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跳槽那些事兒 馬雲 創業 阿里巴巴集團 薪酬績效激勵 2019-04-12

文:劉老師

關注本頭條號,每天學習薪酬績效,員工激勵知識!

導讀:

李總是一家企業老總,自己創業打拼多年,現在企業發展很穩,但是企業的利潤一年不如一年。

李總說:當年帶著一批員工出來創業,大家那時候幹活跟很拼命,沒一個人喊累,現在企業發展好了,員工卻沒了以前那種狀態了。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甚至,我手下的老員工慢慢變了懶散了,有一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感覺,工作沒激情,不求上進,拿著固定工資混日子。我看他們也跟了我這麼久,礙於情面,我一直沒開除他們。

可是看著企業利潤不斷下降,他們說為公司付出了多年,要求每年都加薪,並沒有為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但導致成本不斷上升,我現在很苦惱:我該如何激勵他們?

小結:員工都是有惰性了,這是人性,沒人願意為公司多幹活;老闆多幹活,是因為要對企業經營成果負責。但員工如果每位企業帶來更高的價值,加薪就變為加成本!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為什麼傳統的薪酬機制會讓優秀的人才離開,混日子的人留下?

1.固定工資

  • 員工的工作結果與工資沒有任何的關係,那麼工作的執行也完全依靠員工的責任感
  • 一旦公司內部有一個人覺得工資低,公司吝嗇,那麼這種想法很容易在全公司擴散,從而造成一種消極工作的氛圍
  • 做的多的員工跟做的少的員工拿的一樣,那麼做的多的員工一定會心裡不平衡,這樣只有兩種結果:要麼跟做的少的員工一樣混日子,要麼離職
  • 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大環境下,老闆必須加薪,但是加薪之後並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只有增加企業成本

2.底薪+提成

  •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那麼,怎樣設計薪酬模式才能激發員工的鬥志,讓他為自己拼命地幹?同時還不增加企業的成本?

1、給員工更多的持續增加收入的渠道和機會。2、員工拿的工資,取決於他創造的結果。3、將員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企業利潤越高,員工工資越高。

給大家分享一種體現企業和員工共贏的薪酬模式,大家可以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採用!

在固定工資模式下:

員工幹多幹少都一樣,怎麼可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1、人是自私的,只有自己為自己乾的時候,動力才是最強的。企業又不是自己的,沒必要拼命。

2、人的行為要得到及時反饋,才會有持續下去的東西。面對枯燥的工作,隨便做認真做還不是一樣,對收入沒有影響。

3、人是懶惰的,無利不起早,利益在哪裡,著力點就在那裡。

4、人的每個行為,都是有目的,不存在無意義的行為。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小結:固定工資模式下,企業到底在向員工購買什麼?時間?經驗?學歷?忠誠?。。。。。。我認為,企業再向員工購買顯性價值!上面案例中,老闆購買的是員工的價值麼,不是!是成本!顯性成本!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在馬雲看來,工資應該這麼發:

1、給結果付錢(獎),給努力鼓掌(勵)2、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工資3、加工資是公司對你的崗位有了新的更高要求4、那些沒有調薪的崗位,要先提升它的作用和價值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阿里巴巴馬雲

企業要想能激勵員工,那就不能是固定工資

固定工資就是養懶人,就是告訴員工做或不做,做好或做不好都一樣。

無論什麼崗位,都不建議給員工發固定工資或高底薪,固定工資就是固定成本。

國家、市場會要求我們要不斷地給員工加薪,如果採用固定工資制,就是在固定漲成本。

總有一天,公司會因為成本過高而無法經營。

所以,一個企業,想要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必須要解決三個事情:

第一、讓員工的每個行為,都能得及時的反饋。

第二、給員工做事的過程給予欣賞,給做事的結果給予激勵。

第三、讓員工的行為和企業的利潤掛鉤,和自己的收入掛鉤。

【企業如何構建以員工為中心、以激勵為導向的薪酬模式】

1、讓員工為自己幹,讓員工自己為自己加薪。

2、數據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結果是王道,效果是力道。

3、員工得利,企業獲益。員工賺到錢了,企業會賺到更多的錢。

4、企業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必須先做到員工價值最大化。

5、人才是資本,也可能是成本,這由他創造的超價值和剩餘價值來決定。

作為老闆應該會發工資:

什麼樣的薪酬方式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不增加企業的成本?

給員工增加加薪的渠道,讓員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高薪

將員工的薪酬與價值結合起來,員工獲得高薪資,企業獲得高績效,實現員工和企業的互利共贏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薪酬全績效模式 ——結果導向,數據說話,效果付費

我們認為,做企業不應該給員工發固定工資:

老闆:工資 每個月都會給,每年都會漲,可是員工做的產值和價值卻未增加;

員工:幹多幹少錢都一樣,幹嘛多幹?xxx他每天那麼拼命,不還是和我拿一樣工資?

這就是固定工資的弊端!

當然,為了達到目標,一些企業制定了考核,做不到就罰,不管制定是的目標是否科學,客觀,最終都會打擊員工積極性!

而很多企業注重 考核 ,嚴抓過程,往往流於形式或者半途中止,忽視了結果。

如何讓員工做到數據說話,結果導向?看圖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現在我們從總工資裡面拿出60%-80%作為彈性工資,分攤到各個K指標上(崗位價值)——薪酬分塊

A.將工資細分模塊,根據目標完成度,發放相應工資,充分激勵能者多勞,減少企業閒耗。B.根據不同職位,設置不同比重的薪酬架構,最大程度激勵員工積極性。C.每個職位的績效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數據指標作為標準,以結果為導向,員工的激勵與壓力並行。



案例:為什麼銷售經理也開始關注公司利潤?

如果他的薪資是底薪+提成的模式,那他會認為只有業績與他有關,其他成本、員工流失等等都跟他沒關係。

為了更高的薪資,他會要求公司幫忙提升他的業績,比如降低價格,增加廣告費用,招聘新員工等等。

而採取KSF模式之後,他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那麼在KSF的薪酬模式下,他的薪資是怎樣設計的呢?

1)提升薪酬的彈性創造力,彈性部分佔50%以上----越靈活的部分越具有創造性。

2)將員工的價值進行劃分和細分,將價值分類定價,創造多少價值獲取相應的薪酬回報。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多創造多回報。

3)將產值量化與價值量化相結合,一切以結果為導向,深入分析價值模式與產值關係,並建立相互融合的計算模式。

KSF設計步驟:

一、首先,找出該崗位6-8個崗位價值點,設置K指標

指標提取要點

這些指標包括銷售額員工培訓,團隊業績、人創績效、回款率、毛利率等等

注:提取K指標三大原則:SMART原則,BSC原則 ,產值面和價值面相結合原則。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二、然後設置平衡點(老闆認可,員工滿意)

平衡點一頭連著企業利益,另一頭連著員工的利益,支點的核心是產值和價值。

三、最後,根據平衡點和各指標的數據確定薪酬方案

實行KSF模式後,在平衡點(平衡點:根據歷史數據或員工和老闆協商得來的,員工和老闆都認可)的基礎上:

馬雲:固定薪酬已過時!讓員工為自己加薪,員工才拼命幹,附方案
  • 銷售額每增加10000元,獎勵12元;
  • 回款率每多0.05%,獎勵3元;
  • 人創績效每增加1000元,獎勵4元;
  • 客戶退貨次數每少一次,獎勵150元;
  • ·····

實行KSF方案之後,

1、王經理本人更有動力了,在培訓員工、節約成本上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2、門店員工流失減少,員工積極性大幅增加。

3、餐廳銷售額雖沒有大幅改變,但由於成本費用減少,人效提升,餐廳利潤反而上升了20%。

對員工來說:

1;日常工作有了目標,知道自己重點抓哪些;

2;工資拿多少要靠自己而非老闆;

3;多勞多得,少幹少拿;

4;只要做的比過去好,自然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

5;有6-8個加薪渠道,激勵員工主動積極幹,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

對企業來說:

1;員工沒達到平衡點,說明工作做的不到位,自然拿不到高薪;

2;員工達到平衡點,說明員工狀態穩點,做的不比以前插差 ,做的很不錯;

3;員工超過平衡點 ,說明做出了更好結果,自己能拿更高工資,企業獲得更高利潤。


乾貨:

KSF平衡點的選定

平衡點是KSF設計的核心,也是最難的部分,這個也是最近很多企業老闆加到我微信問到最多疑問點:掌握這個基本就掌握這個設計的60%了。

1. 盈虧平衡點

也稱“保本點”,對於剛創辦的企業、處於虧損期的企業比較有用。

2. 歷史均值

全年平均值、AB季均值、參照期均值等。對於快速發展的企業,可能並不會參考全年的均值,而是看最近一個週期的均值,即參照期均值。

3. 共識點

即企業與員工達成共識的支點。常用於歷史數據不完整、不準確的情形,也適用於以前沒有要求、不需要數據支持、依靠經驗或感覺來判斷的情況。例如,培訓課時數、工作制度每月完成個數、小微企業員工流失人數等。

4. 保守預算

由於可參考數據不全或新業務存在不可對照性等原因,可用保守方式進行推測、預算。同時很多企業喜歡做大預算、做高目標(樂觀預算)。不同的是,保守預算強調正常情況下的可實現性,排除一些可能性與單純期望性。例如,公司明年新開一個項目,預計可做到銷售額1000萬,但這可能是樂觀估計,管理層可能更願意接受800萬的銷售目標。

5. 同期可比值

通常是對AB季或特殊期的直觀對照,令平衡點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總結:

老闆要懂得運用激勵機制,讓企業自動運轉,鼓勵員工做大蛋糕,並一起分享,只有這樣老闆才能真正得到解放,員工才能積極工作,企業才會越做越強!

對於以上,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分享你的觀點。

點擊下面鏈接,深入學習薪酬績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