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塗鴉 服裝 心理學 田小伍66 2019-09-18
"
"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1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過這些情況:當你準備給寶寶講故事時,他卻突然“啊”的一聲把書撕了;當你滿心期待地買回一個玩具,他卻“啪”的一聲摔在地上;當你剛剛搭好一個城堡,他卻一秒鐘推翻了;家裡的遙控器,也不知什麼時候粉身碎骨了……

週末晚上10點,閨蜜小梅也在微信群裡抱怨,她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搗蛋大王”。她說好不容易能休息,全都跟在3歲兒子屁股後面轉,累得骨頭都快散架了。還不如上班呢!

本來興沖沖地去超市買了畫筆和畫冊,但是現在的局面,她都要崩潰了。

小梅拍了一部分孩子的“作品”在群裡,可以看到,衣服上、床單上、沙發上、牆壁上…無一倖免。她也感到很無奈。

她說只要一不注意,孩子就開始到處亂畫。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一家人都煩惱不已,差點鬧出家庭矛盾。

相信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沒有家長會不抓狂的,但還是要保持冷靜,因為寶寶這樣“搗蛋”並不是他的錯!

然而,對於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各種破壞行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會樂此不疲地進行著。

"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1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過這些情況:當你準備給寶寶講故事時,他卻突然“啊”的一聲把書撕了;當你滿心期待地買回一個玩具,他卻“啪”的一聲摔在地上;當你剛剛搭好一個城堡,他卻一秒鐘推翻了;家裡的遙控器,也不知什麼時候粉身碎骨了……

週末晚上10點,閨蜜小梅也在微信群裡抱怨,她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搗蛋大王”。她說好不容易能休息,全都跟在3歲兒子屁股後面轉,累得骨頭都快散架了。還不如上班呢!

本來興沖沖地去超市買了畫筆和畫冊,但是現在的局面,她都要崩潰了。

小梅拍了一部分孩子的“作品”在群裡,可以看到,衣服上、床單上、沙發上、牆壁上…無一倖免。她也感到很無奈。

她說只要一不注意,孩子就開始到處亂畫。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一家人都煩惱不已,差點鬧出家庭矛盾。

相信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沒有家長會不抓狂的,但還是要保持冷靜,因為寶寶這樣“搗蛋”並不是他的錯!

然而,對於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各種破壞行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會樂此不疲地進行著。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2

其實,寶寶喜歡“破壞”是有原因的。

父母只有正確地理解他的行為,才能給予其適當的支持與引導,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1.生理髮育的不完善

寶寶的“破壞”行為分為“無意識”和“有意識”。寶寶2歲前的各種“破壞”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並非真正的“破壞”行為,如摔玩具、拆鬧鐘等。

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反應協調能力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2.年齡的階段特點

心理學上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特別是2-3歲的寶寶,會出現第一個反抗期,其攻擊和破壞的行為會表現得比較明顯,尤其是男孩。

好奇心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徵之一,對不理解的事物,寶寶有著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比如,多數寶寶都喜歡拆卸玩具、按遙控器和開關等。寶寶這樣做其實是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

3.引起父母的關注

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當孩子處於安靜的狀態時,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當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立馬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們是很聰明的,當他們發現這一點時,就開始用搗亂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父母在責怪孩子破壞行為的同時,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給他的關注不夠多。

“破壞”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其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帶著疑問去“破壞”,並在父母的協助下,用自己的行動找到答案,還有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破壞”行為對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及求知慾,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其步入“探索之旅”。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為寶寶創造“破壞”的環境

對於喜歡撕書的寶寶,可以給他買一些布書,撕不爛,寶寶也可以翻;對於喜歡撕紙的寶寶,就給他買一些彩色紙張,任由他撕成條,以滿足他撕扯的要求。

可以買能拆裝的玩具、為他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如積木等拼插、組合的玩具,鼓勵他嘗試組合不同的造型。這樣,不但能讓寶寶享受玩的樂趣,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2)參與到寶寶的“破壞”行動

當寶寶把玩具拆開時,家長可以一起參與,引導寶寶觀察玩具裡面有什麼,玩具為什麼會響、會動,引導、幫助他尋找答案。然後再和寶寶一起把拆下的東西裝起來,恢復原樣。寶寶就能在“破壞一探究一重建”這一過程中獲得心理滿足。

(3)給寶寶足夠的關注

對於想引起關注的破壞行為,要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愛。要多和寶寶起一玩遊戲,用陪伴他玩要來替代對寶寶破壞行為的關注。每天你必須拿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專門陪伴寶寶,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愛。

(4)嚴禁危險物品

為了避免意外傷害,父母要把家裡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玩,比如電源插座、煤氣等。慢慢引導寶寶建立安全概念。

"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1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過這些情況:當你準備給寶寶講故事時,他卻突然“啊”的一聲把書撕了;當你滿心期待地買回一個玩具,他卻“啪”的一聲摔在地上;當你剛剛搭好一個城堡,他卻一秒鐘推翻了;家裡的遙控器,也不知什麼時候粉身碎骨了……

週末晚上10點,閨蜜小梅也在微信群裡抱怨,她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搗蛋大王”。她說好不容易能休息,全都跟在3歲兒子屁股後面轉,累得骨頭都快散架了。還不如上班呢!

本來興沖沖地去超市買了畫筆和畫冊,但是現在的局面,她都要崩潰了。

小梅拍了一部分孩子的“作品”在群裡,可以看到,衣服上、床單上、沙發上、牆壁上…無一倖免。她也感到很無奈。

她說只要一不注意,孩子就開始到處亂畫。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一家人都煩惱不已,差點鬧出家庭矛盾。

相信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沒有家長會不抓狂的,但還是要保持冷靜,因為寶寶這樣“搗蛋”並不是他的錯!

然而,對於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各種破壞行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會樂此不疲地進行著。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2

其實,寶寶喜歡“破壞”是有原因的。

父母只有正確地理解他的行為,才能給予其適當的支持與引導,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1.生理髮育的不完善

寶寶的“破壞”行為分為“無意識”和“有意識”。寶寶2歲前的各種“破壞”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並非真正的“破壞”行為,如摔玩具、拆鬧鐘等。

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反應協調能力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2.年齡的階段特點

心理學上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特別是2-3歲的寶寶,會出現第一個反抗期,其攻擊和破壞的行為會表現得比較明顯,尤其是男孩。

好奇心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徵之一,對不理解的事物,寶寶有著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比如,多數寶寶都喜歡拆卸玩具、按遙控器和開關等。寶寶這樣做其實是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

3.引起父母的關注

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當孩子處於安靜的狀態時,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當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立馬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們是很聰明的,當他們發現這一點時,就開始用搗亂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父母在責怪孩子破壞行為的同時,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給他的關注不夠多。

“破壞”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其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帶著疑問去“破壞”,並在父母的協助下,用自己的行動找到答案,還有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破壞”行為對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及求知慾,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其步入“探索之旅”。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為寶寶創造“破壞”的環境

對於喜歡撕書的寶寶,可以給他買一些布書,撕不爛,寶寶也可以翻;對於喜歡撕紙的寶寶,就給他買一些彩色紙張,任由他撕成條,以滿足他撕扯的要求。

可以買能拆裝的玩具、為他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如積木等拼插、組合的玩具,鼓勵他嘗試組合不同的造型。這樣,不但能讓寶寶享受玩的樂趣,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2)參與到寶寶的“破壞”行動

當寶寶把玩具拆開時,家長可以一起參與,引導寶寶觀察玩具裡面有什麼,玩具為什麼會響、會動,引導、幫助他尋找答案。然後再和寶寶一起把拆下的東西裝起來,恢復原樣。寶寶就能在“破壞一探究一重建”這一過程中獲得心理滿足。

(3)給寶寶足夠的關注

對於想引起關注的破壞行為,要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愛。要多和寶寶起一玩遊戲,用陪伴他玩要來替代對寶寶破壞行為的關注。每天你必須拿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專門陪伴寶寶,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愛。

(4)嚴禁危險物品

為了避免意外傷害,父母要把家裡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玩,比如電源插座、煤氣等。慢慢引導寶寶建立安全概念。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3

那麼,孩子愛亂塗亂畫怎麼辦呢?

其實,這是孩子發洩自己內心情緒的過程,是難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創造活動。雖然在大人眼中是“亂”,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再原始不過的“畫畫”,才會有將來驚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窺探到孩子內心的風景,體會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並用更好的方式來愛孩子。

1.正確認識孩子的行為,不要責怪。

當孩子長到1歲左右時,就開始進入了塗鴉期,此時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寶貴時期。父母千萬不要把這看成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當發現孩子在家裡亂寫亂畫時,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遏制孩子亂塗亂畫的行為,反而應該觀察、保護孩子的這一行為。

2.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場所,進行創作。

給孩子專門準備一面畫畫的牆,可以在上面隨意發揮創意,進行各種圖案創作,那樣父母們就不用擔心白牆上出現各種清理不掉的顏料了。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學會清理。

3.耐心和孩子賞析“作品”,並給予鼓勵。

面對孩子的畫作,父母千萬不要瞎指導,也不要說嘲笑孩子的話,而是應該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欣賞,並給子一定的鼓勵和肯定。

要耐心聽孩子對它的解釋,尊重孩子的表述。並適時地引導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來介紹作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

在繪畫的過程中有安全隱患,很容易發生一些小意外,這時父母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意外1:誤吞顏料或畫筆

畫筆裡大多有含鉛的化學物質,而這種有害物質一旦被孩子吸收達到定量時,就會影響孩子身體的生長髮育,阻礙智力發展,對孩子的聽力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措施:在給孩子買畫筆之前,就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告訴他這是畫畫用的,千萬不能吃進去,否則會拉肚子。對於年齡過小的孩子,就乾脆不要買給他,或者要在大人的監督下使用。

意外2:顏料誤入眼睛裡

孩子畫畫的時候,手上會不自覺沾到一些料。如果不注意,用手揉眼睛,可能引起寶寶眼睛散光,更會導致視力模糊。還有一種情況是顏料水濺進眼睛裡。這兩種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都有可能使孩子眼部受感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嚴重傷害。

  • 措施:父母應及時用清水為孩子清洗眼睛,沖洗時要將眼瞼分開,翻開上險,讓上下結膜充分暴露,沖洗時還要提醒孩子將眼球向各方轉動千萬不可不做處理就直接送醫院。到專業的眼科醫院後,應按醫生要求進行檢查。

意外3:筆尖插進眼睛

無意中將筆尖插進眼睛裡,也是非常危險的。比如孩子自己玩,不小心使筆尖插入眼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別的小朋友情急之下把畫筆當作武器等。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都不堪設想。

  • 措施:告訴孩子畫畫時,筆尖要遠離眼晴。要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留意自己的安全和其他孩子的安全。不要讓孩子把鉛筆削成兩頭都尖的樣子。

發生這種意外時,父母不要輕易把筆尖拔出。應用手托住儘快送孩子到醫院診治。途中盡力勸阻孩子哭鬧,不要讓其碰撞傷口。

"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1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過這些情況:當你準備給寶寶講故事時,他卻突然“啊”的一聲把書撕了;當你滿心期待地買回一個玩具,他卻“啪”的一聲摔在地上;當你剛剛搭好一個城堡,他卻一秒鐘推翻了;家裡的遙控器,也不知什麼時候粉身碎骨了……

週末晚上10點,閨蜜小梅也在微信群裡抱怨,她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搗蛋大王”。她說好不容易能休息,全都跟在3歲兒子屁股後面轉,累得骨頭都快散架了。還不如上班呢!

本來興沖沖地去超市買了畫筆和畫冊,但是現在的局面,她都要崩潰了。

小梅拍了一部分孩子的“作品”在群裡,可以看到,衣服上、床單上、沙發上、牆壁上…無一倖免。她也感到很無奈。

她說只要一不注意,孩子就開始到處亂畫。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一家人都煩惱不已,差點鬧出家庭矛盾。

相信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沒有家長會不抓狂的,但還是要保持冷靜,因為寶寶這樣“搗蛋”並不是他的錯!

然而,對於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各種破壞行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會樂此不疲地進行著。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2

其實,寶寶喜歡“破壞”是有原因的。

父母只有正確地理解他的行為,才能給予其適當的支持與引導,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1.生理髮育的不完善

寶寶的“破壞”行為分為“無意識”和“有意識”。寶寶2歲前的各種“破壞”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並非真正的“破壞”行為,如摔玩具、拆鬧鐘等。

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反應協調能力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2.年齡的階段特點

心理學上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特別是2-3歲的寶寶,會出現第一個反抗期,其攻擊和破壞的行為會表現得比較明顯,尤其是男孩。

好奇心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徵之一,對不理解的事物,寶寶有著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比如,多數寶寶都喜歡拆卸玩具、按遙控器和開關等。寶寶這樣做其實是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

3.引起父母的關注

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當孩子處於安靜的狀態時,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當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立馬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們是很聰明的,當他們發現這一點時,就開始用搗亂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父母在責怪孩子破壞行為的同時,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給他的關注不夠多。

“破壞”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其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帶著疑問去“破壞”,並在父母的協助下,用自己的行動找到答案,還有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破壞”行為對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及求知慾,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其步入“探索之旅”。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為寶寶創造“破壞”的環境

對於喜歡撕書的寶寶,可以給他買一些布書,撕不爛,寶寶也可以翻;對於喜歡撕紙的寶寶,就給他買一些彩色紙張,任由他撕成條,以滿足他撕扯的要求。

可以買能拆裝的玩具、為他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如積木等拼插、組合的玩具,鼓勵他嘗試組合不同的造型。這樣,不但能讓寶寶享受玩的樂趣,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2)參與到寶寶的“破壞”行動

當寶寶把玩具拆開時,家長可以一起參與,引導寶寶觀察玩具裡面有什麼,玩具為什麼會響、會動,引導、幫助他尋找答案。然後再和寶寶一起把拆下的東西裝起來,恢復原樣。寶寶就能在“破壞一探究一重建”這一過程中獲得心理滿足。

(3)給寶寶足夠的關注

對於想引起關注的破壞行為,要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愛。要多和寶寶起一玩遊戲,用陪伴他玩要來替代對寶寶破壞行為的關注。每天你必須拿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專門陪伴寶寶,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愛。

(4)嚴禁危險物品

為了避免意外傷害,父母要把家裡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玩,比如電源插座、煤氣等。慢慢引導寶寶建立安全概念。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3

那麼,孩子愛亂塗亂畫怎麼辦呢?

其實,這是孩子發洩自己內心情緒的過程,是難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創造活動。雖然在大人眼中是“亂”,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再原始不過的“畫畫”,才會有將來驚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窺探到孩子內心的風景,體會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並用更好的方式來愛孩子。

1.正確認識孩子的行為,不要責怪。

當孩子長到1歲左右時,就開始進入了塗鴉期,此時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寶貴時期。父母千萬不要把這看成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當發現孩子在家裡亂寫亂畫時,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遏制孩子亂塗亂畫的行為,反而應該觀察、保護孩子的這一行為。

2.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場所,進行創作。

給孩子專門準備一面畫畫的牆,可以在上面隨意發揮創意,進行各種圖案創作,那樣父母們就不用擔心白牆上出現各種清理不掉的顏料了。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學會清理。

3.耐心和孩子賞析“作品”,並給予鼓勵。

面對孩子的畫作,父母千萬不要瞎指導,也不要說嘲笑孩子的話,而是應該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欣賞,並給子一定的鼓勵和肯定。

要耐心聽孩子對它的解釋,尊重孩子的表述。並適時地引導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來介紹作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

在繪畫的過程中有安全隱患,很容易發生一些小意外,這時父母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意外1:誤吞顏料或畫筆

畫筆裡大多有含鉛的化學物質,而這種有害物質一旦被孩子吸收達到定量時,就會影響孩子身體的生長髮育,阻礙智力發展,對孩子的聽力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措施:在給孩子買畫筆之前,就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告訴他這是畫畫用的,千萬不能吃進去,否則會拉肚子。對於年齡過小的孩子,就乾脆不要買給他,或者要在大人的監督下使用。

意外2:顏料誤入眼睛裡

孩子畫畫的時候,手上會不自覺沾到一些料。如果不注意,用手揉眼睛,可能引起寶寶眼睛散光,更會導致視力模糊。還有一種情況是顏料水濺進眼睛裡。這兩種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都有可能使孩子眼部受感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嚴重傷害。

  • 措施:父母應及時用清水為孩子清洗眼睛,沖洗時要將眼瞼分開,翻開上險,讓上下結膜充分暴露,沖洗時還要提醒孩子將眼球向各方轉動千萬不可不做處理就直接送醫院。到專業的眼科醫院後,應按醫生要求進行檢查。

意外3:筆尖插進眼睛

無意中將筆尖插進眼睛裡,也是非常危險的。比如孩子自己玩,不小心使筆尖插入眼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別的小朋友情急之下把畫筆當作武器等。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都不堪設想。

  • 措施:告訴孩子畫畫時,筆尖要遠離眼晴。要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留意自己的安全和其他孩子的安全。不要讓孩子把鉛筆削成兩頭都尖的樣子。

發生這種意外時,父母不要輕易把筆尖拔出。應用手托住儘快送孩子到醫院診治。途中盡力勸阻孩子哭鬧,不要讓其碰撞傷口。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4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不僅“胡作非為”,還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愛發脾氣。

有一次去超市,帶著女兒走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個五歲左右的男孩子,要媽媽買小汽車。不一會兒,又看中了一旁的坦克,要求都買下來。

媽媽和他商量,只能選其中一個,要不就都不買。

這時,小男孩坐在地上又哭又鬧,說什麼也不走。這引來了很多人圍觀。

這位媽媽既尷尬又氣憤。不給買吧,面子上掛不住;給買吧,害怕他下次還這樣。這該如何是好?

其實,這是考驗父母智慧和耐心的時候,有些脾氣暴躁的父母可能會忍不住對孩子動粗,而一些父母則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殊不知,這兩種態度都會從負面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

由於孩子年紀小,心智還不成熟,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因此,面對孩子稍不稱心就大哭大鬧的行為,父母應當學會從心理層面進行分析。

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 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除了吃飽穿暖,孩子還有很多的心理需求。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發育,他開始漸漸接觸更多的事物,會憑著自己的情緒和興趣來參與或行動。

但他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做出理性的認識或決策。所以,他的行動會常常遭到父母的反對或阻撓。但孩子不理解父母阻撓的原因,因此,就會通過發牌氣、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表達不良情緒。

  • 自我控制能力差

現在生活富裕了,父母對孩子往往會傾注的更多的愛,而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也都會盡量滿足。

這樣就會養成孩子隨心所欲的習慣,想怎樣就怎樣,不能接受父母的拒絕。一旦遭到拒絕,孩子就會感覺到備受打擊,進而採取哭鬧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 那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言出必行,制定規矩

孩子經常會提出一些要求來挑戰我們的耐心。如果我們一味地滿足,他會變本加厲。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我們一定要言出必行。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而禁止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堅持。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威信。孩子才會明白,耍賴是無效的。

2.拒絕孩子的要求時,要以理服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要用合理的理由說服他。要讓孩子明白,滿足他的合理要求是我們的愛與責任,而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也是我們的愛與責任。這樣,比起單純的拒絕,孩子接受起來就會容易得多。

3.適當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當孩子提出要買小狗時,不要立刻答應或拒絕,而應該說:“你確定自己喜歡它嗎?能堅持照顧它嗎?再說,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得安排一下。”

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不但能讓孩子學會等待,進而增強孩子的自控力,還能讓孩子懂得需求的滿足來之不易,自然就更珍惜了。

"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1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過這些情況:當你準備給寶寶講故事時,他卻突然“啊”的一聲把書撕了;當你滿心期待地買回一個玩具,他卻“啪”的一聲摔在地上;當你剛剛搭好一個城堡,他卻一秒鐘推翻了;家裡的遙控器,也不知什麼時候粉身碎骨了……

週末晚上10點,閨蜜小梅也在微信群裡抱怨,她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搗蛋大王”。她說好不容易能休息,全都跟在3歲兒子屁股後面轉,累得骨頭都快散架了。還不如上班呢!

本來興沖沖地去超市買了畫筆和畫冊,但是現在的局面,她都要崩潰了。

小梅拍了一部分孩子的“作品”在群裡,可以看到,衣服上、床單上、沙發上、牆壁上…無一倖免。她也感到很無奈。

她說只要一不注意,孩子就開始到處亂畫。而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一家人都煩惱不已,差點鬧出家庭矛盾。

相信面對這樣的“熊孩子”,沒有家長會不抓狂的,但還是要保持冷靜,因為寶寶這樣“搗蛋”並不是他的錯!

然而,對於這個年齡階段寶寶的各種破壞行為,不管父母如何阻止,他都仍會樂此不疲地進行著。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2

其實,寶寶喜歡“破壞”是有原因的。

父母只有正確地理解他的行為,才能給予其適當的支持與引導,從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1.生理髮育的不完善

寶寶的“破壞”行為分為“無意識”和“有意識”。寶寶2歲前的各種“破壞”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並非真正的“破壞”行為,如摔玩具、拆鬧鐘等。

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反應協調能力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2.年齡的階段特點

心理學上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特別是2-3歲的寶寶,會出現第一個反抗期,其攻擊和破壞的行為會表現得比較明顯,尤其是男孩。

好奇心是幼兒心理的主要特徵之一,對不理解的事物,寶寶有著強烈的探究心理,總想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比如,多數寶寶都喜歡拆卸玩具、按遙控器和開關等。寶寶這樣做其實是學習、探索的一種表現。

3.引起父母的關注

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當孩子處於安靜的狀態時,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當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卻會立馬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們是很聰明的,當他們發現這一點時,就開始用搗亂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因此,父母在責怪孩子破壞行為的同時,也要反省一下,是不是給他的關注不夠多。

“破壞”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有助於促進其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如果孩子帶著疑問去“破壞”,並在父母的協助下,用自己的行動找到答案,還有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破壞”行為對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及求知慾,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使其步入“探索之旅”。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為寶寶創造“破壞”的環境

對於喜歡撕書的寶寶,可以給他買一些布書,撕不爛,寶寶也可以翻;對於喜歡撕紙的寶寶,就給他買一些彩色紙張,任由他撕成條,以滿足他撕扯的要求。

可以買能拆裝的玩具、為他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如積木等拼插、組合的玩具,鼓勵他嘗試組合不同的造型。這樣,不但能讓寶寶享受玩的樂趣,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2)參與到寶寶的“破壞”行動

當寶寶把玩具拆開時,家長可以一起參與,引導寶寶觀察玩具裡面有什麼,玩具為什麼會響、會動,引導、幫助他尋找答案。然後再和寶寶一起把拆下的東西裝起來,恢復原樣。寶寶就能在“破壞一探究一重建”這一過程中獲得心理滿足。

(3)給寶寶足夠的關注

對於想引起關注的破壞行為,要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愛。要多和寶寶起一玩遊戲,用陪伴他玩要來替代對寶寶破壞行為的關注。每天你必須拿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專門陪伴寶寶,讓他感受到你的關愛。

(4)嚴禁危險物品

為了避免意外傷害,父母要把家裡危險的東西都收起來。另外,也要告訴孩子哪些東西絕對不能玩,比如電源插座、煤氣等。慢慢引導寶寶建立安全概念。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3

那麼,孩子愛亂塗亂畫怎麼辦呢?

其實,這是孩子發洩自己內心情緒的過程,是難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創造活動。雖然在大人眼中是“亂”,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再原始不過的“畫畫”,才會有將來驚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窺探到孩子內心的風景,體會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並用更好的方式來愛孩子。

1.正確認識孩子的行為,不要責怪。

當孩子長到1歲左右時,就開始進入了塗鴉期,此時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寶貴時期。父母千萬不要把這看成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當發現孩子在家裡亂寫亂畫時,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遏制孩子亂塗亂畫的行為,反而應該觀察、保護孩子的這一行為。

2.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場所,進行創作。

給孩子專門準備一面畫畫的牆,可以在上面隨意發揮創意,進行各種圖案創作,那樣父母們就不用擔心白牆上出現各種清理不掉的顏料了。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學會清理。

3.耐心和孩子賞析“作品”,並給予鼓勵。

面對孩子的畫作,父母千萬不要瞎指導,也不要說嘲笑孩子的話,而是應該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欣賞,並給子一定的鼓勵和肯定。

要耐心聽孩子對它的解釋,尊重孩子的表述。並適時地引導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來介紹作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

在繪畫的過程中有安全隱患,很容易發生一些小意外,這時父母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意外1:誤吞顏料或畫筆

畫筆裡大多有含鉛的化學物質,而這種有害物質一旦被孩子吸收達到定量時,就會影響孩子身體的生長髮育,阻礙智力發展,對孩子的聽力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 措施:在給孩子買畫筆之前,就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告訴他這是畫畫用的,千萬不能吃進去,否則會拉肚子。對於年齡過小的孩子,就乾脆不要買給他,或者要在大人的監督下使用。

意外2:顏料誤入眼睛裡

孩子畫畫的時候,手上會不自覺沾到一些料。如果不注意,用手揉眼睛,可能引起寶寶眼睛散光,更會導致視力模糊。還有一種情況是顏料水濺進眼睛裡。這兩種情況如果不及時處理,都有可能使孩子眼部受感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嚴重傷害。

  • 措施:父母應及時用清水為孩子清洗眼睛,沖洗時要將眼瞼分開,翻開上險,讓上下結膜充分暴露,沖洗時還要提醒孩子將眼球向各方轉動千萬不可不做處理就直接送醫院。到專業的眼科醫院後,應按醫生要求進行檢查。

意外3:筆尖插進眼睛

無意中將筆尖插進眼睛裡,也是非常危險的。比如孩子自己玩,不小心使筆尖插入眼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別的小朋友情急之下把畫筆當作武器等。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都不堪設想。

  • 措施:告訴孩子畫畫時,筆尖要遠離眼晴。要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留意自己的安全和其他孩子的安全。不要讓孩子把鉛筆削成兩頭都尖的樣子。

發生這種意外時,父母不要輕易把筆尖拔出。應用手托住儘快送孩子到醫院診治。途中盡力勸阻孩子哭鬧,不要讓其碰撞傷口。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4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不僅“胡作非為”,還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愛發脾氣。

有一次去超市,帶著女兒走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個五歲左右的男孩子,要媽媽買小汽車。不一會兒,又看中了一旁的坦克,要求都買下來。

媽媽和他商量,只能選其中一個,要不就都不買。

這時,小男孩坐在地上又哭又鬧,說什麼也不走。這引來了很多人圍觀。

這位媽媽既尷尬又氣憤。不給買吧,面子上掛不住;給買吧,害怕他下次還這樣。這該如何是好?

其實,這是考驗父母智慧和耐心的時候,有些脾氣暴躁的父母可能會忍不住對孩子動粗,而一些父母則會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殊不知,這兩種態度都會從負面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

由於孩子年紀小,心智還不成熟,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因此,面對孩子稍不稱心就大哭大鬧的行為,父母應當學會從心理層面進行分析。

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 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除了吃飽穿暖,孩子還有很多的心理需求。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發育,他開始漸漸接觸更多的事物,會憑著自己的情緒和興趣來參與或行動。

但他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做出理性的認識或決策。所以,他的行動會常常遭到父母的反對或阻撓。但孩子不理解父母阻撓的原因,因此,就會通過發牌氣、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表達不良情緒。

  • 自我控制能力差

現在生活富裕了,父母對孩子往往會傾注的更多的愛,而對於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也都會盡量滿足。

這樣就會養成孩子隨心所欲的習慣,想怎樣就怎樣,不能接受父母的拒絕。一旦遭到拒絕,孩子就會感覺到備受打擊,進而採取哭鬧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 那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言出必行,制定規矩

孩子經常會提出一些要求來挑戰我們的耐心。如果我們一味地滿足,他會變本加厲。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我們一定要言出必行。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而禁止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堅持。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威信。孩子才會明白,耍賴是無效的。

2.拒絕孩子的要求時,要以理服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要用合理的理由說服他。要讓孩子明白,滿足他的合理要求是我們的愛與責任,而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也是我們的愛與責任。這樣,比起單純的拒絕,孩子接受起來就會容易得多。

3.適當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當孩子提出要買小狗時,不要立刻答應或拒絕,而應該說:“你確定自己喜歡它嗎?能堅持照顧它嗎?再說,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得安排一下。”

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不但能讓孩子學會等待,進而增強孩子的自控力,還能讓孩子懂得需求的滿足來之不易,自然就更珍惜了。

家有“搗蛋大王”,愛拆裝、亂塗鴉、發脾氣…父母應該學會這幾招

05

小女孩平時很乖巧,但是一到外面,容易和別的小朋友打架,這也讓媽媽曉梅很鬧心。

她說,她都不敢帶孩子去小區裡玩了。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會為孩子和別人打架而煩惱,認為打架不對。

其實,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開始學會用攻擊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父母無須過分擔心,只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就好了。

那麼,面對孩子和別人發生爭執的情況,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不要數落孩子,傾聽他的想法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與別的小朋友打架時,就會不分青紅皁白地把自己的孩子狠狠地批評一通,甚至揍一頓。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孩子本來心裡就很難受,如果父母還不理解,反而被罵一頓,下次他的想法和行為恐怕是再也不會告訴我們了。

應該聽清孩子的描述後,告訴他下次該如何解決問題,把能具體落實的方法交給他,讓他懂得一些與人相處的規則。

2.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己處理矛盾

德國漫畫家ト勞恩的在《父與子》中,有幅畫描繪的是:兩個小孩打架,打完之後都各自回家告狀。不一會兒,孩子帶著各自的爸爸來見面,爸爸們開始評理,接著開始吵架,最後升級為打架。打著打著,轉過身一看,咦?兩個孩子像沒事人一樣,又一起玩要了!

其實,孩子之間的矛盾,根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還是特別容易化解的。殊不知,我們用成年人解決問題的方式解決孩子之間的問題,不但鍛鍊不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會讓他因越來越依賴我們的保護而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樣發展下去,孩子不但會變得更脆弱,也會因不會處理矛盾而感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漸漸成為不善社交的。

3.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個詞彙描述和分類(也就是貼上標籤)時,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為會受到影響。並且,“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貼上的標籤,無論是“好”是“壞”,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其中,兒童是最容易受“標籤效應”影響的。

因此,不去評價孩子,包括他的性格、能力、智商等,而只是就事論事。否則,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都是一種隱形的壓力與導向,很容易讓孩子個體發展走向歧途。

總之,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應該多引導、包容、鼓勵,讓他自由、安全地進行探索,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一個有眼光的父母,你的態度應該是等待和希望,應該是鼓勵和引導,應該是愛護和欣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