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脣,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脣,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脣,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脣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製,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脣,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脣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製,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脣,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脣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製,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邢窯白釉小壺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 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於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徑10.8cm,底徑9.1cm。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徑10cm,底徑14.5cm。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cm,口徑16.4cm,足徑8.3cm。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鬆,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cm,長51cm,傭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cm,口徑11cm,底徑12.2cm。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cm,口徑13cm,足徑6.8cm。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cm,長69cm。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cm,口徑9.5cm,底徑10cm。

罐脣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cm,口徑12.2cm,底徑12.5cm。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cm,口徑15cm,足距10.2cm。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cm,長88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徑14.4cm,足徑6.6cm。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cm,口徑8cm,足徑8.3cm。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距15.8cm。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脣,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脣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製,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脣口和不帶脣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唐邢窯白釉小壺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 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於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期 下)



版權聲明:本文為蘭谷文化-遞美在線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