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由於皇帝的“萬壽聖節”包括前後三日在內,所以神宗的生日實際上與中秋節是重疊的,宮中常將兩節並提,故有“時值中秋,天開萬壽”之語。兩節期間都要穿吉服,而具有中秋與慶壽雙重寓意的玉兔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前面提到的奔兔紗匹料,還有明神宗棺內隨葬的一對鑲紫晶兔紋金簪,簪首以金託鑲嵌紫晶兔,伏臥回首口銜金靈芝。孝靖皇后有一對金環鑲寶玉兔耳墜,金耳環宛如一輪圓月,下垂白玉雕琢成的搗藥玉兔,足踏鑲寶金雲朵,十分精巧可愛。另一對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也屬於孝靖後,簪首為如意雲頭,中心嵌藍寶石,雲頭上飾一株小靈芝,兩邊各立一隻奔兔,簪腳上部刻鏤花紋,並焊三片方形金託,一片嵌白玉“萬”字,另二片上的文字缺失。劉若愚《酌中志》說內官在節日時於官帽中央插戴鐸針,俱用應景樣式:“中秋則月兔……遇萬壽聖節則萬萬壽、洪福齊天之類。”由此可以推測,鎏金銀簪上鑲嵌的很可能是“萬萬壽”三字。孝靖後還有一件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衣為對襟式“比甲”,內襯紗裡,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胸補分兩片,各繡相向玉兔一隻,口銜一朵大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爪握靈芝,託著金“萬”字,四周飾彩雲、壽山福海、雜寶及四季花卉。背補為一整塊,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其餘圖案和胸補相同,這件“玉兔萬壽”補夾衣應是孝靖皇后在明神宗萬壽節期間穿著的。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由於皇帝的“萬壽聖節”包括前後三日在內,所以神宗的生日實際上與中秋節是重疊的,宮中常將兩節並提,故有“時值中秋,天開萬壽”之語。兩節期間都要穿吉服,而具有中秋與慶壽雙重寓意的玉兔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前面提到的奔兔紗匹料,還有明神宗棺內隨葬的一對鑲紫晶兔紋金簪,簪首以金託鑲嵌紫晶兔,伏臥回首口銜金靈芝。孝靖皇后有一對金環鑲寶玉兔耳墜,金耳環宛如一輪圓月,下垂白玉雕琢成的搗藥玉兔,足踏鑲寶金雲朵,十分精巧可愛。另一對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也屬於孝靖後,簪首為如意雲頭,中心嵌藍寶石,雲頭上飾一株小靈芝,兩邊各立一隻奔兔,簪腳上部刻鏤花紋,並焊三片方形金託,一片嵌白玉“萬”字,另二片上的文字缺失。劉若愚《酌中志》說內官在節日時於官帽中央插戴鐸針,俱用應景樣式:“中秋則月兔……遇萬壽聖節則萬萬壽、洪福齊天之類。”由此可以推測,鎏金銀簪上鑲嵌的很可能是“萬萬壽”三字。孝靖後還有一件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衣為對襟式“比甲”,內襯紗裡,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胸補分兩片,各繡相向玉兔一隻,口銜一朵大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爪握靈芝,託著金“萬”字,四周飾彩雲、壽山福海、雜寶及四季花卉。背補為一整塊,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其餘圖案和胸補相同,這件“玉兔萬壽”補夾衣應是孝靖皇后在明神宗萬壽節期間穿著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紫晶兔紋金簪 ( 一對 ) 定陵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由於皇帝的“萬壽聖節”包括前後三日在內,所以神宗的生日實際上與中秋節是重疊的,宮中常將兩節並提,故有“時值中秋,天開萬壽”之語。兩節期間都要穿吉服,而具有中秋與慶壽雙重寓意的玉兔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前面提到的奔兔紗匹料,還有明神宗棺內隨葬的一對鑲紫晶兔紋金簪,簪首以金託鑲嵌紫晶兔,伏臥回首口銜金靈芝。孝靖皇后有一對金環鑲寶玉兔耳墜,金耳環宛如一輪圓月,下垂白玉雕琢成的搗藥玉兔,足踏鑲寶金雲朵,十分精巧可愛。另一對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也屬於孝靖後,簪首為如意雲頭,中心嵌藍寶石,雲頭上飾一株小靈芝,兩邊各立一隻奔兔,簪腳上部刻鏤花紋,並焊三片方形金託,一片嵌白玉“萬”字,另二片上的文字缺失。劉若愚《酌中志》說內官在節日時於官帽中央插戴鐸針,俱用應景樣式:“中秋則月兔……遇萬壽聖節則萬萬壽、洪福齊天之類。”由此可以推測,鎏金銀簪上鑲嵌的很可能是“萬萬壽”三字。孝靖後還有一件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衣為對襟式“比甲”,內襯紗裡,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胸補分兩片,各繡相向玉兔一隻,口銜一朵大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爪握靈芝,託著金“萬”字,四周飾彩雲、壽山福海、雜寶及四季花卉。背補為一整塊,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其餘圖案和胸補相同,這件“玉兔萬壽”補夾衣應是孝靖皇后在明神宗萬壽節期間穿著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紫晶兔紋金簪 ( 一對 )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一對) 定陵博物館藏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由於皇帝的“萬壽聖節”包括前後三日在內,所以神宗的生日實際上與中秋節是重疊的,宮中常將兩節並提,故有“時值中秋,天開萬壽”之語。兩節期間都要穿吉服,而具有中秋與慶壽雙重寓意的玉兔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前面提到的奔兔紗匹料,還有明神宗棺內隨葬的一對鑲紫晶兔紋金簪,簪首以金託鑲嵌紫晶兔,伏臥回首口銜金靈芝。孝靖皇后有一對金環鑲寶玉兔耳墜,金耳環宛如一輪圓月,下垂白玉雕琢成的搗藥玉兔,足踏鑲寶金雲朵,十分精巧可愛。另一對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也屬於孝靖後,簪首為如意雲頭,中心嵌藍寶石,雲頭上飾一株小靈芝,兩邊各立一隻奔兔,簪腳上部刻鏤花紋,並焊三片方形金託,一片嵌白玉“萬”字,另二片上的文字缺失。劉若愚《酌中志》說內官在節日時於官帽中央插戴鐸針,俱用應景樣式:“中秋則月兔……遇萬壽聖節則萬萬壽、洪福齊天之類。”由此可以推測,鎏金銀簪上鑲嵌的很可能是“萬萬壽”三字。孝靖後還有一件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衣為對襟式“比甲”,內襯紗裡,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胸補分兩片,各繡相向玉兔一隻,口銜一朵大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爪握靈芝,託著金“萬”字,四周飾彩雲、壽山福海、雜寶及四季花卉。背補為一整塊,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其餘圖案和胸補相同,這件“玉兔萬壽”補夾衣應是孝靖皇后在明神宗萬壽節期間穿著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紫晶兔紋金簪 ( 一對 )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一對)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金環鑲寶玉兔耳墜 定陵博物館藏

此外,清代宮廷各節令都要演出月令承應戲,如中秋承應《草木銜恩》,是二十出的大戲,其中第十九出“欣瞻景運駕星軺”和第二十出“共慶清秋呈豔舞”,有十二月花神同臺出場,立於戲臺仙樓。扮演八月花神的演員所穿花神衣(戲衣,參見本文壓題圖),紋樣突出中秋主題,衣身及緣邊刺繡玉兔、桂花以及佛手、瓜瓞紋等,每隻玉兔外用平金線做八合如意圈邊,左右對稱排列,玉兔或奔或臥,形態逼真。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由於皇帝的“萬壽聖節”包括前後三日在內,所以神宗的生日實際上與中秋節是重疊的,宮中常將兩節並提,故有“時值中秋,天開萬壽”之語。兩節期間都要穿吉服,而具有中秋與慶壽雙重寓意的玉兔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前面提到的奔兔紗匹料,還有明神宗棺內隨葬的一對鑲紫晶兔紋金簪,簪首以金託鑲嵌紫晶兔,伏臥回首口銜金靈芝。孝靖皇后有一對金環鑲寶玉兔耳墜,金耳環宛如一輪圓月,下垂白玉雕琢成的搗藥玉兔,足踏鑲寶金雲朵,十分精巧可愛。另一對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也屬於孝靖後,簪首為如意雲頭,中心嵌藍寶石,雲頭上飾一株小靈芝,兩邊各立一隻奔兔,簪腳上部刻鏤花紋,並焊三片方形金託,一片嵌白玉“萬”字,另二片上的文字缺失。劉若愚《酌中志》說內官在節日時於官帽中央插戴鐸針,俱用應景樣式:“中秋則月兔……遇萬壽聖節則萬萬壽、洪福齊天之類。”由此可以推測,鎏金銀簪上鑲嵌的很可能是“萬萬壽”三字。孝靖後還有一件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衣為對襟式“比甲”,內襯紗裡,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胸補分兩片,各繡相向玉兔一隻,口銜一朵大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爪握靈芝,託著金“萬”字,四周飾彩雲、壽山福海、雜寶及四季花卉。背補為一整塊,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其餘圖案和胸補相同,這件“玉兔萬壽”補夾衣應是孝靖皇后在明神宗萬壽節期間穿著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紫晶兔紋金簪 ( 一對 )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一對)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金環鑲寶玉兔耳墜 定陵博物館藏

此外,清代宮廷各節令都要演出月令承應戲,如中秋承應《草木銜恩》,是二十出的大戲,其中第十九出“欣瞻景運駕星軺”和第二十出“共慶清秋呈豔舞”,有十二月花神同臺出場,立於戲臺仙樓。扮演八月花神的演員所穿花神衣(戲衣,參見本文壓題圖),紋樣突出中秋主題,衣身及緣邊刺繡玉兔、桂花以及佛手、瓜瓞紋等,每隻玉兔外用平金線做八合如意圈邊,左右對稱排列,玉兔或奔或臥,形態逼真。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月中陰影想象圖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長久以來,夜空中的明月以其柔美的光亮和週期性的盈虧變化不斷激發著人類對它的想象,中國古人看到月上的陰影,便認為必有瑞獸居於其中,

《楚辭·天問》說:“夜光何德, 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王逸注云:“言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菟一作兔。”王逸將“顧菟”理解為“顧望之兔”,後世學者多持此說,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解釋道:“菟,與兔同。《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其數偶……”《博物志》雲:“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故《天對》雲:“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類。”聞一多在《天問釋天》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列舉多條理由論證“顧菟”並非指兔,而是“蟾蜍”之異名,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也說:“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不過,到西漢時人們已普遍相信月中是蟾蜍和兔二獸並存,劉向《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聞一多認為蟾蜍之“蜍”與“兔”音近易混,由“蟾蜍”變為“蟾兔”,於是出現了二獸之說。實際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複雜,無論是蟾蜍還是兔,都是古人根據月中的陰影想象而來,這些陰影是月球表面低窪平坦的大平原,稱為“月海”(還有月湖、月灣、月沼等),絕大多數月海都分佈在月球正面,有著各自的名稱。古人僅靠肉眼觀察很難辨別這些月海的邊界範圍,只能大概分成兩塊,一塊由風暴洋、 雨海、 汽海、 溼海、雲海、中央灣等組成,面積較大,被想象成腹大頭圓、高舉雙臂的蟾蜍;另一塊由澄海、靜海、豐富海、酒海、危海等組成,面積稍小,被想象成一隻飛奔的野兔。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繪有日月圖案,日為一赤輪,內畫黑色踆烏,月為新月,斜立一隻蟾蜍,口銜流雲,身旁有一隻奔兔。蟾蜍與兔的形態、位置都和月中陰影十分接近,只是由於構圖的需要,蟾兔均作了鏡像處理(左右翻轉)。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月圖則更加直觀地反映出蟾兔傳說與月表陰影間的關係,在蟾蜍右邊還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桂樹,從位置來看,它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第谷環形山及其壯觀的輻射紋,可見古人對天體的觀測是極為認真細緻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在與月亮有關的中國神話中,最著名的當非“嫦娥奔月”莫屬,王家臺秦墓竹簡《歸藏》中有兩支殘簡,系《歸妹》卦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文獻,簡文分別為“《歸妹》曰: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奔月,而攴(枚)佔……”,東漢張衡《靈憲》記錄了較為完整的版本,其內容可能源自《歸藏》舊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

嫦娥(姮娥)奔入月中後變成了蟾蜍,這似乎暗示出古人對同一塊月表陰影曾有過不同的想象,既有看作蟾蜍的,又有看作人形的,因而產生了各種傳說,晉人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從中仍能看到“人形說”的痕跡。在蟾蜍或蟾兔說佔據主流地位後,嫦娥入月似已無處安置,將她與蟾蜍合二為一算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此外,嫦娥奔月之前曾服用西王母的“不死之藥”,而蟾蜍也是長壽的靈物,葛洪《抱朴子·內篇》說:“蟾蜍壽三千歲。”又說:“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 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玄中記》亦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在神仙思想盛行的漢代,嫦娥化為蟾蜍並沒有多少懲罰的意味,反而更加強化了她“長生不死”的仙人特質。《抱朴子·內篇》還說:“虎及鹿、兔,皆壽千歲,壽滿五百歲者,其毛色白。”因此月中之兔也被視作長壽的象徵,常畫成白色,後人遂呼為“玉兔”。

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便是西王母神話,西王母作為掌握不死藥、能賜人長生的女神,在兩漢時期受到了廣泛的崇拜。畫像石裡的西王母大都採用正面端坐的姿態,神情嚴肅,她的身邊圍繞著許多仙人瑞獸,其中就有持杵搗藥的神兔,它們很顯然與“不死之藥”關係密切。西漢至東漢早期的畫像石中,玉兔多為奔跑狀,東漢中期之後,受搗藥兔的影響,玉兔也出現搗藥造型,並最終成為了玉兔的標準形象,樂府古辭《董逃行》有“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魏晉人傅玄《擬天問》也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磁澗墓室壁畫的月圖 洛陽古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 T 型帛畫(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西王母與玉兔搗藥圖畫像石(拓片) 綏德縣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早期月圖畫像石(拓片) 棗莊市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東漢月圖畫像石(拓片) 淮北市博物館藏

搗藥玉兔取代奔兔,意味著人們對月中場景的描繪不再受月表陰影的侷限,原本外形就不怎麼討喜的蟾蜍退居次要位置,嫦娥則擺脫了化為蟾蜍的命運,被塑造成掌管月宮的仙女。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枚唐代的月宮圖銅鏡,都為八瓣菱花形,鏡背做出內凹的正圓形月輪,一枚以桂樹居中,樹幹隆起為鏡鈕,桂樹右側繡帶飄舞的仙人當是嫦娥,左側是正在搗藥的玉兔,玉兔下方有一隻小小的蟾蜍;另一枚正中飾龜鈕,鈕之右上方為桂樹,左上方是嫦娥,一手託果盤,一手擎著書有“大吉”二字的方牌,龜鈕下方是一泓海水,上有“水”字,右側是蟾蜍,左側是玉兔和搗藥的杵臼。嫦娥、蟾蜍、玉兔皆與長生不死有關,龜亦被認為“壽可千歲”,兩枚銅鏡上的月宮圖像應屬於慶壽題材,很可能是唐玄宗時群臣在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誕辰)獻給皇帝賀壽的“千秋鏡”,而“千秋節”又被很多學者視作“中秋節”形成的前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月宮紋鏡 直徑一四·六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仙女玉兔菱花紋鏡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之後,蟾蜍逐漸從月中消失,玉兔成為月宮的主要“代言人”。如皇帝冕服所用十二章的月紋,在傳為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裡,還沿用了漢代以來的構圖,滿月正中有一棵桂樹,樹下兩旁的模糊陰影當為蟾蜍與玉兔,到了元代《增新類聚事林廣記》中,“冕服十二章圖”的月紋就只有桂樹和玉兔搗藥了,此後直至清代皆相沿不改。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元《增新類聚事林廣記》十二章插圖

桂兔紋妝花紗,以兩行毛色不同的蹲兔為單位紋樣,一行左向,口銜桂花,一行右向,口銜靈芝,兔間飾以牡丹和菊花。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紅織金妝花奔兔紗匹料則為正向的奔兔與回首的“顧兔”,所銜靈芝上分別託著“卍”字、團鶴以及變體壽字,意為“萬壽”,相間排列,每四行一個循環。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與定陵奔兔紗圖案完全相同的明代經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明晚期靈芝兔紋錦也屬於同類題材。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宣德黃地桂兔紋妝花紗 長四七釐米寬四八·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靈芝玉兔紋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卍壽紋經皮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到宋代,“中秋”成為正式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 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並隨之出現了很多與明月、玉兔有關的節物、風俗。明朝時,人們每逢時令節日都要穿著華麗的吉服,在衣身點綴應景的圖案,如元宵用燈景、端午用五毒艾虎、七夕用鵲橋、重陽用菊花,中秋則用玉兔。這些節日圖案通常做成補子,或圓或方,裝飾在衣服的前胸、後背處。女性對襟衣上常飾方補,前胸補子因開襟需要而裁為左右兩半,圖案完全對稱,《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中的一件明代玉兔補子即為此類,兩邊均以一蹲兔居中,兔旁飾盛開的菊花,頂部有彩雲與新月,底部為壽山福海,間飾雜寶。《錦繡羅衣巧天工》裡也有一件玉兔方補,補子中央飾一“顧兔”,眼睛望著天上的滿月,周圍飾菊花、蕉葉、山海和雜寶等,圖案風格與前件基本一致,恰可成對。宮中使用的吉服補子更強調皇家元素,往往將龍、鳳紋樣置於醒目位置,玉兔等節日圖案被縮小後放在底部或一側,僅僅作為點綴。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玉兔紋方補 圖取自《傳統織繡紋樣:珍禽瑞獸》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圓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刺繡玉兔龍紋方補 圖片取自《錦繡羅衣巧天工》

明神宗朱翊鈞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由於皇帝的“萬壽聖節”包括前後三日在內,所以神宗的生日實際上與中秋節是重疊的,宮中常將兩節並提,故有“時值中秋,天開萬壽”之語。兩節期間都要穿吉服,而具有中秋與慶壽雙重寓意的玉兔自然成了當仁不讓的主角。除了前面提到的奔兔紗匹料,還有明神宗棺內隨葬的一對鑲紫晶兔紋金簪,簪首以金託鑲嵌紫晶兔,伏臥回首口銜金靈芝。孝靖皇后有一對金環鑲寶玉兔耳墜,金耳環宛如一輪圓月,下垂白玉雕琢成的搗藥玉兔,足踏鑲寶金雲朵,十分精巧可愛。另一對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也屬於孝靖後,簪首為如意雲頭,中心嵌藍寶石,雲頭上飾一株小靈芝,兩邊各立一隻奔兔,簪腳上部刻鏤花紋,並焊三片方形金託,一片嵌白玉“萬”字,另二片上的文字缺失。劉若愚《酌中志》說內官在節日時於官帽中央插戴鐸針,俱用應景樣式:“中秋則月兔……遇萬壽聖節則萬萬壽、洪福齊天之類。”由此可以推測,鎏金銀簪上鑲嵌的很可能是“萬萬壽”三字。孝靖後還有一件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衣為對襟式“比甲”,內襯紗裡,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胸補分兩片,各繡相向玉兔一隻,口銜一朵大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爪握靈芝,託著金“萬”字,四周飾彩雲、壽山福海、雜寶及四季花卉。背補為一整塊,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其餘圖案和胸補相同,這件“玉兔萬壽”補夾衣應是孝靖皇后在明神宗萬壽節期間穿著的。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紫晶兔紋金簪 ( 一對 )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鑲寶雙兔萬字鎏金銀簪(一對) 定陵博物館藏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金環鑲寶玉兔耳墜 定陵博物館藏

此外,清代宮廷各節令都要演出月令承應戲,如中秋承應《草木銜恩》,是二十出的大戲,其中第十九出“欣瞻景運駕星軺”和第二十出“共慶清秋呈豔舞”,有十二月花神同臺出場,立於戲臺仙樓。扮演八月花神的演員所穿花神衣(戲衣,參見本文壓題圖),紋樣突出中秋主題,衣身及緣邊刺繡玉兔、桂花以及佛手、瓜瓞紋等,每隻玉兔外用平金線做八合如意圈邊,左右對稱排列,玉兔或奔或臥,形態逼真。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中秋說玉兔——那些中秋應節服飾中的細節

明織金纏枝蓮妝花紗“玉兔萬壽”補方領女夾衣(複製件)及原件背面局部 定陵博物館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