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究竟有什麼差別?'

"

對於博士生來說,進入高校就職是十分普遍的一條職業道路。那麼“海外經歷”成為他們繞不開的話題,甚至是一個必選項,不少崗位要求會寫著“有海外學習或留學經歷者優先”。但我認為科研成果才是“硬核”,不應該設置這樣的要求。本土博士和海歸博士到底差在哪兒?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高校的快速發展,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之間的差別,已經不是那麼大了。許多高校在招聘的時候,已將必須具有兩年以上的海外留學經歷,改為了具有兩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者優先。所謂優先,指的在同等條件下的優先。

"

對於博士生來說,進入高校就職是十分普遍的一條職業道路。那麼“海外經歷”成為他們繞不開的話題,甚至是一個必選項,不少崗位要求會寫著“有海外學習或留學經歷者優先”。但我認為科研成果才是“硬核”,不應該設置這樣的要求。本土博士和海歸博士到底差在哪兒?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高校的快速發展,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之間的差別,已經不是那麼大了。許多高校在招聘的時候,已將必須具有兩年以上的海外留學經歷,改為了具有兩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者優先。所謂優先,指的在同等條件下的優先。

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究竟有什麼差別?

那麼所謂的同等條件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博士就業過程中所謂的同等條件主要指的兩個方面:一是畢業的學校;二是博士期間所發的學術論文。

首先來看畢業院校,可以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比較。一般來說,畢業院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上位於前200名的話,都是屬於各個高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的優先考慮對象。就國內高校而言,清華北大能夠穩居前100,剩下的能夠進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前200的,其實也就中科大、浙大、復旦、南大、上交,也就是坊間所說的華東五校。此外,高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也會適當考慮本碩的畢業院校,也就是俗稱的學歷查三代。

高校招聘人才的時候,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讀博士期間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術圈的硬通貨都是論文。如能在Nature 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一兩篇學術論文。不管是土博還是海歸,想要在國內高校謀求一個職位都是相當容易的。在以前的話,比較看重發表論文的數量,但近些年部分高校在人才引進的時候都採取了代表作模式,需要申請者提交3篇或5篇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學術論文,供擇優錄取。

"

對於博士生來說,進入高校就職是十分普遍的一條職業道路。那麼“海外經歷”成為他們繞不開的話題,甚至是一個必選項,不少崗位要求會寫著“有海外學習或留學經歷者優先”。但我認為科研成果才是“硬核”,不應該設置這樣的要求。本土博士和海歸博士到底差在哪兒?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高校的快速發展,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之間的差別,已經不是那麼大了。許多高校在招聘的時候,已將必須具有兩年以上的海外留學經歷,改為了具有兩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者優先。所謂優先,指的在同等條件下的優先。

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究竟有什麼差別?

那麼所謂的同等條件究竟指的是什麼呢?博士就業過程中所謂的同等條件主要指的兩個方面:一是畢業的學校;二是博士期間所發的學術論文。

首先來看畢業院校,可以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比較。一般來說,畢業院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上位於前200名的話,都是屬於各個高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的優先考慮對象。就國內高校而言,清華北大能夠穩居前100,剩下的能夠進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前200的,其實也就中科大、浙大、復旦、南大、上交,也就是坊間所說的華東五校。此外,高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也會適當考慮本碩的畢業院校,也就是俗稱的學歷查三代。

高校招聘人才的時候,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讀博士期間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學術圈的硬通貨都是論文。如能在Nature Science及其子刊上發表一兩篇學術論文。不管是土博還是海歸,想要在國內高校謀求一個職位都是相當容易的。在以前的話,比較看重發表論文的數量,但近些年部分高校在人才引進的時候都採取了代表作模式,需要申請者提交3篇或5篇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學術論文,供擇優錄取。

本土博士與海歸博士究竟有什麼差別?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國內的科研環境大為改善,且科研氛圍比較功利。功利是一把雙刃劍,壞的方面自然是不容易靜下心來做一些真正基礎性,原創性的成果。但是對於博士生來說,如果5年時間都去做一些基礎的東西,未必能夠取得好的成果。若是發表不了好的論文,是很難繼續在學術圈走下去的。在國內念博士的話,大環境是強迫著博士發表論文。在這種功利環境的推動下。國內的博士往往能發表多篇高質量的論文。與之相比,在歐美一些院校,博士畢業對論文的要求不是很高,反倒不利於在國內高校的求職。

總之,不管是國內的博士還是海歸,畢業以後如果不再繼續做學術,那還無所謂。如果是要繼續走學術這條路的話,在博士期間多出論文,出好論文,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直接關係到自己學術生命的延續。能夠悠哉遊哉,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研究,這可能要到工作以後,自己建立課題組才能實現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教師招聘中提出了海外學術經歷的要求,有的甚至明確要求在海外高校取得博士學位。很多人會奇怪,到底海歸博士比本土博士好在哪裡呢?

我個人在高校從事教師招聘工作近10年,遇到過幾百個博士,有本土985、211的博士,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歸博士。從面試和入職後表現來看,海歸博士與從未出過國的本土博士相比,確實有一定的優勢,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還是國際化的問題。國際化並不是大家想的崇洋媚外,外國的東西就是好,國際化是一種思維模式,是一種無國界的開放交流。海歸博士在學術視野上普遍更開闊一些,一個在美國上學的博士,也會常常和歐洲、亞洲等高校的學者交流,參加國際會議的頻次也遠高於本土博士。總的來看,國內高校在國際化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間,當然,因為一些限制,也不可能提升到歐美那種程度。這也是我們要不斷把人才送出去交流的原因。

第二是學術沉澱的問題。前些年,國內高校有一陣論文熱,論文數也達到了世界第一,很多本土博士的論文數,特別是sci論文數也是飆漲。但與之相反的是,海外博士的論文數普遍不多(博士畢業生基本上都是個位數,博後會多一些)。我同事的老公在美國唸的博士,學術水平很不錯,但就是論文太少,來學校應聘時比較吃虧。而實際上,他的導師是兩個二區期刊的主編(機械學科,二區已經很高了,還是主編),但他的導師不讓他們隨便發論文,更不會隨便讓學生在他主編的期刊上發論文,因為導師更在乎名譽。所以,最後能發表的論文,都是經過長期沉澱的高水平論文。

第三是學術圈子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算是上面兩個問題的綜合。目前,除了一些關乎國家戰略的核心領域,大部分科技領域仍然是以歐美為主導的,國內大多數專家學者在國際上都不太有發言權。而學術評價,有掌握在這些有發言權的專家手中,就像上面說的那位。作為他們的學生,自然是佔據著學術的制高點,做著最前沿的研究,做出來的成果也更容易得到認可。

不過總的來說,這些年可以看到,國內博士的水平也在提高,一方面是國內的導師開始進入國際舞臺,另一方面也是國內導師在人才培養上有的一定改善,國內的科研條件也有明顯提升,很多都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國內優秀博士的科研表現也完全不輸海歸博士,像清華的萬蕊雪,純本土博士,三年發了5篇science。只要土壤合適了,人才就會自然生長。

說到這裡,其實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大家忽略的重要原因:歐美國家名校的數量是我們遠遠不能比的,世界前一百名裡中國也就兩三所,而美國能佔到一半,假設一下,送一百個學生去美國,分別讀美國前一百的學校。再送另一百個人在國內,分別讀國內前一百的學校,那麼,美國博士中至少有50個人擁有一流名校教育背景,而國內博士中只有2、3個能與之抗衡。而我們送出去深造的博士實際上比這個比例更高地集中於國際一流名校,而且他們原本就是國內大學生中的佼佼者。因此,拿本土博士和海歸博士這兩個群體來比較,本身就是不是很公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