏侯楙來迎戰蜀軍,就說明魏軍根本沒有防備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曹魏定都洛陽後,對關中地區的防備就有所鬆懈,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關中守軍加一塊連兩萬都不到,長安城中更是隻有五六千士兵。此時夏侯楙支援雍涼防線,長安守軍就更加少了。諸葛亮要是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準還真能成功。然而讓人費解的是,諸葛亮卻以“非萬全之策”給拒絕了。關鍵是孔明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蜀軍有十萬之眾,而魏延只需要五千精兵,即便魏延鎩羽而歸,甚至全軍覆沒,蜀軍還是能夠承受這番損失的。再比較子午谷奇謀帶來的收益,這筆買賣是絕對值得冒險一試。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筆者自認為,以鄙人的智商,在三國是活不過三天的,所以筆者能想到的,智多而近妖的諸葛亮必然能想的更透徹,故而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策,大概不是因為此計不可行,究其原因可能還要想的更細一些。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和諸葛亮雖然身在同一陣營,然而兩人的位置卻大不相同,魏延作為蜀中大將,他可能更在乎一場戰爭的輸贏,或者說魏延在乎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的著眼點必然不是某一場戰事的勝負,就比如子午谷奇謀,即便真如魏延所料,蜀軍成功拿下長安,並將咸陽以西的關中之地收入囊中,然而守得住嗎?魏延靠奇襲能逞一時之強,然而蜀漢的國力卻無法支援蜀軍長期守備長安,若是不打通蜀中到關中的通道,蜀軍的糧草難道也靠子午谷這條天塹運輸嗎,這顯然不現實。最終的結果是,長安成了一座孤城,早晚還是要被曹魏奪回去的。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消滅曹魏,不是諸葛亮不想,而是他深知以蜀漢的國力,他辦不到!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就說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定下的計策是兩路出兵,北出秦川,東出荊州,現在荊州丟了,只有北伐一條路,而且蜀漢北伐還得順應天時,可曹魏政權穩如泰山,哪來的“天下有變”,而諸葛亮卻頻繁北伐,這顯然違揹他的戰略計劃。究其原因,不過是諸葛亮的目的變了。諸葛亮隆中定策,目的是劍指天下,而後來的北伐,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自保!蜀漢的國力遠弱於曹魏,若是龜縮不出,遲早要被曹魏吞併,諸葛亮頻繁北伐,看似激進,實則是以攻代守,試圖讓蜀漢撐的更長一點。

"

公元226年五月,曹丕身染重疾,自感大限將至,於是將曹真、陳群、司馬懿以及15歲的曹睿叫到跟前,顯然這是要安排身後之事了。司馬懿雖然身為三大託孤之臣之一,但曹丕死後司馬懿這個託孤之臣卻處處受到排擠,甚至還被貶到雍涼之地守邊。魏國朝堂的動盪讓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亦喜亦憂,喜的是曹魏新喪、新君不穩,正是蜀軍北伐之好時機,憂的是司馬懿被弄巧成拙派到了蜀魏邊境,諸葛亮要北伐首先就得搬掉這塊絆腳石。《三國演義》有云: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 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演義中諸葛亮智多而近妖,拔掉司馬懿這個釘子自然不是什麼難事,孔明略施離間計,司馬懿便被曹叡罷官回鄉了。司馬懿一走,孔明的對手就變成了草包大將軍曹休(至少演義中的確是個草包),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 遭貶,吾有何憂!”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諸葛亮的計劃是兵出斜谷,穩紮穩打、徐徐而進,而當蜀軍路過沔陽時,蜀軍探子來報:“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楙,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沒想到魏軍的先鋒竟然是駙馬爺夏侯楙,而夏侯楙除了是駙馬爺以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份,他是長安的守將,他來迎戰意味著長安空虛。魏延聽到夏侯楙的名字,好似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他立馬向諸葛亮獻策:“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幹,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安長。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魏延的計策是率小股騎兵兵出子午谷,閃擊長安,直取潼關,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之地盡歸蜀軍所有。此計不可謂不秒,然孔明卻給魏延潑了盆涼水,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 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以上內容皆出於《三國演義》,雖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是三分虛七分實,然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這一段卻在大體上接近史實。據《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三國志魏延傳》也有相關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關於魏延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大概是毋庸置疑的,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可行。在小編看來,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絕對算得上一條妙計。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子午谷全長三百來公里,大部分在蜀國境內,山谷的另一頭直通關中地區,由蜀境這一頭出發,大軍輕裝簡行,只消數日便能兵臨長安。子午谷兩邊皆是懸崖峭壁,大軍難以駐紮,故而魏軍即便設伏也形不成規模,再者魏軍既然敢調夏侯楙來迎戰蜀軍,就說明魏軍根本沒有防備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曹魏定都洛陽後,對關中地區的防備就有所鬆懈,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關中守軍加一塊連兩萬都不到,長安城中更是隻有五六千士兵。此時夏侯楙支援雍涼防線,長安守軍就更加少了。諸葛亮要是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準還真能成功。然而讓人費解的是,諸葛亮卻以“非萬全之策”給拒絕了。關鍵是孔明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蜀軍有十萬之眾,而魏延只需要五千精兵,即便魏延鎩羽而歸,甚至全軍覆沒,蜀軍還是能夠承受這番損失的。再比較子午谷奇謀帶來的收益,這筆買賣是絕對值得冒險一試。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筆者自認為,以鄙人的智商,在三國是活不過三天的,所以筆者能想到的,智多而近妖的諸葛亮必然能想的更透徹,故而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策,大概不是因為此計不可行,究其原因可能還要想的更細一些。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魏延和諸葛亮雖然身在同一陣營,然而兩人的位置卻大不相同,魏延作為蜀中大將,他可能更在乎一場戰爭的輸贏,或者說魏延在乎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控者,他的著眼點必然不是某一場戰事的勝負,就比如子午谷奇謀,即便真如魏延所料,蜀軍成功拿下長安,並將咸陽以西的關中之地收入囊中,然而守得住嗎?魏延靠奇襲能逞一時之強,然而蜀漢的國力卻無法支援蜀軍長期守備長安,若是不打通蜀中到關中的通道,蜀軍的糧草難道也靠子午谷這條天塹運輸嗎,這顯然不現實。最終的結果是,長安成了一座孤城,早晚還是要被曹魏奪回去的。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另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消滅曹魏,不是諸葛亮不想,而是他深知以蜀漢的國力,他辦不到!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就說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定下的計策是兩路出兵,北出秦川,東出荊州,現在荊州丟了,只有北伐一條路,而且蜀漢北伐還得順應天時,可曹魏政權穩如泰山,哪來的“天下有變”,而諸葛亮卻頻繁北伐,這顯然違揹他的戰略計劃。究其原因,不過是諸葛亮的目的變了。諸葛亮隆中定策,目的是劍指天下,而後來的北伐,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自保!蜀漢的國力遠弱於曹魏,若是龜縮不出,遲早要被曹魏吞併,諸葛亮頻繁北伐,看似激進,實則是以攻代守,試圖讓蜀漢撐的更長一點。

子午谷奇謀並非不可行,只是有違孔明初衷,而這個初衷孔明不能說

外部環境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之一,然而卻不唯一,更重要的還有內部原因。蜀漢政權內部並不太平,劉備集團作為入侵者,並沒有消化掉巴蜀兩地的內部勢力,蜀漢高層跟本地勢力離心離德,稍有不慎便會被顛覆。而轉移內部矛盾,戰爭是最好的辦法。諸葛亮通過戰爭手段,一方面可以集中蜀漢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壓蜀地的豪強。然而,諸葛亮深知曹魏並非速亡之國,蜀軍想要通過閃電戰滅掉曹魏,幾乎是不可能的。閃電戰行不通,勝負就只能拼國力,可惜這正是蜀漢的劣勢。所以諸葛亮北伐,名義上是劍指曹魏,實則是穩定蜀漢政權。這大概是諸葛亮北伐的初衷,然而卻不能跟外人道,只能爛在諸葛亮肚子裡。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是孤獨的,他獨自肩負著蜀漢的未來,身邊連一個商量的人都沒有,像北伐這種名義上對外戰爭,實際上是緩和內部矛盾的國家大事,卻沒人能理解諸葛亮。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大概是心動的,然而想到蜀漢的現實狀況,他有不得不拒絕魏延,而且編出來的理由都很敷衍,真正的原因他沒法跟魏延說,魏延也不見得能理解。這大概就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悲哀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