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職場談判技巧---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

如何說服一個人?你有競爭對手,這些競爭對手也想著法爭取你的說服對象。

這種場景很常見,比如說,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你去選舉,怎麼讓選民支持你的理念?或者開大會,同事們各抒已見,你怎麼讓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我們需要跟一個“故事領域”的後起之秀——廣告取取經。廣告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廣告商天然就面對著眾多競爭者。

豐田在做廣告的同時,寶馬和奔馳也一定在做廣告。蘋果在做廣告的時候,華為跟三星也一定在做廣告。它們的目的都是,通過各自的故事,把消費者拉到自己這邊。

不僅有競爭者,廣告還面臨另一個限制性條件——時間。

廣告商可能只有幾分鐘、幾十秒,甚至只有一張照片的機會,他不能長篇大論。在這個前提下,他還要保證打動效果。

所以說,好的廣告,一定是一個好的說服者。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廣告人已經發展出一套特別的故事手法:廣告故事的黃金三律。這次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黃金三律是如何完成說服的。

商業職場談判技巧---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

共同體原則

黃金三律的第一個原則是共同體原則。也就是,要讓消費者產生移情認同,說白了就是感同身受。廣告商要讓消費者覺得,我跟故事的主角是一類人,我就是他,我們是一個共同體。這個廣告講的正是我的故事。

這其實不難理解。你想想看當一群人圍著你推銷,都說自家的東西最適合你,你相信誰?

你肯定會琢磨,誰看起來跟你最像,最像我的人肯定最瞭解我。他說這個東西適合我,大概率上不會錯。比如,在廣場上賣保險,最後賣得好的人,往往不是口才最好,或者最精通保險業務的人,而是廣場舞跳得最好的人。

因為他更深入地打入了廣場舞大媽這個共同體。他在這個群體裡的說服力就最強。

再比如,2012年倫敦殘奧會,有這麼一個30秒的廣告,名字叫做《只要不缺信念》。這個廣告就完美地詮釋了“共同體原則”。

這個廣告很奇怪,30秒鐘,它一個畫面都沒有,只有黑屏。你只能聽到背景聲——一些來自賽場上吶喊。有來自媽媽的,“兒子,你一定行的”;有來自教練的,“加強訓練啊,再跑一次”;有來自觀眾的,“加油啊,哥們”;也有來自解說員的,“最後一個彎道,要衝刺”等等。

除了這些,你能聽到的就只有自己奔跑的腳步聲跟喘氣聲了。

看到這你肯定在想,這是什麼意思啊。

就在你納悶的時候,在廣告結尾,出現了兩句字幕:“既然我看不見這個世界,那就讓這個世界看見我。”

到這一刻,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盲人運動員比賽的現場。我剛才是以盲人的視角,感受到了他的世界。

商業職場談判技巧---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

你看,雖然你不是盲人,廣告商卻讓你跟他產生了聯繫,你彷彿也變成了一個盲人運動員。

而做這個廣告的,就是全世界最會用講故事的企業之一,叫尊尼獲加,這是個威士忌品牌。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網上查查他們的廣告,很精彩。

我個人強烈推薦,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故事做廣告的企業。

說到這,你可能會覺得,這件事似乎很簡單。既然要產生移情認同,我把消費者塑造成故事的主角不就行了?

比如加肥的大碼服裝,針對的是肥胖人士,故事的主角就是肥胖人士。祛痘化妝品針對的是臉上有痘痘的人,故事的主角就是臉上有痘痘的人。租房網站針對的是暫時買不起房的,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些人不就得了。

但是,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沒那麼簡單。加肥服裝,尤其是女裝,從來不用真正的胖人當模特,充其量是微胖。祛痘產品的代言人往往是光鮮亮麗,皮膚已經很好的明星。租房網站的廣告裡,主角給你的感覺肯定不是買不起房,而是一群背井離鄉,在異地打拼、努力前程的年輕人。

換句話說,你真正要發現的,不是消費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他們以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者他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才是你要在故事裡呈現的。

好了,這是廣告故事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

在多對一的說服中,誰塑造的共同體感受越強,就越能把人拉過來。

所以,你要先弄清,你要說服的人是誰,他們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樣子的,然後把你跟他們塑造成一個共同體。

商業職場談判技巧---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

負能量引導

塑造了共同體,你算是完成了第一步。

接下來,我要講廣告黃金三律的第二個原則叫“負能量引導”。

這裡的負能量,指的不是醜陋邪惡,而是那些還不夠好,有缺憾的東西。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好故事不是應該有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嗎?

沒錯,但再正面的故事,也需要從負面的設定開始。這其實是一個廣告業老生常談的問題,哪裡才是顧客的痛點?如果你要切入顧客的痛點,你就必須利用負能量,在消費者的心理切開一道口子。

比如運動飲料的廣告。開篇往往是一個精神萎靡的人,喝完飲料之後,他會變得精神抖擻。這種轉變,就是一個把負能量轉化成正能量的過程。

而促成這種轉變的,就是你要推銷的產品。假如你能把這個過程塑造得再誇張一些,比如喝運動飲料之前,這個人萎靡不振,戀人分手,工作失誤,那麼,廣告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是廣告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在多對一的說服中,你要擅長挖掘故事中的負能量。誰挖掘的負能量越大,誰就能贏得更多的人。因為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性。

比如你是老闆,去別的公司挖人。

假如你說,來我的公司,你會獲得更好的前途。

估計聽的人覺得不痛不癢。假如你加上一句,你呆在現在的公司,會讓你的職場價值貶值,現在跳槽,其實是最好的機會。那麼對方被說動的機率就高出很多。

商業職場談判技巧---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

功能性飲料的負能量引導:

以前喜歡臺灣的一款飲料廣告,飲料名叫保利達相當於國內的紅牛,有提神的效果。而主角也很有趣,是一對夫妻,男的瘦,女的胖,女的看起來比男的重100斤。

女主讓男主給她敲背,男主似乎用盡全身力氣打在女主的背上,女人還懶懶地說,再用力些?

然後呢?他立馬喝了飲料,手速堪比海賊王路飛的橡膠火箭拳,每一拳敲在女主的背上,都讓女主咧開嘴,直喊痛痛痛。

不滿足原則

廣告故事黃金三律的第三個原則叫“不滿足原則”,就是給故事設置一個半開放性的結尾。

你可能覺得奇怪,故事的結尾,不都是要讓人心滿意足嗎?

不然,就是挖坑。但,廣告在這件事上,正好相反,廣告要製造的,其實是不滿足感。

比如一款酒,人頭馬的廣告。

這個廣告語你可能聽過,叫“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

我小的時候經常看這個廣告。廣告的故事發生在一場聚會裡,主角是個精英男,拿著一瓶人頭馬。隨著他開啟酒瓶,一位漂亮的女士經過身邊,婀娜一笑。

到這一步,誰都預感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但廣告偏偏到此打住,就是不給你演出來。

它會讓你覺得,這個故事沒講完。你要想知道結局,可以自己去買一瓶人頭馬,親身體驗一下,親自給這個故事畫上句號。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很多人就會情不自禁地下了訂單,掏了錢包。

再比如,有一部世界上最賺錢的電影,叫《女巫布萊爾》。注意,之所以說這部電影最賺錢,是因為它的單位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

投資只有6萬美元。但票房高達2.48億美元。從這個角度看,它比《阿凡達》還賺錢。為什麼賺錢呢?其中,預告片,也就是這部電影的廣告,佔了90%的功勞。

先說說電影本身。《女巫布萊爾》是一部偽紀錄片,也就是模仿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的故事片。講的是一群人去森林裡尋找女巫,遇險了,一個都沒回來。其實就電影本身而論,它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它的預告片很有意思。

女巫布萊爾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原創性,顯然這個辦法不能用太多次。

商業職場談判技巧---你參加競標,怎麼讓自己的方案勝出?

這部電影的預告片很像新聞,大概是這麼說的:有一片森林,傳說裡面住著女巫,誰都不敢進去。但是,有幾個年輕人不信邪,非要去,他們還隨身帶了一臺DV。

結果,這幾個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搜救隊只找到了他們留下的DV。到底發生了什麼?現在,我們把DV裡的內容剪輯成了90分鐘,將在電影院裡播放,你來看看吧。

你看,這麼一說,你的不滿足感一定會特別強烈。

你離最後的真相,就差那麼一點了。為了完成這最後的臨門一腳,買張電影票又算得了什麼?這個就是《女巫布萊爾》成功的原因,它製造出了一種強烈的不滿足感。

好,這是廣告故事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不滿足感。在多對一的說服場景下,誰能在結尾製造出強烈的不滿足感,誰的說服力就越強。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

本講小結

好,總結一下,這一講我們說了在多對一的場景下,廣告故事教給我們的三條定律:

第一,共同體原則。找到故事的主角,讓聽眾跟你成為一個共同體。

第二,負能量原則。要挖掘負能量,用負能量在聽眾心理撕開一道口子。然後迅速把這個口子填上。

第三,不滿足原則。在故事的結尾,塑造不滿足感,促使聽眾自己行動起來,體驗結局。

“多對一”與“一對一“的說服有個最大的不同,你不但要考慮說服對象怎麼想,還要考慮對手怎麼想,本質上是典型的多方博弈局面,三個原則雖然都很好,但是如果都被對手以各種形式用過了,我們的原則就應該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另外,在面對重複多對一博弈的時候,我們講的故事應該更抽象成一種精神或者生活方式,而不是有形可見的商品或者服務,這就是商業品牌的力量,把所有的意義都裝到一個符號裡,不斷的加強符號和背後意義的連接,讓別人一看到就聯想到一種滿足,被吸引過去。

如果把個人信譽也當成一種品牌,那麼我們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塑造這種信任,只要是看到我,就知道質量有保證,這才是一種更高級的說服,此時無聲勝有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