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對於新踏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看重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認可、什麼價值,或者增長哪些能力。

而不再是為企業做些什麼,幫組織變得更大。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自由。

我們看到的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員工的激勵和賦能上,已經開始轉換思路和管理方式。

但大部分企業僅在績效管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基於付出的KPI模式,而不是基於投入的OKR方法(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是盯著KPI看,員工會有無數種方法去粉飾KPI,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改善產品和用戶服務上。

二、認識與瞭解員工

做一份工作,假如是一段旅程,你更關注的什麼?是目的地還是沿途風景?

有的人更關注目的地,在工作中代表的是財富、名譽和地位;有人更關注沿途的風景,就比如工作中認識的人,掌握的人脈、積累的經驗和增長的閱歷。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因此你會發現人與人也是不同的。

就像,認識和了解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一個員工,知道他在這一份工作中,他做什麼工作,他承擔什麼崗位,他姓什麼,叫什麼,是男是女?

但是瞭解一個員工,要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參加工作的目的,以及什麼時候可能會離開這家公司?

認識相對容易,瞭解就沒那麼簡單。比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右手邊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的?左手邊的夥伴是穿著運動鞋還是皮鞋?

要知道男女看一眼就好,穿什麼鞋,卻要低下頭來仔細看。

那麼,在組織中看人也是一樣。表面上的東西都好識別,掛著工牌都知道他叫什麼。但是,深層次的東西,你要怎麼掌握和了解?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科學的方法,一個叫DISC的工具。它的底層邏輯就在於,認識一個人只能管理他的付出,瞭解才有可能激發他的投入。


三、DISC理論與共識

1.DISC的起源

DISC這個工具最早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教授,他在1928年寫了一本書《正常人的情緒》,研究的是正常人在不同的環境與情緒下,做出的不同反應。

DISC是研究的是正常人的行為風格,在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表現,而非簡單粗暴的娛樂性性格測評及分類,一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世界500強公司廣泛採用。

同時,還要分享一案例:

DISC國際雙證班。它是培訓界一個很不同的存在,這個課程在4年半的時間內開了88期,畢業生超過4000人,社群內部不間斷線上翻轉分享超過1600天。(因為這個課程不再開,所以拿出來舉例)

最特別的是,它能做到這些是在沒有全職運營人員的情況下完成的。並且從來沒有代理商、畢業生轉介紹沒有返點返利,在純靠口碑營銷的情況下開了88 期,人員超過4000人,出版了6本畢業生應用合集,超過10%的成員自發義務參與社群運營。

它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基於學習和應用DISC的共識。

2.DISC的科學性

講到DISC的時候,要從它的兩個維度下手:

(1)行為的傾向性。大家伸開你們的雙手,握住不要動,有誰左手大拇指在上?

左手大拇指在上意味著右腦發達,你們的情感豐富,家庭比較幸福、和諧。右手在上,左腦發達,你的思維邏輯比較強,所以你的事業比較成功。

你會發現人的行為風格是有傾向性的,當有傾向性了,你就有機會識別不同的行為風格,然後做一些區分。

(2)方法的科學性。現在我在PPT上畫了一個圓,它可能代表:圓圈、月亮、月餅、氣球。因為,我只放這一個東西在這裡,你會覺得它什麼都是。


如果我在前面畫一個三角形,後面畫一個四邊形,那它就是一個圓形;如果我畫一個星星和太陽,那它就一定是月亮;如果我畫一個小雞和母雞,那它就一定是雞蛋。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應該站在合理的科學框架內。

如果沒有框架,你看人時會受限於近期發生的事情和當下的心情。

比如,你剛剛被老闆罵了,回頭看你的下屬也做錯事兒。這個時候心裡很不爽,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負責任,不夠用心、粗心大意的員工。

但很有可能,他平常並不是這樣。你卻因為沒有框架的意識,固化了對個人評價的認知。

3.DISC的行為傾向四象限

通過剛才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劃分兩個座標:

(1)行為快、行為慢。行為快,比如第一張動圖上,老奶奶一腳把鐵軌上的孩子踢飛。儘管她這樣會使孩子受傷,但起碼是把他保住了。

有些人傾向於快速達成成果,不會在意細節。而有些人認為不注意細節,怎麼能達成成果。於是有了行為快和行為慢的兩種選擇。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對於新踏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看重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認可、什麼價值,或者增長哪些能力。

而不再是為企業做些什麼,幫組織變得更大。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自由。

我們看到的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員工的激勵和賦能上,已經開始轉換思路和管理方式。

但大部分企業僅在績效管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基於付出的KPI模式,而不是基於投入的OKR方法(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是盯著KPI看,員工會有無數種方法去粉飾KPI,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改善產品和用戶服務上。

二、認識與瞭解員工

做一份工作,假如是一段旅程,你更關注的什麼?是目的地還是沿途風景?

有的人更關注目的地,在工作中代表的是財富、名譽和地位;有人更關注沿途的風景,就比如工作中認識的人,掌握的人脈、積累的經驗和增長的閱歷。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因此你會發現人與人也是不同的。

就像,認識和了解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一個員工,知道他在這一份工作中,他做什麼工作,他承擔什麼崗位,他姓什麼,叫什麼,是男是女?

但是瞭解一個員工,要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參加工作的目的,以及什麼時候可能會離開這家公司?

認識相對容易,瞭解就沒那麼簡單。比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右手邊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的?左手邊的夥伴是穿著運動鞋還是皮鞋?

要知道男女看一眼就好,穿什麼鞋,卻要低下頭來仔細看。

那麼,在組織中看人也是一樣。表面上的東西都好識別,掛著工牌都知道他叫什麼。但是,深層次的東西,你要怎麼掌握和了解?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科學的方法,一個叫DISC的工具。它的底層邏輯就在於,認識一個人只能管理他的付出,瞭解才有可能激發他的投入。


三、DISC理論與共識

1.DISC的起源

DISC這個工具最早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教授,他在1928年寫了一本書《正常人的情緒》,研究的是正常人在不同的環境與情緒下,做出的不同反應。

DISC是研究的是正常人的行為風格,在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表現,而非簡單粗暴的娛樂性性格測評及分類,一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世界500強公司廣泛採用。

同時,還要分享一案例:

DISC國際雙證班。它是培訓界一個很不同的存在,這個課程在4年半的時間內開了88期,畢業生超過4000人,社群內部不間斷線上翻轉分享超過1600天。(因為這個課程不再開,所以拿出來舉例)

最特別的是,它能做到這些是在沒有全職運營人員的情況下完成的。並且從來沒有代理商、畢業生轉介紹沒有返點返利,在純靠口碑營銷的情況下開了88 期,人員超過4000人,出版了6本畢業生應用合集,超過10%的成員自發義務參與社群運營。

它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基於學習和應用DISC的共識。

2.DISC的科學性

講到DISC的時候,要從它的兩個維度下手:

(1)行為的傾向性。大家伸開你們的雙手,握住不要動,有誰左手大拇指在上?

左手大拇指在上意味著右腦發達,你們的情感豐富,家庭比較幸福、和諧。右手在上,左腦發達,你的思維邏輯比較強,所以你的事業比較成功。

你會發現人的行為風格是有傾向性的,當有傾向性了,你就有機會識別不同的行為風格,然後做一些區分。

(2)方法的科學性。現在我在PPT上畫了一個圓,它可能代表:圓圈、月亮、月餅、氣球。因為,我只放這一個東西在這裡,你會覺得它什麼都是。


如果我在前面畫一個三角形,後面畫一個四邊形,那它就是一個圓形;如果我畫一個星星和太陽,那它就一定是月亮;如果我畫一個小雞和母雞,那它就一定是雞蛋。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應該站在合理的科學框架內。

如果沒有框架,你看人時會受限於近期發生的事情和當下的心情。

比如,你剛剛被老闆罵了,回頭看你的下屬也做錯事兒。這個時候心裡很不爽,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負責任,不夠用心、粗心大意的員工。

但很有可能,他平常並不是這樣。你卻因為沒有框架的意識,固化了對個人評價的認知。

3.DISC的行為傾向四象限

通過剛才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劃分兩個座標:

(1)行為快、行為慢。行為快,比如第一張動圖上,老奶奶一腳把鐵軌上的孩子踢飛。儘管她這樣會使孩子受傷,但起碼是把他保住了。

有些人傾向於快速達成成果,不會在意細節。而有些人認為不注意細節,怎麼能達成成果。於是有了行為快和行為慢的兩種選擇。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2)更關注事還是更關注人。

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假如你是幼兒園園長,有一個老師跑來跟你報告說:“園長,我班裡有兩個小朋友打架了”。

你作為園長,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

有人問誰受傷了?有人問為什麼打架?你會發現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問有沒有受傷,關注的是人,問因為什麼事情打架,關注的是事情。

所以基於這兩個座標,我們可以把人劃分成DISC四種的特質:

向上是直接,向下是間接,靠左邊是理性,靠右邊是感性,這樣就有了DISC的框架。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對於新踏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看重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認可、什麼價值,或者增長哪些能力。

而不再是為企業做些什麼,幫組織變得更大。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自由。

我們看到的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員工的激勵和賦能上,已經開始轉換思路和管理方式。

但大部分企業僅在績效管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基於付出的KPI模式,而不是基於投入的OKR方法(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是盯著KPI看,員工會有無數種方法去粉飾KPI,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改善產品和用戶服務上。

二、認識與瞭解員工

做一份工作,假如是一段旅程,你更關注的什麼?是目的地還是沿途風景?

有的人更關注目的地,在工作中代表的是財富、名譽和地位;有人更關注沿途的風景,就比如工作中認識的人,掌握的人脈、積累的經驗和增長的閱歷。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因此你會發現人與人也是不同的。

就像,認識和了解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一個員工,知道他在這一份工作中,他做什麼工作,他承擔什麼崗位,他姓什麼,叫什麼,是男是女?

但是瞭解一個員工,要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參加工作的目的,以及什麼時候可能會離開這家公司?

認識相對容易,瞭解就沒那麼簡單。比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右手邊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的?左手邊的夥伴是穿著運動鞋還是皮鞋?

要知道男女看一眼就好,穿什麼鞋,卻要低下頭來仔細看。

那麼,在組織中看人也是一樣。表面上的東西都好識別,掛著工牌都知道他叫什麼。但是,深層次的東西,你要怎麼掌握和了解?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科學的方法,一個叫DISC的工具。它的底層邏輯就在於,認識一個人只能管理他的付出,瞭解才有可能激發他的投入。


三、DISC理論與共識

1.DISC的起源

DISC這個工具最早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教授,他在1928年寫了一本書《正常人的情緒》,研究的是正常人在不同的環境與情緒下,做出的不同反應。

DISC是研究的是正常人的行為風格,在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表現,而非簡單粗暴的娛樂性性格測評及分類,一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世界500強公司廣泛採用。

同時,還要分享一案例:

DISC國際雙證班。它是培訓界一個很不同的存在,這個課程在4年半的時間內開了88期,畢業生超過4000人,社群內部不間斷線上翻轉分享超過1600天。(因為這個課程不再開,所以拿出來舉例)

最特別的是,它能做到這些是在沒有全職運營人員的情況下完成的。並且從來沒有代理商、畢業生轉介紹沒有返點返利,在純靠口碑營銷的情況下開了88 期,人員超過4000人,出版了6本畢業生應用合集,超過10%的成員自發義務參與社群運營。

它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基於學習和應用DISC的共識。

2.DISC的科學性

講到DISC的時候,要從它的兩個維度下手:

(1)行為的傾向性。大家伸開你們的雙手,握住不要動,有誰左手大拇指在上?

左手大拇指在上意味著右腦發達,你們的情感豐富,家庭比較幸福、和諧。右手在上,左腦發達,你的思維邏輯比較強,所以你的事業比較成功。

你會發現人的行為風格是有傾向性的,當有傾向性了,你就有機會識別不同的行為風格,然後做一些區分。

(2)方法的科學性。現在我在PPT上畫了一個圓,它可能代表:圓圈、月亮、月餅、氣球。因為,我只放這一個東西在這裡,你會覺得它什麼都是。


如果我在前面畫一個三角形,後面畫一個四邊形,那它就是一個圓形;如果我畫一個星星和太陽,那它就一定是月亮;如果我畫一個小雞和母雞,那它就一定是雞蛋。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應該站在合理的科學框架內。

如果沒有框架,你看人時會受限於近期發生的事情和當下的心情。

比如,你剛剛被老闆罵了,回頭看你的下屬也做錯事兒。這個時候心裡很不爽,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負責任,不夠用心、粗心大意的員工。

但很有可能,他平常並不是這樣。你卻因為沒有框架的意識,固化了對個人評價的認知。

3.DISC的行為傾向四象限

通過剛才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劃分兩個座標:

(1)行為快、行為慢。行為快,比如第一張動圖上,老奶奶一腳把鐵軌上的孩子踢飛。儘管她這樣會使孩子受傷,但起碼是把他保住了。

有些人傾向於快速達成成果,不會在意細節。而有些人認為不注意細節,怎麼能達成成果。於是有了行為快和行為慢的兩種選擇。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2)更關注事還是更關注人。

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假如你是幼兒園園長,有一個老師跑來跟你報告說:“園長,我班裡有兩個小朋友打架了”。

你作為園長,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

有人問誰受傷了?有人問為什麼打架?你會發現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問有沒有受傷,關注的是人,問因為什麼事情打架,關注的是事情。

所以基於這兩個座標,我們可以把人劃分成DISC四種的特質:

向上是直接,向下是間接,靠左邊是理性,靠右邊是感性,這樣就有了DISC的框架。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4.基於DISC的四種人格特質

(1)D特質。說到D特質的人,你會想到誰?比如拿破崙,拿破崙有一句名言: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崙個子不高,站在軍隊裡一眼望去,他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的。

但是他讓畫師幫他畫一幅畫,英姿颯爽,結果大家心裡留下的都是這樣高大的形象。D特質通常比較喜歡權利,做事果斷,控制感比較強。

王健林和董明珠這兩位都是很明顯D特質的企業家代表。

王健林總是說,想做一件事兒,總能有辦法的。還有一句話是先定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董明珠也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股東大會上說:和諧是鬥爭出來的。

D特質重視的是成就與權力,很討厭被監視,他要掌握話語主導權。如果你的團隊有D特質的員工怎麼給他激勵賦能?

要給他一個獨立承擔項目的機會,讓他有獨立承擔的感覺,同時進行充分的授權,不要過多幹涉。在關鍵節點他會主動來彙報,不需要你去催。

(2)I特質。I特質的行為風格,更偏向於關注人,而且行事風格偏快。

I特質的人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當他在舞臺上的時候,舞臺是沒有其他人的。所以I特質的人很善於用演講、肢體語言,去影響他人的表現。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卸任後,深圳某房地產企業曾邀請他去剪綵和演講,你覺得邀請克林頓來演講是因為他在房地產領域的專業性嗎?

房地產商更看重的一定是他的影響力,克林頓不僅能做好工作,做好總統,他本人很帥順便還能搞搞緋聞。I特質的人,通常都會很有魅力。

I特質的人直言敢說,他不一定能考慮到表達會面臨的風險,但是他有能力去正向的解釋,兜住底。

I特質更希望別人傾聽他的想法,希望得到更多的讚美。

I特質非常討論嚴格規章制度,你讓他做一件事情沒有發揮,沒有創意性,一定按照公司規章制度,他會覺得這一份工作很痛苦,給再高的工資也很可能選擇離開。

你要激勵I特質的員工在團隊當中做一個組織者,讓他協調。就像軍隊的政委一樣,更加關注於溝通和做人的思想工作,這是I特質喜歡的工作方式。

(3)S特質。S特質喜歡穩健和穩定。

雷軍總就是S特質的領導者,他曾被網友惡搞,做了很多鬼畜視頻。

但是他自己卻說:我覺得OK沒關係,只要大家開心就好,自己開不開心是其次。可見S特質人的包容性和對和諧的重視。

那大家想,如果換做馬雲被頻繁鬼畜,也會像雷軍這樣說嗎?

一定不會,馬雲這類I特質的人,在被別人無故攻擊時,他第一反應一定是懟回去,因為他們要佔領話語權的上風。

再比如,S特質的領導者很看重價值。

比如,小米公司的價值觀是“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公道的好產品”。

這與雷軍作為創始人,傳遞出的行為風格和價值觀密切相關。所以我們買到的小米產品,絕大部分性價比都是非常高的。

S型的員工,在企業中更追求和諧的氛圍,他喜歡明確的制度。他們在工作中最想要的是安全感和保障。S特質比較反感快速、無法預測的變化,以及頻繁的人際關係衝突。

激勵S特質的最好方法是提供寬鬆和諧的工作氛圍,上級明確的指示及預期,及時認可他們對組織的貢獻,提供清晰的規劃與上升路徑。

(4)C特質。C特質的人是關注事,相對來說比較慢,他們遇到一個事情會反覆想,希望自己不斷超越。所以他們比較追求完美。

C特質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比爾·蓋茨工作過的人都會給他兩個評價:

第一個評價是比爾·蓋茨很少表揚人;

第二個評價是他也從來不吝嗇對人的批評。

C特質高的人通常來說比較刻板。C特質的夥伴在公司內部,作為質量的把控者,他會覺得你這份工作總會有優化的空間。

所以相對來說,C特質比較不討人喜歡,他總是挑刺的那個人。

C特質更注重是標準和流程,喜歡系統化的工作方式和明確清晰的反饋,他比較反感缺乏原則和規則,以及無意義的工作。

激勵的方式是提供專業度高且較複雜的工作,而不是機械化且重複的工作。

讓他們處理複雜工作,C特質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耗費時間、精力,反而會在最終解決問題時獲得成就感。同時,要給C特質創造更多的獨立工作空間。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對於新踏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看重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認可、什麼價值,或者增長哪些能力。

而不再是為企業做些什麼,幫組織變得更大。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自由。

我們看到的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員工的激勵和賦能上,已經開始轉換思路和管理方式。

但大部分企業僅在績效管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基於付出的KPI模式,而不是基於投入的OKR方法(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是盯著KPI看,員工會有無數種方法去粉飾KPI,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改善產品和用戶服務上。

二、認識與瞭解員工

做一份工作,假如是一段旅程,你更關注的什麼?是目的地還是沿途風景?

有的人更關注目的地,在工作中代表的是財富、名譽和地位;有人更關注沿途的風景,就比如工作中認識的人,掌握的人脈、積累的經驗和增長的閱歷。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因此你會發現人與人也是不同的。

就像,認識和了解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一個員工,知道他在這一份工作中,他做什麼工作,他承擔什麼崗位,他姓什麼,叫什麼,是男是女?

但是瞭解一個員工,要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參加工作的目的,以及什麼時候可能會離開這家公司?

認識相對容易,瞭解就沒那麼簡單。比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右手邊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的?左手邊的夥伴是穿著運動鞋還是皮鞋?

要知道男女看一眼就好,穿什麼鞋,卻要低下頭來仔細看。

那麼,在組織中看人也是一樣。表面上的東西都好識別,掛著工牌都知道他叫什麼。但是,深層次的東西,你要怎麼掌握和了解?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科學的方法,一個叫DISC的工具。它的底層邏輯就在於,認識一個人只能管理他的付出,瞭解才有可能激發他的投入。


三、DISC理論與共識

1.DISC的起源

DISC這個工具最早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教授,他在1928年寫了一本書《正常人的情緒》,研究的是正常人在不同的環境與情緒下,做出的不同反應。

DISC是研究的是正常人的行為風格,在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表現,而非簡單粗暴的娛樂性性格測評及分類,一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世界500強公司廣泛採用。

同時,還要分享一案例:

DISC國際雙證班。它是培訓界一個很不同的存在,這個課程在4年半的時間內開了88期,畢業生超過4000人,社群內部不間斷線上翻轉分享超過1600天。(因為這個課程不再開,所以拿出來舉例)

最特別的是,它能做到這些是在沒有全職運營人員的情況下完成的。並且從來沒有代理商、畢業生轉介紹沒有返點返利,在純靠口碑營銷的情況下開了88 期,人員超過4000人,出版了6本畢業生應用合集,超過10%的成員自發義務參與社群運營。

它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基於學習和應用DISC的共識。

2.DISC的科學性

講到DISC的時候,要從它的兩個維度下手:

(1)行為的傾向性。大家伸開你們的雙手,握住不要動,有誰左手大拇指在上?

左手大拇指在上意味著右腦發達,你們的情感豐富,家庭比較幸福、和諧。右手在上,左腦發達,你的思維邏輯比較強,所以你的事業比較成功。

你會發現人的行為風格是有傾向性的,當有傾向性了,你就有機會識別不同的行為風格,然後做一些區分。

(2)方法的科學性。現在我在PPT上畫了一個圓,它可能代表:圓圈、月亮、月餅、氣球。因為,我只放這一個東西在這裡,你會覺得它什麼都是。


如果我在前面畫一個三角形,後面畫一個四邊形,那它就是一個圓形;如果我畫一個星星和太陽,那它就一定是月亮;如果我畫一個小雞和母雞,那它就一定是雞蛋。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應該站在合理的科學框架內。

如果沒有框架,你看人時會受限於近期發生的事情和當下的心情。

比如,你剛剛被老闆罵了,回頭看你的下屬也做錯事兒。這個時候心裡很不爽,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負責任,不夠用心、粗心大意的員工。

但很有可能,他平常並不是這樣。你卻因為沒有框架的意識,固化了對個人評價的認知。

3.DISC的行為傾向四象限

通過剛才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劃分兩個座標:

(1)行為快、行為慢。行為快,比如第一張動圖上,老奶奶一腳把鐵軌上的孩子踢飛。儘管她這樣會使孩子受傷,但起碼是把他保住了。

有些人傾向於快速達成成果,不會在意細節。而有些人認為不注意細節,怎麼能達成成果。於是有了行為快和行為慢的兩種選擇。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2)更關注事還是更關注人。

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假如你是幼兒園園長,有一個老師跑來跟你報告說:“園長,我班裡有兩個小朋友打架了”。

你作為園長,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

有人問誰受傷了?有人問為什麼打架?你會發現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問有沒有受傷,關注的是人,問因為什麼事情打架,關注的是事情。

所以基於這兩個座標,我們可以把人劃分成DISC四種的特質:

向上是直接,向下是間接,靠左邊是理性,靠右邊是感性,這樣就有了DISC的框架。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4.基於DISC的四種人格特質

(1)D特質。說到D特質的人,你會想到誰?比如拿破崙,拿破崙有一句名言: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崙個子不高,站在軍隊裡一眼望去,他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的。

但是他讓畫師幫他畫一幅畫,英姿颯爽,結果大家心裡留下的都是這樣高大的形象。D特質通常比較喜歡權利,做事果斷,控制感比較強。

王健林和董明珠這兩位都是很明顯D特質的企業家代表。

王健林總是說,想做一件事兒,總能有辦法的。還有一句話是先定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董明珠也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股東大會上說:和諧是鬥爭出來的。

D特質重視的是成就與權力,很討厭被監視,他要掌握話語主導權。如果你的團隊有D特質的員工怎麼給他激勵賦能?

要給他一個獨立承擔項目的機會,讓他有獨立承擔的感覺,同時進行充分的授權,不要過多幹涉。在關鍵節點他會主動來彙報,不需要你去催。

(2)I特質。I特質的行為風格,更偏向於關注人,而且行事風格偏快。

I特質的人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當他在舞臺上的時候,舞臺是沒有其他人的。所以I特質的人很善於用演講、肢體語言,去影響他人的表現。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卸任後,深圳某房地產企業曾邀請他去剪綵和演講,你覺得邀請克林頓來演講是因為他在房地產領域的專業性嗎?

房地產商更看重的一定是他的影響力,克林頓不僅能做好工作,做好總統,他本人很帥順便還能搞搞緋聞。I特質的人,通常都會很有魅力。

I特質的人直言敢說,他不一定能考慮到表達會面臨的風險,但是他有能力去正向的解釋,兜住底。

I特質更希望別人傾聽他的想法,希望得到更多的讚美。

I特質非常討論嚴格規章制度,你讓他做一件事情沒有發揮,沒有創意性,一定按照公司規章制度,他會覺得這一份工作很痛苦,給再高的工資也很可能選擇離開。

你要激勵I特質的員工在團隊當中做一個組織者,讓他協調。就像軍隊的政委一樣,更加關注於溝通和做人的思想工作,這是I特質喜歡的工作方式。

(3)S特質。S特質喜歡穩健和穩定。

雷軍總就是S特質的領導者,他曾被網友惡搞,做了很多鬼畜視頻。

但是他自己卻說:我覺得OK沒關係,只要大家開心就好,自己開不開心是其次。可見S特質人的包容性和對和諧的重視。

那大家想,如果換做馬雲被頻繁鬼畜,也會像雷軍這樣說嗎?

一定不會,馬雲這類I特質的人,在被別人無故攻擊時,他第一反應一定是懟回去,因為他們要佔領話語權的上風。

再比如,S特質的領導者很看重價值。

比如,小米公司的價值觀是“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公道的好產品”。

這與雷軍作為創始人,傳遞出的行為風格和價值觀密切相關。所以我們買到的小米產品,絕大部分性價比都是非常高的。

S型的員工,在企業中更追求和諧的氛圍,他喜歡明確的制度。他們在工作中最想要的是安全感和保障。S特質比較反感快速、無法預測的變化,以及頻繁的人際關係衝突。

激勵S特質的最好方法是提供寬鬆和諧的工作氛圍,上級明確的指示及預期,及時認可他們對組織的貢獻,提供清晰的規劃與上升路徑。

(4)C特質。C特質的人是關注事,相對來說比較慢,他們遇到一個事情會反覆想,希望自己不斷超越。所以他們比較追求完美。

C特質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比爾·蓋茨工作過的人都會給他兩個評價:

第一個評價是比爾·蓋茨很少表揚人;

第二個評價是他也從來不吝嗇對人的批評。

C特質高的人通常來說比較刻板。C特質的夥伴在公司內部,作為質量的把控者,他會覺得你這份工作總會有優化的空間。

所以相對來說,C特質比較不討人喜歡,他總是挑刺的那個人。

C特質更注重是標準和流程,喜歡系統化的工作方式和明確清晰的反饋,他比較反感缺乏原則和規則,以及無意義的工作。

激勵的方式是提供專業度高且較複雜的工作,而不是機械化且重複的工作。

讓他們處理複雜工作,C特質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耗費時間、精力,反而會在最終解決問題時獲得成就感。同時,要給C特質創造更多的獨立工作空間。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5.四種特質,誰適合當領導者

很多人的答案會是D特質,因為看上去這類人目標明確、行動力強,善於帶領他人衝鋒陷陣。

但克林頓不是領導者嗎?雷軍不是領導者嗎?比爾·蓋茨不是領導者嗎?

答案是:其實都合適。

(1)DISC沒有優點和缺點,都是特點。

所有人都適合當領導者,關鍵看你怎麼發揮自己的特質。發揮好就能勝任領導者的工作,發揮不好,在不適當的環境下做不恰當的行為,只能當一個埋頭苦幹的員工。

(2)我們每個人都有DISC的四種特質,需要的時候都能用出來。

有的人C特質可能不高,那是不是工作上一定會粗心大意馬虎,做不好工作?如果真是這樣,C特質的人就不要工作了。每個人都有C特質,當工作需要你更加細緻和細心時,都能調用的出來。

(3)DISC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

我們強調DISC是行為層面的工具,關注的是“冰山上的部分”(冰山模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講究行為的層面、看的是未來,可以調整。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凱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制定。MBTI職業性格測試是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九型人格、大五性格、數字密碼等工具,則更多強調的是你的過去。

在一個企業裡更關注是這個人,你要關注他的未來還是關注他的過去?

答案是都要關注,但更應該關注的其實是他的未來、關注他的發展和可能性。所以這也是為什麼,DISC會被企業越來越重視的原因。

發展一個員工、賦能一個員工,更需要關注未來你要成為誰,而不是盯著你過去無法改變的部分。如果你在一份工作中不改變和調整,也就意味著沒有生存的空間。

6.DISC使用的4個原則

(1)在團隊中,需要打配合,做組合。

如果一個團隊當中都是D特質行為風格的人可以嗎?

不可以,跑得太快了會有風險,如果都是S特質的員工肯定也不行,他連要錢都不敢要,他怎麼生存下去?

因此,在一個團隊當中一定要打配合,做組合。

(2)不給他貼標籤,也不給自己找藉口。

我們學完DISC以後,回去會不自覺的給身邊人貼標籤。你會覺得他這樣做好像有點D,她這樣做好像是個C。

但一定要注意,初學階段貼標籤可以,實際應用不能這樣。

每個人學習應用DISC都會有三個階段:

1.貼標籤;

2.撕名牌;

3.變形記。

根據具體場景、具體事情去發揮你的識人能力。

(3)我們要以對方接受的方式去影響他。

如果對一個C特質高的人,你告訴他說:這個工作你不用想這麼多,你去幹,幹了就成功了,那C特質的人聽得進去嗎?

一定聽不進去。他會說你怎麼能告訴我幹就成功了?我過去做過類似的事兒,它沒有成功!

如果你以D的方式面對C,對方一定會覺得你是個不靠譜的領導,不重視我這個員工。

所以,你應該以C特質的人接受的方式跟他講:

確實做這件事兒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但是如果現在你不做,別人就要做到了,在你儘量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你去嘗試做一下可以嗎?要以C特質接受的方式去說服他。

(4)凡事必有至少四種解決方案。

我們面對一個事情,做一個企業關注細節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關注格局可不可以,但是不能只關注細節或者只關注格局,一定要從四個維度去看,找出四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瞭解了以上內容,自然談到一個話題:

DISC共識是基於理論基礎、DISC前提假設、DISC使用原則,這才是我們所達成的DISC共識。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對於新踏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看重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認可、什麼價值,或者增長哪些能力。

而不再是為企業做些什麼,幫組織變得更大。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自由。

我們看到的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員工的激勵和賦能上,已經開始轉換思路和管理方式。

但大部分企業僅在績效管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基於付出的KPI模式,而不是基於投入的OKR方法(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是盯著KPI看,員工會有無數種方法去粉飾KPI,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改善產品和用戶服務上。

二、認識與瞭解員工

做一份工作,假如是一段旅程,你更關注的什麼?是目的地還是沿途風景?

有的人更關注目的地,在工作中代表的是財富、名譽和地位;有人更關注沿途的風景,就比如工作中認識的人,掌握的人脈、積累的經驗和增長的閱歷。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因此你會發現人與人也是不同的。

就像,認識和了解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一個員工,知道他在這一份工作中,他做什麼工作,他承擔什麼崗位,他姓什麼,叫什麼,是男是女?

但是瞭解一個員工,要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參加工作的目的,以及什麼時候可能會離開這家公司?

認識相對容易,瞭解就沒那麼簡單。比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右手邊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的?左手邊的夥伴是穿著運動鞋還是皮鞋?

要知道男女看一眼就好,穿什麼鞋,卻要低下頭來仔細看。

那麼,在組織中看人也是一樣。表面上的東西都好識別,掛著工牌都知道他叫什麼。但是,深層次的東西,你要怎麼掌握和了解?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科學的方法,一個叫DISC的工具。它的底層邏輯就在於,認識一個人只能管理他的付出,瞭解才有可能激發他的投入。


三、DISC理論與共識

1.DISC的起源

DISC這個工具最早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教授,他在1928年寫了一本書《正常人的情緒》,研究的是正常人在不同的環境與情緒下,做出的不同反應。

DISC是研究的是正常人的行為風格,在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表現,而非簡單粗暴的娛樂性性格測評及分類,一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世界500強公司廣泛採用。

同時,還要分享一案例:

DISC國際雙證班。它是培訓界一個很不同的存在,這個課程在4年半的時間內開了88期,畢業生超過4000人,社群內部不間斷線上翻轉分享超過1600天。(因為這個課程不再開,所以拿出來舉例)

最特別的是,它能做到這些是在沒有全職運營人員的情況下完成的。並且從來沒有代理商、畢業生轉介紹沒有返點返利,在純靠口碑營銷的情況下開了88 期,人員超過4000人,出版了6本畢業生應用合集,超過10%的成員自發義務參與社群運營。

它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基於學習和應用DISC的共識。

2.DISC的科學性

講到DISC的時候,要從它的兩個維度下手:

(1)行為的傾向性。大家伸開你們的雙手,握住不要動,有誰左手大拇指在上?

左手大拇指在上意味著右腦發達,你們的情感豐富,家庭比較幸福、和諧。右手在上,左腦發達,你的思維邏輯比較強,所以你的事業比較成功。

你會發現人的行為風格是有傾向性的,當有傾向性了,你就有機會識別不同的行為風格,然後做一些區分。

(2)方法的科學性。現在我在PPT上畫了一個圓,它可能代表:圓圈、月亮、月餅、氣球。因為,我只放這一個東西在這裡,你會覺得它什麼都是。


如果我在前面畫一個三角形,後面畫一個四邊形,那它就是一個圓形;如果我畫一個星星和太陽,那它就一定是月亮;如果我畫一個小雞和母雞,那它就一定是雞蛋。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應該站在合理的科學框架內。

如果沒有框架,你看人時會受限於近期發生的事情和當下的心情。

比如,你剛剛被老闆罵了,回頭看你的下屬也做錯事兒。這個時候心裡很不爽,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負責任,不夠用心、粗心大意的員工。

但很有可能,他平常並不是這樣。你卻因為沒有框架的意識,固化了對個人評價的認知。

3.DISC的行為傾向四象限

通過剛才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劃分兩個座標:

(1)行為快、行為慢。行為快,比如第一張動圖上,老奶奶一腳把鐵軌上的孩子踢飛。儘管她這樣會使孩子受傷,但起碼是把他保住了。

有些人傾向於快速達成成果,不會在意細節。而有些人認為不注意細節,怎麼能達成成果。於是有了行為快和行為慢的兩種選擇。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2)更關注事還是更關注人。

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假如你是幼兒園園長,有一個老師跑來跟你報告說:“園長,我班裡有兩個小朋友打架了”。

你作為園長,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

有人問誰受傷了?有人問為什麼打架?你會發現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問有沒有受傷,關注的是人,問因為什麼事情打架,關注的是事情。

所以基於這兩個座標,我們可以把人劃分成DISC四種的特質:

向上是直接,向下是間接,靠左邊是理性,靠右邊是感性,這樣就有了DISC的框架。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4.基於DISC的四種人格特質

(1)D特質。說到D特質的人,你會想到誰?比如拿破崙,拿破崙有一句名言: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崙個子不高,站在軍隊裡一眼望去,他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的。

但是他讓畫師幫他畫一幅畫,英姿颯爽,結果大家心裡留下的都是這樣高大的形象。D特質通常比較喜歡權利,做事果斷,控制感比較強。

王健林和董明珠這兩位都是很明顯D特質的企業家代表。

王健林總是說,想做一件事兒,總能有辦法的。還有一句話是先定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董明珠也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股東大會上說:和諧是鬥爭出來的。

D特質重視的是成就與權力,很討厭被監視,他要掌握話語主導權。如果你的團隊有D特質的員工怎麼給他激勵賦能?

要給他一個獨立承擔項目的機會,讓他有獨立承擔的感覺,同時進行充分的授權,不要過多幹涉。在關鍵節點他會主動來彙報,不需要你去催。

(2)I特質。I特質的行為風格,更偏向於關注人,而且行事風格偏快。

I特質的人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當他在舞臺上的時候,舞臺是沒有其他人的。所以I特質的人很善於用演講、肢體語言,去影響他人的表現。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卸任後,深圳某房地產企業曾邀請他去剪綵和演講,你覺得邀請克林頓來演講是因為他在房地產領域的專業性嗎?

房地產商更看重的一定是他的影響力,克林頓不僅能做好工作,做好總統,他本人很帥順便還能搞搞緋聞。I特質的人,通常都會很有魅力。

I特質的人直言敢說,他不一定能考慮到表達會面臨的風險,但是他有能力去正向的解釋,兜住底。

I特質更希望別人傾聽他的想法,希望得到更多的讚美。

I特質非常討論嚴格規章制度,你讓他做一件事情沒有發揮,沒有創意性,一定按照公司規章制度,他會覺得這一份工作很痛苦,給再高的工資也很可能選擇離開。

你要激勵I特質的員工在團隊當中做一個組織者,讓他協調。就像軍隊的政委一樣,更加關注於溝通和做人的思想工作,這是I特質喜歡的工作方式。

(3)S特質。S特質喜歡穩健和穩定。

雷軍總就是S特質的領導者,他曾被網友惡搞,做了很多鬼畜視頻。

但是他自己卻說:我覺得OK沒關係,只要大家開心就好,自己開不開心是其次。可見S特質人的包容性和對和諧的重視。

那大家想,如果換做馬雲被頻繁鬼畜,也會像雷軍這樣說嗎?

一定不會,馬雲這類I特質的人,在被別人無故攻擊時,他第一反應一定是懟回去,因為他們要佔領話語權的上風。

再比如,S特質的領導者很看重價值。

比如,小米公司的價值觀是“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公道的好產品”。

這與雷軍作為創始人,傳遞出的行為風格和價值觀密切相關。所以我們買到的小米產品,絕大部分性價比都是非常高的。

S型的員工,在企業中更追求和諧的氛圍,他喜歡明確的制度。他們在工作中最想要的是安全感和保障。S特質比較反感快速、無法預測的變化,以及頻繁的人際關係衝突。

激勵S特質的最好方法是提供寬鬆和諧的工作氛圍,上級明確的指示及預期,及時認可他們對組織的貢獻,提供清晰的規劃與上升路徑。

(4)C特質。C特質的人是關注事,相對來說比較慢,他們遇到一個事情會反覆想,希望自己不斷超越。所以他們比較追求完美。

C特質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比爾·蓋茨工作過的人都會給他兩個評價:

第一個評價是比爾·蓋茨很少表揚人;

第二個評價是他也從來不吝嗇對人的批評。

C特質高的人通常來說比較刻板。C特質的夥伴在公司內部,作為質量的把控者,他會覺得你這份工作總會有優化的空間。

所以相對來說,C特質比較不討人喜歡,他總是挑刺的那個人。

C特質更注重是標準和流程,喜歡系統化的工作方式和明確清晰的反饋,他比較反感缺乏原則和規則,以及無意義的工作。

激勵的方式是提供專業度高且較複雜的工作,而不是機械化且重複的工作。

讓他們處理複雜工作,C特質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耗費時間、精力,反而會在最終解決問題時獲得成就感。同時,要給C特質創造更多的獨立工作空間。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5.四種特質,誰適合當領導者

很多人的答案會是D特質,因為看上去這類人目標明確、行動力強,善於帶領他人衝鋒陷陣。

但克林頓不是領導者嗎?雷軍不是領導者嗎?比爾·蓋茨不是領導者嗎?

答案是:其實都合適。

(1)DISC沒有優點和缺點,都是特點。

所有人都適合當領導者,關鍵看你怎麼發揮自己的特質。發揮好就能勝任領導者的工作,發揮不好,在不適當的環境下做不恰當的行為,只能當一個埋頭苦幹的員工。

(2)我們每個人都有DISC的四種特質,需要的時候都能用出來。

有的人C特質可能不高,那是不是工作上一定會粗心大意馬虎,做不好工作?如果真是這樣,C特質的人就不要工作了。每個人都有C特質,當工作需要你更加細緻和細心時,都能調用的出來。

(3)DISC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

我們強調DISC是行為層面的工具,關注的是“冰山上的部分”(冰山模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講究行為的層面、看的是未來,可以調整。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凱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制定。MBTI職業性格測試是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九型人格、大五性格、數字密碼等工具,則更多強調的是你的過去。

在一個企業裡更關注是這個人,你要關注他的未來還是關注他的過去?

答案是都要關注,但更應該關注的其實是他的未來、關注他的發展和可能性。所以這也是為什麼,DISC會被企業越來越重視的原因。

發展一個員工、賦能一個員工,更需要關注未來你要成為誰,而不是盯著你過去無法改變的部分。如果你在一份工作中不改變和調整,也就意味著沒有生存的空間。

6.DISC使用的4個原則

(1)在團隊中,需要打配合,做組合。

如果一個團隊當中都是D特質行為風格的人可以嗎?

不可以,跑得太快了會有風險,如果都是S特質的員工肯定也不行,他連要錢都不敢要,他怎麼生存下去?

因此,在一個團隊當中一定要打配合,做組合。

(2)不給他貼標籤,也不給自己找藉口。

我們學完DISC以後,回去會不自覺的給身邊人貼標籤。你會覺得他這樣做好像有點D,她這樣做好像是個C。

但一定要注意,初學階段貼標籤可以,實際應用不能這樣。

每個人學習應用DISC都會有三個階段:

1.貼標籤;

2.撕名牌;

3.變形記。

根據具體場景、具體事情去發揮你的識人能力。

(3)我們要以對方接受的方式去影響他。

如果對一個C特質高的人,你告訴他說:這個工作你不用想這麼多,你去幹,幹了就成功了,那C特質的人聽得進去嗎?

一定聽不進去。他會說你怎麼能告訴我幹就成功了?我過去做過類似的事兒,它沒有成功!

如果你以D的方式面對C,對方一定會覺得你是個不靠譜的領導,不重視我這個員工。

所以,你應該以C特質的人接受的方式跟他講:

確實做這件事兒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但是如果現在你不做,別人就要做到了,在你儘量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你去嘗試做一下可以嗎?要以C特質接受的方式去說服他。

(4)凡事必有至少四種解決方案。

我們面對一個事情,做一個企業關注細節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關注格局可不可以,但是不能只關注細節或者只關注格局,一定要從四個維度去看,找出四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瞭解了以上內容,自然談到一個話題:

DISC共識是基於理論基礎、DISC前提假設、DISC使用原則,這才是我們所達成的DISC共識。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四、如何達成團隊高效協作

要基於DISC共識打造高效能團隊協作,不止要有意識,還要靠系統。

這裡說的系統有兩個層面:1.DISC專業測評系統;2.FDT團隊效能工作坊。

關於DISC測評系統,我們分為兩個部分:知人、善用。

知人是對自己和別人的瞭解,有個人測評和聯繫人分析兩個模塊;善用是對他人的管理和賦能,分為工作崗位分析和團隊報告兩個模塊。

為什麼要專業測評系統?是因為你如果沒有測評,你去看人的時候還是會按自己習慣的方式去看,有了測評以後,我就能在一個框架系統的情況下去清楚地看到這個人。

有第三方機器給出的測評結果,就能保障我們儘可能少的被主觀判斷所誤導。

而在有了測評系統之後,還需要一個工具叫做FDT團隊協作工作坊。

FDT的全稱是The Five Dysfunction of a Team(團隊協作的五項障礙),由美國管理學家、作者,帕特里克·蘭西奧尼提出。

這一工具的基礎是,事實上,由於團隊是由具有各種缺點的人所組成的,因此,團隊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先天缺陷。

一個團隊在協作時會遇到5種障礙,是一個金字塔的模型。

從下往上看,第一個障礙是喪失信任。

比如說D的人會特別討厭S特質的人,C特質的人會討厭I特質的人特別浮誇,不夠嚴謹,一個團隊互相討厭的時候,就會不夠信任對方,從而形成協作障礙。

第二個是懼怕衝突。當我們沒辦法信任他人的時候,在一個團隊中就不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現為懼怕衝突。

"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 什麼是賦能?
  • 什麼是DISC?
  • 如何認識和了解員工?

以下,盡情享用~

基於DISC共識的高效能團隊協作,這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

一、賦能與激勵員工

1.什麼是賦能?如何賦能?

我們的分會場的主題是賦能,峰會的總主題是“賦能創新,助力大灣”,都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中一個重要的話題“賦能”。

那麼,賦能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賦能是讓員工更有能量地去做事,並且願意主動發揮個人潛能。

賦能員工其實也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地方,就是以員工想要的方式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

員工得到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的激勵時,就會被賦能去主動承擔、發揮個人潛能。

可是,儘管平常的工作管理中也有很多“激勵員工的手段”,但為什麼看起來員工依然沒有被賦能?

2.激勵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激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給員工發工資。

因為,沒有人不愛錢,我們來工作當然是為了得到更多金錢回報。但是,錢多少是算多?

如果只是靠發更多工資的手段去激勵員工,要麼會變成填不滿的無底洞,過大的成本企業無法承擔;要麼是遇到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發再多不能讓員工表現更好。

所以,這是不長久、不可取的激勵手段。

此外我們也發現,對於越來越多踏入工作崗位的90後、95後們,只靠傳統管理手段要求他們付出,這基本是失效的!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對於新踏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看重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認可、什麼價值,或者增長哪些能力。

而不再是為企業做些什麼,幫組織變得更大。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自由。

我們看到的是,儘管很多企業在員工的激勵和賦能上,已經開始轉換思路和管理方式。

但大部分企業僅在績效管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基於付出的KPI模式,而不是基於投入的OKR方法(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發明)。

如果一個管理者只是盯著KPI看,員工會有無數種方法去粉飾KPI,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改善產品和用戶服務上。

二、認識與瞭解員工

做一份工作,假如是一段旅程,你更關注的什麼?是目的地還是沿途風景?

有的人更關注目的地,在工作中代表的是財富、名譽和地位;有人更關注沿途的風景,就比如工作中認識的人,掌握的人脈、積累的經驗和增長的閱歷。

每個人的答案一定不同,因此你會發現人與人也是不同的。

就像,認識和了解也是不一樣的。認識一個員工,知道他在這一份工作中,他做什麼工作,他承擔什麼崗位,他姓什麼,叫什麼,是男是女?

但是瞭解一個員工,要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他參加工作的目的,以及什麼時候可能會離開這家公司?

認識相對容易,瞭解就沒那麼簡單。比如,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右手邊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眼鏡還是不戴眼鏡的?左手邊的夥伴是穿著運動鞋還是皮鞋?

要知道男女看一眼就好,穿什麼鞋,卻要低下頭來仔細看。

那麼,在組織中看人也是一樣。表面上的東西都好識別,掛著工牌都知道他叫什麼。但是,深層次的東西,你要怎麼掌握和了解?

這裡我們可以借用科學的方法,一個叫DISC的工具。它的底層邏輯就在於,認識一個人只能管理他的付出,瞭解才有可能激發他的投入。


三、DISC理論與共識

1.DISC的起源

DISC這個工具最早來源於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教授,他在1928年寫了一本書《正常人的情緒》,研究的是正常人在不同的環境與情緒下,做出的不同反應。

DISC是研究的是正常人的行為風格,在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表現,而非簡單粗暴的娛樂性性格測評及分類,一個世紀以來它被許多世界500強公司廣泛採用。

同時,還要分享一案例:

DISC國際雙證班。它是培訓界一個很不同的存在,這個課程在4年半的時間內開了88期,畢業生超過4000人,社群內部不間斷線上翻轉分享超過1600天。(因為這個課程不再開,所以拿出來舉例)

最特別的是,它能做到這些是在沒有全職運營人員的情況下完成的。並且從來沒有代理商、畢業生轉介紹沒有返點返利,在純靠口碑營銷的情況下開了88 期,人員超過4000人,出版了6本畢業生應用合集,超過10%的成員自發義務參與社群運營。

它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就是基於學習和應用DISC的共識。

2.DISC的科學性

講到DISC的時候,要從它的兩個維度下手:

(1)行為的傾向性。大家伸開你們的雙手,握住不要動,有誰左手大拇指在上?

左手大拇指在上意味著右腦發達,你們的情感豐富,家庭比較幸福、和諧。右手在上,左腦發達,你的思維邏輯比較強,所以你的事業比較成功。

你會發現人的行為風格是有傾向性的,當有傾向性了,你就有機會識別不同的行為風格,然後做一些區分。

(2)方法的科學性。現在我在PPT上畫了一個圓,它可能代表:圓圈、月亮、月餅、氣球。因為,我只放這一個東西在這裡,你會覺得它什麼都是。


如果我在前面畫一個三角形,後面畫一個四邊形,那它就是一個圓形;如果我畫一個星星和太陽,那它就一定是月亮;如果我畫一個小雞和母雞,那它就一定是雞蛋。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應該站在合理的科學框架內。

如果沒有框架,你看人時會受限於近期發生的事情和當下的心情。

比如,你剛剛被老闆罵了,回頭看你的下屬也做錯事兒。這個時候心裡很不爽,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負責任,不夠用心、粗心大意的員工。

但很有可能,他平常並不是這樣。你卻因為沒有框架的意識,固化了對個人評價的認知。

3.DISC的行為傾向四象限

通過剛才的劃分,我們可以把人劃分兩個座標:

(1)行為快、行為慢。行為快,比如第一張動圖上,老奶奶一腳把鐵軌上的孩子踢飛。儘管她這樣會使孩子受傷,但起碼是把他保住了。

有些人傾向於快速達成成果,不會在意細節。而有些人認為不注意細節,怎麼能達成成果。於是有了行為快和行為慢的兩種選擇。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2)更關注事還是更關注人。

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假如你是幼兒園園長,有一個老師跑來跟你報告說:“園長,我班裡有兩個小朋友打架了”。

你作為園長,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

有人問誰受傷了?有人問為什麼打架?你會發現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問有沒有受傷,關注的是人,問因為什麼事情打架,關注的是事情。

所以基於這兩個座標,我們可以把人劃分成DISC四種的特質:

向上是直接,向下是間接,靠左邊是理性,靠右邊是感性,這樣就有了DISC的框架。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4.基於DISC的四種人格特質

(1)D特質。說到D特質的人,你會想到誰?比如拿破崙,拿破崙有一句名言:不願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崙個子不高,站在軍隊裡一眼望去,他是被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的。

但是他讓畫師幫他畫一幅畫,英姿颯爽,結果大家心裡留下的都是這樣高大的形象。D特質通常比較喜歡權利,做事果斷,控制感比較強。

王健林和董明珠這兩位都是很明顯D特質的企業家代表。

王健林總是說,想做一件事兒,總能有辦法的。還有一句話是先定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董明珠也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股東大會上說:和諧是鬥爭出來的。

D特質重視的是成就與權力,很討厭被監視,他要掌握話語主導權。如果你的團隊有D特質的員工怎麼給他激勵賦能?

要給他一個獨立承擔項目的機會,讓他有獨立承擔的感覺,同時進行充分的授權,不要過多幹涉。在關鍵節點他會主動來彙報,不需要你去催。

(2)I特質。I特質的行為風格,更偏向於關注人,而且行事風格偏快。

I特質的人有一種莫名的自信,當他在舞臺上的時候,舞臺是沒有其他人的。所以I特質的人很善於用演講、肢體語言,去影響他人的表現。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卸任後,深圳某房地產企業曾邀請他去剪綵和演講,你覺得邀請克林頓來演講是因為他在房地產領域的專業性嗎?

房地產商更看重的一定是他的影響力,克林頓不僅能做好工作,做好總統,他本人很帥順便還能搞搞緋聞。I特質的人,通常都會很有魅力。

I特質的人直言敢說,他不一定能考慮到表達會面臨的風險,但是他有能力去正向的解釋,兜住底。

I特質更希望別人傾聽他的想法,希望得到更多的讚美。

I特質非常討論嚴格規章制度,你讓他做一件事情沒有發揮,沒有創意性,一定按照公司規章制度,他會覺得這一份工作很痛苦,給再高的工資也很可能選擇離開。

你要激勵I特質的員工在團隊當中做一個組織者,讓他協調。就像軍隊的政委一樣,更加關注於溝通和做人的思想工作,這是I特質喜歡的工作方式。

(3)S特質。S特質喜歡穩健和穩定。

雷軍總就是S特質的領導者,他曾被網友惡搞,做了很多鬼畜視頻。

但是他自己卻說:我覺得OK沒關係,只要大家開心就好,自己開不開心是其次。可見S特質人的包容性和對和諧的重視。

那大家想,如果換做馬雲被頻繁鬼畜,也會像雷軍這樣說嗎?

一定不會,馬雲這類I特質的人,在被別人無故攻擊時,他第一反應一定是懟回去,因為他們要佔領話語權的上風。

再比如,S特質的領導者很看重價值。

比如,小米公司的價值觀是“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公道的好產品”。

這與雷軍作為創始人,傳遞出的行為風格和價值觀密切相關。所以我們買到的小米產品,絕大部分性價比都是非常高的。

S型的員工,在企業中更追求和諧的氛圍,他喜歡明確的制度。他們在工作中最想要的是安全感和保障。S特質比較反感快速、無法預測的變化,以及頻繁的人際關係衝突。

激勵S特質的最好方法是提供寬鬆和諧的工作氛圍,上級明確的指示及預期,及時認可他們對組織的貢獻,提供清晰的規劃與上升路徑。

(4)C特質。C特質的人是關注事,相對來說比較慢,他們遇到一個事情會反覆想,希望自己不斷超越。所以他們比較追求完美。

C特質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與比爾·蓋茨工作過的人都會給他兩個評價:

第一個評價是比爾·蓋茨很少表揚人;

第二個評價是他也從來不吝嗇對人的批評。

C特質高的人通常來說比較刻板。C特質的夥伴在公司內部,作為質量的把控者,他會覺得你這份工作總會有優化的空間。

所以相對來說,C特質比較不討人喜歡,他總是挑刺的那個人。

C特質更注重是標準和流程,喜歡系統化的工作方式和明確清晰的反饋,他比較反感缺乏原則和規則,以及無意義的工作。

激勵的方式是提供專業度高且較複雜的工作,而不是機械化且重複的工作。

讓他們處理複雜工作,C特質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耗費時間、精力,反而會在最終解決問題時獲得成就感。同時,要給C特質創造更多的獨立工作空間。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5.四種特質,誰適合當領導者

很多人的答案會是D特質,因為看上去這類人目標明確、行動力強,善於帶領他人衝鋒陷陣。

但克林頓不是領導者嗎?雷軍不是領導者嗎?比爾·蓋茨不是領導者嗎?

答案是:其實都合適。

(1)DISC沒有優點和缺點,都是特點。

所有人都適合當領導者,關鍵看你怎麼發揮自己的特質。發揮好就能勝任領導者的工作,發揮不好,在不適當的環境下做不恰當的行為,只能當一個埋頭苦幹的員工。

(2)我們每個人都有DISC的四種特質,需要的時候都能用出來。

有的人C特質可能不高,那是不是工作上一定會粗心大意馬虎,做不好工作?如果真是這樣,C特質的人就不要工作了。每個人都有C特質,當工作需要你更加細緻和細心時,都能調用的出來。

(3)DISC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

我們強調DISC是行為層面的工具,關注的是“冰山上的部分”(冰山模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的著名模型,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講究行為的層面、看的是未來,可以調整。

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凱恩琳·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制定。MBTI職業性格測試是國際最為流行的職業人格評估工具)、九型人格、大五性格、數字密碼等工具,則更多強調的是你的過去。

在一個企業裡更關注是這個人,你要關注他的未來還是關注他的過去?

答案是都要關注,但更應該關注的其實是他的未來、關注他的發展和可能性。所以這也是為什麼,DISC會被企業越來越重視的原因。

發展一個員工、賦能一個員工,更需要關注未來你要成為誰,而不是盯著你過去無法改變的部分。如果你在一份工作中不改變和調整,也就意味著沒有生存的空間。

6.DISC使用的4個原則

(1)在團隊中,需要打配合,做組合。

如果一個團隊當中都是D特質行為風格的人可以嗎?

不可以,跑得太快了會有風險,如果都是S特質的員工肯定也不行,他連要錢都不敢要,他怎麼生存下去?

因此,在一個團隊當中一定要打配合,做組合。

(2)不給他貼標籤,也不給自己找藉口。

我們學完DISC以後,回去會不自覺的給身邊人貼標籤。你會覺得他這樣做好像有點D,她這樣做好像是個C。

但一定要注意,初學階段貼標籤可以,實際應用不能這樣。

每個人學習應用DISC都會有三個階段:

1.貼標籤;

2.撕名牌;

3.變形記。

根據具體場景、具體事情去發揮你的識人能力。

(3)我們要以對方接受的方式去影響他。

如果對一個C特質高的人,你告訴他說:這個工作你不用想這麼多,你去幹,幹了就成功了,那C特質的人聽得進去嗎?

一定聽不進去。他會說你怎麼能告訴我幹就成功了?我過去做過類似的事兒,它沒有成功!

如果你以D的方式面對C,對方一定會覺得你是個不靠譜的領導,不重視我這個員工。

所以,你應該以C特質的人接受的方式跟他講:

確實做這件事兒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但是如果現在你不做,別人就要做到了,在你儘量保證質量的情況下,你去嘗試做一下可以嗎?要以C特質接受的方式去說服他。

(4)凡事必有至少四種解決方案。

我們面對一個事情,做一個企業關注細節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關注格局可不可以,但是不能只關注細節或者只關注格局,一定要從四個維度去看,找出四種不同的解決方案。

瞭解了以上內容,自然談到一個話題:

DISC共識是基於理論基礎、DISC前提假設、DISC使用原則,這才是我們所達成的DISC共識。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四、如何達成團隊高效協作

要基於DISC共識打造高效能團隊協作,不止要有意識,還要靠系統。

這裡說的系統有兩個層面:1.DISC專業測評系統;2.FDT團隊效能工作坊。

關於DISC測評系統,我們分為兩個部分:知人、善用。

知人是對自己和別人的瞭解,有個人測評和聯繫人分析兩個模塊;善用是對他人的管理和賦能,分為工作崗位分析和團隊報告兩個模塊。

為什麼要專業測評系統?是因為你如果沒有測評,你去看人的時候還是會按自己習慣的方式去看,有了測評以後,我就能在一個框架系統的情況下去清楚地看到這個人。

有第三方機器給出的測評結果,就能保障我們儘可能少的被主觀判斷所誤導。

而在有了測評系統之後,還需要一個工具叫做FDT團隊協作工作坊。

FDT的全稱是The Five Dysfunction of a Team(團隊協作的五項障礙),由美國管理學家、作者,帕特里克·蘭西奧尼提出。

這一工具的基礎是,事實上,由於團隊是由具有各種缺點的人所組成的,因此,團隊就不可避免的帶有先天缺陷。

一個團隊在協作時會遇到5種障礙,是一個金字塔的模型。

從下往上看,第一個障礙是喪失信任。

比如說D的人會特別討厭S特質的人,C特質的人會討厭I特質的人特別浮誇,不夠嚴謹,一個團隊互相討厭的時候,就會不夠信任對方,從而形成協作障礙。

第二個是懼怕衝突。當我們沒辦法信任他人的時候,在一個團隊中就不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現為懼怕衝突。

做到這2點,你也能打造高效能團隊

比如在一個團隊開會一團和氣好,還是有衝突,有討論好?

答案一定是有恰當的衝突,有充分討論的好。當一件事兒被充分討論時,大家才能趨於一致,保障最終執行。

第三個是缺乏承諾。如果一個團隊一團和氣,經常會發生團隊決定沒有得到充分討論的情況。

因此,決策通常會是領導者的決策,而不是大家共同的決策,員工表面答應執行,實際上內心不會承諾遵守,因此無法執行。

第四個是逃避責任。如果團隊成員,都不承諾去執行團隊目標時,就會出現逃避責任的情況。

同時,當團隊中其他夥伴遇到問題時,也不會及時提醒。因為他們傾向認為這是他人的問題,自己不要多管閒事兒,做好自己就行。

顯而易見,基於以上種種障礙,最終就會導致第五種障礙的發生:忽略結果。

而要扭轉這一局面,可以從DISC共識入手,從信任開始一層層往上解決問題。

蘭西奧尼的FDT工作坊,同樣給了我們5個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信任、掌握衝突、明確承諾、共擔單位、關注結果。

具體怎麼做到這些,短短40分鐘分享難以詳述。感興趣的夥伴,可以搜索蘭西奧尼的著作了解一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