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

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宋,高17.1cm,口徑6cm,足徑7.1cm。

壺直口,無頸,長圓腹,淺圈足,一側置曲狀流,相對稱一側為短柄,肩部飾雙系。壺體外腹上部施黃釉,中間施紫釉,釉面飾淺黃色交叉狀複線紋共四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體。

此器造型古拙質樸,交叉的複線色彩鮮豔,與紫色的胎體及釉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格外醒目。"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

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宋,高17.1cm,口徑6cm,足徑7.1cm。

壺直口,無頸,長圓腹,淺圈足,一側置曲狀流,相對稱一側為短柄,肩部飾雙系。壺體外腹上部施黃釉,中間施紫釉,釉面飾淺黃色交叉狀複線紋共四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體。

此器造型古拙質樸,交叉的複線色彩鮮豔,與紫色的胎體及釉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格外醒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

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高6.9cm,口徑10.8cm,足徑10.2cm。 缸胎較厚,平口微內斜,口以下漸豐,闊底,一側有耳。施釉至近足部,底素胎無釉呈紫紅色。外壁飾褐彩花草紋三組,並飾弦紋一道。 此器造型新穎,花紋簡練,為琉璃廠窯代表之作。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

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宋,高17.1cm,口徑6cm,足徑7.1cm。

壺直口,無頸,長圓腹,淺圈足,一側置曲狀流,相對稱一側為短柄,肩部飾雙系。壺體外腹上部施黃釉,中間施紫釉,釉面飾淺黃色交叉狀複線紋共四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體。

此器造型古拙質樸,交叉的複線色彩鮮豔,與紫色的胎體及釉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格外醒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

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高6.9cm,口徑10.8cm,足徑10.2cm。 缸胎較厚,平口微內斜,口以下漸豐,闊底,一側有耳。施釉至近足部,底素胎無釉呈紫紅色。外壁飾褐彩花草紋三組,並飾弦紋一道。 此器造型新穎,花紋簡練,為琉璃廠窯代表之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宋,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彷彿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景德鎮,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

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宋,高17.1cm,口徑6cm,足徑7.1cm。

壺直口,無頸,長圓腹,淺圈足,一側置曲狀流,相對稱一側為短柄,肩部飾雙系。壺體外腹上部施黃釉,中間施紫釉,釉面飾淺黃色交叉狀複線紋共四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體。

此器造型古拙質樸,交叉的複線色彩鮮豔,與紫色的胎體及釉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格外醒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

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高6.9cm,口徑10.8cm,足徑10.2cm。 缸胎較厚,平口微內斜,口以下漸豐,闊底,一側有耳。施釉至近足部,底素胎無釉呈紫紅色。外壁飾褐彩花草紋三組,並飾弦紋一道。 此器造型新穎,花紋簡練,為琉璃廠窯代表之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宋,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彷彿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景德鎮,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

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宋,高17.1cm,口徑6cm,足徑7.1cm。

壺直口,無頸,長圓腹,淺圈足,一側置曲狀流,相對稱一側為短柄,肩部飾雙系。壺體外腹上部施黃釉,中間施紫釉,釉面飾淺黃色交叉狀複線紋共四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體。

此器造型古拙質樸,交叉的複線色彩鮮豔,與紫色的胎體及釉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格外醒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

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高6.9cm,口徑10.8cm,足徑10.2cm。 缸胎較厚,平口微內斜,口以下漸豐,闊底,一側有耳。施釉至近足部,底素胎無釉呈紫紅色。外壁飾褐彩花草紋三組,並飾弦紋一道。 此器造型新穎,花紋簡練,為琉璃廠窯代表之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宋,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彷彿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景德鎮,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福清窯黑釉盞 

福清窯黑釉盞,宋,高6.5cm,口徑12.5cm,足徑4.5cm。

盞敞口,深腹,圈足。內外施黑釉,釉色均勻,釉面呈現出細絲狀條紋,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稱“兔毫”紋。口沿處失釉呈醬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處呈淚痕狀,近足處及足底素胎無釉。

我國是茶的故鄉,早在三國時期民間就有飲茶的習俗,至宋代飲茶之風盛行,上至宮廷,下至平民,無不喜好飲茶。王安石在《議茶法》中稱:“茶之為民用,等於料鹽,不可一日以無。”當時鬥茶之風頗盛。宋代的茶葉通常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用前先把膏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再沏以沸水,水面會沸起一層白沫。鬥茶者先要鬥其茶色,以青白為勝。其次鬥其水痕,以茶湯在茶盞周圍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者為負。黑釉茶盞襯托白色茶沫最適宜鬥茶,因而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南、北方瓷窯大量燒製黑釉茶盞,尤以福建北部地區最為突出,福建建窯黑釉茶盞一度曾為宮廷御用。

此器為福建福清窯燒造。福清窯黑釉茶盞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紋向外放射,極為美觀。"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菊鳳紋盤,宋,高4.3cm,口徑19.2cm,足徑12.7cm。 盤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無釉處鑲銅口。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顯見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時留下的“淚痕”狀垂釉。器裡口沿模印回紋一週,內壁模印荷花紋飾,盤心模印雙鳳菊花圖案。外底鐫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詩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質韞珠光堪作鑑,紋鏤花鳥具傳神。 擎來掌上掬明月,題向詩中證舊因。 盛得朱櫻千萬顆,滿盤琥珀為生輝。 後署“孟春御題”。鈐“比德”、“朗潤”兩方章。 此件定窯白瓷盤上剛勁有力的圖案線條、層次分明的構圖以及以緙絲圖案為摹本的鳳穿花紋樣,均在暖白色釉層的掩映下相得益彰。此盤在傳世宋代定窯器物中雖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雜質,修足也不甚規矩,但從乾隆皇帝題詩之舉也足以證明當年定窯器物在宮中受寵的情形。此盤曾一度流出宮外,20世紀50年代由國家文物局購回並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時是商賈雲集的商業重鎮,這裡不但生產瓷器也鑄造金銀器,同時還是絲織物的集散地。在這種大環境下,定窯工匠們自然會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絲織物的圖案與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所以定窯白瓷上的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宋,高4.1cm,口徑20.2cm,足徑7.5cm。 盤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坦底。腹壁向裡凸出6道稜線,圈足亦隨腹壁起伏變化。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圈足露胎處呈黑褐色。 此盤造型優雅、大方,線條富於變化,為哥窯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盞託

官窯青釉盞託,宋,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盞託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 此盞託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盞託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始制於東晉,南北朝時已較流行,唐代隨著江南地區飲茶風俗的盛行,產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盞腹加深,託變高,美觀實用。宋代盞託式樣繁多,南北瓷窯無不燒製,託口較前顯著增高,頗具特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宋,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盤折沿,淺腹,淺圈足。通體施白釉,器口無釉,鑲銅口。近口沿處刻劃卷草紋一週,內底刻劃纏枝牡丹紋,其上結兩朵牡丹花,花心相對。 此件作品所刻主題花卉枝幹矯健,花朵豐滿,配在溫潤晶瑩的白色釉面上典雅優美,是定窯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窯燒造白瓷始於唐代,雖然唐代以邢窯白瓷最負盛名,但定窯白瓷精品堪與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們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窯白瓷之所以能夠取代邢窯白瓷顯赫於天下,一方面是由於它在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溫潤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窯白瓷上運用了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一個新階段。元代劉祁在《歸潛志》一書中曾有”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讚譽。 定窯瓷器的燒造主要採用覆燒法,就是將器皿反扣著焙燒,因此口沿無釉,露出瓷胎,這種現象謂之“芒口”。採用覆燒法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瓷器燒成後,為避免芒口這種缺陷,有時使用金、銀、銅等鑲嵌器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唾盂,宋,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6cm。 唾盂上部形狀如盤,口內斂,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圓盒底部,淺圈足。通體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無釉。器盤部位刻劃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是定窯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見唾盂多為宋代品種,當時南北方各窯普遍燒造。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緻,釉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窯白瓷精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哥窯青釉貫耳瓶

哥窯青釉貫耳瓶,宋,高11.5cm,口徑2.5cm,足徑4.2cm。 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口沿兩側對稱置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銅禮器。口耳相連的曲線增加了口部力度,與扁圓形腹部上下呼應,構成視覺上的均衡,給人以穩重之感。通身細碎開片,靜穆、優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方花盆

官窯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佈器身。 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宋代官窯、哥窯和龍泉窯的器物,往往在足部無釉處為黑褐色,即所謂“鐵足”。成因是此類器物胎骨含鐵量特高,在還原作用較強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現此色。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

官窯青釉蒜頭瓶,宋,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佈器身。 此瓶釉麵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

耀州窯青釉刻花菊瓣紋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圈足。裡外均刻菊瓣紋,碗心印一團花。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黃,足邊無釉。 此碗為宋代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在裝飾方面,以碗心的一朵團花為中心,放射狀地向外刻出一片片菊瓣紋,佈局舒朗勻稱,線條活潑流暢又不失規整,反映出當時藝師們的審美觀念,代表了耀州窯瓷器刻花工藝的突出成就。 耀州窯瓷器上的刻花裝飾於北宋中期發展成熟,到北宋末期工藝更為精湛。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醬釉碗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於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盤口瓶

耀州窯青釉盤口瓶,宋,高19.5cm,口徑9.5cm,足徑8cm。 瓶盤口,短頸,圓腹,圈足。胎體灰白。裡外施青釉,釉色較淺,釉質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足邊無釉。 此瓶造型渾厚,略呈石榴形,俗稱“石榴尊”。 耀州窯瓷器中瓶式很多,瓶體或修長秀麗,或豐滿端莊,但像此件石榴式樣的瓶卻較少見,應為北宋早期產品。這時期耀州青瓷釉面皆玻璃質感強,施釉均勻,大多開有細碎片紋,胎釉結合緊密,沒有剝釉現象。品種以日用瓷為主,造型方面與五代耀州窯瓷器有明顯的繼承關係。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

耀州窯青釉刻花蓮花紋雙耳瓶,宋,高24.5cm,口徑5.5cm,足徑9cm。 瓶撇口,細頸,鼓腹,圈足。頸兩側對稱置龍耳,腹上部凸起弦紋4道,下部陰刻兩朵蓮花圖案。灰白胎。釉色青綠。 此造型的瓶式俗稱“玉壺春瓶”。紋飾立體感強,花葉陰陽向背分明,刀鋒犀利,線條流暢,別具風格。 耀州窯瓷器多為灰白胎,但多數器物透過青翠的釉層,使人感到的卻是潔白、細膩的胎體,彷彿上釉前曾施一層化妝土,此件雙耳瓶即為一例。實際上這是由於胎土和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一層密合層所致,這種現象在河南臨汝窯及鈞窯產品中也可見到,這是由於它們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

琉璃廠窯黑釉凸龍蓋罐,宋,高21.5cm,口徑12.5cm,足徑9.2cm。 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五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 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

鈞窯天藍釉紅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徑9.5cm,足徑3.5cm。 碗呈花瓣狀。口內斂,器裡凸起、器外凹進10條稜線,將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體釉色為天藍色,其上顯現幾塊紫紅斑塊,上有鐵質斑點結晶。 此碗造型別致,宛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嫵媚多姿。藍、紫相間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飄浮的彩雲。 我國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單一的青釉做裝飾,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雖然鈞瓷所呈現的紅色還雜以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的紫紅色,並非純正的紅色,但它仍然是一個重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特別是為元、明、清各時期高溫顏色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吉州窯玳瑁釉罐

吉州窯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徑12cm,足徑3.2cm。 罐脣口,短頸,鼓腹,淺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內及底部素胎無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態各異的黃褐色斑紋,與天然玳瑁極為相似,別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種窯變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種氧化鐵含量較高的釉料,然後再隨意甩灑一種氧化鐵含量較低的釉料,燒成時產生交融、流淌,千變萬化,惹人喜愛。玳瑁釉是吉州窯瓷器上常見的一種釉,以這種釉裝飾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爐、碗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

琉璃廠窯黃紫釉雙系壺,宋,高17.1cm,口徑6cm,足徑7.1cm。

壺直口,無頸,長圓腹,淺圈足,一側置曲狀流,相對稱一側為短柄,肩部飾雙系。壺體外腹上部施黃釉,中間施紫釉,釉面飾淺黃色交叉狀複線紋共四組,下腹部及足部露紫黑色胎體。

此器造型古拙質樸,交叉的複線色彩鮮豔,與紫色的胎體及釉面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格外醒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

琉璃廠窯弦紋加彩單耳缸,高6.9cm,口徑10.8cm,足徑10.2cm。 缸胎較厚,平口微內斜,口以下漸豐,闊底,一側有耳。施釉至近足部,底素胎無釉呈紫紅色。外壁飾褐彩花草紋三組,並飾弦紋一道。 此器造型新穎,花紋簡練,為琉璃廠窯代表之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宋,高5.9cm,口徑18cm,足徑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燒形成較寬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內壁六條線出筋,碗心處刻劃雙魚水波紋,刀法犀利流暢。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規整,胎體輕薄,釉色光潤。盤心所刻劃的兩條小魚在青色的釉面襯托下彷彿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戲,形態自然逼真,藝術感染力極強。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景德鎮,創燒於五代,主要燒白瓷與青瓷。宋代該窯的制瓷技術更趨成熟,規模與產品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元明兩代不斷出現創新產品,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青白瓷,因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白中閃青,青中閃白,故名,是景德鎮湖田窯在北宋初、中期獨創的釉色品種。因青白釉的釉質中含有微量的鐵質,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具有溫潤如玉的藝術效果,成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江西九江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紀年墓出土的青白釉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質感如青白玉,胎質細潔,釉色青瑩,光照見影,故晚清以後又稱之為“影青”。南宋詞人李清照《醉花蔭》中有“玉枕紗廚”之詞句,“玉枕”即指色質如青玉一樣的青白瓷枕。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宋福清窯黑釉盞 

福清窯黑釉盞,宋,高6.5cm,口徑12.5cm,足徑4.5cm。

盞敞口,深腹,圈足。內外施黑釉,釉色均勻,釉面呈現出細絲狀條紋,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稱“兔毫”紋。口沿處失釉呈醬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處呈淚痕狀,近足處及足底素胎無釉。

我國是茶的故鄉,早在三國時期民間就有飲茶的習俗,至宋代飲茶之風盛行,上至宮廷,下至平民,無不喜好飲茶。王安石在《議茶法》中稱:“茶之為民用,等於料鹽,不可一日以無。”當時鬥茶之風頗盛。宋代的茶葉通常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用前先把膏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盞內,再沏以沸水,水面會沸起一層白沫。鬥茶者先要鬥其茶色,以青白為勝。其次鬥其水痕,以茶湯在茶盞周圍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者為負。黑釉茶盞襯托白色茶沫最適宜鬥茶,因而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南、北方瓷窯大量燒製黑釉茶盞,尤以福建北部地區最為突出,福建建窯黑釉茶盞一度曾為宮廷御用。

此器為福建福清窯燒造。福清窯黑釉茶盞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紋向外放射,極為美觀。"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上)



版權聲明:本文為蘭谷文化-遞美在線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