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髮者自測:脫髮有4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最危險

脫髮 營養學 睡眠 吹風機 推拿 生命時報 2018-11-30

前一陣,網絡上熱炒90後已經開始加入“脫髮大軍”的行列,脫髮的年齡群體似乎在逐漸走低。

脫髮者自測:脫髮有4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最危險

即便是女演員,也難逃髮際線後移的命運。

一份調查顯示,在中國男性脫髮患者中,60%男性25歲之前就開始脫髮,30歲之前開始脫髮的達到84%。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幫你拯救後移的髮際線。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性病科主治醫師 周 城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 胡志奇

脫髮類型有4種

不同類型的脫髮有不同的成因,有些甚至還暗示身體某個部位的疾病。

1、地中海式脫髮

地中海式脫髮是一種雄性激素性脫髮,常伴有頭屑增多、頭皮油膩、瘙癢明顯等症狀,多發生於皮脂腺較為旺盛的青少年。

2、瘢痕性脫髮

由於頭髮損傷或者各種局部皮膚病之後,使頭皮發囊受到破壞,並且永遠消失,頭髮不再生長。

3、先天性脫髮

有的人天生就沒有眉毛或者全禿頭,這種脫髮大多數是永久性的,暫時沒有特殊療法,但其中也有些可以部分或者完全恢復正常。

4、斑禿

這種脫髮背後和身體的某種嚴重疾病有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的。斑禿可能伴隨腎臟問題,比如腎炎、免疫性腎炎,甚至還有紅斑狼瘡合併的情況。出現斑禿的患者,需要進行系統檢查。

一個方法自測是否脫髮

不少人都有洗澡後,發現有很多頭髮掉落的現象,很擔心自己是不是也加入了“脫髮大軍”,掌握正常脫髮的數量,就不必緊張了。

正常人的頭髮總量大概8萬~10萬根,每天會脫落50~100根。但如果平均每天掉落超過100根頭髮,並持續3個月以上,一定要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一個簡單的方法,輕鬆檢測脫髮情況: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從頭髮根部輕輕捏住約50根頭髮,向外捋,如頭髮脫落不超過1~2根,代表大致正常;

如每次超過6根,則懷疑存在異常的活動性脫髮。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該檢查前應至少5天不洗頭。

脫髮者自測:脫髮有4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最危險

3個原因導致脫髮

精神壓力大、遺傳因素等,都是導致脫髮的原因。

1、身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較高,以男性為主

常見的雄激素性脫髮與雄激素的代謝有密切關係,在這類脫髮患者頭皮內,雙氫睪酮水平增高,破壞頭髮的生長週期,每天脫落的頭髮更多,脫得多、長得少,長此以往導致禿頭。

另外,雌激素水平不足、垂體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失調、腎上腺腫瘤等因素,均可導致頭髮脫落。

脫髮者自測:脫髮有4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最危險

2、遺傳因素

家族有脫髮的人,子女發生脫髮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5倍。

3、不良生活習慣

  • 經常用吹風機吹頭髮。吹頭髮時溫度升高,破壞毛髮表面的角蛋白。
  • 用錯梳子。塑料梳子可能形成靜電,對毛髮表面的角質層造成破壞;特別尖的梳子可能劃傷頭皮。
  • 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精神壓力過大,也會導致脫髮。

8個方法拯救脫髮

現代社會,許多人習慣了過度緊張的生活節奏,然而,對脫髮患者來說,適當放慢腳步,對防治脫髮非常有利。患者除了遵醫囑用藥,生活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

脫髮者自測:脫髮有4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最危險

1、調整心態

脫髮患者應調整心態,注意休息,經常深呼吸、散步、做鬆弛體操等,精神放鬆有利於頭髮生長。

2、保證充足睡眠

建議患者按時睡覺,保證睡眠時間,這樣有助於改善脫髮。

3、營養均衡

脫髮患者應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遠離“重口味”食物,增加膳食中谷物、蔬菜、水果的比重,增加對頭髮有“滋補”作用的高蛋白類食物,如牛奶、瘦肉、家禽和魚類。

4、適度洗髮

  • 洗髮太勤或太少對頭髮的保養來說都不好,一般隔天洗一次即可,洗髮水溫以40℃左右為宜;
  • 洗髮時輕輕按摩頭皮,既能清潔頭皮,又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洗髮劑要選用無刺激性的;
  • 洗髮後,最好讓頭髮自然幹,如用吹風機,要注意吹出的風溫度不能太高,過高溫度不僅對頭髮不好,而且損傷頭皮。

5、重視梳頭

脫髮患者應常備一把好用的梳子,最好是木梳或牛角梳,這類材質可減少靜電對毛髮的傷害。

經常梳頭既能去除頭屑,增加頭髮光澤,又能按摩頭皮,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頭髮供血。

6、減少染髮、燙髮

經常染髮、燙髮,會破壞頭髮的光澤和彈性,甚至使頭髮變黃、乾枯。染髮、燙髮間隔時間至少要3~6個月。

7、公共泳池游泳帶泳帽

公共泳池中會使用大量漂白粉用於殺菌消毒,但長時間接觸漂白粉會使頭髮乾澀、硬脆,更易脫落,在公共泳池游泳要佩戴硅膠游泳帽。游泳後儘快徹底清洗頭髮,並使用護髮素,加強保養。

8、避免過度壓迫、牽拉頭髮

過度壓迫、摩擦和牽拉頭髮會引起脫髮,因此,束髮時不要過度牽拉頭髮,也不要將頭髮綁得太緊。戴帽子、頭盔時,髮際處的頭髮易受帽子或頭盔壓迫,所以戴帽子和頭盔的時間不宜過長。

本期編輯:曹一珠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