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和不“乖”?知道這幾點,你就要後悔了

玩具 大學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秋荷聽雨 2017-06-02

調查發現,很多小時候是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多多;而小時候越是不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心智就比較成熟。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乖”和不“乖”?知道這幾點,你就要後悔了

圖片來自網絡

1,乖,不是本色的流露。有的時候代表著討好

很多父母都有童年的記憶,在五光十色的超市裡,有些膽大的孩子,可以很自然地告訴父母,自己想要什麼玩具。如果父母不答應,孩子會擺出理由,甚至哭鬧,結果,孩子如願以償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而一些聽話的孩子想要玩具,但是在父母的勸說下, 董事的點點頭,含著眼淚,放棄了自己的想要。以此換來了父母的一聲誇獎“寶寶真聽話!”

可是, 當你回憶起這個場景時,你自己都會罵自己。其實,自己當初真的很想要那個玩具。那個玩具真的是讓你記憶一輩子。只是當時,自己真的是很聽話。但是真的不是自己的本意。

那個時候,只是為了讓媽媽覺得自己“董事”和“乖”!獲得父母的最高讚揚。是的,這些聽話的孩子不得不“昧著良心”放棄自己。而這種討好,也一直貫穿著很多好孩子的童年。

我知道,這種“乖”和“懂事”,在孩子成年以後給孩子造成了膽小,不敢融入社會的後遺症。乖和聽話,只是那個時候的小伎倆。

“乖”和不“乖”?知道這幾點,你就要後悔了

圖片來自網絡

2,乖,其實是孩子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很多非常乖的孩子,常常顯得膽子很小。

有位母親曾經和我說過她的孩子的事情。

她對孩子從小就要求很嚴。因為她堅信嚴格要求,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在她的教育下,孩子從小的時候,就非常的乖,不管媽媽叫他幹什麼,他都會愉快的答應。有的時候心理雖然不想做媽媽安排的事情,但是,他還是會堅持的做完。孩子的乖讓媽媽非常高興和放心。所以 媽媽也總是儘可能的滿足孩子。一切替孩子著想。

這對母子成了別人眼裡的典範。

可是,孩子在成年之後的狀態卻讓父母頭疼。上大學,需要媽媽親自送到學校。並且幫助孩子把床鋪好。每週還要去學校把孩子的髒衣服帶回來。。。。。。。

學校畢業,媽媽帶著孩子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去投檔,然後面試。直到現在,每當工作或者是生活遇見什麼困難,總是要父母幫助解決。

有一次,孩子的肚子疼,讓媽媽帶他去醫院看病。到了醫院,媽媽帶著兒子在掛號處掛號。媽媽問護士:”小孩子肚子疼看哪個科?”

”兒科。”護士想都沒想,直接說了出來。

“護士,我家小孩子快30歲了。還要看兒科?”母親回頭看了一眼兒子。眼裡充滿疑惑。

護士一愣,隨即爆發出了大笑。護士是誤會了媽媽說的“小孩子”的意思。。。。。。。

現在,媽媽很後悔,如此乖的孩子,並不是她理想中想要的。小時候的乖和聽話,讓孩子失去了獨立的能力。造成了膽小和依賴的個性。

“乖”和不“乖”?知道這幾點,你就要後悔了

圖片來自網絡

3,為什麼啊?

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乖巧。換句話說,孩子是在壓抑自己真實情感,迎合家長的需求。久而久之,一個”乖”字兒束縛孩子的真實想法。造就了孩子膽小和缺乏獨立的能力。

這也印證了一個很乖的孩子,往往有一個強勢的媽媽或者爸爸。而這類父母,往往會在孩子的幼兒期,就強奪了孩子的個性。並且,按照父母的理想,安排孩子做一個乖或者聽話的孩子。

反倒是在他們身邊那些不怎麼乖的孩子,大學畢業,有的自己創業當老闆。有的自己考上公務員,發展不錯。即使一些學習不如她的孩子的一些孩子,也都自己乾的不錯。成家立業,獨撐一面。而自己的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操心。

事實上,“乖”並不是一個褒義詞,很多時候,“乖”代表你能力不行。不能獨撐一面。有時候“乖”還代表膽小。所以不要再要求孩子只是“乖”。

“乖”和不“乖”?知道這幾點,你就要後悔了

圖片來自網絡

單純的乖,是會毀了孩子的。要讓孩子在該玩的時候就玩。在玩中,體會人生的長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