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書深度總結:如何避免低效努力?

每隔一段時間,關於學歷的討論就會在網上火起來。

《上了985/211才知道,“學歷不重要”就是個大騙局》《非985大學的簡歷直接扔?HR曝出面試“潛規則”,是歧視還是赤裸的現實》

自媒體裡漫天都是這樣的文章,彷彿只要拼命啃書考進985,從此人生便可一帆風順。

每次看到這樣的標題,我的心中都會泛起一絲苦澀,因為我知道,985畢業生的另一面可能是下面這樣:

《“985畢業一年後,我連治感冒的錢都沒有”》

作為某985高校的畢業生,親身經歷告訴我:

學歷沒那麼重要,頂多算敲門磚。

未必努力就有收穫。

在大學時,我學習非常努力,從大一就開始固定時間泡圖書館、自習室,各科成績都很好,還額外選修了其它學院的課程,大學四年過的無比充實,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自得其樂。

結果,一畢業我就傻眼了,工作很難找,處處碰壁。剛開始,我覺得很委屈,明明那麼努力了,各科專業成績都很好,為什麼招聘方看不到呢?我還天真的認為,招聘要求裡寫的那些工作經歷我雖沒有,但我的學習能力還可以,真正工作的時候可以快速學習呀。

我懷著這種心理度過了挺長時間。不記得具體哪一天,我突然開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雖然熱愛學習,但對於未來的職業並沒有認真的規劃,目標不明確,以至於學到的很多東西,未必能在工作中用到。

目標模糊還導致我沒有根據目標工作的需求,提早做準備,比如找相關行業的實習工作等。

歸根結底,我的問題源於一種錯誤的認知:

盲目努力,沒有目標。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優秀,別人就有義務錄用你。(其實“優秀”也只是自我感覺而已。人呀,太容易看不清自己,總將努力等同於成績,將“我很努力”誤認為“我很優秀”。)

3本書深度總結:如何避免低效努力?

低效努力是一劑安慰劑

因為曾經努力過,也曾吃過“努力卻沒有效果”的苦,所以我對“低效努力”很警惕。

日常生活中低效努力的例子並不罕見。

有些人工作非常努力,每天加班到深夜,週末也不忘充電學習,但他卻總在重複做一些非核心的工作,將自己早已掌握的技巧重複了一遍又一遍,看起來很忙,但個人能力卻沒有提升。

有些公司老闆,每天為具體業務忙的焦頭爛額,但卻疏於公司治理,導致公司員工職責分工不明,人浮於事。結果老闆越忙,公司業績越差,整體陷入了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的狀態。

什麼是低效努力?我的總結就3條:沒有目標、沒有主次、沒有進步

除低效努力外,假性努力也很常見。

什麼是假性努力?

每天早上聽1節羅輯思維開啟一天的生活,中午休息的間隙也不忘聽1節樊登讀書會,晚上別人在吃雞、玩王者,你還在努力學習,臨睡前半小時,不忘寫完今天的日更文章。11點半,隨著最後一個句號落下,充實的一天宣告結束。每天默唸著“明天成功的你,會感謝今天努力的自己”,日復一日的重複這種努力。你一邊努力,一邊告訴自己:假以時日,我的認知能力一定會得到提升,我一定能所向披靡,升職加薪。

這種努力讓你感到很安心,就像吃了保健品後,你感受到營養因子的注入,你感覺到身體變得日益強壯。

這種努力的危害在於,它試圖以努力的姿態代替自我提升的結果,它預設了一個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前提: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效果。在背後支撐它的想法是:我只要在一件事情上花夠時間,就能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

關於努力的雞湯總是最暢銷的,因為它們製造了一種假象:成功有什麼難的呢?不就是努力嗎?不就是用好每天下班後的2小時麼?不就是早起麼?不就是多學習麼?

打了雞血的你頭腦一熱就開始努力了,甚至沒有好好想想,如何高效的努力。

3本書深度總結:如何避免低效努力?


讓努力由低效變高效,你需要更好的人生戰略

企業發展需要戰略,人生的規劃也需要戰略。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裡,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將企業戰略管理的方法應用到人生規劃上,提出了“人生戰略”的概念。

3本書深度總結:如何避免低效努力?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所說的“人生戰略”包含3點:

首先是找到你人生的“動力因素”,通俗說法是找到你的愛好和人生目標。

一位管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衡量一份工作是否令人滿意,有兩個評價標準:一個是基礎因素,一個是動力因素。基礎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條件等。基礎因素不好就會讓人不滿。而真正讓人非常滿意並愛上工作的是動力因素,動力因素包括:有挑戰性、獲得認可、責任感、個人成長。

找到人生的動力因素,就能獲得持續投入、持續成長的動力,而這種動力,比自制力更有助於個體持久性的努力。只有找到了這個動力因素,你才能更好的鎖定人生目標。有了人生目標,你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

除了找到目標,還需要平衡好人生的“周密戰略”與“應急戰略”。

所謂“周密戰略”就是你最初的規劃,想要做什麼職業,過什麼樣的生活。然而,生活不會盡如人意,我們往往不會那麼幸運,剛開始就進入我們擅長或熱愛的行業。同時,會有其它新的機會找到我們,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仔細評估新的機會,如果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或者唯一的選擇),那麼,我們就要及時轉換方向,將這個新機會列為我們的“應急戰略”。

最後就是資源的分配。當你制定好一個戰略後,如果不能配置好資源,所有的戰略都是紙上談兵。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你的時間與精力比想象中更稀缺,而同時,很多的事物都在爭奪著你的資源。你的朋友希望與你聚會,你的孩子等待你講故事,你的老闆希望你為工作傾注更多心思……你只有明白當下的重點目標是什麼,才能更合理的分配你的時間和精力。


不光低頭努力,也要抬頭看路

《人生定位》這本書裡介紹了個人奮鬥與天時地利的關係

作者認為,只靠自己拼命努力,只關注個人奮鬥,那麼你失敗的風險就會很大。

說實話,這本書算不上有多好,內容有羅列之嫌,論證不足,有些內容更像作者的個人主張,未必有科學依據。書可以不用讀了,但書中一些觀點能給我們以啟發。

書中有一個核心觀點:藉助他人及外力,為個人奮鬥插上翅膀。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較早發現一傢俱有潛力的公司,並與公司共同成長

2、保持洞察力,隨時發現身邊的機會

3、與那些真正有創意、有想法的人合作

4、找到一個好老闆,將你的事業帶上快車道


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不需要重複練習

《刻意練習》這本書已經很火了,書中有個核心觀點:決定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平庸或卓越的決定因素,不是天賦,而是練習。

後來,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又演繹出了著名的1萬小時天才理論:“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很多人都把刻意練習放在嘴邊,認為只要練習滿1萬小時就能成為高手。但實際上,他們所謂的刻意練習,不過是重複練習,快樂的重複舒適圈以內的技能,快速的逃避舒適圈以外的練習。

那麼刻意練習有哪些注意點呢?

首先,刻意練習要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這種目標不是說我今天要進行1個小時閱讀,而是要去比較,我今天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是不是比上個月有進步。

其次,刻意練習需要有反饋。我一直以來都有寫東西的習慣,隨筆、小說都寫,但以前我從來不會將它們公開,以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其實不知道自己寫的怎麼樣,有哪裡需要改進。這種狀態對於個人成長是很不利的。

第三,刻意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圈,一直重複一些早已習得的技能,是永遠不可能有進步的。

最後,刻意練習需要優劣分明的評價標準。我們必須很清楚傑出的人是什麼樣子的,他們能做到什麼程度?我們與他們的差距在哪裡?只有看到了距離,才能知道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3本書深度總結:如何避免低效努力?

△ 從網上找了別人做的關於《刻意練習》的思維導圖


還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堅持公開寫作大概有四五個月的時間,除了少數文章在簡書上獲得關注外,大部分文章閱讀量總上不去。我自己總結下來原因有幾點:

第一,取標題的技巧很差。

第二,選題角度不好,不夠獨特、新穎。

第三,沒有找到有效渠道去推廣自己的文章。

雖然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但我還在盲目寫文章,既不考慮選題的創意,也不考慮更有效的推廣手段,更沒有好好打磨標題。(對自己的開脫大概是:寫作是件能讓我快樂的事情,所以筆到之處,皆興之所至。)

所以,很長時間裡,我看似很努力,只是在做一些試水和摸索,離真正的提升技能還差得遠。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沉浸在自己製造的“努力假象”中,那麼清醒一點吧。努力不僅需要付出時間,更需要付出思考和智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