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讓鉅虧企業扭虧為盈 這位浙商二代有啥絕招

投資 創業 快錢 經濟 浙江新聞 2017-06-13
三年讓鉅虧企業扭虧為盈 這位浙商二代有啥絕招

劉元慶和劉勁鬆父子。

創業難,守業更難。

隨著一大批創二代走上前臺,他們是否願意子承父業,能否勝任接班。

劉勁鬆沒有想到今天他在企業家中特別是創二代中贏得了如此好的口碑。從大學到英國留學,劉勁鬆一直學習的是金融,回國後更是在上海做到了私募基金公司的金領。最終告別上海金融圈回到浦江,在短短3年時間裡幫助父親劉元慶將一家鉅額虧損的企業扭虧為盈,便是最有說服力的事實。

如果說3年前劉勁鬆不過是出於責任來援助父輩的助手,那麼今天他已成為熟諳企業經營操盤的企業家。

從挑選企業到管理企業

如果說私募基金公司的工作是挑選有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那麼企業高管更多是管理企業。

剛回到公司時,劉勁鬆首先是在總公司真愛集團的證券部工作。“由於公司還沒有上市,因此更多的是做一些材料準備工作,感覺自己完全就像個打雜的!”這讓劉勁鬆一度感到十分迷茫,人也變得消極起來。後來他慢慢走出低谷,並在2014年7月1日正式到子公司“亞星”上班,擔任總經理助理。

“記得我們開半年總結會時,當‘亞星’虧損的數字報出來時,基本上相當於我們全集團的半年利潤,一位女董事會成員竟然當場哭了!”劉元慶說,他和10多位公司中層逐個交流,發現公司存在很多問題,如庫存高、應收賬款和壞賬率高等等。“先是銷售的副總走了,後來連我們聘請的職業經理人也辭職走了,可以說當時的‘亞星’正處於最困難的時候”。

面對困境,劉勁鬆沒有退縮。“企業經營說起來很複雜,但抓住關鍵環節就很容易取得突破。”他告訴記者,可能因為學習金融和基金工作的關係,他對數字非常敏感,在企業經營中一切都靠數字說話,通過精細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而言就是抓住“產供銷”三個關鍵環節。

進入“亞星”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積極拜訪客戶,希望從市場銷售上破開困局。在經過一番調研後他發現,“亞星”的客戶數量不少,足足有700多家,可是“質量”卻不佳,前100名客戶在銷售額的佔比只有一半左右。“這不要說和知名大企業相比,就是和我考察的不少上市公司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劉勁鬆說,因此他決定降低客戶數量,並將客戶實現分級管理。但這一想法最初卻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

“傳統的銷售講究‘生產多品種,客戶多渠道!’,因此我們追求的客戶數量都是越多越好。”劉元慶說。而在劉勁鬆看來,“客戶在精而不在多,不好的客戶對企業來說不是客戶反而是敵人!”在多次溝通後,最終劉勁鬆按照自己的想法實行了客戶分等級管理。“目前我們的客戶數量大概只有150多家了,但前20名客戶的銷售額已經佔80%以上。”劉勁鬆告訴記者,客戶集中度的提升給企業降低營運成本的同時,反而促進了銷售額的大幅增加,增幅幾乎達到了50%。事實證明,劉勁鬆的這一步走對了。

除了做好銷售以外,劉勁鬆還大力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採購成本,寫出了“產供銷”全面改革的管理大文章。在產品創新上,劉勁鬆從技術創新打開了局面。“每一臺機器的性能、每一個工人的績效、每一道工序的指標,每一件原料的成本!”劉勁鬆告訴記者,這些數字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成為他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產能的有力武器。而在供貨渠道上,他調整供貨商,從全部國外進口改為國內進貨,通過整合供應鏈和規模採購,不但減少了採購的環節,而且大大降低了進貨成本。公司的採購效率提升了30%以上。這一點讓父親十分佩服。

三年讓鉅虧企業扭虧為盈 這位浙商二代有啥絕招

“亞星”立體倉庫。

從追求穩妥到積極進取

做股票投資,在熊市的時候要降低倉位,放慢節奏,對於企業發展而言,在外部經濟環境較複雜嚴峻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放慢速度呢?劉勁鬆認為,這反倒是企業發展的好時機,只要認準方向就應該加油幹。

在這一點上,劉勁鬆大刀闊斧的改革要求最初並沒有得到父輩的認可。比如在企業投入上,他和老一輩就多次意見不一致。在前兩年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劉勁鬆卻堅持增大投入,加快發展,每年都要投入數千萬元去搞科技創新和裝備更新。“當時董事會基本上是全部反對的,大家都覺得大環境不好,經營步子應該慢一點,穩妥一點,可是兒子堅持要加快發展,還拿出了可行性報告,最終把公司幾個老一輩創始人全部給說服了!”劉元慶說。

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劉勁鬆的崗位一變再變,從最初的總經理助理到2015年初擔任執行總經理,2017年初又成為亞星公司總經理。

“一次次的實踐證明他是對的!”企業業績讓劉元慶對兒子的接班評價越來越好。“其實最初兒子回來不到半年就開始管理‘亞星’,我是捏著一把汗的,特別是後來亞星高管相繼辭職後,兒子幾乎是一個人在管理‘亞星’,難度可想而知”。劉元慶告訴記者,在兒子回來前,他曾經親自去“亞星”坐鎮過一段時間,但也沒有解決掉企業當時面臨的困難局面。沒想到兒子不但堅持下來了,而且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公司業績從2014年的鉅額虧損到2015年的小幅虧損再到2016年的大幅盈利。“具體數字保密,但去年的盈利基本上已經佔我們整個集團公司的一半左右了!”劉元慶說。

從賺快錢到賺辛苦錢

金融投資容易賺快錢,經營實業既辛苦賺錢也難,究竟是通過股市投資賺快錢還是堅持做實業賺辛苦錢?劉勁鬆選擇了賺辛苦錢。這種通俗的賺錢理念其實是他在企業經營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

“如果現在給你機會再選擇?你會繼續回去做金融還是留下來做實業?”面對記者的問題,劉勁鬆的回答也很肯定:“當然是實業!我在這裡收穫的要遠遠大過在金融行業的收穫,何況金融的許多知識也只有運用到企業經營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談到賺錢,劉勁鬆認為,股市投資賺錢確實比較快。“記得以前調研一家公司時股價在30元以下,我買入後幾個月就翻倍了,賣掉後最高都漲到100多元呢!”談到自己的股市投資經歷,劉勁鬆感慨地說,賺錢太快太容易了,不過風險也大。社會上對這樣的投資是有誤區的,“股票投資賺錢快,虧得也快,通過炒股發財的人畢竟是極少數!”他告訴記者,周圍通過股市投資致富的朋友不多,反而是在炒股中將做實業積累的財富虧掉的不少。

更讓劉勁鬆對企業充滿激情的是,自己以企業家的身份,成為振興實體經濟中的一員。“既然我選擇了這條路,我就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