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吸菸 | 我抽菸喝酒紋身,我還是個好男孩嗎?

我開車的時候喜歡聽郭大爺的《濟公傳》,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這姑娘打四歲守寡,一直很貞節烈女,她頭裡走,後面跟著四個抬貞潔牌坊的。啊~就這麼貞潔。到三十七歲,守不住了,整個衚衕都是好朋友了。她就不如你這在某個技術行業從事了一輩子工作的女同志,到最後突然間不幹這行了,從良了。”

這正是,“聲妓晚景從良,一世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清苦俱非。”

然後我就想到了王源抽菸那個事……可能這個聯想不大恰當。但是最近討伐的聲勢之浩蕩,讓我有點不敢吭聲……只敢小聲嘀咕,雖然是犯錯了,但也不至於這麼誇張吧,不知道的還以為王源吸毒了呢……

王源吸菸 | 我抽菸喝酒紋身,我還是個好男孩嗎?



不一致效應(Incongruencyeffect)


鹿同學曾經問我:“為什麼大家對一個劣跡斑斑的人,往往格外寬容;對一些一直形象正面的好人,卻往往格外嚴格呢?”

因為她看《甄嬛傳》發現:“殺人如麻的華妃,在害人之後只要動了一點惻隱之心或者講一講自己的可憐經歷,立馬有人說‘她其實本質不壞’、‘她變成這樣也是有原因的’;而有一個很快領盒飯、從沒害過人的炮灰淳兒,一句話說得不妥,便有人吐槽‘裝純、心機深、婊裡婊氣的’。就算她是裝純,畢竟也沒害過人啊……觀眾評價反差之大,到底是為什麼呢?”

好像確實是這麼個道理。“一個惡人做了一輩子壞事,到最後如果做了一件好事,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大善人;而一個好人做了一輩子善事,到臨瞭如果做了一件壞事,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大惡人。”屠夫成佛,只需放下屠刀;高僧就算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只要偷看一次洗澡,就算全完。為什麼呢?

美國心理學家Hastie就告訴我們了,因為在我們對於個體的人格記憶中,不一致的行為會令人記憶更為深刻。為什麼呢?因為不一致行為和一致行為間會出現更多連接,而一致行為之間則不存在此種連接,因此,不一致行為更容易被提取,因為線索更多。(別說,Hastie還挺有慧根……)

王源吸菸 | 我抽菸喝酒紋身,我還是個好男孩嗎?


他的經典實驗是這樣的:先讓被試閱讀某個人的一些人格特點(友善、溫暖、善於社交等),讓他們對這個人形成一個初步印象(好印象)。接著,再向被試展示那個人的一些行為,共三種:1】一致性行為。比如他每天關心同學、熱愛集體;2】不一致行為。看到老奶奶顫顫巍巍過馬路也不扶一把;3】無關行為。他每天都要喝一杯可樂(這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

結果發現,大家記得最牢的就是他不扶老太太過馬路!這一效應,就被稱為“不一致效應”。

Heckler和Childers發現,“不一致效應”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維度——預期(expectation)。實驗結果顯示,預期內的信息不會得到充分加工,不相關的信息也不會得到充分加工,而預期之外的相關信息(Unexpected relevant information)由於需要更多認知資源去額外加工,反而往往引發個體的格外關注、讓人記憶尤為深刻,因此也會對人們的判斷造成影響。

於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貞女失節不如老妓從良,為什麼壞事做盡的華妃偶爾表現出同理心就讓人無比動容,為什麼純情乖乖仔王源在室內抽菸讓粉絲猶如天崩地裂……因為期望值不一樣啊!


然後,再說說這個“人設”的問題。


這些事情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被一個太過正面或完美的人設架到一個太高的位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艾薇兒抽菸喝酒紋身,你們相信她是好女孩,因為她本來就是叛逆人設;怎麼到乖乖仔王源這兒就不信了呢?

盛譽之下,稍有不慎(出現了“不一致”或者“預期之外”的負面信息),就會跌下神壇,這時的反噬效果,往往是超乎尋常的。

公眾對於“好人出現負面新聞”(即人設崩塌)這類事情比“壞人出現負面新聞”更加不能容忍。

可能有些人說,大家對王源失望,是因為他確實做錯了事,北京室內就是不允許抽菸的啊。

那我們換個場景來假設:如果王源是在一個允許抽菸的場所抽菸,媽媽粉難道就不失望了嗎?此前王源翻護欄也是做錯事,在舞臺上泣不成聲也是不專業,媽媽粉為何覺得更容易原諒呢?

因為她們失望的其實不僅僅是他“做錯事”,更是因為他吞雲吐霧的“社會人”模樣,讓媽媽粉感到“油膩”,感到他失去了少年的純真。說到底,還是因為他的“人設”沒有符合她們的預期,崩塌了。

前幾天,我校一個有關心理健康的活動請我去做演講,讓我談談愛情觀。我趕緊藉著那個機會澄清:“雖然我們在文章裡所寫的事情確實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我們也真的不是什麼神仙眷侶,我們只是柴米夫妻。”

因為我發現,這個人設給自己套上了,自己也容易受影響。有時候我們倆口子吵架,剛吵兩句,鹿同學就讓我打住,她說:“你快別吵吵了,再吵你這恩愛人設就要崩塌了。”你看,我們自己都會對“人設”有所預期,更何況旁觀者呢……

但這就漸漸偏離了最初的預想。一開始,你並沒打算立恩愛人設,只是分享一些生活趣事;漸漸地,讀者從中讀到了正能量,因此有了期望;再接著,你因為這個“人設”而被喜愛,自己也會開始亦步亦趨地去迎合這個設定;最後,你終歸是凡人,“震驚!以撒狗糧著稱的人竟然吵架?人設崩塌!”(幸虧我們並沒有王源那麼紅!)

但我還是要說一句,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室內抽菸、翻護欄……當然是錯了。但一個犯過錯的人,也並不一定是壞人。從前被捧成英雄,後來被踩成狗熊——這裡其實並沒有什麼反轉、崩塌,只是他一開始被眾星捧月時就沒有那麼完美,此後被牆倒眾人推時也並沒有那麼不堪——他可能從頭到尾就只是個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人(當然我不知道王源實際上是個什麼樣的人,我這句話也不是特指王源),而已。


乖乖仔到底能不能吸菸?


最後,我還想再討論一下關於青少年在成長中遭遇“叛逆期”的問題。

乖乖仔到底能不能逃課、吸菸、打架?其實……這還挺正常的,人在從青春期往成年期過渡的時候,自我意識會不斷加強,想要打破成年人賦予自己的生活軌跡以及個體形象,因此總是很喜歡用幹一些傻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長大。

我不是在說這樣做很合理很正確。

我的意思是,比起“你太讓我失望了,想不到你是這種壞孩子”“你以前都不這樣,是跟誰學壞的?”,關心一下他為什麼會在舞臺上情緒失控,為什麼要抽菸,可能是他身邊的“大人”真正應該做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