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稜,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稜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託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稜,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稜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託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

餘杭窯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徑4.9cm,足徑2.8cm。 盒扁圓形,分蓋及身兩部分。蓋面隆起,中央突起圓形臺階一層,圓珠鈕。蓋面刻劃菊花紋,圓形蓋鈕仿如菊花的花蕊。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淺圈足。盒通體施青釉,釉面勻淨,有細碎的紋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現,南宋時各地瓷窯無不燒造,造型多樣,有蓮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為古代婦女梳妝的用具。此器小巧精緻,刻花線條纖細圓潤,奔放有力,寥寥數筆即刻劃出一朵盛開的菊花,使素靜的釉面增添了幾許雅緻的情趣。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徑5.2cm,底徑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別緻。蓋面印有密集的錦紋,紋飾模糊不清。盒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記”。

帶銘記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鎮窯的產品中比較常見,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產品上所作的標記,以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一般均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記”陽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寫作“合”。目前已發現的有“段、許、蔡、吳、汪、藍、朱、徐、程、張、餘、陳、潘”等13家。這種帶作坊名稱標記的青白瓷盒在國內外均有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商品競爭之激烈。"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盞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後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於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製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耀州窯印花碗

耀州窯印花碗,宋,高5.1cm,口徑13.2cm,足徑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青黃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內、外壁分別採用剔刻放射性線條的方式表現菊瓣圖案。

菊花及各種花卉是耀州窯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此碗獨到之處在於它採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將抽象的菊花花瓣與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簡捷明快的圖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宋,高9.6cm,口徑16.2cm,足徑4.9cm。 器口內斂,腹部漸收,底圈足。通體施黑釉,盞裡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色。器裡外口沿釉色呈黃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狀。 此茶盞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陽窯器物。北宋時期因宮廷盛行鬥茶之風,所以這種胎體厚重、釉色漆黑似鐵的茶盞流行一時。在這種茶盞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狀的黃褐色條紋,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稱“兔毫紋”,兔毫紋屬於結晶釉的一種。除“兔毫紋”盞外,建陽窯還生產“油滴紋”盞,這些黑釉盞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綠釉剔刻花紋執壺

綠釉剔刻花紋執壺,宋,高23cm,口徑5cm,足徑9.4cm。 器直口,長頸,橢圓形腹,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塑花紋。通體施綠釉,釉層較薄,露胎處呈黑褐色。腹部以剔刻的四條豎道為一組間隔出六個開光,開光內剔刻折枝花卉。 此壺造型、釉色都獨具特色,特別是壺腹部採用剔刻花紋工藝,利用胎、釉形成的色調差異造成淺浮雕的藝術效果。20世紀80年代在四川廣元瓷窯鋪窯址曾採集到與此壺相類似的瓷片標本,此壺可能為四川廣元窯器物。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越窯青釉瓜稜執壺

越窯青釉瓜稜執壺,宋,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稜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徵,如四瓣瓜稜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宋,高16.8cm,口徑4.2cm,足徑8.4cm。 壺頂部為鳳頭形,高冠,大眼,曲喙,鳳頂花冠為注水口。長頸上凸起三道弦紋,圓腹豐滿,寬圈足。壺體一側為長圓形彎曲的流,另一側為圓柱形柄(流、柄為後修補)。腹上部刻劃纏枝花卉紋,下部刻劃蕉葉紋。通體施青白釉,釉層較薄。 此件鳳首壺之造型雖源於隋、唐時期受波斯風格影響的器物,但它的器腹等部位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隋、唐時期的鳳首壺壺腹多修長,並在上面堆貼紋飾,而此壺腹部造型圓鼓,裝飾手法採用刻劃花。經與窯址調查所採集的標本對比可知,此壺為廣東西村窯製品。 西村窯的瓷器主要用於外銷,目前國內的出土物及傳世品都非常少,而在東南亞一帶特別是菲律賓則有大量出土。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花盆撇口,長頸,圓鼓腹,圈足外撇,足底開有五個滲水孔,並刻有數目字“六”。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頸部以天藍色釉為主,又散暈著玫瑰紅色釉,猶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紅色為主,明亮豔麗;外底施醬色釉。此器造型端莊,色彩變化豐富,堪稱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禹縣是鈞窯的發源地。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禹縣的古鈞臺找到了宋代為宮廷燒製御用鈞窯瓷器的窯址。鈞窯花盆、盆託、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從“一”至“十”的數目字,數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數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說明尺寸大小適中。鈞瓷以釉色取勝,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窯變釉,在還原氣氛下燒成後,釉色千變萬化,素有“鈞瓷無雙”之說。"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鼓式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宋,高9.2cm,口徑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淺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裝飾鼓釘一週,分別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個如意頭形足。外底刻有標明器物大小的數目字“一”。通體內外施釉,內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藍中泛紫,絢麗奪目。

鼓釘洗是鈞窯瓷器中常見的造型品種,這種富於裝飾性的器物配以如意頭形足活潑輕巧,匠心獨具。此為宋代宮廷陳設用瓷。"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宋,高15cm,口縱20cm,口橫16.5cm,足縱13.4cm,足橫10cm。 花盆長方體。廣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雲頭足。通體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現“蚯蚓走泥紋”。底有5孔,外底施醬色釉,並刻有數目字“十”。 此花盆雖小,但胎體厚重,造型古樸大方,釉色典雅潤澤,邊角利用微曲的弧線作過渡,有柔和舒適的美感。 花盆為鈞窯瓷器中的重要品種,是當時為滿足皇宮需要按照宮廷出樣設計和燒成的。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高5.8cm,口徑12.8cm,足徑3.9cm。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裡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裡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斑”。 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製,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由於宋代建窯兔毫盞名氣很大,所以一些宋代文人對它多有讚美之辭,如蔡襄《茶錄》雲:“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裡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牆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淨,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製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丰窯,陝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製。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稜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採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修武窯絞胎罐

絞胎罐,宋,高9cm,口徑3.6cm,足徑5.1cm。 罐小口,豐肩,鼓腹,平底。口、底部施白釉,罐身以褐、白兩色泥料揉絞出有如羽毛樣花紋,新穎奇特。 此罐花紋與修武窯所出標本極為相似,而且口施白釉的做法在修武窯也很常見,因此推斷此罐可能為修武窯製品。 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借鑑漆器犀毗工藝,以不同顏色的胎土絞成各種圖案,如羽毛紋、樹葉紋、木紋、雲朵紋等。由於絞胎工藝複雜,因此,目前所見器物一般均為小件器,常見的有盤、碗、小罐、小壺、枕等。宋代燒造絞胎產品的瓷窯較多,目前已知有河南郟縣窯、登封窯、寶丰窯、新安窯、修武窯及山東淄博窯等。傳世品有碗、缽、罐、壺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印花螭龍紋盤

定窯印花螭龍紋盤,宋,高4.7cm,口徑23cm,足徑10.8cm。

盤敞口,口沿無釉(俗稱芒口),淺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垂流形成淚痕。碗內模印螭龍紋。胎體輕薄,胎色潔白。

印花裝飾是宋代定窯所採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北宋中期以後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芒口”是這種工藝所留下的特徵,覆燒可以充分利用窯的容積,大大提高產量。"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

定窯劃花纏枝蓮紋葵瓣口碗,宋,高6.8cm,口徑19.2cm,足徑5.7cm。 碗口呈葵瓣式,鑲銅釦,深弧壁,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釉流形成淚痕。碗內刻劃纏枝蓮花紋和茨菇紋。外壁光素。胎體輕薄,胎面潔淨。 刻劃花是定窯特有的裝飾風格,所刻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此件器物刻劃的纏枝蓮花在白色釉的襯托下若隱若現,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藝的高超水平。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採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隻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鬥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鬥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緻,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鑑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窯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文獻記載汝窯用瑪瑙作釉的原料,其實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瑪瑙的加入對釉的性質不會產生多大影響,只能說明燒造宮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鑑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徑26cm,足徑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銅器式樣,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頸、腹、足之四面均塑貼條形方稜,俗稱“出戟”。通體施月白色釉,釉內氣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邊稜處因高溫燒成時釉層熔融垂流,致使釉層變薄,映現出胎骨呈黃褐色。圈足內壁刻劃數目字“三”。 此尊風格古樸、莊重,為宋代宮廷使用的典型陳設用瓷。 傳世鈞窯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數目字,其意義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據現存實物證明,器底所刻數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鈞窯瓷器的傳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託最為多見,出戟尊則較少。目前全世界所見僅約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還有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清宮舊藏鑑賞!故宮博物院珍品陶瓷(第4期 下)


版權聲明:本文為蘭谷文化-遞美在線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