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玩具 春節家書 早期教育 育兒 布穀聽聽 2019-02-15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文 | 理查德·泰普勒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大家過年好!

開工大吉!旺年伊始!踏上征程!萬象更新!最重要的是布穀聽聽也要更新啦!開不開心?激不激動?

正值寒假和春節期間,正是家人們團聚的好時光,孩子們剛好有機會和父母度過一個完美的假期,但是當孩子們都聚在一起時,很多家庭迎來的不是團聚的喜悅,而是每天都在無盡的戰爭和硝煙中度過。

在多子家庭中,每個孩子都渴望獨得父母恩寵,並且想擁有父母更多的時間,今天搶個玩具吵一架,明天搶個零食打一架……從而造成兄弟和姐妹之間紛爭不斷。

面對這一切,父母們頭疼不已,既想要孩子們相處的公平,又想要照顧孩子們的情緒。

大多數的父母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們和睦相處,從心理上明白要做到對孩子們都公平相待,從情感上又總是會不自覺地“偏心”……

其實,健康的同胞關係不是憑空得來的。遺傳基因也不會保證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們脾氣性格相投。事實上,不得不分享父母,是手足們遇到的最初挑戰。但父母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們相處得更融洽,確保兄弟姐妹之間能分享到好的經驗,這對父母來說才是真正的挑戰。

如果你有好幾個孩子,慢慢地,你就會明白自己確實需要制訂一套專門的規則來管理孩子。

確實,孩子越多就越難讓他們循規蹈矩。但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孩子的多少,而在於他們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

不過,你不用擔心。無論是什麼樣的家庭,無論你有幾個孩子,本篇所列出的核心法則都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以下內容便是幫助孩子搭建成功同胞關係的基石。

一、培養孩子的手足情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這是兄弟姐妹間最重要的一條法則,也是其他法則的標杆。

所以父母一定要記得這一點:你能夠為兒女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建立親密的手足關係。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這樣做,因為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需要兄弟姐妹的平等相待,正如他們需要父母對孩子的平等相待一樣。而且,極有可能在父母去世後孩子們還要繼續互相陪伴好長一段時間。

如果你有好幾個孩子,那你應該已經對孩子們之間常常發生爭執習以為常了。孩子們之間每天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些大大小小的爭執。有些孩子很愛鬥嘴,有些則還好。但最讓人無語的是,這些爭執通常都是毫無意義的。

有些家庭,雖然家裡各個成員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或工作,彼此間相距甚遠。但是當家中有人遇到困難時,他們知道自己能夠依靠的還是千里之外的兄弟姐妹。

那麼,都有哪些方法能讓孩子們彼此親近呢?

1拒絕接受孩子們之間互相告狀

例如,你可以對孩子說:“姐姐沒有關收音機,是姐姐不對,但是你不應該告姐姐的狀。”這樣做能讓孩子們清楚地知道,你非常希望他們能友好相待、和睦相處。

2鼓勵孩子們之間相互幫助

例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的數學不太好。你可以去問你哥哥,他應該能幫你。”如果你覺得哪兩個孩子的關係很好,你就可以一併鼓勵他們。例如,讓他們兩個一起做午餐,或每天輪流出去遛狗等。

3可以平分父母給的獎賞

此外,還要讓孩子有家庭參與感。例如,趁大家一起吃飯或一起搭車的時間告訴孩子家人的近況。等孩子大一點,也可以讓他們參與家庭的決定,如到哪裡度假、浴室要漆成什麼顏色等。另外,父母還要傾全力排解孩子之間任何的敵意或嫉妒,這一點也很重要。

4讓孩子們同仇敵愾、對抗共同的“敵人”

那誰才是孩子們共同的“敵人”呢?那還用問,當然是父母嘍。再沒有其他方法比能在一起抱怨父母更能讓兄弟姐妹迅速發展出親密關係了。當孩子們一起抱怨父母時,他們彼此之間大大小小的不和都會變得微不足道,而且他們還會變得更加團結一致。

所以,當你下次做出的決定讓所有孩子都很討厭時,不要擔心,因為你正在幫助他們打造最重要的手足關係。

二、認識到兄弟姐妹間的爭執是正常的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如果你有幾個孩子,那麼爭吵是最常見的現象了!例如,孩子們會因為某個電動玩具究竟是誰的,或誰第一個從前門出去這樣的問題而大吵大鬧。但這些問題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沒有。起碼對父母而言不重要。

但是,作為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爭執,這一點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只有讓孩子知道應該如何恰當地與別人爭吵,他們才能學會如何不和別人發生爭吵。這也是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能做到的一點。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長大後更難解決好人際衝突。他們必須要竭力剋制自己的情緒才能維持好人際關係,否則就顯得太具侵略性,或容易走另一個極端——不夠果斷。我所見過的那些“天生”的社交高手,也都是從小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

孩子們其實都不太擅長使用一些小技巧來維持人際關係。那麼要學會這些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和別人起爭執。因為爭執能夠讓孩子知道,什麼做法能讓別人願意與他 / 她配合,什麼做法卻不能。

日積月累,孩子便會明白,如果朝哥哥的臉上打一拳,哥哥就很難再對他友好相待了;如果不讓哥哥姐姐進他的房間,那他們肯定也會這樣對待他。

孩子之間的爭執通常都是與權力有關。既然孩子們已經有了兄弟姐妹之分(地位),或決定好了誰擁有某個空間(地盤),誰能自己做主(獨立)等。

當他們發生爭吵時,父母就必須要保持不干涉的態度,因為孩子畢竟還是孩子,父母無法通過公平的裁決改變孩子的本性。試圖替別人作選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下次孩子再發生爭執時,你應該感到高興。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至少不要覺得自己應該出面平息爭吵,否則你就剝奪了孩子們學習必需的生活技能的機會。

爭執能夠讓孩子知道,什麼做法能讓別人願意與自己配合,什麼做法不能讓別人願意與自己配合。

三、教會孩子如何自行解決紛爭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如果你同意手足間的爭吵是不可避免的,是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妥協與合作的方法之一,那你也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父母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面對這些爭執,否則他們不但無法從中學習,還會形成依賴習慣,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爭吵加劇,大人就會出面幫忙解決問題。

一旦他們長大成人離開家後,他們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掌握如何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各種衝突的技巧,此時他們只能大失所望。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擁有成功的人生,那你就要學會沉默,學會等待,學會忍受孩子們爭吵的嘈雜聲。

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慢慢你就會發現,一旦沒有了父母的介入,大多數爭吵很快就會自行化解。

當然,有時候我們實在沒有耐心或者時間等待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那麼這時候父母可以發揮創意,採用一些新穎的方式適時介入。

四、讓手足間彼此陪伴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獨生子女的父母們或許都會覺得陪伴孩子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他們不僅要承擔父母的角色,同時還需要扮演孩子的藝人、好朋友、好玩伴的角色,而且大多數時候,這些角色都只能自己一人扮演。

然而,父母一旦有了好幾個孩子,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此時,父母專心履行“父母”的職責就好,其他角色儘可以交給孩子們自己。這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可以置身事外了,但事實恰好相反。

確實,孩子間的玩樂遠勝過父母為他們找的好玩的事。但這並不是說孩子們彼此玩樂時,父母絕對不能和他們一起玩,而是說親子間的互動通常會充滿長幼位階,很難像我們想的那樣平等。

一般情況下,要麼父母會想出更多點子,很容易主導孩子的想法;要麼就是父母凡事順從孩子,最終導致孩子無法學會妥協。而孩子們在一起就能平等地玩耍。

也許手足間有一方比較強勢,另一方更願意退讓,但是這得由孩子們自己處理。

當然父母無法改變子女的性格,但如果你一直都把孩子的問題交給他們自己解決,那麼等孩子長大後,你就會發現,經常讓步的那個孩子變得更善於與他人打交道,更容易與團隊的成員合作。

所以,父母最好不要介入孩子的問題,貿然決定誰對誰錯。既然是孩子們自己的事,那他們自然有自己解決事情的方法。

有的孩子喜歡和兄弟姐妹玩,而有的孩子卻喜歡一個人靜靜待著。這樣一來情況就複雜了。不過這也是孩子之間的問題,你還是得讓他們自行解決。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彼此協調,孤僻的孩子會變得更合群,愛熱鬧的孩子也會自己找東西玩兒。一家人其樂融融,這不是挺好的嗎?

所以,當孩子吵鬧時,不要因為自己蹺著二郎腿,悠閒地喝茶看報而覺得不好意思。其實正是由於你的不干涉才讓孩子有機會自娛自樂,這也是你能為孩子做得最棒的一件事。

既然是孩子們自己的事,那他們自然有自己解決事情的方法。

五、不要拿孩子互相比較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如果容許嫉妒和競爭在孩子之間滋生,兄弟姐妹之間就無法擁有和諧的關係。

所以,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讓其中一個孩子知道,你覺得他在運動上的表現比其他孩子好,或他沒有其他孩子聰明,不夠風趣,沒有才華,等等。

但是,這也並不表示父母要假裝孩子在各方面都一樣好,這樣就太荒謬了。不過,父母可以不指明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更沒有必要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做任何評價。

這一點至關重要。當然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在美術方面真的很有天分。”但是最好不要說:“你的美術比哥哥好。”畢竟這種說法會讓人覺得你並沒有將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而且也等於在告訴哥哥,他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孩子。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件好事。而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他們的長處和短處,而不要把他們放在一起作比較。畢竟單純地去看孩子的優缺點,如會不會煮飯、唱歌、跳繩、算術、記錄電話留言、說英文、講笑話、梳理頭髮等,實際上都無關緊要,關鍵是讓他們掌握這些技能,不是嗎?

當然,你的孩子可能不會這麼想。通常,男孩子比較喜歡競爭,女孩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免不了會有孩子拿些瑣碎的事情來問你。例如,“我畫的圖比她的好看,對不對?”“我可以跑得比他快,對不對?”……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認真地考慮一下該怎樣回答這些問題,千萬不要傷害孩子。你可以這樣說:“這很難判斷。你把那些樹畫得好美,樹葉上的紋路畫得很棒;但是她的用色好看,著色上也有進步。”或者說:“你跑得快一點是應該的,因為你比他大兩歲呀。”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回答。

六、不同的孩子適用不同的育兒之道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孩子的性格不盡相同,所以,以不變應萬變來制訂規則顯然是不恰當的做法。當然,父母應該設定一些人人都需遵守的規則,這樣才不會給孩子耍賴的機會。例如,上床時間到了,每個人就都該去睡覺;大家飯後都要幫忙收拾等,這樣才公平。但是有些規則就必須要按照孩子的性格稍加調整。

坦白地說,當我初為人父時,我覺得只為某個孩子通融很不公平。作為父母,必須秉持相同的規則公平對待所有的孩子。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也漸漸意識到,某些規則對特定的孩子而言確實是太苛刻了。

我有個兒子,他的髒亂指數是五星級的。但是他對此一無所知,因為他得了一種怪病,看不到自己所到之處製造的髒亂。所以,家裡的每個人都根本不會奢望他能回頭清理一下,通常都是其他的孩子幫忙收拾的。不過,我仔細想了想,這個要求對他而言,也算是一大負擔了,因為:

  • 他對髒亂視而不見;
  • 他覺得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 打掃收拾每天會花掉他好幾個鐘頭的時間。

因此,讓每個家庭成員都遵守這一規則對他而言確實很不公平。

當然,我們沒有讓他逃避責任,只是對他的要求比別人低一點。例如,他必須參與清理的工作。只要他真心願意認真去做分內的事,我們會幫助他來完成。隨著他慢慢成長,責任自然而然就會落到他身上。

面對不同的孩子,父母要學會適當調整自己制訂的規則,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順利成長。

有時候讓每個人遵守相同的規則是唯一公平的方法,但有時候可能並非如此,父母必須要注意這一點。重要的是根據孩子個別性格的現實狀況來調整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方式。

重要的是根據孩子個別性格的現實狀況來調整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方式。

七、不偏心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承認自己偏愛某個孩子其實是父母最大的禁忌。很多人也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父母絕不能偏心。”當然,如果父母能做到公平對待孩子,那是最好不過了。

有些父母在這一方面可謂是得心應手,好像他們天生如此,即使努力想偏心某個孩子也辦不到;但是,有些父母卻無法阻止自己不偏愛某個孩子。要是他們說自己不偏心,那肯定是在撒謊。

如果真是如此,毋庸置疑,唯一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謊了。作為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對任何人透露誰是你最愛的孩子。為了避免有說漏嘴的情況發生,你就要學會說謊,對外宣稱自己並不偏愛任何孩子。但是,有時或許你能保證自己不洩露祕密,但是卻保證不了他人也守口如瓶。

記得有一次我外婆告訴我,我是阿姨最喜愛的外甥。我心裡自然是很高興,但是我知道外婆的做法實在是大錯特錯。

我認識一位父親,他對自己的孩子很偏心,而且每一次偏心的都不是同一個孩子,但他實在沒辦法控制自己。他說,孩子們都不知道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他最鍾愛的孩子,而他也只是偶爾對某個孩子比較偏心而已。

那麼,如果你偏愛某個孩子,該怎麼辦呢?你可以仔細想想,你是真的最“愛”某個孩子,還是說你只是最喜歡他?也許你只是覺得和他最親近,而這和“最愛他”是兩碼事;也許你對每一個孩子的愛都一樣多,只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但並非每位父母都是這樣。如果你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覺得自己確實是“最愛”某個孩子,那你就要在自己和其他孩子的親子關係上多下功夫了。

尤其要花心思去找出其他孩子身上令人喜愛的特質,而且也必須要多花點時間和他們相處,找出你們共同的興趣。例如,一起做火車模型、釣魚、逛街買衣服、散步、品嚐美食、騎馬、踢足球,等等。

另外,孩子會隨時提高警惕,尋找線索,看看他們當中哪個是父母最愛的孩子。或許他們會開門見山,直接問你,或許他們不等你開口就自己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答案。例如,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曲解你的意思,好套出些信息等。

如果孩子們所說的受到偏愛的人不同,那就沒太大問題。但如果每個孩子都認為你偏愛同一個孩子,不管他們說的是對是錯,你都要好好想想自己究竟給孩子傳達了什麼樣的信號。

八、儘量以不同的組合方式相處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這條法則既有助於建立親子關係,也能幫助子女之間建立良好的手足關係。如果你偏愛某個孩子或者討厭孩子的某一點,覺得自己和子女沒有太多共同點,那這條法則對你也會有幫助。很多傳統家庭(特別是父母 + 兩個孩子的組合)通常習慣同進同出。例如,當父母雙方都休假時全家會一同出遊。但我覺得,家庭成員能儘量以不同的組合方式相處也很重要。

例如:

• 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和爸媽單獨相處;

• 一個家長帶著所有的孩子外出;

• 當其他孩子不在時,某個孩子能獨自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

• 對於有三四個孩子的家庭來說,爸媽各自負責兩個孩子,但每次帶的孩子都不同。

這樣一來,家長就能有機會和每個子女培養親子關係。例如,一個孩子可以和爸爸一起煮飯,然後和媽媽一起散步;另一個孩子就可以先和媽媽一起讀書,然後再和爸爸一起去公園玩。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單獨和爸爸或媽媽一起做自己專屬的事情,那將會成為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

對於再婚家庭來說,這個方法就更值得一用了,因為它能讓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彼此單獨相處,更好地培養親子或手足關係。

家庭成員能儘量以不同的組合方式相處也很重要。

九、發掘每個孩子的長處

父母如何科學地處理家庭成員的關係?

父母一定要確保孩子知道自己的長處。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們各有所長,這一點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天分與才華通常與家族遺傳有關。

如果某個孩子有音樂天分或運動細胞發達,那其他的孩子在這兩方面應該也不差。但即便如此,當某個孩子技高一籌時,其他的孩子就很難在同一領域取得更高成績了。

這時,父母就要鼓勵孩子去發現自己身上在這一方面與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這樣一來每個孩子就都會有發光的機會。

在談到孩子們的個性特點時,排除基因遺傳這一因素,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可謂有天壤之別。所以父母需要鼓勵孩子各自發揮所長。孩子越大,越需要有不同的發展方向,這樣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仔細想想,有哪個孩子希望自己長大後變成兄弟姐妹的複製品呢?沒有。所以父母一定要讓每個孩子從小學會發展自己的長處。

對於家中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因為這些孩子通常好勝心比較強,十分渴望在某些領域能超過哥哥姐姐。不過,相比之下,他們更容易在品德方面佔優勢。

例如,對於3歲大的孩子來說在家中當個最勇敢的人肯定要比成為家中最會寫字的人更容易做到。所以,在不互相比較的情況下,父母一定要讓3歲的孩子知道,他們真的很勇敢、很善良、記憶力很強。

孩子之所以有自信,之所以在家庭中有存在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能發揮一技之長。

所以,作為一名育兒有道的家長,你一定要善於找出孩子的長處,尤其要找出那些有利於全家的長處。

不斷地讓孩子牢記“兄弟”和“姐妹”的真正含義。提醒他們家庭的重要,尤其是手足關係的重要。即使學齡兒童也能明白血濃於水的道理。

兄弟姐妹是固有的支持系統。沒有人能像兄弟姐妹那樣瞭解你,開誠佈公地對待你,而在你人生中也沒有多少人能像他們那樣愛你。

在家庭聚會中,在電話裡,在困難時期和家庭危機時,讓孩子們看到你對自己兄弟姐妹的關心,以及對他們的需要。讓他們明白朋友都會有獲得和失去,但兄弟姐妹會是永遠的朋友。

是世界上最親密的血緣至親。他們一起走過順境和逆境、爭吵和憤怒,然而潛移默化中又親密地聯結在一起。從童年到青春期,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能時強時弱,但成年後他們的聯繫往往會再度變得親密而活躍。

父母們知道該如何做了嗎?

本文選摘自作者暢銷書《極簡父母法則》

理查德·泰普勒:

歐美暢銷書“泰普勒人生法則系列(Rules)”圖書的作者,其人生軌跡豐富多彩,在其30年的工作生涯中,涉獵了諸多領域,在不同企業內負責過不同的工作,現在他自己創業,同時經營幾家公司。他的個人成功促使其開啟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旅程,與大眾分享他的成功法則。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超過240萬人在按照他所建議的法則行事。有評論家認為,理查德的文字風格,既不是那種冷硬命令式、聽多了讓人覺得苛刻的“教科書風格”,也不是溫柔多情式、聽久了讓人覺得黏糊糊的“中央空調風格”,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溫暖又不失客觀的風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