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閒者帖》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

王羲之《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佚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

《閒者帖》釋文:

閒者一兩段事,雖無參於興廢,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雖然以使君明練,每思之,故可尠敗也。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劉京聞“意臨”《閒者帖》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傳)

《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釐米,行書。入刻《寶晉齋帖》。此係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

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餘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於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說303-379、307-365、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從曾祖王覽與《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為同父異母兄弟,王覽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從伯父王導官至太尉,父親王曠官淮南太守。羲之16歲時,被太尉郗鑑相中為“乘龍快婿”。初為祕書郎,後由徵西將軍庾亮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時(345-347),曾置宅於臨川郡城東高坡,名曰“新城”(今臨川市文昌學校內),宅內挖有生活用井和練習書法用的洗墨池,對此南朝劉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臨川內史荀伯子的《臨川記》和宋朝文學大家曾鞏的《墨池記》均有記述。《墨池記》全文285字,介紹了墨池來歷,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文革”期間,墨池遭毀。2002年6月,撫州市政府引進外資500萬元,重建洗墨池,恢復舊貌,供遊人觀賞。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內畫家一丁內書黃庭經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抒。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則《臨川帖》:“不得臨川問,懸心不可言。子嵩之子來,數有使,冀因得問示之。”表達了對臨川的牽掛情懷。他在臨川“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著臨川學子。

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臨摹本。其行書《蘭亭集序》、草書《十七帖》、正書《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吳興帖》

《吳興帖》釋文:

吾十一日發吳興,違遠兄、姊,感戀無喻。慶等別,不可言。比奉告,故多患姊,經感極頓,憂馳益深。適諮議十六日告,風疾故爾。反側!餘可行未?東動靜不寧。吾宜速吳,與丞別。兄進,猶戀,罔勞,亦極惡,馳情! 二女晚生,皆佳。未復華、姜疏。比來得直疏,故惡。故云當視華也。汝兒女並可不?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無錫博物館藏拓本)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當代陳楚明臨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釋文: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拳拳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飛)……(括號內為缺字或殘字,方括號內為衍字)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閱讀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影響幾何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造了一代書風,成為千年的明鏡。二王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誌,也是學書法人期望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人們照著他們這面鏡子,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們的書風折射得五光十色。歷史發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無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創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書風的創新價值

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書法家並不鮮見,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並稱,唯有“二王”可以並稱一代。“晉末二王稱英”(虞龢《論書表》),他們父子書法成就的差別,在於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隸”,“古今莫二”,王獻之則“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羊欣《朱古來能書人名》),兩人各有長處,只是王羲之較全面,因時代前後,也有“古今之別”,故相差不遠。

“二王”並稱,書風堪為經典,代代相傳而不衰。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麼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作中,貫穿於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創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經典,其後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後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於其汲取營養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造精神。

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聖,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範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又有青藍之妙,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裡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與創新,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造了今草,並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創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範化並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蘭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聖”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創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透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獨立機制。

王獻之的書以行書為主(即所謂稿書),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為所欲為,迥異於往法,令現代學書者亦不敢為之。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再加上小王之魂魄,造就了一代新風。王獻之最有創造的是行草夾雜的字體(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百出,奇趣萬千。

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鑑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於正,疏多以密,方多於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故王獻之的字跡特別,一望便知其為小王書。而他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趣,一筆之中變化更加複雜,更為流美,小王書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心馳神往,超逸悠遊,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

大王靈活,小王神俊古今獨絕,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特徵,創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意躍然紙上。王獻之書法美趣潤澤,風流多姿,習稱為破體、緩異,或曰清韻,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小王書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二王書風對當代書法創新的影響

無論是王羲之還是王獻之,他們在書法上的創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進取和求變求新的理念和勇氣,是二王書風的精髓,研究或者學習二王書風,正是要從創新的實踐上著手。二王書風是經典,如果僅從經典的角度去學習,那經典就是桎梏,那是僵硬的照搬照抄,是貌合神離的傳承,自然也與二王書風的本質背道而馳。

(一)從二王書風看傳統基礎上借鑑。二王書風是經典,但不是唯一的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鑑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傳統基礎。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經典,離開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造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之中,而是淺嘗之,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可謂道理淺易,想那大小二王,何等睿智出眾,天分超群,尚且紮根傳統,孜孜以求,何況我們凡夫俗子,更要以傳統為基礎,錘鍊跌打,借鑑摹仿,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二)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作的創新意識。我們說二王書風的精髓是他們的創新精神,此話一點不為過。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於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創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獨創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學習二王書風就是要敢於創新。當代書法創作呈現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有準確的藝術觀和明亮的辨識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立足於傳統經典;另一方面也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即努力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風格容易立,但要做到不粗俗、不怪異,富有美感卻不是易事。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摹仿的對象,不過淺易的摹仿大都停留在表象上,對二王書風人們最為心儀的是手札一類的稿書,摹仿最多,寫王字也多從這路入手。然而有不少人遺神取貌,得意忘形,寫王字寫到頭來,字是越寫越小,形式上也是橫字的居多,粗看是越寫越精,細察則是越寫越僵,更有甚者是千人一面,毫無生氣。有個別天資較高者,王字寫得非常精準,但完全被二王書風所籠罩,一手漂亮的王字,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王第二,完全迷失了自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風格,這些人與那些名義上寫二王,卻亂寫一通的人相比更可悲,也更可憐。因為這些人是學書的料,天資不錯,缺乏的就是那種理念,那分勇氣和自信,只求做書奴。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這就是一個真實的書聖,一個令我們神往的書聖。二王書風是經典,學習經典,就更要有創新意識,在創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二王書風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三)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二王書風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以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這兩點容易被人們重視和接受,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眾人皆美之,書法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書法能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不啻是書法欣賞的一大福音,何況這書法又是創新的傑作,這大眾又包含著多少同時代及以後歷代書壇的高手大家,直教你不服也不行。不表小王出新脫俗,單說大王《蘭亭序》一出,何等驚世駭俗,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讚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蘭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範。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之。

故二王書風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書法創作在立足傳統、注重創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於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並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作的主流,也不利於書法的發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醜代美,卻以創新自居,無異於將自己逼向死衚衕。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對二王書風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書法越發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杆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精品欣賞!

王羲之《閒者帖》拓本二種比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