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宋,高12cm,長25.8cm,寬18.4cm。 枕呈腰圓形,素底,後部開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為地,主題紋飾為劃花折枝牡丹,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各居一側,捲曲的枝葉充溢其間。枕四側面開光內均刻劃卷草紋。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丰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宋,高12cm,長25.8cm,寬18.4cm。 枕呈腰圓形,素底,後部開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為地,主題紋飾為劃花折枝牡丹,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各居一側,捲曲的枝葉充溢其間。枕四側面開光內均刻劃卷草紋。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丰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宋,高12cm,長25.8cm,寬18.4cm。 枕呈腰圓形,素底,後部開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為地,主題紋飾為劃花折枝牡丹,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各居一側,捲曲的枝葉充溢其間。枕四側面開光內均刻劃卷草紋。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丰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龍泉窯五孔蓋瓶

龍泉窯五孔蓋瓶,宋,捐獻自羅福頤。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宋,高12cm,長25.8cm,寬18.4cm。 枕呈腰圓形,素底,後部開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為地,主題紋飾為劃花折枝牡丹,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各居一側,捲曲的枝葉充溢其間。枕四側面開光內均刻劃卷草紋。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丰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龍泉窯五孔蓋瓶

龍泉窯五孔蓋瓶,宋,捐獻自羅福頤。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黑釉刻花玉壺春瓶

黑釉刻花玉壺春瓶,宋,高21cm,口徑6.5cm,足徑7.5cm。 瓶撇口,細頸,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黑釉,腹中部一週素胎無釉,其上刻劃兩組水波紋。 宋代瓷器大都形體秀美,樸素大方,既實用又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此瓶即為一例。裝飾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顯露一週淺色裝飾帶,頗為醒目。 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從唐代起人們就以“春”字代酒。玉壺春瓶定型於宋代,其後逐漸向陳設器轉變。它是中國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宋,高12cm,長25.8cm,寬18.4cm。 枕呈腰圓形,素底,後部開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為地,主題紋飾為劃花折枝牡丹,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各居一側,捲曲的枝葉充溢其間。枕四側面開光內均刻劃卷草紋。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丰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龍泉窯五孔蓋瓶

龍泉窯五孔蓋瓶,宋,捐獻自羅福頤。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黑釉刻花玉壺春瓶

黑釉刻花玉壺春瓶,宋,高21cm,口徑6.5cm,足徑7.5cm。 瓶撇口,細頸,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黑釉,腹中部一週素胎無釉,其上刻劃兩組水波紋。 宋代瓷器大都形體秀美,樸素大方,既實用又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此瓶即為一例。裝飾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顯露一週淺色裝飾帶,頗為醒目。 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從唐代起人們就以“春”字代酒。玉壺春瓶定型於宋代,其後逐漸向陳設器轉變。它是中國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定窯白釉雙系罐

定窯白釉雙系罐,五代,高13.5cm,口徑8.3cm,足徑11cm。 罐口外撇,短頸,溜肩,直腹,淺圈足。器裡外施白釉,圈足無釉。頸下凸起弦紋一道,肩部刻劃弦紋二道,兩側各塑貼一獸面銜環耳。 此罐釉色潔白純正,造型雖小,但端莊氣派,雙耳設計尤為精巧,犀利的刀工將青面獠牙的瑞獸刻畫得極為生動。顯示出皇家用瓷風度,是五代定窯白瓷中的精品。 五代定窯的燒造於晚唐相近,這時期制瓷的風格還保留了部分邢窯白瓷的特徵,精緻白瓷有很大發展,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製作精工,造型優美,胎色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鳥式杯

越窯鳥式杯,五代,高5.8cm,口徑7.3cm,足徑4.9cm。

鳥式杯仿漢代銅器式樣,敞口微斂,弧壁漸收,高圈足外撇。杯外壁貼塑一飛鳥,頭部高出杯口,伸展雙翅,相對處飾鳥尾為柄。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微閃黃色,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鳥身刻劃線紋、圓點紋,鳥尾劃直線紋。

越窯為我國燒瓷歷史最早的瓷窯之一。窯址在浙江餘姚、慈溪一帶。唐代屬越州管轄,故稱越窯。越窯始自東漢,至唐、五代時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燒造青瓷,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所燒器物造型豐富,紋樣端莊秀麗,胎質細膩,釉色青中微帶黃色,釉質滋潤肥厚,如冰似玉,唐代著名詩人陸蒙曾讚譽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此杯造型新穎別緻,所飾鳥兒栩栩如生,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其獨到的審美意境耐人尋味。同類器物在浙江省博物館也有收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

琉璃廠窯綠彩雙系瓶,高29.9cm,口徑 7.5cm,足徑9.2cm。 瓶盤口,細頸 ,溜肩,腹部修長,肩部兩側飾雙系。外壁施半截黃釉,下半部露胎,釉面以綠彩裝飾,花紋簡樸大方。 琉璃廠窯又稱華陽窯,是四川成都地區唐、宋時期的瓷窯。窯址在華陽縣城以南勝利鄉一村,因當地俗稱“琉璃廠”,故名。該窯始於五代,盛於南宋,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如碗、杯、碟、壺、瓶、罐、爐、燈及小件玩具。琉璃廠窯的器物胎體較粗糙,胎中含鐵量較高,故胎色多為紫紅、褐或土黃色。為彌補原料的缺陷,多於坯上敷以化妝土。 此器胎體較粗,造型細長,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稜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於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於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黑彩狗

宋,高3.4cm,長3.3cm

小狗昂首向前,張口吠叫,作奔跑狀。通體白釉黑彩裝飾。磁州窯生產的兒童玩具風格樸實自然。這件白釉黑彩狗造型小巧活潑,風格自然明快。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磁州窯白釉綠彩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青釉夾耳蓋罐

青釉夾耳蓋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附平頂直口圓蓋。裡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顯得新穎別緻。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板片,罐蓋扣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板片夾於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繫繩或插棍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造型相同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製品中有發現,而且在長沙五代墓的隨葬品中也有所見。由此可知,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江南地區頗為流行。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五代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週,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裡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於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青白釉狗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單柄杯

定窯白釉單柄杯,元,高3cm,口徑7.8cm,足徑3.3cm。故宮博物院藏。

杯呈漏斗形,敞口,斜直壁,圈足。外壁一側置橫“h”形柄。裡外施白釉,口沿、足邊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

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腰圓枕,金,高15cm,長27cm,寬19cm。故宮博物院藏。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高後低。通體剔劃花裝飾。枕面為兩朵蓮花,花朵之間及枕側均剔劃卷枝紋。從製作工藝上看,系先在胎上施化妝土,然後勾勒出花紋輪廓,再在花紋內刻劃葉脈,最後剔去花紋以外的地子,形成白地淺褐色花紋。素底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醬釉花口盤

定窯醬釉花口盤,北宋,高2.5cm,口徑12.6cm,足徑8.2cm。故宮博物院藏。 盤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醬釉施到足邊。 此盤造型端莊,線條明朗。六瓣花口為此器平添幾分美感,屬於定窯醬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盤的基本造型。 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金屬元素的高溫釉,釉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cm,口徑26cm,足徑13cm。 花盆通體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側凸起十二條直線紋,矮圈足。盆裡滿施天藍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個圓形滲水孔,刻數目字“三”。 此種花盆一般與盆託配套使用,是宮中最常用的陳設瓷。此盆為菱花式,以近於直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稜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相呼應,和諧美觀,是造型設計中實用與美觀融合一體的典例。鈞窯釉色之美,恰似蔚藍天空中湧現出一片絢麗的紅霞,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美感。這美感在於釉色凝鍊含蓄,濃厚質樸。鈞釉以蛋白石光澤的青釉為基調,兼具寶光內蘊不透明的乳光狀態和絢麗多姿的窯變現象。美麗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狀態結合在一起,賦予鈞瓷一種瑩潤幽雅、美麗含蓄的光澤。 鈞窯花盆有長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鍾式等。儘管形式多樣,但都實用美觀。菱花式花盆通體披掛的玫瑰紫色釉與盆體邊稜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互映襯,猶如夕陽與晚霞輝映,給人以美的遐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北宋—金,高20cm,口頸26cm,底徑14.5cm。 爐直口,深腹折底,寬圈足。折底處有三處露胎痕,呈長條狀,原為三足,後磨去。裡、外通體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現象。口沿、足邊處呈醬色。 “蚯蚓走泥紋”係指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留下的痕跡,它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徵。“蚯蚓走泥紋”產生的原因較複雜,有一種說法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施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燒製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高2.6cm,口徑13.9cm,足徑5.5cm。故宮博物院藏。 盞託呈捲曲的嫩荷葉式。口邊五曲凹進,淺腹,邊沿寬大,圈足。通體裡外施白釉。 瓷盞託在宋代很常見,汝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造,品種有白釉、醬釉、青釉、汝釉、官釉、鈞釉、青白釉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託,宋,高6cm,口徑19cm,足距8cm。清宮舊藏。 花盆託呈六瓣葵花式,敞口,折沿,底坦平,底下凸起葵花形窄圈,圈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內施天藍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紋;外壁施玫瑰紫色釉,外底塗醬色釉汁,並有刻劃的數目字“十”。 此種刻劃數目字“十”的葵花形式花盆託,應與同式樣的刻劃相同數目字的花盆配套使用。數目字“十”表明這是同類器物中尺寸最小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珍珠地牡丹腰圓枕

珍珠地牡丹腰圓枕,宋,長22cm,寬14cm,高9cm。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定窯孩兒枕(殘)

定窯孩兒枕(殘),宋, 長15.2cm,9cm,高11cm。 此枕長方形託座,上飾一枕臂側臥的熟睡小童,小童雙眼微合,面帶微笑,腰側為枕面,枕面殘缺,只餘一小部分,可見釉下印有嬰戲蓮花紋。託座底中空,澀胎,無釉,上有墨書“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劉謹記此。”此枕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紋飾清晰,線條飄逸,具有北宋定窯白釉器的顯著特徵。“元佑”為宋哲宗年號,元佑元年為公元1086年。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我國北方著名窯場,歷經唐、宋、金、元,大約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宋代最為興盛。定窯瓷器以白釉為代表,其精美的造型,乳白、牙白的釉色與流暢的刻花、印花、 劃花裝飾為宋代白瓷之魁。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收藏的孩兒枕,堪稱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未寫款識。北宋有明確紀年款的瓷枕極少,此件孩兒枕造型逼真,形象生動,製作精美,紋飾清晰,而且帶有明確的紀年款,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寫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識的瓷枕,其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斷代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宋,高4.1cm,口徑16cm,足徑5.6cm。清宮舊藏。 盤通體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絲鐵線”般開片紋所分割。足底無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國古代藝術家和陶瓷工匠在設計陶瓷造型時,善於從大自然動、植物中獲得靈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屢見不鮮。這件菊瓣式盤造型規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織如網的開片紋妙趣天成,堪稱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

白釉珍珠地劃花折枝牡丹紋枕,宋,高12cm,長25.8cm,寬18.4cm。 枕呈腰圓形,素底,後部開一圓形通氣孔。枕面以戳印的細密珍珠狀小圓圈為地,主題紋飾為劃花折枝牡丹,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各居一側,捲曲的枝葉充溢其間。枕四側面開光內均刻劃卷草紋。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窯,河南密縣窯、登封窯、魯山窯、寶丰窯、修武窯、新安窯、宜陽窯,山西介休窯、河津窯、交城窯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龍泉窯五孔蓋瓶

龍泉窯五孔蓋瓶,宋,捐獻自羅福頤。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宋黑釉刻花玉壺春瓶

黑釉刻花玉壺春瓶,宋,高21cm,口徑6.5cm,足徑7.5cm。 瓶撇口,細頸,圓腹下垂,圈足。通體施黑釉,腹中部一週素胎無釉,其上刻劃兩組水波紋。 宋代瓷器大都形體秀美,樸素大方,既實用又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此瓶即為一例。裝飾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顯露一週淺色裝飾帶,頗為醒目。 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之句,從唐代起人們就以“春”字代酒。玉壺春瓶定型於宋代,其後逐漸向陳設器轉變。它是中國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3期)



版權聲明:本文為蘭谷文化-遞美在線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