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明皇遊月宮,歸途撒金錢

今人關於唐玄宗明皇李隆基的記憶,除了悲慘的"安史之亂",就只有他與楊貴妃的悽婉愛情。這些真假摻半的故事情節,極大提升了他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的存在感,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唱、哀嘆的主題,更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豐富談資。

很少有神話傳說,在當事人還生存的時候就廣為流傳,玄宗皇帝是個例外。據唐代文學家蔣防所著《幻戲志》載,八月十五晚,玄宗皇帝望月遐思,突發奇想要到月亮上看看,請隨身侍候的天師作法,在天師引導下到了月宮。月宮仙樂飄飄,《紫雲曲》美妙動人,玄宗皇帝甚為著迷,好在他通曉音律,牢牢記誦,回到人間後,把樂曲默寫下來,就是《霓裳羽衣》。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從月宮的回程途中,玄宗經過潞州城上空,見到全城寂靜,月光如水,天師奏請陛下一展才藝,玄宗皇帝用隨身的玉笛吹奏了一曲。一曲終了,皇帝取出袖中金錢,向潞州城方向投了下去。十幾天後,有潞州官府上奏,今年八月十五夜,天上忽然有仙樂響起,後落下金錢數枚,以為祥瑞。這段附加情節,更坐實了夜遊月宮的"真實性"。

同樣的情節,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一則中也有記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曰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文中對月宮景象有著更為細膩的描述,"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當然都出於筆者對傳說的想象和補充。

值得一提的,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玄宗皇帝不過癮,還想再來"月宮一夜遊",被法師笑而婉拒,告訴他佳期只在"八月望日"。玄宗也知道,美景不可多觀,珍貴的才是美好的。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明皇遊月宮,歸途撒金錢

今人關於唐玄宗明皇李隆基的記憶,除了悲慘的"安史之亂",就只有他與楊貴妃的悽婉愛情。這些真假摻半的故事情節,極大提升了他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的存在感,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唱、哀嘆的主題,更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豐富談資。

很少有神話傳說,在當事人還生存的時候就廣為流傳,玄宗皇帝是個例外。據唐代文學家蔣防所著《幻戲志》載,八月十五晚,玄宗皇帝望月遐思,突發奇想要到月亮上看看,請隨身侍候的天師作法,在天師引導下到了月宮。月宮仙樂飄飄,《紫雲曲》美妙動人,玄宗皇帝甚為著迷,好在他通曉音律,牢牢記誦,回到人間後,把樂曲默寫下來,就是《霓裳羽衣》。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從月宮的回程途中,玄宗經過潞州城上空,見到全城寂靜,月光如水,天師奏請陛下一展才藝,玄宗皇帝用隨身的玉笛吹奏了一曲。一曲終了,皇帝取出袖中金錢,向潞州城方向投了下去。十幾天後,有潞州官府上奏,今年八月十五夜,天上忽然有仙樂響起,後落下金錢數枚,以為祥瑞。這段附加情節,更坐實了夜遊月宮的"真實性"。

同樣的情節,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一則中也有記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曰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文中對月宮景象有著更為細膩的描述,"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當然都出於筆者對傳說的想象和補充。

值得一提的,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玄宗皇帝不過癮,還想再來"月宮一夜遊",被法師笑而婉拒,告訴他佳期只在"八月望日"。玄宗也知道,美景不可多觀,珍貴的才是美好的。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月餅"由來,源於楊妃賜名

根據史料文獻,月餅這個東西,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這麼豐富的口感。相傳西漢年間,作為"絲綢之路大開發"的領路人,張騫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礦石,還帶回了許多異鄉的食品,比如芝麻和胡桃。

使者張騫的講述,讓漢武帝大開眼界,他品嚐了當地用胡桃的果仁,製作一種圓形的烤餅,香脆可口,漢武帝大快朵頤,稱之為"胡餅",取自"胡人之餅"的意思,就像火柴最早來自洋人,所以叫做"洋火"一個道理。

對於生活來說,實用性永遠大於欣賞性。沒有人想到給這東西改名,直到唐代的來到。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太真賞玩朗月,一邊吃著宮裡進獻的胡餅。唐玄宗突發奇想,說這個胡餅好吃,但是名字不中聽。

周圍的侍者趕緊解釋,這個東西是漢武帝時就有的稱呼。"秦皇漢武"咋了,他還是"唐宗宋祖"呢。所以玄宗顧不得欣賞月亮,腦子裡再想如何給它換個名字,流傳千古,成為一時佳話。

楊太真最瞭解皇帝心思,她看了看月亮,又瞅了瞅手裡的金黃色胡餅,突然說,這個餅,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都很像是月亮的樣子,不如將"胡"字去"古"留"月",改作"月餅"。唐玄宗大呼妙哉。於是,胡餅就這麼變成了"月餅"。真是聖人一語定乾坤。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明皇遊月宮,歸途撒金錢

今人關於唐玄宗明皇李隆基的記憶,除了悲慘的"安史之亂",就只有他與楊貴妃的悽婉愛情。這些真假摻半的故事情節,極大提升了他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的存在感,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唱、哀嘆的主題,更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豐富談資。

很少有神話傳說,在當事人還生存的時候就廣為流傳,玄宗皇帝是個例外。據唐代文學家蔣防所著《幻戲志》載,八月十五晚,玄宗皇帝望月遐思,突發奇想要到月亮上看看,請隨身侍候的天師作法,在天師引導下到了月宮。月宮仙樂飄飄,《紫雲曲》美妙動人,玄宗皇帝甚為著迷,好在他通曉音律,牢牢記誦,回到人間後,把樂曲默寫下來,就是《霓裳羽衣》。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從月宮的回程途中,玄宗經過潞州城上空,見到全城寂靜,月光如水,天師奏請陛下一展才藝,玄宗皇帝用隨身的玉笛吹奏了一曲。一曲終了,皇帝取出袖中金錢,向潞州城方向投了下去。十幾天後,有潞州官府上奏,今年八月十五夜,天上忽然有仙樂響起,後落下金錢數枚,以為祥瑞。這段附加情節,更坐實了夜遊月宮的"真實性"。

同樣的情節,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一則中也有記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曰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文中對月宮景象有著更為細膩的描述,"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當然都出於筆者對傳說的想象和補充。

值得一提的,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玄宗皇帝不過癮,還想再來"月宮一夜遊",被法師笑而婉拒,告訴他佳期只在"八月望日"。玄宗也知道,美景不可多觀,珍貴的才是美好的。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月餅"由來,源於楊妃賜名

根據史料文獻,月餅這個東西,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這麼豐富的口感。相傳西漢年間,作為"絲綢之路大開發"的領路人,張騫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礦石,還帶回了許多異鄉的食品,比如芝麻和胡桃。

使者張騫的講述,讓漢武帝大開眼界,他品嚐了當地用胡桃的果仁,製作一種圓形的烤餅,香脆可口,漢武帝大快朵頤,稱之為"胡餅",取自"胡人之餅"的意思,就像火柴最早來自洋人,所以叫做"洋火"一個道理。

對於生活來說,實用性永遠大於欣賞性。沒有人想到給這東西改名,直到唐代的來到。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太真賞玩朗月,一邊吃著宮裡進獻的胡餅。唐玄宗突發奇想,說這個胡餅好吃,但是名字不中聽。

周圍的侍者趕緊解釋,這個東西是漢武帝時就有的稱呼。"秦皇漢武"咋了,他還是"唐宗宋祖"呢。所以玄宗顧不得欣賞月亮,腦子裡再想如何給它換個名字,流傳千古,成為一時佳話。

楊太真最瞭解皇帝心思,她看了看月亮,又瞅了瞅手裡的金黃色胡餅,突然說,這個餅,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都很像是月亮的樣子,不如將"胡"字去"古"留"月",改作"月餅"。唐玄宗大呼妙哉。於是,胡餅就這麼變成了"月餅"。真是聖人一語定乾坤。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另一個月餅傳說,來自唐高祖李淵

關於"月餅"定名,還有傳說也出自唐代,在高祖李淵時期。據說大將軍李靖,征伐突厥凱旋,八月十五日這天,李淵舉行盛大的歡宴為將軍慶賀厥功偉業。在宴會上,一個來自西域的吐蕃人,慶賀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造福了大唐經商的百姓,向皇帝陛下獻上了家鄉的特產,一種美味的烤餅。

高祖皇帝看著手裡的圓餅,覺得跟天上皎潔圓月很有幾分相似,笑著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意思是,這個圓餅如此美味,可以拿來邀請月宮裡的蟾蜍,大家一起祝賀節日。於是將胡餅分賜給眾人享用,大家交口稱讚此物香甜酥脆。

從此以後,胡餅就在大唐國土上流傳開來,每逢八月十五,大家都邊吃胡餅邊懷念盛唐的文治武功和恢弘氣象,再後來,大家就把胡餅改稱為"月餅"。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明皇遊月宮,歸途撒金錢

今人關於唐玄宗明皇李隆基的記憶,除了悲慘的"安史之亂",就只有他與楊貴妃的悽婉愛情。這些真假摻半的故事情節,極大提升了他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的存在感,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唱、哀嘆的主題,更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豐富談資。

很少有神話傳說,在當事人還生存的時候就廣為流傳,玄宗皇帝是個例外。據唐代文學家蔣防所著《幻戲志》載,八月十五晚,玄宗皇帝望月遐思,突發奇想要到月亮上看看,請隨身侍候的天師作法,在天師引導下到了月宮。月宮仙樂飄飄,《紫雲曲》美妙動人,玄宗皇帝甚為著迷,好在他通曉音律,牢牢記誦,回到人間後,把樂曲默寫下來,就是《霓裳羽衣》。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從月宮的回程途中,玄宗經過潞州城上空,見到全城寂靜,月光如水,天師奏請陛下一展才藝,玄宗皇帝用隨身的玉笛吹奏了一曲。一曲終了,皇帝取出袖中金錢,向潞州城方向投了下去。十幾天後,有潞州官府上奏,今年八月十五夜,天上忽然有仙樂響起,後落下金錢數枚,以為祥瑞。這段附加情節,更坐實了夜遊月宮的"真實性"。

同樣的情節,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一則中也有記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曰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文中對月宮景象有著更為細膩的描述,"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當然都出於筆者對傳說的想象和補充。

值得一提的,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玄宗皇帝不過癮,還想再來"月宮一夜遊",被法師笑而婉拒,告訴他佳期只在"八月望日"。玄宗也知道,美景不可多觀,珍貴的才是美好的。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月餅"由來,源於楊妃賜名

根據史料文獻,月餅這個東西,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這麼豐富的口感。相傳西漢年間,作為"絲綢之路大開發"的領路人,張騫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礦石,還帶回了許多異鄉的食品,比如芝麻和胡桃。

使者張騫的講述,讓漢武帝大開眼界,他品嚐了當地用胡桃的果仁,製作一種圓形的烤餅,香脆可口,漢武帝大快朵頤,稱之為"胡餅",取自"胡人之餅"的意思,就像火柴最早來自洋人,所以叫做"洋火"一個道理。

對於生活來說,實用性永遠大於欣賞性。沒有人想到給這東西改名,直到唐代的來到。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太真賞玩朗月,一邊吃著宮裡進獻的胡餅。唐玄宗突發奇想,說這個胡餅好吃,但是名字不中聽。

周圍的侍者趕緊解釋,這個東西是漢武帝時就有的稱呼。"秦皇漢武"咋了,他還是"唐宗宋祖"呢。所以玄宗顧不得欣賞月亮,腦子裡再想如何給它換個名字,流傳千古,成為一時佳話。

楊太真最瞭解皇帝心思,她看了看月亮,又瞅了瞅手裡的金黃色胡餅,突然說,這個餅,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都很像是月亮的樣子,不如將"胡"字去"古"留"月",改作"月餅"。唐玄宗大呼妙哉。於是,胡餅就這麼變成了"月餅"。真是聖人一語定乾坤。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另一個月餅傳說,來自唐高祖李淵

關於"月餅"定名,還有傳說也出自唐代,在高祖李淵時期。據說大將軍李靖,征伐突厥凱旋,八月十五日這天,李淵舉行盛大的歡宴為將軍慶賀厥功偉業。在宴會上,一個來自西域的吐蕃人,慶賀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造福了大唐經商的百姓,向皇帝陛下獻上了家鄉的特產,一種美味的烤餅。

高祖皇帝看著手裡的圓餅,覺得跟天上皎潔圓月很有幾分相似,笑著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意思是,這個圓餅如此美味,可以拿來邀請月宮裡的蟾蜍,大家一起祝賀節日。於是將胡餅分賜給眾人享用,大家交口稱讚此物香甜酥脆。

從此以後,胡餅就在大唐國土上流傳開來,每逢八月十五,大家都邊吃胡餅邊懷念盛唐的文治武功和恢弘氣象,再後來,大家就把胡餅改稱為"月餅"。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周生九天摘月的故事

關於月亮的傳說,越來越多。比如在唐代學者張讀所撰寫的《宣室志》中,記載了一個登天摘月的神異故事。

故事的年代,是唐文宗太和年間。有一個書生姓周,他精通道術,在洞庭山結廬而居,經常用法術賙濟荊楚的百姓。某次途經廣陵,暫居在佛寺中。恰逢中秋佳節,周生與幾位賓朋月下暢飲,品嚐時令水果,談些逸聞掌故。

當時月色皎潔,晶瑩如玉,大家說起當年明皇遊月宮的舊事,感慨明月皎皎,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周生拍拍胸脯,說我跟老師學得法術,"且能挈月致之懷袂"。眾人一笑,雖然都曉得周生是個道門高士,但也不相信世間還有"攬月入懷"這等事情。

周生說我給你們練練,說罷找了個沒有窗戶的空房子,叫童子找繩子和幾百根筷子,做了個簡易雲梯,告訴在座幾位門口等著,"聞呼可來觀",然後把門關上了。

大家在門外溜達,等著周生的信兒。突然天昏地暗,皎月無光失去了蹤跡。眾人正在驚異,周生在屋裡喊,我回來了,月亮也帶回來了。說罷從懷裡拿出個寸許小月亮,"忽一室盡明,寒逼肌骨"。真是奇哉妙也,大家信服,告訴周生,趕緊收了神通吧。周生如所請,"因又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初"。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明皇遊月宮,歸途撒金錢

今人關於唐玄宗明皇李隆基的記憶,除了悲慘的"安史之亂",就只有他與楊貴妃的悽婉愛情。這些真假摻半的故事情節,極大提升了他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的存在感,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唱、哀嘆的主題,更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豐富談資。

很少有神話傳說,在當事人還生存的時候就廣為流傳,玄宗皇帝是個例外。據唐代文學家蔣防所著《幻戲志》載,八月十五晚,玄宗皇帝望月遐思,突發奇想要到月亮上看看,請隨身侍候的天師作法,在天師引導下到了月宮。月宮仙樂飄飄,《紫雲曲》美妙動人,玄宗皇帝甚為著迷,好在他通曉音律,牢牢記誦,回到人間後,把樂曲默寫下來,就是《霓裳羽衣》。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從月宮的回程途中,玄宗經過潞州城上空,見到全城寂靜,月光如水,天師奏請陛下一展才藝,玄宗皇帝用隨身的玉笛吹奏了一曲。一曲終了,皇帝取出袖中金錢,向潞州城方向投了下去。十幾天後,有潞州官府上奏,今年八月十五夜,天上忽然有仙樂響起,後落下金錢數枚,以為祥瑞。這段附加情節,更坐實了夜遊月宮的"真實性"。

同樣的情節,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一則中也有記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曰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文中對月宮景象有著更為細膩的描述,"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當然都出於筆者對傳說的想象和補充。

值得一提的,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玄宗皇帝不過癮,還想再來"月宮一夜遊",被法師笑而婉拒,告訴他佳期只在"八月望日"。玄宗也知道,美景不可多觀,珍貴的才是美好的。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月餅"由來,源於楊妃賜名

根據史料文獻,月餅這個東西,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這麼豐富的口感。相傳西漢年間,作為"絲綢之路大開發"的領路人,張騫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礦石,還帶回了許多異鄉的食品,比如芝麻和胡桃。

使者張騫的講述,讓漢武帝大開眼界,他品嚐了當地用胡桃的果仁,製作一種圓形的烤餅,香脆可口,漢武帝大快朵頤,稱之為"胡餅",取自"胡人之餅"的意思,就像火柴最早來自洋人,所以叫做"洋火"一個道理。

對於生活來說,實用性永遠大於欣賞性。沒有人想到給這東西改名,直到唐代的來到。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太真賞玩朗月,一邊吃著宮裡進獻的胡餅。唐玄宗突發奇想,說這個胡餅好吃,但是名字不中聽。

周圍的侍者趕緊解釋,這個東西是漢武帝時就有的稱呼。"秦皇漢武"咋了,他還是"唐宗宋祖"呢。所以玄宗顧不得欣賞月亮,腦子裡再想如何給它換個名字,流傳千古,成為一時佳話。

楊太真最瞭解皇帝心思,她看了看月亮,又瞅了瞅手裡的金黃色胡餅,突然說,這個餅,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都很像是月亮的樣子,不如將"胡"字去"古"留"月",改作"月餅"。唐玄宗大呼妙哉。於是,胡餅就這麼變成了"月餅"。真是聖人一語定乾坤。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另一個月餅傳說,來自唐高祖李淵

關於"月餅"定名,還有傳說也出自唐代,在高祖李淵時期。據說大將軍李靖,征伐突厥凱旋,八月十五日這天,李淵舉行盛大的歡宴為將軍慶賀厥功偉業。在宴會上,一個來自西域的吐蕃人,慶賀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造福了大唐經商的百姓,向皇帝陛下獻上了家鄉的特產,一種美味的烤餅。

高祖皇帝看著手裡的圓餅,覺得跟天上皎潔圓月很有幾分相似,笑著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意思是,這個圓餅如此美味,可以拿來邀請月宮裡的蟾蜍,大家一起祝賀節日。於是將胡餅分賜給眾人享用,大家交口稱讚此物香甜酥脆。

從此以後,胡餅就在大唐國土上流傳開來,每逢八月十五,大家都邊吃胡餅邊懷念盛唐的文治武功和恢弘氣象,再後來,大家就把胡餅改稱為"月餅"。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周生九天摘月的故事

關於月亮的傳說,越來越多。比如在唐代學者張讀所撰寫的《宣室志》中,記載了一個登天摘月的神異故事。

故事的年代,是唐文宗太和年間。有一個書生姓周,他精通道術,在洞庭山結廬而居,經常用法術賙濟荊楚的百姓。某次途經廣陵,暫居在佛寺中。恰逢中秋佳節,周生與幾位賓朋月下暢飲,品嚐時令水果,談些逸聞掌故。

當時月色皎潔,晶瑩如玉,大家說起當年明皇遊月宮的舊事,感慨明月皎皎,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周生拍拍胸脯,說我跟老師學得法術,"且能挈月致之懷袂"。眾人一笑,雖然都曉得周生是個道門高士,但也不相信世間還有"攬月入懷"這等事情。

周生說我給你們練練,說罷找了個沒有窗戶的空房子,叫童子找繩子和幾百根筷子,做了個簡易雲梯,告訴在座幾位門口等著,"聞呼可來觀",然後把門關上了。

大家在門外溜達,等著周生的信兒。突然天昏地暗,皎月無光失去了蹤跡。眾人正在驚異,周生在屋裡喊,我回來了,月亮也帶回來了。說罷從懷裡拿出個寸許小月亮,"忽一室盡明,寒逼肌骨"。真是奇哉妙也,大家信服,告訴周生,趕緊收了神通吧。周生如所請,"因又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初"。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題外話】玄宗皇帝學隱身術

書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是唐玄宗曾經向大唐第一幻術法師羅公遠求教隱形術。羅公遠也不拒絕,但是按照他的方法,唐玄宗總是不能盡得其妙,"或衣帶、或巾腳不能隱"。這種藏頭露尾的隱身術豈能有效,玄宗認為法師沒有傾囊相授。

羅公遠笑著說,陛下是九天之上,記載於金書玉版的大羅神仙,奉上天旨意降下人間,來安邦定國、安民樂業,這是作為帝王最偉大的事業。您應該節儉無為、心繫百姓,認真治理國政。如今要捨去鋒利的寶劍和健碩的駿馬,以萬聖之尊、四海之貴,置宗廟社稷於不顧,轉而學習奇技淫巧之術,其實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如果學完了臣的法術,恐怕要沉迷誤事了。

這番道理,真如醍醐灌頂一般,對平民百姓來說,虛頭巴腦的東西無傷大雅,而對於掌握權力的人,弄虛作假、棄大就小,必然貽害無窮。玄宗皇帝卻聽不進去,斥責羅公遠欺騙了他向道的誠心。

羅公遠也不惱怒,慢慢後退隱身入殿柱中,仍在勸誡皇帝的失德。玄宗皇帝大怒,找來金瓜將軍把柱子打掉,誰知羅公遠又隱入柱礎內,再把柱礎打碎成片,羅公遠依然無礙,只是變成寸許大小,每一個碎片裡都有他的形象,仍然苦口相勸。玄宗皇帝這才開始敬畏,向羅法師遜謝失儀。羅法師忽而不見蹤影,玄宗悵然若失。

又過了許久,朝廷有使者經過四川蜀道的時候,意外見到了羅公遠。法師遙遙向使者致意,笑著說,"為我謝陛下"。隱逸之人多有異象,世俗的功名利祿無法使之有所羈絆,都只為了點化迷津而已。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君,何等的瀟灑自在。

"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雖然祭月活動可以追溯到三代時期的周朝,但是把月亮與風情雅緻聯繫起來,還是要從唐代說起。據說,中秋賞月的習俗,就是從盛唐的皇帝們開始的。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了玄宗皇帝賞月的軼事。話說某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兩人到太液池賞玩月色,玄宗拉著貴妃的小手,倚著欄杆看月亮,楊玉環老是感覺意猶未盡,向玄宗皇帝抱怨。唐玄宗被楊玉環一通嘮叨,也覺得很不爽快,於是就敕令跟隨的侍者,"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都說"三宮六院",後宮裡可不止楊玉環一個佳麗,為了體現雨露均沾,唐玄宗還發明瞭一套"臨幸規則",以月亮為標準。具體來說,把月亮陰晴圓缺和女眷品級高下結合起來,比如每月前十五天,月亮由虧轉滿,臨幸順序則為品級低到高,一直到皇后為止。後十五天,月亮由圓變缺,就從品級最高的皇后開始,直到品級最低的綵女。當然,這樣皇后比其它妃嬪多了一次雨露機會。又怎麼辦,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無論這些記載,是真實史料,還是野狐禪,到底展現了唐代貴族們對精緻的追求,對完美的渴望。不過,相比於這段風流往事,更神奇的,則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唐代道教風氣的繁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唐代立國之初佛道並存,雖然道教被封為國教,整體上來說,仍是佛教佔據宗教優勢,道教真正扳回一局,則開始於唐玄宗時期。

天寶初年,唐玄宗大力提高道教地位,採取諸多措施扶植道統,他在社會上宣揚"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的教化作用,推廣學習道教經典,廣興道觀廟宇,封賜仙山道場,禮遇修道人士,招為國師隨侍。得此良機,道教在唐代實現大發展,崇道之風盛極一時。

玄宗對道家的推崇備至,重要原因之一,是道教的長生思想。許多文獻,都有關於玄宗皇帝對"長生術"的迷戀。《舊唐書·禮儀志》記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當了許多年皇帝,仍然痴迷長生之術。在他本人的《與寧王憲等書》中,寫道"今分此藥,願與兄弟等同享長齡,永無限極",文章中所說的"藥"就是長生靈藥,也就是玄宗皇帝根據道家的記載,煉製的仙丹。

因此,遊月宮的故事,或許來自嫦娥服食西王母靈藥飛昇月宮的靈感,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就融合了道家"長生理念"的精神內涵。儘管這個故事出於幻想,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玄宗遊月的道家痕跡

在道教,早有日月崇拜的先例。神仙譜系中,日為大明之神,稱為"日宮太丹炎光鬱明太陽帝君",或稱"日宮太陽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陽為飾。月為夜明之神,稱為"月宮黃華素耀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為飾。

關於玄宗皇帝遊覽月宮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晚唐時期。在敦煌發掘的文獻中,有《葉淨能話》一則,應該是關於這段故事的最早、最完整的記錄。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是"葉淨能"。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他作為皇帝身邊的法師,引導玄宗進入月宮觀賞奇景,後來玄宗皇帝依照月宮中仙樂舞曲,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從故事誕生之日起,引導玄宗登月的法師,在諸多文學家的筆下,幾易其主。比如在大文學家柳宗元的著作《明皇夢遊廣寒宮》篇中,跟隨玄宗的法師是申天師和鴻都道士,《唐逸史》中變成羅公遠,而在《集異記》中,法師又換成了葉法善。

不管法師如何變更,可以肯定一點,故事的淵源與道教關係密切,因為引導玄宗的法師無一例外,都來自於道教。從另一方面也可推論,這些故事,意在為道教地位彰目,故意杜撰渲染了其中的神奇而浪漫,從而給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找到完美的出處。

無論如何,神話傳說一定來自於現實,是現實生活的昇華。月亮故事的產生和流傳,表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以崇尚道教、追求仙緣為主導的,中秋賞月自然免不了受到浸染。當然,作為玄宗皇帝,也是道教的忠實信徒,變成故事主角也就不足為怪。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明皇遊月宮,歸途撒金錢

今人關於唐玄宗明皇李隆基的記憶,除了悲慘的"安史之亂",就只有他與楊貴妃的悽婉愛情。這些真假摻半的故事情節,極大提升了他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的存在感,成為文人墨客反覆吟唱、哀嘆的主題,更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豐富談資。

很少有神話傳說,在當事人還生存的時候就廣為流傳,玄宗皇帝是個例外。據唐代文學家蔣防所著《幻戲志》載,八月十五晚,玄宗皇帝望月遐思,突發奇想要到月亮上看看,請隨身侍候的天師作法,在天師引導下到了月宮。月宮仙樂飄飄,《紫雲曲》美妙動人,玄宗皇帝甚為著迷,好在他通曉音律,牢牢記誦,回到人間後,把樂曲默寫下來,就是《霓裳羽衣》。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完結,從月宮的回程途中,玄宗經過潞州城上空,見到全城寂靜,月光如水,天師奏請陛下一展才藝,玄宗皇帝用隨身的玉笛吹奏了一曲。一曲終了,皇帝取出袖中金錢,向潞州城方向投了下去。十幾天後,有潞州官府上奏,今年八月十五夜,天上忽然有仙樂響起,後落下金錢數枚,以為祥瑞。這段附加情節,更坐實了夜遊月宮的"真實性"。

同樣的情節,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一則中也有記載,"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曰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游月中"。文中對月宮景象有著更為細膩的描述,"有素娥十餘人旮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甚清麗",當然都出於筆者對傳說的想象和補充。

值得一提的,文中還有一個細節,"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玄宗皇帝不過癮,還想再來"月宮一夜遊",被法師笑而婉拒,告訴他佳期只在"八月望日"。玄宗也知道,美景不可多觀,珍貴的才是美好的。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月餅"由來,源於楊妃賜名

根據史料文獻,月餅這個東西,很早以前就有了,只是不叫這個名字,也沒有這麼豐富的口感。相傳西漢年間,作為"絲綢之路大開發"的領路人,張騫歷盡艱辛,從西域帶回了先進的科技和礦石,還帶回了許多異鄉的食品,比如芝麻和胡桃。

使者張騫的講述,讓漢武帝大開眼界,他品嚐了當地用胡桃的果仁,製作一種圓形的烤餅,香脆可口,漢武帝大快朵頤,稱之為"胡餅",取自"胡人之餅"的意思,就像火柴最早來自洋人,所以叫做"洋火"一個道理。

對於生活來說,實用性永遠大於欣賞性。沒有人想到給這東西改名,直到唐代的來到。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太真賞玩朗月,一邊吃著宮裡進獻的胡餅。唐玄宗突發奇想,說這個胡餅好吃,但是名字不中聽。

周圍的侍者趕緊解釋,這個東西是漢武帝時就有的稱呼。"秦皇漢武"咋了,他還是"唐宗宋祖"呢。所以玄宗顧不得欣賞月亮,腦子裡再想如何給它換個名字,流傳千古,成為一時佳話。

楊太真最瞭解皇帝心思,她看了看月亮,又瞅了瞅手裡的金黃色胡餅,突然說,這個餅,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都很像是月亮的樣子,不如將"胡"字去"古"留"月",改作"月餅"。唐玄宗大呼妙哉。於是,胡餅就這麼變成了"月餅"。真是聖人一語定乾坤。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另一個月餅傳說,來自唐高祖李淵

關於"月餅"定名,還有傳說也出自唐代,在高祖李淵時期。據說大將軍李靖,征伐突厥凱旋,八月十五日這天,李淵舉行盛大的歡宴為將軍慶賀厥功偉業。在宴會上,一個來自西域的吐蕃人,慶賀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造福了大唐經商的百姓,向皇帝陛下獻上了家鄉的特產,一種美味的烤餅。

高祖皇帝看著手裡的圓餅,覺得跟天上皎潔圓月很有幾分相似,笑著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意思是,這個圓餅如此美味,可以拿來邀請月宮裡的蟾蜍,大家一起祝賀節日。於是將胡餅分賜給眾人享用,大家交口稱讚此物香甜酥脆。

從此以後,胡餅就在大唐國土上流傳開來,每逢八月十五,大家都邊吃胡餅邊懷念盛唐的文治武功和恢弘氣象,再後來,大家就把胡餅改稱為"月餅"。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周生九天摘月的故事

關於月亮的傳說,越來越多。比如在唐代學者張讀所撰寫的《宣室志》中,記載了一個登天摘月的神異故事。

故事的年代,是唐文宗太和年間。有一個書生姓周,他精通道術,在洞庭山結廬而居,經常用法術賙濟荊楚的百姓。某次途經廣陵,暫居在佛寺中。恰逢中秋佳節,周生與幾位賓朋月下暢飲,品嚐時令水果,談些逸聞掌故。

當時月色皎潔,晶瑩如玉,大家說起當年明皇遊月宮的舊事,感慨明月皎皎,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周生拍拍胸脯,說我跟老師學得法術,"且能挈月致之懷袂"。眾人一笑,雖然都曉得周生是個道門高士,但也不相信世間還有"攬月入懷"這等事情。

周生說我給你們練練,說罷找了個沒有窗戶的空房子,叫童子找繩子和幾百根筷子,做了個簡易雲梯,告訴在座幾位門口等著,"聞呼可來觀",然後把門關上了。

大家在門外溜達,等著周生的信兒。突然天昏地暗,皎月無光失去了蹤跡。眾人正在驚異,周生在屋裡喊,我回來了,月亮也帶回來了。說罷從懷裡拿出個寸許小月亮,"忽一室盡明,寒逼肌骨"。真是奇哉妙也,大家信服,告訴周生,趕緊收了神通吧。周生如所請,"因又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初"。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題外話】玄宗皇帝學隱身術

書中還記載了一個故事,是唐玄宗曾經向大唐第一幻術法師羅公遠求教隱形術。羅公遠也不拒絕,但是按照他的方法,唐玄宗總是不能盡得其妙,"或衣帶、或巾腳不能隱"。這種藏頭露尾的隱身術豈能有效,玄宗認為法師沒有傾囊相授。

羅公遠笑著說,陛下是九天之上,記載於金書玉版的大羅神仙,奉上天旨意降下人間,來安邦定國、安民樂業,這是作為帝王最偉大的事業。您應該節儉無為、心繫百姓,認真治理國政。如今要捨去鋒利的寶劍和健碩的駿馬,以萬聖之尊、四海之貴,置宗廟社稷於不顧,轉而學習奇技淫巧之術,其實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如果學完了臣的法術,恐怕要沉迷誤事了。

這番道理,真如醍醐灌頂一般,對平民百姓來說,虛頭巴腦的東西無傷大雅,而對於掌握權力的人,弄虛作假、棄大就小,必然貽害無窮。玄宗皇帝卻聽不進去,斥責羅公遠欺騙了他向道的誠心。

羅公遠也不惱怒,慢慢後退隱身入殿柱中,仍在勸誡皇帝的失德。玄宗皇帝大怒,找來金瓜將軍把柱子打掉,誰知羅公遠又隱入柱礎內,再把柱礎打碎成片,羅公遠依然無礙,只是變成寸許大小,每一個碎片裡都有他的形象,仍然苦口相勸。玄宗皇帝這才開始敬畏,向羅法師遜謝失儀。羅法師忽而不見蹤影,玄宗悵然若失。

又過了許久,朝廷有使者經過四川蜀道的時候,意外見到了羅公遠。法師遙遙向使者致意,笑著說,"為我謝陛下"。隱逸之人多有異象,世俗的功名利祿無法使之有所羈絆,都只為了點化迷津而已。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君,何等的瀟灑自在。

仲秋說月|從唐朝皇帝的登月旅遊 看看那些神奇的月亮傳說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