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陳恭璋/文 包華/圖

2014年,在靈響片區即將啟動舊改時,福州市名城委的專家們發現,這條小街巷裡三棟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厝。

經過修繕,三棟古厝將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們正式成為福州第二批歷史建築,成為專家研究靈響和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依據。

"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陳恭璋/文 包華/圖

2014年,在靈響片區即將啟動舊改時,福州市名城委的專家們發現,這條小街巷裡三棟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厝。

經過修繕,三棟古厝將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們正式成為福州第二批歷史建築,成為專家研究靈響和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依據。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古厝藏身小街巷,主體建築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合院式院落

三棟明清古厝,藏匿於小街巷

行走在並不寬敞的靈響路,路旁的小門內,別有洞天。昨日,記者探訪了完成修繕的兩處古厝,古厝的院落內,配有古井,種植著香樟等本地樹種,石面地板,杉木構架,灰色的瓦片,本地特色的雀尾正脊,在古建築專家的眼中,兩棟建築都有著福州傳統民居的印記。

靈響路26號,現存主座為清代三開間制式,由穿鬥式木構架組成,建築細部尤其是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圖案考究。

"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陳恭璋/文 包華/圖

2014年,在靈響片區即將啟動舊改時,福州市名城委的專家們發現,這條小街巷裡三棟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厝。

經過修繕,三棟古厝將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們正式成為福州第二批歷史建築,成為專家研究靈響和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依據。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古厝藏身小街巷,主體建築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合院式院落

三棟明清古厝,藏匿於小街巷

行走在並不寬敞的靈響路,路旁的小門內,別有洞天。昨日,記者探訪了完成修繕的兩處古厝,古厝的院落內,配有古井,種植著香樟等本地樹種,石面地板,杉木構架,灰色的瓦片,本地特色的雀尾正脊,在古建築專家的眼中,兩棟建築都有著福州傳統民居的印記。

靈響路26號,現存主座為清代三開間制式,由穿鬥式木構架組成,建築細部尤其是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圖案考究。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這座古厝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築特色

有意思的是,古厝的花格門,採用的是藤編隔心。福州文物古建築專家邱守廉介紹說,隔扇為古建築中花格門的稱呼,隔心部分採用藤編做法,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同時期還運用在官帽椅的椅背與椅面之上。這棟古厝帶著清代到民國時期的印跡。“從空中俯瞰,這棟古厝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本地合院式的做法。”邱守廉說。

"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陳恭璋/文 包華/圖

2014年,在靈響片區即將啟動舊改時,福州市名城委的專家們發現,這條小街巷裡三棟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厝。

經過修繕,三棟古厝將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們正式成為福州第二批歷史建築,成為專家研究靈響和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依據。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古厝藏身小街巷,主體建築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合院式院落

三棟明清古厝,藏匿於小街巷

行走在並不寬敞的靈響路,路旁的小門內,別有洞天。昨日,記者探訪了完成修繕的兩處古厝,古厝的院落內,配有古井,種植著香樟等本地樹種,石面地板,杉木構架,灰色的瓦片,本地特色的雀尾正脊,在古建築專家的眼中,兩棟建築都有著福州傳統民居的印記。

靈響路26號,現存主座為清代三開間制式,由穿鬥式木構架組成,建築細部尤其是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圖案考究。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這座古厝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築特色

有意思的是,古厝的花格門,採用的是藤編隔心。福州文物古建築專家邱守廉介紹說,隔扇為古建築中花格門的稱呼,隔心部分採用藤編做法,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同時期還運用在官帽椅的椅背與椅面之上。這棟古厝帶著清代到民國時期的印跡。“從空中俯瞰,這棟古厝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本地合院式的做法。”邱守廉說。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門上的藤編隔心,通風透氣

靈響路46號,則為明代五開間制式,整體樑架用材碩大,軒廊與後廳頂部均採用羅鍋椽捲棚。古建築專家陳朝軍表示,這棟古厝的樑和斗拱,正是明末清初福州傳統民居的做法——方斗拱沒有過多的修飾,這是明代的特徵。

"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陳恭璋/文 包華/圖

2014年,在靈響片區即將啟動舊改時,福州市名城委的專家們發現,這條小街巷裡三棟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厝。

經過修繕,三棟古厝將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們正式成為福州第二批歷史建築,成為專家研究靈響和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依據。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古厝藏身小街巷,主體建築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合院式院落

三棟明清古厝,藏匿於小街巷

行走在並不寬敞的靈響路,路旁的小門內,別有洞天。昨日,記者探訪了完成修繕的兩處古厝,古厝的院落內,配有古井,種植著香樟等本地樹種,石面地板,杉木構架,灰色的瓦片,本地特色的雀尾正脊,在古建築專家的眼中,兩棟建築都有著福州傳統民居的印記。

靈響路26號,現存主座為清代三開間制式,由穿鬥式木構架組成,建築細部尤其是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圖案考究。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這座古厝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築特色

有意思的是,古厝的花格門,採用的是藤編隔心。福州文物古建築專家邱守廉介紹說,隔扇為古建築中花格門的稱呼,隔心部分採用藤編做法,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同時期還運用在官帽椅的椅背與椅面之上。這棟古厝帶著清代到民國時期的印跡。“從空中俯瞰,這棟古厝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本地合院式的做法。”邱守廉說。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門上的藤編隔心,通風透氣

靈響路46號,則為明代五開間制式,整體樑架用材碩大,軒廊與後廳頂部均採用羅鍋椽捲棚。古建築專家陳朝軍表示,這棟古厝的樑和斗拱,正是明末清初福州傳統民居的做法——方斗拱沒有過多的修飾,這是明代的特徵。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靈響路46號古民居正廳

古民居和三坊七巷一脈相承

靈響片區的東側,是通湖路和三坊七巷景區,西側是白馬北路和白馬河公園,北側是光祿坊,南面是道山路。福州民俗專家鄭子端說,這裡屬於三坊七巷的邊緣,和三坊七巷的文化一脈相承。

鄭老說,靈響路在近代最為有名的地名,一個是米倉前三十二門。從清代順治年間開始,生活在福州的旗人有優待條件,他們可以定期到這裡領取糧食。倉務的負責人在附近的察院莊開建了一座大宅子,開了32個門,每個門都是“領糧”的窗口。

在這條路上,還有葛氏宗祠,而三坊七巷有葛家大院,該宗祠是葛家人的祠堂。此外,靈響路上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陳更新的故居。

鄭老說,靈響片區的一些古蹟現在只剩下地名了,而現存的古厝,和三坊七巷的民居,可謂一脈相承。

示範工程,將做社區活動中心

據福州市名城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靈響路46號古厝,佔地400多平方米。改造前,它是民居,從外牆至房屋內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搭蓋,讓明代古厝隱匿其中。經過專業團隊設計,經修繕後,古厝恢復了明代時期的風格。目前是木構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將來作為社區的公共空間加以利用。而本地的文史專家也會對古厝的歷史進行深入挖掘,並作為福州本地傳統民居的建築範本進行傳承。

"

N海都記者 石磊磊 陳恭璋/文 包華/圖

2014年,在靈響片區即將啟動舊改時,福州市名城委的專家們發現,這條小街巷裡三棟不起眼的民居,其實是建於明清時代的古厝。

經過修繕,三棟古厝將成為社區的活動中心,以社區圖書館的方式,把古厝活化利用。本月,它們正式成為福州第二批歷史建築,成為專家研究靈響和三坊七巷文化傳承的依據。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古厝藏身小街巷,主體建築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合院式院落

三棟明清古厝,藏匿於小街巷

行走在並不寬敞的靈響路,路旁的小門內,別有洞天。昨日,記者探訪了完成修繕的兩處古厝,古厝的院落內,配有古井,種植著香樟等本地樹種,石面地板,杉木構架,灰色的瓦片,本地特色的雀尾正脊,在古建築專家的眼中,兩棟建築都有著福州傳統民居的印記。

靈響路26號,現存主座為清代三開間制式,由穿鬥式木構架組成,建築細部尤其是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圖案考究。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這座古厝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築特色

有意思的是,古厝的花格門,採用的是藤編隔心。福州文物古建築專家邱守廉介紹說,隔扇為古建築中花格門的稱呼,隔心部分採用藤編做法,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一種,同時期還運用在官帽椅的椅背與椅面之上。這棟古厝帶著清代到民國時期的印跡。“從空中俯瞰,這棟古厝為懸山頂,由前、後院牆,兩側的山牆包裹圍合,形成本地合院式的做法。”邱守廉說。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門上的藤編隔心,通風透氣

靈響路46號,則為明代五開間制式,整體樑架用材碩大,軒廊與後廳頂部均採用羅鍋椽捲棚。古建築專家陳朝軍表示,這棟古厝的樑和斗拱,正是明末清初福州傳統民居的做法——方斗拱沒有過多的修飾,這是明代的特徵。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靈響路46號古民居正廳

古民居和三坊七巷一脈相承

靈響片區的東側,是通湖路和三坊七巷景區,西側是白馬北路和白馬河公園,北側是光祿坊,南面是道山路。福州民俗專家鄭子端說,這裡屬於三坊七巷的邊緣,和三坊七巷的文化一脈相承。

鄭老說,靈響路在近代最為有名的地名,一個是米倉前三十二門。從清代順治年間開始,生活在福州的旗人有優待條件,他們可以定期到這裡領取糧食。倉務的負責人在附近的察院莊開建了一座大宅子,開了32個門,每個門都是“領糧”的窗口。

在這條路上,還有葛氏宗祠,而三坊七巷有葛家大院,該宗祠是葛家人的祠堂。此外,靈響路上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陳更新的故居。

鄭老說,靈響片區的一些古蹟現在只剩下地名了,而現存的古厝,和三坊七巷的民居,可謂一脈相承。

示範工程,將做社區活動中心

據福州市名城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靈響路46號古厝,佔地400多平方米。改造前,它是民居,從外牆至房屋內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搭蓋,讓明代古厝隱匿其中。經過專業團隊設計,經修繕後,古厝恢復了明代時期的風格。目前是木構類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示範項目,將來作為社區的公共空間加以利用。而本地的文史專家也會對古厝的歷史進行深入挖掘,並作為福州本地傳統民居的建築範本進行傳承。

福州靈響片區舊改,竟發現小街巷裡藏著三棟明清古厝

原有的木構件被原樣保留

靈響社區書記程明星透露,此次被列入歷史建築的靈響路明清古厝,包括26號、46號、48號三處。經歷一年多的修繕,目前26號和46號古厝已經完成了建築的整體修復,接下來將進行內部裝修。這三處古建築,將作為社區的服務中心使用,社區計劃在古厝中建設圖書館和老人活動室,活用古厝。

統籌:郭郭 編輯:小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